克柔龍

克柔龍

海生爬行動物
克柔龍(屬名:Kronosaurus)又名克諾龍、長頭龍,是種海生爬行動物,屬于蛇頸龍目的上龍亞目,上龍類的明顯特征是短而粗厚的頸部。克柔龍是以希臘神話中泰坦巨神中的克羅諾斯為名。克柔龍是是世界上最大的上龍類之一[1]。它生存于白垩紀早期的阿普第階/阿爾比階。昆士蘭克柔龍的模式标本是在1889年于昆士蘭發現。
    中文名: 拉丁學名:Kronosaurus 别名: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Vertebrata) 綱:蜥形綱(Sauropsida)。 亞綱:闊孔亞綱 目:蛇頸龍目 亞目: 科:上龍科 亞科: 族: 屬:Kronosaurus 亞屬: 種:昆士蘭克柔龍 K. queenslandicus波亞卡克柔龍 K. boyacensis 亞種: 分布區域: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中文學名:克柔龍 别稱:長頭龍 克諾龍 二名法:kronosaurus 分布:生存于白垩紀早期的阿普第階/阿爾比階。

起源

克柔龍得名于希臘神話裡的泰坦,宇宙統治者克羅諾斯。

克柔龍,海生爬行動物的一種,是上龍的一個分支,而上龍又是蛇頸龍一個分支,但是與蛇頸龍不同,克柔龍在演化過程中,頸部大幅縮短,而身長、體積也明顯減少,因此與蛇頸龍相比,克柔龍運動的速度也就越來越快,運動方式也就更加複雜。

克柔龍生活在一億兩千萬年前(白垩紀早期),是一種頸部較短的蛇頸龍。頸骨隻有12塊,體長為9-10米。它的嘴巴幾乎與腦袋一樣長!海生爬行動物,前肢扁平呈魚鳍狀,沒有後肢,用來劃水前進或控制前進方向,全身緊湊,利于快速遊泳。鼻孔位于頭頂上,可以在深水呼吸。

發現曆程

昆士蘭克柔龍的模式标本是在1889年于昆士蘭發現,該地于1億2000萬年是淺海,化石在1924年由Heber Longman叙述,保存于昆士蘭博物館。第二個種是波亞卡克柔龍,化石較為完整,在1977年于哥倫比亞的Villa de Leyva發現,在1992年由Hampe叙述,化石發現于哥倫比亞。

古生物學

體型争議

許多年來,克柔龍被估計長達12.8米。但最近的研究将它們的頭顱骨與其他部分與其他上龍類相比,顯示克柔龍的真實長度可能隻有9到10米長。

牙齒與食性

克柔龍的牙齒很大,超過7厘米,它們的牙齒呈圓椎狀,缺乏上龍與滑齒龍的切割用邊緣,以及明顯的三角面。

食性

曾經在澳大利亞的阿爾比階地層,在一個薄闆龍科的Tuarangisaurus的化石發現大而圓的齒痕,應該是被克柔龍所攻擊。

同時代的動物還有大量魚類、多樣性的軟體動物如鱿魚、菊石、箭石。有些上述動物的化石,甲殼上的齒痕可能是由克柔龍造成的,它們的後齒成圓形,适合壓碎有硬殼的動物。

大衆文化

克柔龍曾出現在史提夫·艾爾頓(Steve Alten)的小說《奪命海溝》(The Trench),但作者将克柔龍叙述為出現在深海,并具有魚鰓。克柔龍還出現羅伯特·巴克(Robert T. Bakker)的小說《Raptor Red》,以及K. A. Applegate的小說《In the Time of the Dinosaurs》。克柔龍還出現在BBC的電視節目《與恐龍共舞》(Walking with Dinosaurs)。

最新發現

2015年4月下旬,澳大利亞一位農民羅伯特·哈康(Robert Hacon)發現了一個1億年前的克柔龍化石,這塊化石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颚骨。

據報道,當時,哈康原本計劃清理一些農場裡帶刺的刺槐,但他發現不遠處有一個閃光的物體。

之後,哈康将這個物體挖出,發現這個1.6米大的物體竟然是一個克柔龍的颚骨。

據悉,哈康現已将這塊化石捐贈給了克柔龍博物館。

報道稱,博物館館長表示:“這塊化石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颚骨。更令人吃驚的是,這塊化石顯示這條克柔龍死前還未成年,如果繼續存活還能長得更大。”

上一篇:金蠶

下一篇:海獺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