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

清代吳敬梓所著長篇小說
《儒林外史》,長篇小說,清代吳敬梓作。五十六回。成書于1749年(乾隆十四年)或稍前,先以抄本傳世,初刻于1803年(嘉慶八年)。以寫實主義描繪各類人士對于“功名富貴”的不同表現,一方面真實的揭示人性被腐蝕的過程和原因,從而對當時吏治的腐敗、科舉的弊端禮教的虛僞等進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諷;一方面熱情地歌頌了少數人物以堅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對于人性的守護,從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該書代表着中國古代諷刺小說的高峰,它開創了以小說直接評價現實生活的範例。[1]
    中文名:儒林外史 作者:吳敬梓 創作年代:1749年(乾隆十四年)或稍前 文學體裁:小說 評價:中國古代諷刺文學高峰 影響:世界性文學名著 字數:358000字

内容簡介

吳敬梓的《儒林外史》是中國小說史上少有的幾部出類拔萃的巨制之一,是唯一一部真正意義上的諷刺小說。

吳敬梓在創作此書時,以對待功名富貴和文行出處的态度為中心,貶抑批判士人中的假儒士和假名士,褒揚推崇真儒士和真名士,熱烈贊美具有完整健康人格的、德才兼備的知識分子。

《儒林外史》創造了富有民族特色又極具個性的諷刺藝術。塑造人物時,能秉持公心,不虛美,不隐惡,借喜劇性的情節,揭示悲劇性的内涵,令人笑中帶淚,具有振聾發聩的藝術效果。

