傑瑞德·萊托

傑瑞德·萊托

美國男演員
傑瑞德·萊托(Jared Leto)原名傑瑞德·約瑟夫·萊托,于1971年12月26日出生于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的波西爾城,曾經就讀于費城藝術大學,後轉學至紐約曼哈頓的視覺藝術學校學習電影與音像制作,還是一個很不錯的歌手。代表作品《搏擊俱樂部》、《美國精神病人》、《戰争之王》。[1]
    中文名:傑瑞德·萊托 外文名: 别名: 民族: 出生地:路易斯安那州 波西爾城 身高:180cm 體重: 畢業院校:費城藝術大學 /紐約視覺藝術學院 職業:歌手、演員、導演 經紀公司: 代表作品: 主要成就:第71屆金球獎最佳男配角,兩度獲VMA大獎最佳搖滾錄影帶,吉尼斯世界最長巡演記錄 英文名:Jared Joseph Leto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71年12月26日 樂隊:30秒上火星

早年經曆

1971年聖誕節的第二天,萊托出生在美國路易斯安那州伯西爾小鎮上的一個貧困家庭,他母親是美國凱真白人(流放到路易斯安那州的阿卡迪亞人)的後代。萊托很少談及他的生父,原因是“那個男人”很早就離開了萊托和大兒子香農,再婚後沒多久就去世了。萊托的外公是美國空軍,所以他的童年跟随母親和外公在部隊遷徙中度過,用他的原話說,就是“居無定所”。萊托的母親是嬉皮文化的忠實擁護者,她鼓勵兩個兒子反抗習俗和當時的政治,“做一個夢想家”。

萊托選擇了影視,用打工錢攻讀了紐約視覺藝術學院的電影課程。1992年,厭倦了紐約生活的萊托飛到洛杉矶,原本想與哥哥香農組個樂隊唱搖滾。但在唱片業走流行偶像組合路線的時代,這個音樂夢想并不能給哥倆賺到面包錢。為了生計,萊托開始客串一些獨立制片。兩年之後,青少年電視劇《我的青春期》(My So-Called Life)開拍,萊托拿到了與克萊爾·丹妮斯演對手戲的機會。

演藝經曆

電視圈

1992年,傑瑞德放棄學業來到洛杉矶尋求演藝事業,在電視劇《Camp Wilder》中得到了第一個角色,劇中飾演Dexter。

1993年,出演電視劇集《Almost home》中Rick Aiken一角。

1994年,搭檔克萊爾·丹尼斯合作飾演熱門偶像劇《我所謂的生活》飾演“Jordan,成為電視青春偶像。同年在電視劇集《Rebel Highway》出鏡并轉向大熒幕發展電影事業,開始在獨立制作的小成本文藝片出演。

1997年,在電視劇集《Switch back》中飾演Lane Dixon。

1998年,客串電視劇集《Wild Life Adventure》

2003年,客串電視劇集《Hollywood High》。

電影圈

1995年,轉向大熒幕,出演電影《戀愛編織夢》,片中飾演Beck。

1996年,作為配角與Christina Ricci合作出演《告别十七歲》,劇中扮演Frankie Griffin。

1997年,在《阿普正傳》中飾演Steve Prefontaine。

1998年,主演《Basil》,片中飾演點題角色Basil。

出席威尼斯電影節

1998年,出演青春恐怖片《下一個就是你》,飾演Paul Gardener。

1998年,出演戰争片《細細的紅線》,飾演Second Lieutenant Whyte。

1999年,與小羅伯特·唐尼合作拍攝短片《Black and White》出演一位同性戀教師Casey與唐尼飾演的角色相戀。

1999年,在薇諾娜·瑞德、安吉麗娜·朱莉合演的《移魂女郎》中飾演Toby Jacobs。

1999年,客串由大衛·芬奇執導,布拉德·皮特、愛德華·諾頓合演的《搏擊俱樂部》,片中飾演Angel Face。

2000年,客串克裡斯蒂安·貝爾主演的《美國精神病人》飾演Paul Allen。

2000年,為诠釋《夢之安魂曲》中染上毒瘾的男主角Harry Goldfarb,他離開未婚妻卡梅隆·迪亞茲,搬到紐約獨居,喬裝露宿紐約街頭兩周,并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内減掉28磅體重,由于短期内身體變化劇烈,曾數度在片場暈倒,結束拍攝後他被送往葡萄牙一家療養院進行兩個月的修養調理。

