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與偏見

傲慢與偏見

簡·奧斯汀創作長篇小說
《傲慢與偏見》(Pride and Prejudice)是英國女小說家簡·奧斯汀創作的長篇小說,1993年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是一部描寫愛情與婚姻的經典小說。作品以男女主人公達西和伊麗莎白由于傲慢和偏見而産生的愛情糾葛為線索,共寫了四起姻緣:伊麗莎白與達西、簡與賓利、莉迪亞與威克姆、夏洛蒂與柯林斯。
    書名:傲慢與偏見 别名: 作者:簡·奧斯 類别: 原作品:Pride and Prejudice 譯者:張玲/張揚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頁數:310 定價: 開本: 裝幀:平裝 ISBN:9787020040179 文學體裁:長篇小說 叢書系列:名著名譯插圖本

内容簡介

《傲慢與偏見》是奧斯汀的代表作。這部作品以日常生活為素材,一反當時社會上流行的感傷小說的内容和矯揉造作的寫作方法,生動地反映了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處于保守和閉塞狀态下的英國鄉鎮生活和世态人情。這部社會風情畫式的小說不僅在當時吸引着廣大的讀者,時至今日,仍給讀者以獨特的藝術享受。

奧斯汀在這部小說中通過班納特五個女兒對待終身大事的不同處理,表現出鄉鎮中産階級家庭出身的少女對婚姻愛情問題的不同态度,從而反映了作者本人的婚姻觀:為了财産、金錢和地位而結婚是錯誤的;而結婚不考慮上述因素也是愚蠢的。因此,她既反對為金錢而結婚,也反對把婚姻當兒戲。她強調理想婚姻的重要性,并把男女雙方感情作為締結理想婚姻的基石。

書中的女主人公伊麗莎白出身于小地主家庭,為富豪子弟達西所熱愛。達西不顧門第和财富的差距,向她求婚,卻遭到拒絕。伊麗莎白對他的誤會和偏見是一個原因,但主要的是她讨厭他的傲慢。因為達西的這種傲慢實際上是地位差異的反映,隻要存在這種傲慢,他與伊麗莎白之間就不可能有共同的思想感情,也不可能有理想的婚姻。以後伊麗莎白親眼觀察了達西的為人處世和一系列所作所為,特别是看到他改變了過去那種驕傲自負的神态,消除了對他的誤會和偏見,從而與他締結了美滿姻緣。

伊麗莎白對達西先後幾次求婚的不同态度,實際上反映了女性對人格獨立和平等權利的追求。這是伊麗莎白這一人物形象的進步意義。從小說看,伊麗莎白聰敏機智,有膽識,有遠見,有很強的自尊心,并善于思考問題。就當時一個待字閨中的小姐來講,這是難能可貴的。正是由于這種品質,才使她在愛情問題上有獨立的主見,并導緻她與達西組成美滿的家庭。在《傲慢與偏見》中,奧斯汀還寫了伊麗莎白的幾個姐妹和女友的婚事,這些都是陪襯,用來與女主人公理想的婚姻相對照。

如夏綠蒂和柯林斯盡管婚後過着舒适的物質生活,但他們之間沒有愛情,這種婚姻實際上是掩蓋在華麗外衣下的社會悲劇。奧斯汀的小說盡管題材比較狹窄,故事相當平淡,但是她善于在日常平凡事物中塑造鮮明的人物形象,不論是伊麗莎白、達西那種作者認為值得肯定的人物,還是魏克翰、柯林斯這類遭到諷刺挖苦的對象,都寫得真實動人。同時,奧斯汀的語言是經過錘煉的,她在對話藝術上講究幽默、諷刺,常以風趣诙諧的語言來烘托人物的性格特征。這種藝術創新使她的作品具有自己的特色。

