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财務活動

企業财務活動

現金收支為主的企業資金收支活動的總稱
企業财務活動是指以現金收支為主的企業資金收支活動的總稱。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一切物資都具有一定的價值,它體現着耗費于物資中的社會必要勞動量,社會再生産過程中物資價值的貨币表現,就是資金。[1]
  • 中文名:企業财務活動
  • 外文名:
  • 适用領域:
  • 所屬學科:
  • 收支方式:以現金為主
  • 内容:籌集活動、投放、日常運營活動等
  • 屬性:關于價值及其運動流轉規律的活動

簡介

企業的财務活動,就是企業的資金活動,企業的資金運動體現着相關的人與人之間的經濟利益關系的變化,表達着人們之間的願望和時間的努力狀況。當資金運動被财務管理人員組織和實施的時候,資金運動就是财務活動。包括:資金的籌集活動、資金的投放活動、資金的日常運營活動、資金的分配活動。 

内容

企業資金的收支,構成了企業經濟活動的一個獨立方面,這便是企業的财務活動,企業财務活動可分為以下四個方面。

(一)企業籌資引起的财務活動

在商品經濟條件下,企業要想從事經營,首先必須籌集一定數量的資金,企業通過發行股票、發行債券、吸收直接投資等方式籌集資金,表現為企業資金的收入。企業償還借款,支付利息、股利以及付出各種籌資費用等,則表現為企業資金的支出。這種因為資金籌集而産生的資金收支,便是由企業籌資而引起的财務活動。

(二)企業投資引起的财務活動

企業籌集資金的目的是為了把資金用于生産經營活動以便取得盈利,不斷增加企業價值。企業把籌集到的資金投資于企業内部用于購置固定資産、無形資産等,便形成企業的對内投資;企業把籌集到的資金投資于購買其他企業的股票、債券或與其他企業聯營進行投資,便形成企業的對外投資。無論是企業購買内部所需各種資産,還是購買各種證券,都需要支出資金。而當企業變賣其對内投資的各種資産或收回其對外投資時,則會産生資金的收入。這種因企業投資而産生的資金的收支,便是由投資而引起的财務活動。

(三)企業經營引起的财務活動

企業在正常的經營過程中,會發生一系列的資金收支。首先,企業要采購材料或商品,以便從事生産和銷售活動,同時,還要支付工資和其他營業費用;其次,當企業把産品或商品售出後,便可取得收入,收回資金;再次,如果企業現有資金不能滿足企業經營的需要,還要采取短期借款方式來籌集所需資金。上述各方面都會産生企業資金的收支,此即屬于企業經營引起的财務活動。

(四)企業分配引起的财務活動

企業在經營過程中會産生利潤,也可能會因對外投資而分得利潤,這表明企業有了資金的增值或取得了投資報酬。企業的利潤要按規定的程序進行分配。首先,要依法納稅;其次要用來彌補虧損,提取公積金、公益金;最後要向投資者分配利潤。這種因利潤分配而産生的資金收支便屬于由利潤分配而引起的财務活動。 

内在關系

财務活動的四個方面,不是相互割裂、互不相關的,而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正是上述互相聯系又有一定區别的四個方面,構成了完整的企業财務活動,這四個方面也就是财務管理的基本内容:企業籌資管理、企業投資管理、營運資金管理、利潤及其分配的管理。

這四方面不是相互割裂的鼓勵活動,而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資金的籌集是資金運動的起點和條件;資金的投放是資金籌集的目的和運用;資金的運營表明資金運用的日常控制,資金的分配則反映了企業資金運動的狀況和其最終成果。

特征分析

同傳統的計劃經濟時代的财務活動相比,現代财務活動的首要性質特征表現為:一種關于價值及其運動流轉規律的活動。傳統的财務活動則是一種關于使用價值的活動。因此,現代财務活動表現出典型的商品性和市場性,而傳統的财務活動則表現出典型的行政管理色彩。在計劃經濟時代,經濟活動的目的是使用價值,其特征是計劃經濟。

對于這種思想特征的實質,可以用下述交換模式加以表達:一種使用價值形态——價值形态——另一種使用價值形态這是以追求特定使用價值為目的的典型模式。由于這種交換是以另一種使用價值為目的,所以,在這種交換中決不可能産生或存在價值增殖的主觀意圖,也不具有邏輯上的連續性。

因為前一使用價值與後一使用價值在性質與形态上完全不同,這首先就不具有進行連續交換的客觀基礎,同時,這種交換的終極目的是消費其所獲得的使用價值,因而,也就沒有進行連續交換的内在必然性。在這種交換中,目的一旦達到,交換也就實質性地結束。這種模式本質是對商品經濟和市場的否定,其思維特征也決定了傳統的财務活動隻能是一種使用價值的管理,一種否認經濟活動商品性的管理。