2000年,參演《日落大道》飾演Glen Walker。

2001年,擔任電影《Sol Goode》制片的同時,客串扮演片中Rock Star Wannabe。

2002年,與傑克·吉倫哈爾合作主演《HighWay》,飾演Jack Hayes。

2002年,再度與導演大衛·芬奇合作,客串影星朱迪福斯特主演的驚悚片《戰栗空間》。同年還與科林·法瑞爾合作,客串驚悚動作片《狙擊電話亭》,飾演科林·法瑞爾扮演的公關的客戶,一位名叫Bobby的明星,但其戲份在院線公映的版本中被最終删除。

2004年,重回影壇與導演奧利弗·斯通,演員科林·法瑞爾、安吉麗娜·朱莉合作出演史詩傳記片《亞曆山大大帝》,片中飾演亞曆山大大帝的摯友兼情人赫費斯迪安。

2005年,與尼古拉斯凱奇合作出演《戰争之王》,飾演Vitaly Orlov。

2005年,出演夢之安魂曲作者的紀錄片《小胡伯特·塞爾比:來日安好》。

2006年,主演犯罪片《芳心謀殺案》,飾演Ray Fernandez。

2007年,主演人物傳記片《第27章》,為飾演曆史上謀殺約翰·列侬的兇手,他在不到兩個月間瘋狂增重了67磅,徹底改變了體型,在完成拍攝後用了同樣時間快速減肥恢複身材,這次劇烈的體型改變,由于時間周期過短,緻使傑瑞德不幸患上痛風,身體機能下降,免疫系統遭到破壞。

為拍戲增減體重

2007年,因忙于音樂事業,辭演了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父輩的旗幟》以及Joby Harold的《Awake》的邀請。

2009年,主演科幻文藝電影《無姓之人》,扮演成年時和118歲的主人公Nemo,該片于2013年9月在美國境内解禁重映。

2011年,為賽車紀錄片《TT3D:觸摸極限》旁白配音。

2011年,傑瑞德開始拍攝有關北美瀕臨滅絕的巨嘴啄木鳥生存狀況的環保題材紀錄片。

2011年,開始親自導演剪輯的樂隊自2009年底-2012年初共計309場巡演,創造了“吉尼斯全世界最長巡演記錄”的全球巡演“Mars live tour”紀錄片。

2012年,在《達拉斯買家俱樂部》裡飾演一名身患艾滋病晚期的異裝癖患者Rayon。傑瑞德通過完全斷食,僅靠檸檬水和維生素維持生理基本需求的方式來迅速改變外形以最大程度接近瀕臨生命盡頭的艾滋病人形象,并在化妝師的要求下蠟脫了全身毛發。完成拍攝時傑瑞德已經隻靠礦泉水為生,完全斷食3周多,體重瘦到52kg。該片于2013年9月7日在多倫多國際電影節首映,獲得包括金球獎,廣播影評人選擇獎,美國演員工會獎,紐約影評人獎,洛杉矶影評人獎等30多個電影獎。

2012年,導演了關于其樂隊與唱片公司訴訟鬥争的紀錄片的《Artifact》,該片在紐約哥譚獨立電影獎上榮獲了觀衆選擇最佳紀錄片獎及多倫多國際電影節最佳紀錄片獎,并于2013年3月13日參加SXSW大會影展。

2013年8月31日,《Artifact》紀錄片在傑瑞德創辦的vyRT網站上啟動全球首映,該片的視頻文件接受全球用戶在線購買,提供長期有效下載或DVD等實物商品。

2014年,傑瑞德·萊托憑借《達拉斯買家俱樂部》奪得第86屆奧斯卡最佳男配角。

音樂圈

1998年,傑瑞德·萊托與哥哥香侬·萊托ShannonLeto組建了名為30秒上火星的搖滾樂隊,這是一支在擁有全球超過五百萬張唱片的銷量的樂隊,音樂視頻在YouTube上超過3億點擊量,是MTV音樂大獎、美國公告牌音樂獎、NME音樂獎等音樂大獎得主。樂隊在近60個國家舉辦311場演出,超過三百萬人觀看,創造了有史以來舉辦巡回演唱會演出最長的吉尼斯世界紀錄,被業内稱為“藝術的勝利”。

樂隊名字源于萊托想要樂隊名字聽起來帶有太空感,同時又像一句歌詞,最好是一個短語,能夠表達他們的心聲:充滿激情、力量、速度、富有寓意、帶有電影畫面感,同時不失前衛時尚。萊托擔任樂隊隊長、負責主唱、和音、作曲、作詞、編曲、吉他、貝斯、鋼琴、合成器,混音等工作。