圖書目錄

修訂版前言

譯者序

第一卷

第二卷

第三卷

創作背景

《傲慢與偏見》是奧斯汀最早完成的作品,她在1796年開始動筆,取名叫《最初的印象》,1797年8月完成。她父親看後很感動,特意拿給湯瑪士·卡德爾,請他出版,但對方一口回絕,這使得他們父女非常失望。于是簡·奧斯汀着手修訂另一本小說《理性與感性》。1805年她父親去世後,奧斯汀太太帶着簡和她姐姐卡珊德拉搬到南安普頓。直到1809年定居在喬頓城其兄愛德華的漢普夏莊園之後,簡·奧斯汀才再度認真提筆。《理智與情感》修訂後她自費出書,銷路不錯。于是她重寫《最初的印象》,改名叫《傲慢與偏見》。

作者簡介

簡·奧斯汀(Jane Austen,1775年12月16日-1817年7月18日)是英國著名女性小說家,她的作品主要關注鄉紳家庭女性的婚姻和生活,以女性特有的細緻入微的觀察力和活潑風趣的文字真實地描繪了她周圍世界的小天地。

奧斯汀終身未婚,家道小康。由于居住在鄉村小鎮,接觸到的是中小地主、牧師等人物以及他們恬靜、舒适的生活環境,因此她的作品裡沒有重大的社會矛盾。她以女性特有的細緻入微的觀察力,真實地描繪了她周圍世界的小天地,尤其是紳士淑女間的婚姻和愛情風波。她的作品格調輕松诙諧,富有喜劇性沖突,深受讀者歡迎。

從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庸俗無聊的“感傷小說”和“哥特小說”充斥英國文壇,而奧斯汀的小說破舊立新,一反常規地展現了當時尚未受到資本主義工業革命沖擊的英國鄉村中産階級的日常生活和田園風光。她的作品往往通過喜劇性的場面嘲諷人們的愚蠢、自私、勢利和盲目自信等可鄙可笑的弱點。

奧斯汀的小說出現在19世紀初葉,一掃風行一時的假浪漫主義潮流,繼承和發展了英國18世紀優秀的現實主義傳統,為19世紀現實主義小說的高潮做了準備。雖然其作品反映的廣度和深度有限,但她的作品如“兩寸牙雕”,從一個小窗口中窺視到整個社會形态和人情世故,對改變當時小說創作中的庸俗風氣起了好的作用,在英國小說的發展史上有承上啟下的意義,被譽為地位“可與莎士比亞平起平坐”的作家。

簡·奧斯丁出生在英國漢普郡斯蒂文頓鎮的一個牧師家庭,過着祥和、小康的鄉居生活。兄弟姐妹共八人,奧斯丁排行第六。她從未進過正規學校,隻是九歲時,曾被送往姐姐的學校伴讀。她的姐姐卡桑德拉是她畢生最好的朋友,然而奧斯丁的啟蒙教育卻更多得之于她的父親。

奧斯丁酷愛讀書寫作,還在十一、二歲的時候,便已開始以寫作為樂事了。成年後奧斯丁随全家遷居多次。1817年,奧斯丁已抱病在身,為了求醫方便,最後一次舉家再遷。然而在到了曼徹斯特後不過兩個多月,她便去世了。死後安葬在溫徹斯特大教堂。簡·奧斯丁終身未嫁。逝世時僅為四十一歲。

人物介紹

伊麗莎白

班内特家的二女兒伊麗莎白是這個家中最富智慧和最機智的人。伊麗莎白是本部小說中的女主角,也是英國文學中最著名的女性角色之一。她有許多值得欽佩的地方,正如小說中說的她可愛、聰穎、能和任何人優雅的交談。她的誠實、優雅、富有智慧讓她能夠從她所屬的社會階層的低俗、無聊中脫穎而出。然而,她犀利的語言和過早的對别人定論也導緻了她的迷茫。伊麗莎白不是一個低俗的母親和一個冷漠的父親的複制體,也不是幾個行為荒誕姐妹的結合體,更不是勢力的女性的縮影,當她漸漸的看到達西先生高貴的品質的時候,她才發現自己對達西先生的錯誤認識。

