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

佛教故事

朱瑞玟編寫佛教故事
古印度教派林立,其中有在思想領域占統治地位的宗教,也有遠比佛教主張先進的派别;但是,它們隻囿于一時、一地,隻有佛教發展成為世界性的大宗教。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釋迦牟尼生動、形象的說法。釋迦牟尼具有極高的語言藝術,是一個十分出色的演說家。他運用通俗樸素的語言,生動活潑的故事,多方比喻,因事立說,使佛教獲得了越來越多的信仰者。釋迦牟尼采用的故事,大多是流傳于古代印度、尼泊爾、斯裡蘭卡、大月氏等地的民間傳說,反映了當時人民群衆的愛憎、祈求與希望。
    作者:朱瑞玟 出版社:學林出版社 開本:16 裝幀:平裝 ISBN:9787548601340 中文名:佛教故事 英文名:Buddhist stories 價格:49.00元 語種:漢語

故事分類

狹義的佛教故事是指釋迦牟尼弘法時期采用的佛教故事,大多是流傳于古代印度、尼泊爾、斯裡蘭卡、大月氏等地的民間傳說,反映了當時人民群衆的愛憎、祈求與希望。因此,佛教故事中的佛教的主要思想是:世間一切都是虛幻的,不要太執迷于此。要時常修行。使心中純淨、靜如止水。

廣義的佛教故事則泛指指以講故事的方式來講解、诠釋佛教義理、生活哲理、因果輪回真相等内容。并采用不同的藝術形式來講述。以期啟發人們的善根,導惡向善、發菩提心、斷惑證真。

佛教故事從内容上說一般有因果故事、感應故事、生活故事、情感故事、智慧故事等等;從形式上說,有文字形式、繪畫形式、戲曲音樂形式、發展到現代,則多采用佛教電影、佛教電視劇、佛教動畫、佛教有聲書等型式來更直觀形象的講述佛教中的故事。

内容簡介

《佛教故事》内容簡介:古印度教派林立,其中有在思想領域占統治地位的宗教,也有遠比佛教主張先進的派别;但是,它們隻囿于一時、一地,隻有佛教發展成為世界性的大宗教。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釋迦牟尼生動、形象的說法。

釋迦牟尼具有極高的語言藝術,是一個十分出色的演說家。他運用通俗樸素的語言,生動活潑的故事,多方比喻,因事立說,使佛教獲得了越來越多的信仰者。釋迦牟尼采用的故事,大多是流傳于古代印度、尼泊爾、斯裡蘭卡、大月氏等地的民間傳說,反映了當時人民群衆的愛憎、祈求與希望。因此,這部《佛教故事》,可以說是一部“中南亞古代民間故事鈎沉”。

在内容方面,這些故事贊美自我犧牲、反對剝削掠奪,贊美衆生平等、反對種姓分立,贊美知恩圖報、反對背信棄義,贊美尊親敬長、反對不養不孝,贊美勇敢智慧、反對怯懦愚癡,贊美和平、反對戰争,贊美無私、反對貪婪,贊美仁愛、反對暴虐,贊美誠實、反對虛僞,贊美謙遜、反對傲慢。這一切,不僅在當時具有進步意義,至今對于建設良好的社會風氣、培養真善美的人格仍然具有一定作用。

在形式方面,這些故事散文與偈(詩歌)兼用,語言活潑,有的跌宕起伏、引人入勝,有的短小隽永、令人稱絕。傳入漢地以後,對于中國文學的發展産生過很深的影響,至今讀起來也饒有趣味。

作者簡介

朱瑞玟,著名學者,主攻成語研究與佛學研究。有《實用寫作成語辭典》(意序)、《成語探源辭典》等獨具創意的工具書,還有《佛教與成語》、《書法與成語》、《酒文化與成語》等專著,蜚聲大陸與台灣,以及加拿大、新加坡等國家,中外學術界盛贊朱瑞玟的作品“知識性、趣味性、文化性、實用性四者兼備”。

朱瑞玟于1963年入讀首都師範大學中文系,後在北京電信教育培訓中心任教,是該中心文史哲教研室主任、職稱評審委員。曾為中國政法大學研究生院編寫《司法文書寫作教程》、為北京成人教育學院編寫《說明文寫作》,并先後兼任北京史地民俗學會理事、《北京青年報》通訊員、《衛視周刊》電視劇評論主筆、《佛教文化》編輯部主任。