2002年,曆經在洛杉矶各餐廳酒吧趕場駐唱四年之後,樂隊與維京唱片簽約,同年發行了第一張同名專輯《30秒上火星》。此時樂隊的音樂風格偏重前衛金屬、嘶吼情緒搖滾,在調整了音樂路線之後,樂隊歌曲旋律更加流暢。

2005年,樂隊的第二張專輯《A Beautiful Lie》發行,專輯主打單曲《a beautiful lie》的音樂錄影帶選在北極圈内格陵蘭島的冰山上取景拍攝,該MV在亞洲、歐洲、TMF等音樂大獎中均獲得了最佳音樂錄影帶獎項,專輯當年全球銷量超過350萬張。

該專輯中收錄了來自全球各地數千Mars歌迷合唱,營造出千軍萬馬的恢宏氣勢,編曲層次感鮮明,旋律流暢不失前衛,配樂豐富,大氣磅礴,全專的選曲風格高度統一,整張專輯充滿了電影畫面感,此後開始了長達兩年共計309場的世界巡演,創造了“吉尼斯世界最長巡演記錄”,被MTV頻道評為世界音樂舞台最具影響力樂隊。

該專輯獲得2009年AOL音樂獎最佳專輯、搖滾之聲音樂獎(Rock Sound Award)年度最佳專輯、Virgin頻道最佳專輯等多項大獎。截至2011年5月該專輯全球銷量突破500萬張,傑瑞德拍攝了極富電影感的多個音樂錄影帶不僅在Youtube上取得驚人的點擊下載記錄,其中單曲King And Queens在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冠軍單曲,該單曲的MV榮獲全美VMA音樂大獎最佳另類搖滾錄影帶等大獎和提名。

2009年,樂隊在英國制作人Flood及Steven Lily white的幫助下發行了第三張專輯《This Is War》(全面開戰),該專輯是30 Seconds Mars在全球範圍内影響最為深遠的代表性專輯,專輯制作期間遭遇維京唱片公司3000萬美元的訴訟,取名This is war富含多重意義:一是樂隊與唱片公司之間的抗争,二是追尋夢想與殘酷現實之間的抗争。

訴訟最終以雙方和解結束,訴訟結束後不久萊托意外受傷,造成脊椎間盤破裂,腰背無法動彈,因專輯交片期限接近,無暇住院,他強忍痛苦,用護具将自己固定好姿勢躺在錄音室地上完成混音配樂工作。專輯發售以後開啟了規模盛大的世界巡演《into the wild》,巡演時間超過兩年半,專場演出達309場次,創造了“世界最長巡演”的吉尼斯世界紀錄。巡演後,萊托肺部葡萄球菌重度感染,咳血半年,引發哮喘。

2012年,記錄了樂隊創作《This is War》專輯期間的抗争經曆紀錄片《Artifact》,獲得了多倫多國際電影節最佳紀錄片、以及紐約哥譚獨立電影節觀衆選擇獎。

2013年5月21日樂隊的第四張專輯《Love Lust Faith+Dreams》(愛欲信+夢)全球發行,中國地區内地特别版也于2013年9月在中國大陸境内全面發行。專輯中的單曲《up in the air》的第一份拷貝于2013年3月1日上午10:10搭乘SpaceX公司的獵鷹9号運載火箭在NASA肯尼迪宇航中心成功發射,飛往國際空間站并在外太空進行播放。由傑瑞德導演的《up in the air》的mv,獲得了2013年VMA全美音樂大獎最佳搖滾錄影帶獎。

時尚圈

2006年榮獲“黑暗王子”獎。

2006年和2007年被《人物》雜志評選為“最帥黃金單身漢"。

2009年被《人物》雜志評為“擁有最漂亮胸肌的明星”。

2011年被NME獎“最性感男士”及TRL獎“最美型人物”。

數次被PETA(善待動物組織)提名為"最性感的素食主義者"。

個人生活

家庭

哥哥及樂隊成員,香侬·萊托Shannon Leto,母親康斯坦斯·萊托Constance Leto為法國後裔,繼父卡爾·萊托Carl Leto以及兩個同父異母的弟弟,一個同母異父的妹妹。