達西

達西先生是一個富有、殷實、潘伯雷莊園地主家的兒子,也是伊麗莎白的男伴。他的出身高貴、物質财富豐富,但過于的驕傲和過于的看重自己的社會地位。他的傲慢使得他在開始的時候給伊麗莎白留下了不好的印象。伊麗莎白的拒絕使得他謙遜了起來。盡管伊麗莎白對他很冷漠,但是達西還是表達了他對伊麗莎白不懈的傾慕,證明了他對伊麗莎白的愛。

簡和賓格利

簡是伊麗莎白的姐姐,賓格利是達西最好的朋友,而簡和賓格利的訂婚處在小說的中心位置。簡和賓格利第一次見面是在麥裡屯的舞會上,并且兩個人立即被對方吸引。他們的婚姻要比達西和伊麗莎白的靠前很多。他們的性格和天性中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都很受人歡迎、都很友善、外貌都很俊美,而且他們彼此已經把對方當做是自己一生的歸屬。

班内特夫婦

班内特太太是一個愚蠢而且輕率的女人。對她來說毫無禮節與美德可言,而且她根本不關心女兒們的道德和思想文化的教育。她唯一的一個困擾就是如何把她的女兒全部嫁出去。她對女兒琳達的婚姻非常的滿意,卻絲毫不責難琳達的可恥的行為,也不為琳達給家庭造成的壞影響而擔憂。班内特太太的無修養也直接導緻了伊麗莎白的屈辱,口無遮攔的行為也導緻了簡和賓格利先生結婚之後搬離的發生。

班内特先生是個睿智的中年男人,他經常用諷刺、憤世嫉俗但是又很冷漠的口吻和其他人說話。班内特先生此生最大的錯誤就是在年輕的時候娶了年輕貌美但又毫無見識、心胸狹隘的這個妻子。他将自己沉浸在書籍當中,想讓自己心裡上離開這個家,忽視了對女兒們的教育。

作品鑒賞

作品主題

奧斯汀在這部小說中通過班納特五個女兒對待終身大事的不同處理,表現出鄉鎮中資産階級家庭出身的少女對婚姻愛情問題的不同态度,從而反映了作者本人的婚姻觀:為了财産、金錢和地位而結婚是錯誤的;而結婚不考慮上述因素也是愚蠢的。因此,她既反對為金錢而結婚,也反對把婚姻當兒戲。她強調理想婚姻的重要性,并把男女雙方感情作為締結理想婚姻的基石。書中的女主人公伊麗莎白出身于小地主家庭,為富豪子弟達西所熱愛。

達西不顧門第和财富的差距,向她求婚,卻遭到拒絕。伊麗莎白對他的誤會和偏見是一個原因,但主要的是她讨厭他的傲慢。因為達西的這種傲慢實際上是地位差異的反映,隻要存在這種傲慢,他與伊麗莎白之間就不可能有共同的思想感情,也不可能有理想的婚姻。以後伊麗莎白親眼觀察了達西的為人處事和一系列所作所為,特别是看到他改變了過去那種驕傲自負的神态,消除了對他的誤會和偏見,從而與他締結了美滿姻緣。伊麗莎白對達西先後兩次求婚的不同态度,實際上反映了女性對人格獨立和平等權利的追求。這是伊麗莎白這一人物形象的進步意義。

從小說看,伊麗莎白聰敏機智,有膽識,有遠見,有很強的自尊心,并善于思考問題。就當時一個待字閨中的小姐來講,這是難能可貴的。正是由于這種品質,才使她在愛情問題上有獨立的主見,并促使她與達西組成美滿的家庭。

在《傲慢與偏見》中,奧斯汀還寫了伊麗莎白的幾個姐妹和女友的婚事,這些都是陪襯,用來與女主人公理想的婚姻相對照。如夏洛特和柯林斯盡管婚後過着舒适的物質生活,但他們之間沒有愛情,這種婚姻實際上是掩蓋在華麗外衣下的社會悲劇。

藝術特色

反諷

情景反諷是将反諷從語言層面擴展到小說的某一具體情節或場景中,主要指在小說中,故事情節的發展出乎讀者意料甚至與讀者預期的情景截然相反,但卻又在情理之中。比如,小說中的人物命運設置并沒有按照人們的預期進行發展,他們的一些言行在特定場合由于智力、思想或認識方面的局限顯得十分不合時宜,但這些人物本身又對此渾然不覺,結果事與願違,從而産生反諷的效果。