小說詞義婉曲,叙述含蓄,冷靜蘊藉,常常是用白描的筆觸,“不尚誇張,一味寫實”,讓生活的真實來顯現諷刺的力量。

作品目錄

《儒林外史》目錄

章回

名稱

章回

名稱

第一回

說楔子敷陳大義-借名流隐括全文

第二十九回

諸葛佑僧寮遇友-杜慎卿江郡納姬

第二回

王孝廉村學識同科-周蒙師暮年登上第

第三十回

愛少俊訪友神樂觀-逞風流高會莫愁湖

第三回

周學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戶行兇鬧捷報

第三十一回

天長縣同訪豪傑-賜書樓大醉高朋

第四回

薦亡齋和尚契官司-打秋風鄉紳遭橫事

第三十二回

杜少卿平居豪舉-婁煥文臨去遺言

第五回

王秀才議立偏房-嚴監生疾終正寝

第三十三回

杜少卿夫婦遊山-遲衡山朋友議

第六回

鄉紳發病鬧船家-寡婦含冤控大伯

第三十四回

議禮樂名流訪友-備弓旌天子招賢

第七回

範學道視學報師恩-王員外立朝敦友誼

第三十五回

聖天子求賢問道-莊征君辭爵還家

第八回

王觀察窮途逢世好-婁公子故裡遇貧交

第三十六回

常熟縣真儒降生-泰伯祠名賢主祭

第九回

婁公子捐金贖朋友-劉守備冒姓打船家

第三十七回

祭先聖南京修禮-送孝子西蜀尋親

第十回

魯翰林憐才擇婿-蓬公孫富室招親

第三十八回

郭孝子深山遇虎-甘露僧狹路逢仇

第十一回

魯小姐制義難新郎-楊司訓相府薦賢上

第三十九回

蕭雲仙救難明月嶺-平少保奏凱青楓城

第十二回

名士大宴莺脰腹溯-俠客虛設人頭會

第四十回

蕭雲仙廣武山賞雪-沈瓊枝利涉橋賣文

第十三回

蘧駪夫求賢問業-馬純上仗義疏财

第四十一回

莊濯江話舊秦淮河-沈瓊枝押解江都縣

第十四回

蘧公孫書坊送良友-馬秀才山洞遇神仙

第四十二回

公子妓院說科場-家人苗疆報信息

第十五回

葬神仙馬秀才送喪-思父母匡童生盡孝

第四十三回

野羊塘将軍大戰-歌舞地酋長劫營

第十六回

大柳莊孝子事親-樂清縣賢宰愛士

第四十四回

湯總鎮成功歸故鄉-餘明經把酒問葬事

第十七回

匡秀才重遊舊地-趙醫生高踞詩壇

第四十五回

敦友誼代兄受過-講堪輿回家葬親

第十八回

約詩會名士攜匡二-訪朋友書店會潘三

第四十六回

三山門賢人餞别-五河縣勢利熏心

第十九回

匡超人幸得良朋-潘自業橫遭禍事

第四十七回

虞秀才重修元武閣-方鹽商大鬧節孝祠

第二十回

匡超人高興長安道-牛布衣客死蕪湖關

第四十八回

徽州府烈婦殉夫-泰伯祠遺賢感舊

第二十一回

冒姓字小子求名-念親戚老夫卧病

第四十九回

翰林高談龍虎榜-中書冒占鳳凰池

第二十二回

認祖孫玉圃聯宗-愛交遊雪齋留客

第五十回

假官員當街出醜-真義氣代友求名

第二十三回

發陰私詩人被打-歎老景寡婦尋夫

第五十一回

少婦騙人折風月-壯士高興試官刑

第二十四回

牛浦郎牽連多訟事-鮑文卿整理舊生涯

第五十二回

比武藝公子傷身-毀廳堂英雄讨債

第二十五回

鮑文卿南京遇舊-倪廷玺安慶招親

第五十三回

國公府雪夜留賓-來賓樓燈花驚夢

第二十六回

向觀察升官哭友-鮑廷玺喪父娶妻

第五十四回

病佳人青樓算命-呆名士妓館獻詩

第二十七回

王太太夫妻反目-倪廷珠兄弟相逢

第五十五回

添四客述往思來-彈一曲高山流水

第二十八回

季葦蕭揚州入贅-蕭金铉白下選書

第五十六回

神宗帝下诏旌賢-劉尚書奉旨承祭

創作背景

康熙六十一年吳霖起因病辭官,吳敬梓陪送父親從贛榆返回故裡,但吳霖起終于一病不起。吳敬梓二十三歲中秀才,也就是在這年,父吳霖起病故。從此吳敬梓的生活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先是族人們倚仗人多勢衆,提出了分家的要求,“兄弟參商,宗族诟谇”。

在一場争奪遺産的内戰中,孤立無援的吳敬梓終以失敗告終,留給他的資财寥寥無幾。分家之後,吳敬梓的病弱的妻子陶氏也因不甘忍受族人的欺淩,飲恨而死。他對人生、社會的看法也由此發生了變化。

吳敬梓從小“不習治生”,又慷慨好施,揮金如土,“性耽揮霍”,“傾酒歡呼窮日夜”,不上十年就把家産蕩盡,開始了窮困潦倒的生涯,正像他自己後來所回憶的:“田廬盡賣,鄉裡傳為子弟戒”。這時,他在科舉道路上也很不得意。考取秀才以後,一直沒有中舉。

雍正七年(1729)他到滁州去應科考,由于“文章大好人大怪”,他有被黜落的危險,幸虧後來遇到一位姓李的學政,才破格加以錄取。但到了秋季,他參加鄉試,卻又名落孫山。這件事使他對科舉制度的本質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體驗。

家道中落,使吳敬梓對世态人情有了更深切的體驗,場屋失利,也使他對舉業由熱衷到失望,提出了“如何父師訓,專儲制舉才”的懷疑。他逐漸看到了官僚的徇私舞弊,豪紳的武斷鄉曲,膏粱子弟的平庸昏聩,舉業中人的利欲熏心,名士的附庸風雅和清客們的招搖撞騙,以及他們翻手為雲複手為雨的卑污靈魂和醜惡嘴臉。

這一切都使吳敬梓很自然地産生憤世嫉俗的感情。他的憤激之情,甚至達到了“嫉時文士如仇”的地步。生活的劇變,也為他開拓了與下層人民接觸的機會,使他有可能看到底層人民的一些優秀品質,這無疑對他的創作和思想都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人物介紹

王冕

王冕是曆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作者據此進行了改編。王冕在小說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整個小說的人物塑造上,他奠定了作者理想人物的基本特點,正如回目所說“說楔子敷陳大義,借名流隐括全文”。王冕作為一個士人作為一個“名流”,在他身上體現着中國士人的精神。

周進

周進原本是個教書先生,對科舉考試極為熱衷,可惜到了花甲之年,卻連個秀才都沒考中。有一回,他和姐夫來到省城開科取士的考場貢院,觸景生情,傷心欲絕,竟一頭撞到号闆上,暈了過去。醒來以後,他滿心悲怆無法排解,索性嚎啕大哭,滿地打滾。這一幕被幾個商人見到了,他們出于憐憫,湊錢幫這個可憐的老頭兒捐了個監生。周進欣喜不已,向他們叩頭謝恩。後來,借着監生的身份,他居然中了舉人,接着又中了進士,到廣東為官。

