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曆山大·索爾仁尼琴

亞曆山大·索爾仁尼琴

俄羅斯作家
亞曆山大·索爾仁尼琴,俄羅斯作家,二戰時的蘇聯炮兵連長,因勇敢獲得二枚勳章,1945年因通信中不敬被流放哈薩克8年,此段經曆後來成為他作品的主題。他1962年出版反映集中營生活的作品,被吸收進作協,1968年因作品《第一圈》無法在國内出版而在境外發表,被開除出作協,随後獲得1970年諾貝爾獎,随後因出版描寫極權主義的巨着《古拉格群島》被驅逐出國,到美國後毫不留情地批評自由主義,蘇聯解體後又大罵戈爾巴喬夫和葉利欽毀了俄羅斯,立場讓左右兩派都無法相處。他死後,被譽為“俄羅斯的良心”。[1]
    中文名: 外文名:АлександрИсаевичСолженицын 别名: 民族:俄羅斯 出生地:基斯洛沃茨克 畢業院校:羅斯托夫大學,莫斯科文史哲學院 職業:作家 代表作品:《伊凡·傑尼索維奇的一天》、《古拉格群島》、《癌病房》 主要成就:1970年諾貝爾文學獎

人物生平

亞曆山大·伊薩耶維奇·索爾仁尼琴,俄羅斯作家,生于北高加索的基斯洛沃茨克。1924年,随寡母遷居到頓河畔羅斯托夫市。在這裡,他讀完了中學,考入羅斯托夫大學的物理數學系,1941年以優異成績畢業。與此同時,因酷愛文學,他還在莫斯科文史哲學院函授班攻習文學。代表作有《莫要靠謊言過日子》等。

蘇德戰争爆發後,索爾仁尼琴應征入伍,曾任大尉炮兵連長,兩次立功受獎。1945年2月,索爾仁尼琴在東普魯士的前線因給自己朋友寫了一封信,信中主要詞條有:”那個蓄着絡腮胡子的人”、”主人”和”老闆”等等詞彙,結果被蘇聯内務人民委員部以”進行反蘇宣傳和陰謀建立反蘇組織”的罪名判處他8年勞動改造。

索爾仁尼琴1953年3月獲釋,開始在哈薩克斯坦的境内流放生活,斯大林同月去世。先後在位于哈薩克斯坦的數個勞改營勞動,在一個專門關押政治犯的”特别”勞改營,他從事礦工、磚匠、鑄造工等多個工種。在”特别”勞改營勞動期間,索爾仁尼琴切除一個腫瘤,但未意識到自己身患癌症。開始在哈薩克斯坦南部的流放生活後,他的癌症出現擴散。1953年年底,他瀕臨死亡邊緣。1954年獲準轉移到位于烏茲别克斯坦塔什幹的醫院接受治療。在位于埃基巴斯圖茲的勞改營,他的第一個勞動果實誕生——短篇小說《伊萬·傑尼索維奇的一天》。

1956年解除流放,擺脫全部罪名,恢複自由身,與此同時,他的癌症痊愈。1957年恢複名譽,後定居梁贊市,任中學數學教員。

1962年蘇俄”大陽春”時代(11月),經赫魯曉夫親自批準,索爾仁尼琴的處女作中篇小說《伊凡·傑尼索維奇的一天》在《新世界》上刊出。這部蘇聯文學中第一部描寫斯大林時代勞改營生活的作品,立即引起國内外的強烈反響,甚至連赫魯曉夫也誇獎這部小說是”從黨的立場放映了那些年代真實情況的作品”。

1963年,作者接連發表《馬特遼娜的家》等3個暴露社會陰暗面的短篇小說并加入蘇聯作協。這以後,他又寫了好些作品,但随着政治形勢的變化,除了《馬特遼娜的家》等四個短篇外,其餘均未能在蘇聯境内發表。

1964年赫魯曉夫下台,蘇聯當局立刻下令《新世界》雜志停刊,索爾仁尼琴遭到圍剿。

1965年索爾仁尼琴再接再厲,準備将小說《第一圈》付印,結果遭抄家,有關稿件都被充公。索爾仁尼琴從此被迫将着作偷運出國外出版。

1965年3月,《伊凡·傑尼索維奇的一天》受到公開批判。

1967年5月,第四次蘇聯作家代表大會前夕,索爾仁尼琴給蘇聯第四次作家代表大會的代表們散發對本國書刊檢查制度的”公開信”,抗議蘇聯的報刊檢查制度,要求”取消對文藝創作的一切公開和秘密的檢查制度”,遭到當局指責,大會通過了譴責他是蘇聯作家的叛徒的決議。