奧斯汀對《傲慢與偏見》的小說情景進行了戲劇化處理,達到了較強的反諷效果。比如,達西先生為了遮掩莉迪亞與人私奔的醜聞,維護班納特先生一家的名譽,主動拿出金錢幫助威科姆還債,并利用金錢促使本無意于娶莉迪亞的威科姆快速與莉迪亞完婚。二人完婚後就緊接着上演了一幕極具諷刺意味的家庭鬧劇——威科姆陪着莉迪亞大搖大擺地返回娘家,臉上挂滿得意的表情,毫無愧疚之感。

不僅如此,莉迪亞還大肆在自己母親和姐妹面前炫耀她的婚姻—“簡直難以想象,距我離開已經有三個月了,可是在我心裡好像才隻有兩個星期一樣呢。誰能相信,這麼短的時間裡,卻發生了這麼多的事情啊!老天,我離開時,無論如何也想象不到我再次回來時竟然已經結婚了。如果這樣就能結婚,還是挺好玩的。”“天呐,我的媽媽,所有的人都知曉我今天結婚了嗎?我真擔心他們有的人還不知道,在我們回來的路上,我們的馬車超過了威廉·戈丁的馬車,我故意把車上的一扇玻璃窗打開,摘掉手套,把手伸出去好讓他親眼看看我的戒指,讓他知道我結婚的消息,我還專門對他點頭示意,笑得無比燦爛。”奧斯汀賦予了這一探親情節極強的諷刺意味,将莉迪亞的虛榮展現得淋漓盡緻。莉迪亞理直氣壯卻又可笑至極的語言,使文本的反諷意味更加強烈,突顯了故事情節。

語言

從總體上來說,《傲慢與偏見》中的主人公以貴族、中産階級為主,其受教育程度相對較高,對于他們來說,家族社交是其成長之中所必須要經曆的過程,因此,他們所說的話與普通階層相比具有一定的差異性,以完整的語言形式所表現。如在小說中,時常會出現“I do not”這一形式,而并非是常規形式的縮寫版,從這一方面可以看出,簡·奧斯汀在人物形象塑造中的語言用法極為講究。另一方面,簡·奧斯汀在《傲慢與偏見》之中的語言風格具有别樣化的特征。第一,用詞精練準确。簡·奧斯汀在《傲慢與偏見》中營造是英國貴族與中産階級之間的愛情故事,因此,簡·奧斯汀所要表現出來的人物形象與其生活環境有着直接關系,不一樣的語言用詞能夠準确表現一個人的受教育程度、家庭教養,由此可見,精辟的語言用詞更加符合《傲慢與偏見》中的人物設定,突出小說整體的真實性;第二,句式的多樣化風格也能從層面凸顯《傲慢與偏見》中的人物形象,使得人物想象更加立體豐滿,契合讀者閱讀的審美需求,最大限度的表現簡·奧斯汀的文學創作功底。

作品影響

《傲慢與偏見》于1813年問世。這本書在評論界得到歡迎,沃爾特·斯科特爵士贊揚奧斯汀“筆法巧妙”,“把平凡普通的事務和角色變得有趣”。

《傲慢與偏見》描寫中産階級男女的愛情與婚姻。在奧斯汀之前,18世紀後期的英國小說中有一股女性感情潮流,充滿傷心流淚的感傷情調和為憂郁而憂郁的嗜好。《傲慢與偏見》克服了這種傾向而接近于現代生活。她在小說中運用喜劇的手法表達對生活的嚴肅批評,探索女主人公從戀愛到結婚中自我發現的心理過程。女主人公和達西的婚姻是作者頌揚的“為天下有情人樹立一個榜樣”的幸福婚姻。

《傲慢與偏見》作品生動反映了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處于保守和閉塞狀态下的英國鄉鎮生活和世态人情,被英國小說家和戲劇家毛姆列為世界十大小說之一。

上一篇:我是你爸爸

下一篇:老婆不在家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