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

漢語漢字
位(拼音:wèi),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位”在甲骨文中與“立”同形,模拟人正面站立的樣子。後來在“立”的基礎上加“人(亻)”分化出“位”字。“位”的本義一般認為的人所站立的地方,特指朝廷中群臣的列位;又引申為人所處的地方,即位置。由群臣的列位引申為爵次、等列,又引申為官爵、職務、職位、地位等。“位”又可用作量詞,用于指人。
  • 中文名:位
  • 拼音:wèi
  • 部首:亻
  • 字碼:U 4F4D
  • 五筆:wug
  • 倉颉:oyt
  • 鄭碼:nsu
  • 筆順:3241431
  • 字級:一級
  • 平水韻:去聲四寘
  • 筆畫:2 6
  • 四角号碼:20218
  • Unicode:CJK
  • 筆順讀寫:撇、豎、點、橫、點、撇、橫
  • 注音:ㄨㄟˋ
  • 造字法:會意字
  • 字形結構:合體字,左右結構

文字源流

在甲骨文和西周金文中,“位”和“立”字形相同。圖1是甲骨文,上部是一個人正面站立的形态,站立的下方是一條橫線,這條橫線表示人站立的位置;屬指事字。這一字形即可讀為lì,表示“站立”,動詞;又可讀作wèi,表示“位置”,名詞。後人将這個一身二任的字分成了兩個字:“立”用作動詞,表示站立;“位”用作名詞,表示所在地地方。分化的早期形式是增加聲旁“胃”(圖3);後來是新增意符“人”(圖4),這一寫法一直延續到現代。從“人”,表示這個位置是人所站立的。

按照《說文解字》的解釋,“位”本指朝廷中群臣的位列,而在上古時代,君臣在朝廷上都是站立在他所應占據的位置上的。應當說明,這種按照人們的不同身份地位而确定各自特定站位的制度并不僅限于明堂之上,而是全面貫徹于古代各種祭祀、典禮、朝會等比較重要的場合。顯然,既然人們總是站在他應在的位置上,“位”字以“立”為表義符号也就非常自然了。

從“位列”意義中人所占位置的含義,“位”可引申泛指一般的人、物所占所在的地方,“鋪位”“艙位”“席位”乃至“座位”之“位”,都是這種引申的用法。

由朝廷中群臣的列位引申,“位”又指爵次、等列,又引申為官爵、職務、職位、地位等。人的職位可以最充分地顯示人的社會地位,出于同樣的思維邏輯,表示“職位”的“位”又可以演化為一個表敬的人稱量詞,如“諸位”“列位”“各位”等等。

現代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wèi

名詞

所在或所占的地方。

人在某一社會領域所處的位置。

特指朝廷中群臣的位列。

爵次;等列。

天子或王侯的統治地位。

古代祭祀神鬼所設立的牌位。

數位,一個數中每個數碼所占的位置。

動詞

使占據其應有的位置。

授予職位。

元代稱皇室成員。

量詞

用于個體的人(含敬意)。

用于稱物。

用于算術上的數位。一個數有幾個數碼就是幾位數(小數點後分開記)。

用于表示人或事物的地位(多跟序數詞搭配)。

動詞

同“立”。站立。

通“莅”。到,臨。

參考資料

古籍釋義n

說文解字

【卷八】【人部】于備切(wèi)

列中庭之左右謂之位。從人、立。

說文解字注

列中庭之左右。當作?又。

謂之位。“庭”當作“廷”。字之誤也。廴部曰:“廷,朝中也。”《釋宮》曰:“中庭之左右謂之位。”郭雲:群臣之列位也。《周語》注亦曰“中廷之左右曰位。”按,中廷猶言廷中,古者朝不屋,無堂階,故謂之朝廷。朝士掌外朝之位:左九棘,孤卿大夫位焉。右九棘,公侯伯子男位焉。面三槐,三公位焉。司士,掌治朝之位。王南鄉,三公北面東上,孤東面北上,卿大夫西面北上,王族故虎士在路門之右,南面東上,大仆、大右、大仆從者在路門之左,南面西上,雖有北面南面之臣,皆以左右約舉之。《左傳》雲:“有位于朝是也。”引伸之,凡人所處皆曰位。

從人立。會意。于僃切,十五部。按,《小宗伯》“掌神位”,故書“位”作“立”,古文《春秋》“公即位”為“公即立”。古者立位同字,蓋古音十五部,與八部多合韻。

廣韻

于愧切,去至匣 ‖ 立聲内1部(wèi)

位,正也。列也。莅也。中庭之左右謂之位。于愧切。一。

康熙字典

【子集中】【人部】位;康熙筆畫:7;部外筆畫:5

《廣韻》于愧切。《集韻》于累切。《韻會》喻累切。《正韻》于位切,並音壝。《說文》:列中庭之左右曰位。《廣韻》:正也。《易·系辭》:聖人之大寶曰位。《周禮·天官》:惟王建國,辨方正位。

又凡所坐立者,皆曰位。《禮·曲禮》:揖人,必違其位。注:出位而揖,禮以變為敬也。

又所也。《論語》:君子思不出其位。朱注:範氏曰:物各得其所,而天下之理得矣。

又姓。明位安。

又高麗人呼相似為位。見《三國志》。

本作〔⿰亻?〕。俗作位。

方言集彙

客家話:[梅縣腔]wi5 wui5[海陸豐腔]wui5 wui6[客英字典]vui5[沙頭角腔]wui5[寶安腔]wui3[台灣四縣腔]wui5 wui5[東莞腔]wui3[陸豐腔]wui6[客語拼音字彙]vui4

粵語:wai2 wai6

贛語:vii5

字形書法

“亻”窄“立”寬,頂部左右旁齊平,底部“立”高。“亻”,兩筆在橫中線上方相接。“立”,上橫略短,起筆于豎中線左側,在橫中線上方;第三筆點寫在豎中線;撇起筆于橫中線上側;末筆長橫從“亻”下側起筆。

音韻集成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ɡ

i̯wæd

王力系統

ɣ

ǐwəi

董同龢系統

緝/微

ɣ

juəb/juəd

李方桂系統

gw

jəbh

西漢

東漢

jiəd

jiəd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脂微

jiwəd

北魏後期北齊

jiwed

齊梁陳北周隋

脂之

jiwed

隋唐

拟音/高本漢系統

j

wi

拟音/王力系統

ɣ

wi

拟音/董同龢系統

ɣ

jei

拟音/周法高系統

j

iuei

拟音/李方桂系統

j

wi

拟音/陳新雄系統

j

ǐue

中上古音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拟音

廣韻

去聲

六至

合口呼

三等

次濁

于愧切

ɣjei

集韻

去聲

六至

開口呼

三等

次濁

力至切

liɪ

去聲

六至

雲/匣

合口呼

三等

全濁

于累切

ɣiuɪ

入聲

五質

雲/匣

合口呼

三等

全濁

越筆切

ɣiuet

禮部韻略

去聲

于累切

增韻

去聲

于累切

中原音韻

去聲

齊微

合口呼

全清

ui

中州音韻

去聲

齊微

汪貴切

洪武正韻

去聲

七隊

次濁

于位切

ouei

分韻撮要

陽去

第二威偉畏

韻書集成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