範進

範進時年五十餘歲,連秀才都沒考中,家中窮困不堪,他臘月還穿着單衣,凍得他直打哆嗦,廣東雖然氣候溫暖,但臘月時節溫度也不高。周進見到他,便想起了自己當年的慘狀,在惺惺相惜之下,将他錄取為秀才,後來又将他錄取為舉人,因此上演了一出“範進中舉”的癫狂鬧劇。

嚴緻和

嚴緻和即嚴監生,清雍正朝規定,秀才中凜生,凜生被選入國子學稱貢生,次于凜生、凜生選入國子學成為監生,而且當時一些未能入府、州、縣學而欲考舉人者,可以出資捐一監生資格參加鄉試,或直接出錢捐一監生,此種情況統稱之為捐建或者例監。

嚴監生就是書沒讀過太多,他這個監生也是花錢捐來的監生。他最被人熟知的橋段莫過于臨死前那兩根放不下去的手指了,幾個侄兒以及奶媽怎麼也猜不中嚴監生到底說的是什麼,而趙氏一語道破,原來是燈中有兩莖燈草,嚴監生怕它費油才使得嚴監生難以合眼,待趙氏挑去一根,嚴監生便一口咽了氣。

嚴緻中

嚴緻中是一個貢生,經考選等方式進入設于京師的國子學以後就稱為貢生。這類人社會地位相對較高,嚴貢生也是因為自己是個貢生而瞧不起自己的胞弟嚴監生,入監者一般要求“學行端莊,文理悠長”,但是在作者筆下的嚴貢生卻恰恰相反,是一個十足的衣冠禽獸。嚴貢生的第一次出場是在第四回中,範進在服喪期被張靜齋勸說一同前去湯知縣那裡“打秋風”,剛到高要縣坐定準備喝些茶水,嚴貢生便進來搭汕,當得知二人是要去拜見湯知縣時,便開始稱自己與湯知縣是老相熟,又編造了一段與湯知縣相遇的故事,還誇贊湯知縣的為人,隻是為了顯現對湯知縣的了解。

匡超人

匡超人,原名匡迥,号超人,溫州府樂清縣人。小說在匡超人的行為描寫中大緻可以分為兩種,一是表現質樸孝順的匡超人,二是表現泯滅人性的匡超人。他本是一個淳樸的農村少年,為人乖巧、做事勤快,其對父親的一片孝思,亦令人感動、小說最初對匡超人的行為描寫是表現他純樸孝順的一面。

在流落他鄉時,他受社會影響逐步發生了變化。在杭州,匡超人遇到了馬二先生,并受馬二先生的影響,把科舉作為人生的唯一出路,考上秀才後,又受一群鬥方名士的“培養”,以名士自居,以此作為追名逐利的手段。社會給他這樣的道路,他巧妙周旋其間,一步步走向堕落。他吹牛撒謊,鑽取功名,賣友求榮,忘恩負義,變成一個衣冠禽獸。

沈瓊枝

沈瓊枝是教書先生沈大年的女兒,遵父命嫁給鹽商宋為富為妻。但到了鹽商宋為富府上之後,才知道是一場騙局,鹽商宋為富原來是娶沈瓊枝為妾。瓊枝父狀告宋為富,宋重金賄賂知縣,把沈大年押回常州。沈瓊枝帶着金銀細軟獨自去往南京,開始了她新的獨立生活。

作品鑒賞

作品主題

《儒林外史》是一部以辛辣的筆觸對社會現狀和儒士命運進行批判揭露的諷刺小說。小說形象地刻畫了在科舉制度下,知識階層精神道德和文化教育腐朽糜爛的現狀。它透過人生百态揭示了士人功名利祿的觀念、官僚制度、人倫關系和整個社會風氣。作者從揭露科舉制度以及在這個制度奴役下的士人醜惡的靈魂入手,進而諷刺了封建官吏的昏聩無能、地主豪紳的貪吝刻薄、附庸風雅的名士的虛僞卑劣,以及整個封建禮教制度的腐朽和人民靈魂的扭曲。吳敬梓的諷刺顯然給了封建社會有力的一擊,宣洩了大多數心有同感的讀書人對人性卑劣、社會黑暗的控訴。