可以說,傳統的财務活動是以保護公有企業的财産物質形态的安全完整為己任,将管理視野的着眼點集中在财富的使用價值形态上而不是價值上。正是由于這種觀念的偏頗,使得傳統财務活動失去了将價值作為管理對象的機遇,并最終失去了将價值作為經營對象的可能。将使用價值作為管理重心,這是計劃經濟的思維模式,這一模式的特點體現在企業管理中就是重視使用價值形态的安全而不追求價值的增殖。

現代财務活動的典型特征導源于商品經濟思維模式即以價值為目的。這一模式的思維特征主要體現在下述公式中:價值形态——某種使用價值形态——價值形态在以價值為目的的交換活動中,從其活動的質上講,包含着一個矛盾即上述公式中的前一個價值形态和後一個價值形态并無質的區别,這就意味着以價值去交換價值是毫無意義的事情。因此,以價值為目的的交換活動之所以存在就絕不是在追求價值的質本身而在于追求價值的量的改變。

同以獲得使用價值為目的的交換相比較,這一交換的特點非常明顯:首先,這一種交換的終極目的并不在于要消費價值本身,獲得價值不過是為了進行下一周期的交換而已。所以,這種交換本身就包含着内在的連續性要求。即既以價值為追求對象,同時又不消費價值,讓價值離開交換活動過程,就隻能是“終點就是起點,起點也就是終點”這樣的一個連續的循環周轉過程。其次,這一種交換的真正目的隻能是價值在量上的改變即追求價值量的增加。

因此,在追求價值的交換活動中,真正的目的隻能是價值增殖。而價值增殖也正是現代财務活動的目的。作為一種對價值形态的管理,現代财務活動就是要使所管理的價值成為運動變化中的且在量上可以變化的價值。尤其是要在運動變化中,實現價值的所有權和使用權的商業化分離。以所取得的價值使用權來實現價值的增殖運轉,并以價值增額來支付因此産生的資本成本,并最終實現價值的淨增值。基于此,我們可以說現代财務活動本質上是一種對微觀經濟主體的資本經營活動。

将現代财務活動同會計活動相比較,不難看出,現代财務活動是一種典型的管理活動,而會計活動則隻是一種按照一定準則所進行的信息加工生成及反饋的活動。在計劃經濟時代,傳統的财務管理活動本質上就不是一種财務管理,其基本上沒有真正意義的财務管理活動。因此,财務管理與會計長期混為一談。雖然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實踐活動中,會計與财務兩種學科具有非常接近的親緣關系,但畢竟是兩個學科。從企業管理角度來看,兩種活動存在明顯的不同。

會計活動首先是一種信息加工活動。會計活動的直接目的就是要提供以企業為典型的微觀主體的經營活動過程及結果的信息。如果将會計活動比拟為由硬件系統和軟件系統所構成的一個大系統,那麼,無論就會計的硬件系統還是就軟件系統而言,會計活動的結構都表明會計體系是一種信息加工體系。會計活動軟件系統的主要内容是會計準則。

而從會計準則的有關内容上,我們不難看到對會計是一個信息系統的定義性表述。同時也不難看到有關準則對會計是一個信息系統以及如何加工信息的質的規定。最典型的就是會計準則對現代會計目的的論述,以及整個會計準則可以劃分為兩個基本部分即關于會計體系本身基本框架結構的準則和會計信息質量标準的準則。這些都表明會計是一個信息加工生成反饋體系。

依據會計準則,會計活動本質上是一種曆史活動。會計的信息是關于已經發生的經濟活動的觀念性總結。會計準則中的曆史成本準則和真實性準則都規定了會計活動隻能以已經發生的經濟業務作為記錄對象,而絕不允許以計劃、定額和規劃等性質的資料來代替實際發生的經濟業務。這就決定了會計記錄的時間屬性特點即所記錄的是過去的事實,同時也決定了會計信息的時間屬性特點必然屬于曆史。

其次,會計活動還是一種特别強調公允性的活動。會計活動的公允性規定,進行信息加工的會計人員,必須站在公正的、不偏不倚的立場上來進行信息加工活動。即所加工的信息必須是真實的,尤其是信息加工不能是為了某一種特别需要而進行。在會計信息加工的過程中絕不允許會計人員因經濟利益等原因,将自身的意志貫穿在其所加工的信息中,從而影響有關利益各方的決策行為。這實際上是對會計活動或會計人員的主觀能動性的限制。

與此不同的是,财務活動作為一種資本經營活動,其實質是一種管理活動,它直接地作用于經濟活動過程,而不僅僅是一種對經濟活動所進行的觀念總結。因此,從活動的時間屬性上講,财務活動的時間屬性與一般的管理活動時間屬性一緻,是屬于一種未來現象。管理隻有對未來才具有意義,财務管理活動尤其如此。同時,财務管理作為一種對未來的活動,要求活動本身以及管理者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地以自身意志來影響所管理對象的整個過程,使其能夠按照自身意志運轉,并最終實現管理者的預期目标。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