圖書目錄

一、故典溯源

六牙白象n

佛祖出世n

半路出家n

群魔亂舞n

大徹大悟n

初轉法輪n

拈花微笑n

破驕慢n

菩提達摩n

白馬寺n

最早的佛塔n

彌勒佛n

韋陀天神n

釋迦牟尼的弟子 n

地藏菩薩n

三藏n

戒酒n

武則天與佛教n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n

臘八粥緣起n

盂蘭盆節緣起n

馬鳴菩薩與脅尊者n

孝肅周氏夜夢伽藍神n

三武一宗滅佛n

旃檀佛緣起n

如是我聞n

習氣難除n

供養七天的因緣

二、佛教義理n

大白象n

母鹿和它的孩子n

獵人、烏鴉和蛇n

十奢王和他的兒子們n

醜太子n

阿練和三藏n

棄老國n

陷害婆婆的女人n

慈童女n

各有所長n

裸人國n

聰明的竊賊n

聰明的毗舍利n

妙色王n

冤冤相報何時了n

羅刹國n

死老鼠和金老鼠n

吃人肉的國王n

你們是男人嗎n

迦良那伽梨太子n

體香如蓮花的青年n

因禍得福

三、警世寓言n

九色鹿n

孔雀王n

虬與猕猴n

兩頭鳥n

烏龜與花園主人n

國王與猴王n

五色鹿n

猕猴王n

烏龜、蛇、狐狸和人n

舍身救鴿n

猴子撈月亮n

衆鳥選王n

巨蜥和變色龍n

金毛獸鋸陀n

烏鴉和貓頭鷹n

戒貪n

智慧和品性n

吝啬鬼伊利沙n

捕鳥師n

酒甕裡的影子n

赤真珠n

摩诃羅學舌n

受騙的老人n

和尚與金币

四、高僧大德n

明成祖朱棣與僧人n

道衍n

頑石點頭n

修道人n

仙歎長老n

蓮花出家n

鬼子母n

僞善的苦行者n

智者那先n

那賴和提耆羅n

陶潛與慧遠n

玄奘西遊記n

王維和佛教n

高僧慧能n

解鈴還須系鈴人n

遠來的和尚好念經n

家破人亡n

猢狲入布袋n

呵佛罵祖n

豐幹饒舌n

龍蛇混雜n

磨磚作鏡n

妙普和尚n

雁塔n

瘋僧掃秦n

冷暖自知

五、世俗逸聞n

财主和他的養子n

最快樂的人n

長壽王n

以德報怨的弟弟n

相撲n

帝釋天神與國王n

頂生王n

大意公子n

舍身飼虎n

須大孥太子n

欲望n

摩納婆n

平事官n

七寶鞋n

寶中之寶n

智慧之言n

飯後鐘n

韓愈谏唐憲宗n

武則天造盧舍那大佛n

癡人說夢n

盲人摸象n

急流勇退n

白璧無瑕n

逍遙自在n

梁武帝舍身n

齋僧n

顧恺之點睛n

部分故事

護戒渴死

佛在祗園說法的時候,有新學二比丘從羅閱祗國同來佛所聽法,可是道路遼遠,又值亢旱,口渴欲飲,數日未進滴水,勢必将欲渴死于中途。正在命将垂危的當兒,偶見路旁中有升餘積水,可是細蟲甚多,佛戒不可取飲。

一人曰:“且當飲之,救得我身命,然後見佛聞法。”一人曰:“既破佛戒,見佛又有何裨益?”遂忍渴而死,其識神即生忉利天上,自知宿命,于是手持香花來供養佛。

未久,先飲水者乃至,禮佛後,泣告沿途亢旱渴死同參的情事。佛言:“我已久知。”遂指天人示之曰:“此即與你同來者,早已到了,你不奉我戒,雖雲見我聞法,有何益處?速去清淨僧衆中至誠忏悔,再來聽法。”