藝術特色

結構

《儒林外史》是一部短篇藝術與長篇藝術相結合的作品。雖然它一般被歸類為長篇小說,但它的結構卻與人們平常所說長篇小說的結構有着很大的不同。小說全書中沒有貫穿始終的主要人物和故事框架,而是一個個相對獨立的故事的連環套;前面一個故事說完了,引出一些新的人物,這些新的人物便成為後一個故事中的主要角色。有的人物上場表現一番以後,就不再出現,有的人物還再次出現,但基本上隻是陪襯性的了。

但全書也不隻是若幹短篇的集合,它以明代為背景,揭露在封建專制下讀書人的精神堕落和與此相關的種種社會弊端,有一個非常明确的中心主題,也有大緻清楚的時間線整部小說有着統一的情節線索:第一回以王冕的故事喻示全書的主旨;第二至三十二回分寫各地和各種類型的儒林人物;第三十三回以後,随着杜少卿從天長遷居南京,全書的中心便轉移到南京士林的活動,并以祭泰伯祠為主要事件;最後以“市井四大奇人”收結全書,與第一回遙相呼應。

白描

《儒林外史》通過精确的白描,寫出“常見”、“公然”、“不以為奇”的人事的矛盾、不和諧,顯示其蘊含的意義。例如嚴貢生正在範進和張靜齋面前吹噓:“小弟隻是一個為人率真,在鄉裡之間從不曉得占人寸絲半粟的便宜。”言猶未了,一個小厮進來說:“早上關的那口豬,那人來讨了,在家裡吵哩。”通過言行的不一,揭示嚴貢生欺詐無賴的行徑。又如湯知縣請正在居喪的範進吃飯,範進先是“退前縮後”地堅決不肯用銀鑲杯箸。湯知縣趕忙叫人換了一個瓷杯,一雙象箸,他還是不肯,直到換了一雙白顔色竹箸來,“方才罷了”。湯知縣見他居喪如此盡禮,正着急“倘或不用葷酒,卻是不曾備辦”,忽然看見“他在燕窩碗裡揀了一個大蝦元子送在嘴裡”,心才安下來。真是“無一貶詞,而情僞畢露”。

諷刺藝術

《儒林外史》通過不和諧的人和事進行婉曲而又鋒利的諷刺。五河縣鹽商送老太太入節孝祠,張燈結彩,鼓樂喧天,滿街是仕宦人家的牌仗,滿堂有知縣、學師等官員設祭,莊嚴肅穆。但鹽商方老六卻和一個賣花牙婆伏在欄杆上看執事,“權牙婆一手扶着欄杆,一手拉開褲腰捉虱子,捉着,一個一個往嘴裡送”。把崇高、莊嚴與滑稽、輕佻組合在一起,化崇高、莊嚴為滑稽可笑。

美學風格

《儒林外史》具有悲喜交融的美學風格。吳敬梓能夠真實地展示出諷刺對象中戚諧組合、悲喜交織的二重結構,顯示出滑稽的現實背後隐藏着的悲劇性内蘊,從而給讀者以雙重的審美感受。周進撞号闆,範進中舉發瘋,馬二先生對禦書樓頂禮膜拜,王玉輝勸女殉夫的大笑等。這瞬間的行為是以他們的全部生命為潛台詞的,所以這瞬間的可笑又蘊含着深沉的悲哀,這最惹人發笑的片刻恰恰是内在悲劇性最強烈的地方。作者敏銳地捕捉人物瞬間行為,把對百年知識分子命運的反思和他們瞬間的行為巧妙地結合在一起,使諷刺具有文化容量和社會意義。

人物塑造

《儒林外史》人物形象創作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以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為原型,加以藝術的錘煉,使之成為具有典型意義的人物形象。在此時,吳敬梓筆下的人物形象已經不等同于生活中的人物原型,而是成為了一個藝術形象。

《儒林外史》人物形象的創作主要運用了紀實、剪輯、集中、綜介、變形、理想化等方法,并呈現出整體性的特點。吳敬梓以生活中的人物原型為基礎,運用這六種創作方法,創作出了高士王冕、名士杜少卿、真儒虞育德等富有光彩的藝術形象。然而在吳敬梓将生活中的人物采撷到作品中,将生活原型創作為藝術形象的過程中,産生了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即是對真儒虞育德、莊紹光等理想人物的塑造上,表現出不重才學重品德的傾向。