情感

1994年,傑瑞德·萊托因出演電視劇集《我所謂的生活》與女演員Kristi McDaniel相戀。

1999年,傑瑞德·萊托與卡梅隆·迪亞茲相戀,2000年訂婚,2003年分手。

2004年,傑瑞德·萊托與斯嘉麗約翰遜相戀,兩人于2005年分手。

事業

參與投資SURFAIR航空公司,為客戶提供類似“空中的士”式的私人航線服務。

創辦了VyRT網絡,是全球首個不通過第三方平台和媒體直接與全球觀衆進行互動聊天,資源下載,演唱會直播的電子平台

創辦The One And Only Golden Ticket,創辦HIVE藝人公關媒體平台。

2012年被商業先驅《FAST》雜志評為“全球最具創造力100人”

社會活動

2010年,傑瑞德·萊托與“三十秒上火星”搖滾樂隊成員通過網上拍賣的形式為海地募款。這場由萊托發起的慈善活動放在eBay網上進行,拍賣物品包括樂隊的門票、後台與明星面對面的機會以及與樂隊成員共享晚餐的機會,慈善拍賣總共募集到100100美元,善款經過相關慈善機構用于災民救助及災後重建。除此之外,“三十秒上火星”樂隊還參與了對“House for Haiti”海地重建項目的支持,并且在由喬治·克魯尼發起的“Hope for Haiti Now”慈善晚會上義演,為海地災民募集善款。

公益事業

2006年,傑瑞德·萊托及其樂隊借巡演倡導停止虐殺動物,關愛環境。同年,加入國際特赦組織,支持和平,人權保護,反對戰争,反對歧視。

2006年,以全球首個進入北極圈拍攝MV樂隊的身份,傑瑞德拍攝了以環保為主題的音樂錄影帶《a beautiful lie》(美麗的謊言),主題為關注全球溫室效應,保護北極地區脆弱的生态環境,呼籲全球低碳節能,該mv拍攝的幕後花絮《edge of the earth》(地球盡頭)紀錄片被放在VyRT網上向全球提供付費下載,所獲收益全部用于環保事業。同時與全球資源保護委員會(Natural Resources Defense Council)及博納維爾環境基金會(Bonneville Environmental Foundation)一同合作宣傳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燃油消耗以及射殺北極動物的公益活動。

2008年,加入Habitat forHumanity(人權之家組織)常年為“泛洛杉矶地區”關愛與互助協會提供慈善服務并籌集大量善款。

2008年,加入加州“停止虐待動物協會”。同時支持奧巴馬關于反對種族歧視的政策。

2009年,加入美國同性戀者權益保護組織,支持同性婚姻,維護同志合法權益,反對歧視和迫害

2010年,為WWF世界自然基金會保護野生虎項目提供資助,參與Mtvexit頻道拍攝紀錄片《奴役》,呼籲關注世界人口拐賣和人口奴役等犯罪問題。

2010年,海地大地震後,傑瑞德及樂隊捐助了100100美元用于海地赈災,前往海地赈災,拍攝并出版了海地震後照片圖文集,所得收入全部捐獻。同時加入“海地重建協會”,幫助災後重建。

2011年,日本福島大地震後傑瑞德及其樂隊通過紅十字協會對日進行捐贈,同時剪輯拍攝了歌曲《Closer to the Edge》日本版用于鼓勵和慰問受災的日本民衆,同時将所獲收益全部捐贈。

2012年,他向總統奧巴馬提議請求通過全美同性戀保護法案,請求聯邦政府批準同性婚姻。

2013年,好萊塢碗Hollywood Bowl Live演出收益捐獻艾滋病醫治與防治基金會。

榮譽記錄

電影類

▪ 2014

溫哥華影評人協會獎最佳男配角

達拉斯買家俱樂部

(獲獎)

2014

第86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配角

達拉斯買家俱樂部

(獲獎)

2014

美國演員工會獎最佳男配角

達拉斯買家俱樂部

(獲獎)

2014

金衛星獎最佳男配角

達拉斯買家俱樂部

(獲獎)

2014

金球獎最佳男配角

達拉斯買家俱樂部

(獲獎)

2014

獨立精神獎最佳男配角

達拉斯買家俱樂部

(獲獎)

2013

達拉斯沃思堡影評人協會獎最佳男配角

達拉斯買家俱樂部

(獲獎)

2013

紐約在線影評人協會獎最佳男配角

達拉斯買家俱樂部

(獲獎)

2013

波士頓在線影評人協獎最佳男配角

達拉斯買家俱樂部

(獲獎)

2013

拉斯維加斯影評人協會獎最佳男配角

達拉斯買家俱樂部

(獲獎)

2013

底特律影評人協會獎最佳男配角

達拉斯買家俱樂部

(獲獎)