按:由此可見佛制戒之嚴,當不容許方便,我人要甯可守戒而死,不可犯戒而生的精

優劣之分

從前佛在世時,有一比丘往城中乞食,于路途中逼不得已即解小便。時逢行人見之,皆共譏笑言:“佛弟子行步有法度,被服有威儀,而此比丘于道旁小便,有失雅觀,甚可笑也!”是時有外道尼揵種,見人譏笑此比丘,即自念言:“我曹尼揵種,一向裸身而行,人皆不以失禮而責之,獨佛弟子,于道旁小便,而人皆譏嫌,是何道理?”如是反複思之,方有所領會,原因是我曹師行素無法則,習以為常,所以人不笑耳。而比丘師行清淨,講究威儀,因易為人論議也。于是便自歸佛,而作比丘。未久,即得道果。

按:我們讀了這則故事,會連想起現代有一分教外人,專找出家人的不是。如比丘小有不如法之處,則相傳責之。殊不知外教徒通身是病,人反視之如常。悲夫!無怪世運倒轉,是非淆混,其症結即在此也。

勿迷于物

我們處于這二十世紀六十年的今日,大都數的人,物欲薰心,終日追求享受。因此,不免欲令智昏,往往闖下滔天大禍,輕則身陷囹圄,重則家破人亡。如此的事情,每日打開報章,不難見到。唉!人心非古,道德掃地,殊不知物質是為人而設,人非為物質而生,我人萬不可迷戀物質,緻精神反為物質所驅使。古人雲:“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我人要學役物的君子,不要做物質奴隸的小人。

從前有隻老鼠,跳進米缸去吃米,再也跑不出來。後被人發覺取出來殺了,當時有人問:“這到底是老鼠吃米呢?還是米吃老鼠呢?”這雖是件小事,由此準知現在過于迷戀物質的人,正如被米所吃的老鼠一樣。

喜惡果報

佛弟子中“智慧第一”之舍利弗,一日入城乞食,途中見一天人,散華于死屍之上,并且極其恭敬。舍利弗問之。天人曰:“此死屍是我前身,因在世時,孝養父母,恭敬三寶,廣行衆善。因此,令我今日享受天福,所以特為下界散華,以申謝忱。”舍利弗聞此意後,複前行。

于須臾間,又見一餓鬼,連鞭死屍。舍利弗問之。餓鬼曰:“此死屍是我前身,因在世時,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忤逆二親,毀謗三寶。因此,使我今日備受衆苦,所以狠心鞭之,以洩怨恨。”

按:我人看此掌故後,如有不信者,請看時下好人好事,即為衆人之所稱善,贊揚而嘉獎。反之,壞人壞事,即為衆人之所唾棄,指責而懲戒。喜惡之果報,絲毫不爽,三世因果,佛非妄言,有智閱之,不可不信!

宿世口業

佛在祗洹精舍說法時,有一初發心菩薩,往詣佛所,五體投地,悲淚如雨,請佛開示他宿世業緣。佛言:“汝于拘留孫佛時,出家學道。

日久,道心減滅,當其時有一信心檀越,四事供養二位法師,極其欽敬。汝于是時,生嫉妒心,并于彼檀越前,說法師過,令檀越對二位法師漸生輕慢之念,斷其善報。以是因緣,汝堕大地獄,若幹劫數,後得為人,五百世中,生盲無目,愚癡無智,常為人之所鄙賤。過是難後,複于五百世中,生于惡國邊地,為下賤人,常為人之所诽謗。幸而今世值佛,業輕障微,得發初心,當勤念佛,後當生于阿彌陀佛極樂國中,受菩提記。”

按:我們看了這宿世口業的果報,思念那些不明佛法的人,每每見到他人發心齋供僧尼,不免有發出阻撓之言。像這類資性刻薄,昧于業報,而不知三寶大福田的人,對此能不警惕嗎?

視金如賊

佛在世時,一日與阿難往王舍城中應供,佛在前行,阿難随後。行程未久,佛突避入道旁草中,阿難見是,心甚怪之。遂問佛言:“世尊,以何因緣舍道而避行于草中?”佛曰:“前面有賊,是以避之。”阿難聞言,即趨前察看,原為一堆黃金,阿難亦即随佛避之。

是時後面有三梵志,亦打從此路經過,眼見道邊,有一堆金,皆大歡喜,便共俯拾。于是,相約一處,數而分之。不料三梵志,見利忘義,即互生惡意。正分金時,先令一人往市中作飯,作飯者心即思念:我于飯中下毒,毒死二人,獲得全部黃金,豈不妙哉。餘二人複生念言:俟彼作飯至時,我等便共殺之,以奪其份。未久,作飯者自得其意,即攜飯而來,二人見時機已至,遂共将其殺死。目的已達,二人即大吃其所作之飯,不料食畢毒性大發,二人俱為毒死,仍留黃金一堆,何苦如斯?乃為利令智昏而已,所以佛稱金為賊也。