在人物塑造上,《儒林外史》展現了作者深厚的文學功力。作者塑造人物形象以真實為最高原則,即按照人物所處的特定情景,寫得符合真情實理。就是反面人物也常有可取之處,而不是臉譜式描繪。小說中許多人物性格處于流動發展狀态,和現實生活十分貼切。如範進、荀玫因地位升遷而變異,匡超人、牛浦郎因受環境污染而變色。吳敬梓筆下的人不是定型的,也不是單色的,而是雜色的。

後世影響

《儒林外史》已被譯成英、法、德、俄、日、西班牙等多種文字,在世界上廣泛傳播,成為一部世界性的文學名着。

并出版了一些外國學者的研究專着,有的外國學者認為:這是一部諷刺迂腐與賣弄的作品,然而卻可稱為世界上一部最不引經據典、最饒詩意的散文叙述體之典範。可作成為全世界了解中國科舉制度的一部活的生動的參考。

也有盛贊《儒林外史》足堪跻身于世界文學傑作之林,可與意大利薄伽丘、西班牙塞萬提斯、法國巴爾紮克或英國狄更斯等人的作品相抗衡,是對世界文學的卓越貢獻。

《儒林外史》是中國傳統小說中最優秀的作品之一,魯迅、胡适、張天翼等現代文學家都對《儒林外史》有獨到的體會和研究,緻使這部作品在現代文壇備受矚目,影響到現代小說的創作。

《儒林外史》對晚清小說的示範作用是明顯的,而晚清小說又給後來的小說創作提供了更多方面的參照。《儒林外史》對現代文壇的影響深遠,并促生了“故事集綴型”小說的興盛。

作品評價

清代文藝評論家張文虎:《外史》用筆,實不離《水浒》《金瓶梅》,魄力則遠不及。然描寫世事,實情實理,不必确指其人;而遺貌取神,皆酬接中所頻見。可以鏡人,可以自鏡。

近代文學家魯迅:“秉持公心,指摘時弊。機鋒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諧,婉而多諷”。通過對種種不和諧、悖于人情、逆于常理的荒謬現象的揭露,注入描寫人物的自吹自擂、大言不慚、自作聰明、弄巧成拙、欺世盜名、自命清高、自相矛盾等等。正像果戈裡所說:“我們的騙子們,我們的怪物們。……讓大家笑個痛快。笑真偉大,它不奪去生命、田産,可是在它面前,你會低頭服罪,像個被綁住的兔子。”

近代文學家胡适《吳敬梓評傳》:該書一個藝術特色是速寫式和剪影式的人物形象。《儒林外史》是一部主角不斷變換的長篇小說,或者說是一部由無數短篇交替而成的長篇小說,基本上不可能通過詳細描寫其一生經曆,以及在曲折的故事情節中表現人物的性格特點和精神世界。

所以,吳敬梓把重點集中在人的性格中最刺目的特征上,從而深入細緻地表現一個相對靜止的人生相。這就如同從人物漫長的性格發展史中截取一個片斷,再讓它在人們面前轉上一圈,把此時此地的“這一個”,放大給人看。這是勾畫諷刺人物的一個很出色的手法,它使人物形象色彩明淨,情節流動迅速,好像人物臉譜勾勒一成,這段故事便告結束,而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也正是這些精工提煉的精彩情節。

近代文學家茅盾:如果有什麼準備寫小說的年輕人要從我們舊小說堆裡找點可以幫助他“藝術修養”的資料,那我就推薦《儒林外史》。

出版信息

《儒林外史》版本,按回數分,一共有4種版本的說法:50回本;55回本;60回本;56回本。其中,何為真本,曆來各有不同意見,但至20世紀末,專家學者大體厘清原貌,一般認為原着系56回。故2011年版《辭海》“儒林外史”條已直接标明是“五十六回”,并未錄他說。各版本情況如下:

