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颉廟碑

倉颉廟碑

東漢延熹五年的碑刻
《倉颉廟碑》是刊刻于東漢延熹五年(162年)正月的一方碑刻,又稱“倉颉冢碑”等,無撰書人姓名,屬隸書書法作品,原立于陝西省渭南市白水縣史官鎮的倉颉廟内,現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館。《倉颉廟碑》是為倉颉立的紀念碑,碑文内容頌揚倉颉的聰敏天資、德行與創造文字的功績。書法上吸取了漢簡的靈動韻緻,筆法上刀不掩筆,注重筆墨書寫意味的傳達,字體規矩整齊,一筆不苟,縱逸飛動,筆勢開張,左右分馳,風姿橫溢。
    中文名:倉颉廟碑 外文名: 别名:倉颉冢碑、蒼颉廟碑 創作年限:東漢延熹五年(162年)正月 書法類型:隸書

基本内容

倉颉廟碑

縱:27.9cm,橫(半開):15.6cm。

此為明早期拓本,八開跋七開半,“嗣”字完好,下多“陶”字和“園”字右半,“紀”字尚存。

碑立于漢延熹五年(162年)。碑為紀念中華人文初祖倉颉所立。此碑字比他碑為小,漢隸之小者,自《武梁祠畫像》外即推此。書法茂密秀麗,居《華山碑》、《曹全碑》之間。碑現藏陝西西安碑林博物館。

倉颉,也稱蒼颉,原姓侯岡,名颉,号史皇氏,在中華上古傳說中是黃帝的史官,漢字的創造者,被後人尊為中華文字始祖。倉颉廟位于白水縣城東北35公裡處的史官鄉,地處黃龍山脈的南麓,是國内唯一僅存的紀念文字發明創造的廟宇,2001年6月被國務院批準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廟内原有石碑多通,“文革”中多被毀壞。今陳于前殿劫後幸存者15通。東漢延熹五年的倉颉廟碑,是金石學上的珍品,1971年移置西安碑林。

黃易《小蓬萊閣金石目》着錄。

創作背景

倉颉,也稱蒼颉,在中華上古傳說中是黃帝的史官,漢字的創造者,被後人尊為中華文字始祖。東漢延熹五年(162年),為紀念中華人文初祖倉颉,時任衙縣縣令的孫羨奉左馮翊太守劉桓之命刻立了《倉颉廟碑》。

藝術鑒賞

技法n

《倉颉廟碑》在技法上主要有以下特點:①筆法上,筆畫波磔分明,形态變化較大,如“上”字、“酉”字、“遷”字、“下”字等的橫波磔各具風采。其他筆畫亦如此。②結體上比較随意,大小、長短差異較大,如“察”字、“遷”字、“遺”字、“靈”字等比較突出。多數字的結體自守法度比較嚴謹,如“五”字、“祠”字、“石”字、“行”字等。少數字形取法率意,力求灑脫奔放。③章法上與當時的其它漢碑有較大不同,其豎行各字間較緊湊,橫排并不對齊,豎行間距離明顯。左邊一行和下部各行為記錄捐資者所書,字間行間更緊密,書刻率意自然。n

風格n

風格上,《倉颉廟碑》汲取了漢簡和帛書靈動韻緻的筆法,筆畫規短,方圓皆備,平直中雜有微妙的弧度,顯示出豐富的節奏感。刀刻縱逸飛動,左右分馳,極盡其勢,飄逸而不失厚重,多變而不失勁健,整體融疏放、灑脫、秀逸為一體。碑陽的“倉颉天生德于大聖”等字表現出其結體的内聚,用筆的沉着,充分表現出了漢代人特有的氣質。碑左側文字的書法氣息如漢簡上文字,用筆活潑,開合自由,如“史”字、“蓮”字、“功”字等,撇捺筆的表現都較為突出。碑右側的文字則表現得調皮可愛。如第一列第一行的“壽”字,上小下大,如安坐在石幾上的一個壽星,蒼勁中充滿了安詳之情。

第一列第二行的“曲”字,兩豎筆上端有一個封口,如篆書寫法,用筆幹淨利落;“年”字最後一橫畫落筆時向上一翹,動感十足。第二列第一行的“百”字,第一橫畫長向右伸去,而且還有一定的起伏變化。第二列第三行的“功”字左邊第二橫筆與右邊“力”字的橫筆合而為一,互相借用同時将左邊的“工”提到了左上角,将“力”字撇畫努力向左下伸去,承接住“工”字,形成了一個上下結構的文字形式,在變化中增加了許多藝術性。

作品評價

清代古文字學家吳玉搢:碑字特小,隸法頗精。兩側字時有縱筆,不及前碑之嚴整,然其佳處亦饒有曹郃陽碑陰風緻。(《金石存·卷六·隸一·漢蒼颉廟碑并碑陰兩側》)n

清代書法家翁方綱:碑文二十四行,陰亦如之。其每行字數,則本自修短參差,極隸書變勢之宜。吳氏拟以郃陽《曹全碑》,猶未盡也。(《兩漢金石記·卷十一·蒼颉廟碑》)n

近代書法藝術家楊守敬:碑多漫滅,唯兩側字稍明晰。漢隸之小者,自《武氏祠畫象》外,即推此。(《激素飛清閣評碑記·卷一·漢》)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