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名言名句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出自《舊唐書·魏征傳》:“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近義詞:以人為鑒意思:把别人的成敗得失作為自己的借鑒。人們用銅做成鏡子,可以用來整齊衣帽,将曆史做為鏡子,可以觀察到曆朝的興衰隆替,将人比做一面鏡子,可以确知自己行為的得失。魏徵死去了,朕失去了一面絕好的鏡子。[1]
    中文名: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外文名: 定義: 作品名稱:《魏徵傳》 文學體裁:紀傳體史書 創作年代:後晉

詞條解釋

出處

1901年,光緒在八國聯軍入侵後痛心地禦批:我中國之弱,在于習氣太深文法太密;庸俗之吏多豪傑之士少;公事以文牍相來往而毫無實際,人才以資格相限制而日見消磨;誤國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利字。啟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以人為鏡

網上有個流傳甚廣的笑話:農場主抓住了一頭豬,豬大聲哀嚎,奮力掙紮,綿羊和奶牛看不順眼,批評豬說,我們經常被抓,不像你這樣大驚小怪。豬回答說,他們隻要剪你的毛,擠你的奶,可是卻要吃我的肉呢。

這個故事的寓意很明顯,綿羊和奶牛不能站在豬的立場上思考問題,所以它們永遠無法了解豬的痛苦。所以我們要了解别人,就要學會換位思考。能設身處地,才能同情,才能寬容。

話外介紹

君臣關系,我們也是要勸誡,當臣子的有責任勸誡他的君王。提到勸誡,我們一定會想到哪個大臣?唐朝的魏征。魏征其實是個,我的感受應該是個很可愛的人。他一開始輔佐唐太宗,他都把話先講在前頭,很有語言的藝術。他就跟唐太宗說:皇上,我不要做忠臣,我要做良臣。唐太宗聽了覺得很納悶,為什麼不做忠臣要做良臣?

魏征接着說:因為做忠臣都要被砍頭,做良臣才不會沒命。唐太宗一聽就在那邊哈哈大笑。其實唐太宗是個聰明人,他在那裡哈哈大笑的時候他會想:忠臣都是被誰殺的?被暴君殺的;假如我把他殺了,那我不就變什麼?變曆史上的暴君了!所以,其實魏征這段話已經讓他自己這個命已經可以先保住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