第一種,50回本的說法,始自程晉芳《勉行堂文集》卷六的《文木先生傳》,謂“《儒林外史》有50卷”,該說流行于道光、鹹豐年間,今人仍有人襲其說,但是從來未見50回本存世,該本可謂并不存在。第二種,55回本,最早來自清代金和在群玉齋本《儒林外史》的“跋”,該跋稱,吳敬梓的表侄金兆燕作揚州府教授時有刊刻行世的55卷(55回),且金和還認為第56回“幽榜”(編輯者注:即第五十六回“神宗帝下诏旌賢,劉尚書奉旨承祭”)無意義,是僞作,于是删去;然而金和所稱金兆燕時的55回本,卻一直不見,隻有被他删去“幽榜”的55回本。第三種,60回本,該本隻有一種,即增補齊省堂本,最早的是上海鴻寶齋的石印本,後面的4回是居世紳(筆名東武惜紅生)所增。

原着56回本,一共有8個本子,現見最早是卧閑草堂刊本,1803(清嘉慶8年)刊印,人民文學出版社曾據此出影印本。另有:注禮閣刊本、藝古堂刊本、潘世恩抄本(編輯者注:學界一般稱“潘氏抄本”,現上海圖書館有藏)、群玉齋活字本、申報館排印本、申報館巾箱本、齊省堂增訂本(編輯者注:齊省堂有56回本與60回本,為區别,前者一般稱“56回齊省堂本”)。

今本情況,解放後出版的排印本90%以上都是55回本,是不全的。而以祖本56回卧閑草堂本為底本的刊行出版的有:《儒林外史》張慧劍校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版,1978年版,1995年版;《新批〈儒林外史〉》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此評本以卧閑草堂本作底本,以潘氏抄本等多種刊本為校本和參校本,予以分段、标點,在此基礎上重新批評;還有《儒林外史》,中華書局1972年版、2009年版;等。

作者簡介

吳敬梓(1701~1754年)清代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字敏軒、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現存吳敬梓手寫《蘭亭序》中蓋有印章:“全椒吳敬梓号粒民印”),安徽全椒人。吳敬梓生于清聖祖康熙四十年,卒于高宗乾隆十九年,享年五十四歲(一生54年,在全椒23年,在贛榆10年,在南京21年)。幼即穎異,善記誦。稍長,補官學弟子員。尤精《文選》,賦援筆立成。不善治生,性豪邁,不數年,舊産揮霍俱盡,時或至于絕糧。

雍正十三年,(公元一七三五年)巡撫趙國辚舉以應“博學鴻詞”,不赴(參加了學院,撫院及督院三級地方考試,因病未赴廷試)。移家金陵,為文壇盟主。又集同志建先賢兩于雨花山麓,祀泰伯以下二百三十人。資不足,售所居屋以成之,家因益貧。晚年,自号文木老人,客揚州,尤落拓縱酒。後卒于客中。敬梓生平最惡舉業,費20年心血所着《儒林外史》五十五回,(一本作五十六回,又一本作六十回,均非原本)專寫熬中于此者之真相,幽默诙諧,讀之捧腹。又有《詩說》七卷,《文木山房集》五卷,詩七卷,《中國小說史略》并傳于世。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稱“文木老人”,又因自家鄉安徽全椒移至江蘇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稱“秦淮寓客”。他出身于仕宦名門,小時候受到良好教育,對文學創作表現出特别的天賦,及至成年,因為随父親到各處做官而有機會獲得包括官場内幕的大量見識。

吳敬梓一生創作了大量的詩歌、散文和史學研究着作,有《文木山房詩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但是,确立他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傑出地位的,是他創作的長篇諷刺小說《儒林外史》。這部小說大約用了他近20年的時間,直到49歲時才完成。人們在他的家鄉建立了“吳敬梓紀念館”;南京秦淮河畔桃葉渡也建立了“吳敬梓故居”。

吳敬梓的家庭可說是科甲鼎盛的缙紳世家。吳敬梓22歲時,父親吳霖起去世,近房中不少人觊觎遺産,吳敬梓是嗣子,便給了他們以可乘之隙,于是發生了吳敬梓《移家賦》中所說的“兄弟參商,宗族诟谇”的争産糾紛,乃至發生了親族沖入家中攫奪财産的事件。這件事不僅刺激了吳敬梓,使他看清了封建社會家族倫理道德的醜惡本質,認識了那些衣冠楚楚的缙紳人物的虛僞面目,使他和那些倚仗祖業和門第做寄生蟲的庸俗人物分道揚镳。作為缙紳階級的叛逆,他首先揮霍遺産。

上一篇:大決戰之遼沈戰役

下一篇:一夜皇帝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