按:人,固然不可一日無錢,有錢方能解決資生之所需,但亦不可過分為之貪求,甚至冒大不韪去取非義之财。要知道“君子道不拾遺”,更不取非義之财,甯可淡泊守窮,不作越軌苟奪。所謂君子窮固窮,但窮得心安無愧。否則,一味貪财,即使貪得财積如須彌山,結果落得一世守财奴,一旦無常到來,兩手空空見閻王。

古人詩言:“家有黃金用鬥量,有錢難買不無常,任爾蓋下千間舍,一身難卧兩張床。”若為錢再去作奸犯科,想圖僥幸,一旦東窗事發,輕則人格掃地,名聲敗裂,重則身陷缧绁,家破人亡。諺曰:“多貪不如少用。”與其貪來揮霍,不如安分節流。古有詩言:“争人競我幾時休,不覺春已轉成秋,葉落雁歸霜漸冷,布衣草履更何求。”要知道,貧莫貧于無才,賤莫賤于無志,若有才有志者,何愁不能養活。

佛在經上說,财有五危:一、大火燒之,二、大水漂沒,三、縣官奪取,四、盜賊劫掠,五、惡子揮霍。财既有此五危,猶以安貧樂道為妙。眼看時下,貪污漢之下場,謀财害命之結果,真令人觸目驚心,耳聞膽悸,何苦乃爾。

貪财者鑒

昔有兄弟二人,一同外出經商,各賺得金錢若幹,心甚喜悅,于是相約,擇期歸裡。

一人在行程中,兄作是念:錢是萬能,上通神明,下使鬼役。世間所有,無錢難備,然而寡财作事,頗難見事之功效,今行曠野,杳無人煙。我何不将弟殺害,奪其所賺之金,以填我之欲望?是時其弟亦作思念:出外經商,異常辛苦,栉風沐雨,所賺無多,此地偏僻,空曠無人,我何不将兄殺害,取其所有,不勞而獲,坐享其成?兄弟二人,各懷惡意。因之,語言瞻視,互現暴戾。

值此千鈞一發之際,所幸兄弟二人,皆能懸崖勤馬,即自悔悟,轉生念言:“為利不義,手足相殘,薄情至此,與禽獸何異?”于是,二人共至池邊,兄将金錢投著水中。弟言:“善哉!善哉!”赓後弟亦将金錢棄入水中。兄言:“善哉!善哉!”事後兄弟相親握手,便互問曰:“爾我棄金于水,何以但言善哉?”各自答言:“我以此金,生不善心,為貪多故,欲相為害,今得棄之,故言善哉!”以是因緣,今後二人,淡泊過活,間有餘資,即行施舍。

按:天下人,終日在熙熙攘攘,無不是為養家活口。錢為人生活之源,斷之則生命堪虞。然而謀求金錢,宜當取之于義,設有非義之财,即使家無隔宿之糧,甯可斷炊,切忌妄取。所謂吃菜根,淡中有味,守國法,夢裡無驚。

世有為财不知足者,竟有對父母兄弟等親屬,以不擇手段強占暴奪。如是大逆無情狂妄之财迷,若不翻然悔悟,後之苦報,誠不堪設想。金錢本是流動性質,一切資生之物,但求自足為是。若大量積儲而貪得無厭,則無異于将有用之物,置于無用之地,同時自身反成為守财奴矣!如是之富,與貧無别。經上說:“若人多貪求,積财無厭足,如是狂亂人,名為最貧者。”

從前有一富翁,平時節儉,将所餘之金,全部埋在牆腳地下,逐日往視,自為得意。不料一日被賊偷去,富翁得悉,遂于埋金處,老淚橫流。人問何故?答言:“失金。”人問該金急需用否?答言:“儲金,看護而已。”問者曰:“既是無用之金,今改埋磚頭,猶逐日當金守護,何苦哀痛若是。”此雖屬諧語,可為愛财者鑒。

上一篇:普陀山旅遊

下一篇:中國新股民必讀全書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