2013

好萊塢電影獎最具突破性表演獎

達拉斯買家俱樂部

(獲獎)

2013

奧斯汀影評人協會獎最佳男配角

達拉斯買家俱樂部

(獲獎)

2013

多倫多影評人協會獎最佳男配角

達拉斯買家俱樂部

(獲獎)

2013

華盛頓特區影評人協會獎最佳男配角

達拉斯買家俱樂部

(獲獎)

2013

休斯頓影評人協會獎最佳男配角

達拉斯買家俱樂部

(獲獎)

2013

聖路易斯影評人協會獎最佳男配角

達拉斯買家俱樂部

(獲獎)

2013

聖地亞哥影評人協會獎最佳男配角

達拉斯買家俱樂部

(獲獎)

2013

佛羅裡達影評人協會獎最佳男配角

達拉斯買家俱樂部

(獲獎)

2013

丹佛影評人協會獎最佳男配角

達拉斯買家俱樂部

(獲獎)

2013

東南影評人協會獎最佳男配角

達拉斯買家俱樂部

(獲獎)

2013

芝加哥影評人協會獎最佳男配角

達拉斯買家俱樂部

(獲獎)

2013

洛杉矶影評人協會獎最佳男配角

達拉斯買家俱樂部

(獲獎)

2013

鳳凰城影評人協會獎最佳男配角

達拉斯買家俱樂部

(獲獎)

2013

紐約影評人協會獎最佳男配角

達拉斯買家俱樂部

(獲獎)

2013

廣播影評人獎最佳男配角

達拉斯買家俱樂部

(獲獎)

2012

多倫多國際電影節獎人民選擇獎-紀錄片單元

《手工制造》

(獲獎)

2012

哥譚獨立獎觀衆選擇獎

《手工制造》

(獲獎)

2010

富川國際科幻電影節最佳表演獎

《無姓之人》

(獲獎)

2009

威尼斯電影節最佳表演獎

《無姓之人》

(提名)

2008

上半年度電影獎最佳男主

《第27章》

(提名)

2007

蘇黎世電影節最佳表演獎

《第27章》

(獲獎)

2001

獨立電影獎最佳卡司

《夢之安魂曲》

(提名)

2000

在線影評人協會獎最佳群像表演

《夢之安魂曲》

(提名)

2000

紐約影評人協會最佳男主角

《夢之安魂曲》

(提名)

1998

金衛星傑出群像表演獎

《細細的紅線》

(獲獎)

音樂類

2013

VMA(全美MTV音樂電視大獎)最佳搖滾錄影帶

《Up In The Air》

(獲獎)

2013

EMA歐洲音樂大獎最佳另類搖滾音樂人

《Up In The Air》

(獲獎)

2010

MTV Buzzworthy音樂獎年度最特别難忘音樂錄影帶

《Hurricane》

(獲獎)

2009

搖滾之聲讀者選擇獎最佳音樂錄影帶

《Closer to the Edge》

(提名)

2009

年輕狂野音樂獎最佳國際音樂錄影帶

《Closer to the Edge》

(獲獎)

2009

MTV樂迷音樂獎最佳團隊音樂錄影帶

《Hurricane》

(獲獎)

2009

O音樂獎NSFW音樂錄影帶獎

《Hurricane》

(獲獎)

2009

搖滾之聲讀者選擇獎最佳音樂錄影帶

《Kings and Queens》

(獲獎)

2009

搖滾之願音樂獎最佳音樂錄影帶

《Kings and Queens》

(獲獎)

2009

VMA大獎最佳搖滾音樂錄影帶

《Kings and Queens》

(獲獎)

2008

搖滾之願音樂獎最佳音樂錄影帶

《A Beautiful Lie》

(獲獎)

2008

歐洲MTV最佳音樂錄影帶

《A Beautiful Lie》

(獲獎)

2008

亞洲MTV最佳音樂錄影帶

《A Beautiful Lie》

(獲獎)

2006

雅虎澳大利亞音樂獎最具史詩感音樂錄影帶

《From Yesterday》

(獲獎)

2006

澳大利亞MTV大獎最佳搖滾音樂錄影帶

《The Kill》

(獲獎)

2006

澳大利亞MTV大獎最佳年度音樂錄影帶

《The Kill》

(獲獎)

2006

電鋸獎最佳電影靈感音樂錄影帶

《The Kill》

(獲獎)

2006

讀者選擇獎最佳音樂錄影帶

《The Kill》

(獲獎)

2006

搖滾之願獎最佳音樂錄影帶

《From Yesterday》

(獲獎)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