1968年寫成暴露莫斯科附近一個政治犯特别收容所的長篇小說《第一圈》及叙述蘇聯集中營曆史和現狀的長篇小說《癌症樓》,均未獲準出版。1968年《癌症樓》和《第一圈》在西歐發表。

1969年他被開除出蘇聯作家協會。此事引起了國際上一些著名作家如薩特的抗議。這年四月,他和川端康成一起被選為美國藝術文藝學會的名譽會員。

70年代後,他實際上已成為與物理學家薩哈羅夫齊名的蘇聯”持不同政見者”。

1970年,”因為他在追求俄羅斯文學不可或缺的傳統時所具有的道義力量”,索爾仁尼琴獲諾貝爾文學獎。但迫于形勢,索爾仁尼琴沒有前往斯德哥爾摩領獎。他原在國内未獲出版的作品及新作長篇小說《1914年8月》在西方國家先後問世。這時的他,已經為巨着《古拉格群島》準備了7年了,這些年裡,他悄悄向200多名前勞改營囚犯收集資料。這部作品裡最著名的一個章節是寫高爾基前往蘇聯著名的勞改營地索洛維茨島。

在索洛維茨島上的犯人受盡虐待,他們都期待高爾基的出現,以堅持正義。在兒童教養院,一個少年花了1個多小時,把島上的一切告訴了高爾基。等到他登船離岸後,男孩子就被槍斃了。然而,高爾基回到城裡以後,發文稱索洛維茨島的犯人生活得很好,改造得也很好。高壓管制是貫穿蘇聯各個曆史時期管控社會意識形态的主調。這樣的一本書在1973年輾轉走出了國門,并且很理所當然地在西方國家出版,因為在意識形态的戰場上,對手急需一些這樣東西來打擊蘇聯政府。

1974年2月12日,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宣布剝奪其蘇聯國籍,把他驅逐出境到西德,同年12月起僑居瑞士蘇黎世,後流亡美國。

1973年12月,巴黎出版了他的《古拉格群島》第一卷。該書由作者的個人經曆,上百人的回憶、報告、書信,以及蘇聯官方和西方的資料組成,分七大部分叙述1918~1956年,特别是斯大林執政期間,蘇聯各地關押迫害數百萬人的(由于是不同時期,分批處決,具體數字難以統計)集中營的情況。繼承了雨果和托爾斯泰十九世紀的人文傳統,堪稱20世紀最偉大的着作之一。

1974年10月,美國參議院授予他”美國榮譽公民”稱号。美國當局以為這個作家隻是不喜歡極權主義,而向往西方的民主自由,并且可以利用他的影響力,在意識形态的鬥争中順利地揶揄蘇聯。1975年定居美國。

也許出于凸顯意識形态戰争中的需要,美國單方面地把索氏當成了反抗蘇聯鐵幕統治的戰士。在1974年2月25日的美國《時代》周刊上,索爾仁尼琴被拍成了卡什鏡頭下的海明威一樣。線條堅毅而粗犷,面部稀疏的白色胡渣和滄桑的皺紋,像一隻老獅子。副标題是”從藝術家到流亡者”。

美國人的初衷,也許以為索爾仁尼琴隻是讨厭極權主義,但有一天,人們忽然驚恐的發現,索爾仁尼琴對資本主義和對極權的斯大林主義幾乎一樣保持着批判态度:他始終是一個異見者。在一次受邀出席哈佛大學的畢業典禮上。他在演講中并不認為西方式的自由民主有着普世價值。他稱美國陷入了庸俗的物質消費主義,還痛罵美國音樂實在難聽。這樣的言論讓邀請者很尴尬。

戈爾巴喬夫當政後,1989年,蘇聯作協書記處接受《新世界》雜志社和蘇聯作家出版社的倡議,撤消作協書記處于1969年11月5日批準的把索爾仁尼琴開除出蘇聯作協的”不公正的、與社會主義民主原則相抵觸的決定”,同時委托當選為蘇聯人民代表的作家們向最高蘇維埃提出撤消最高蘇維埃主席團1974年2月12日的命令。根據蘇聯作協的決定,索爾仁尼琴的作品開始在蘇聯國内陸續出版。

蘇聯解體後,經俄羅斯總統葉利欽邀請,于1994年回歸俄羅斯,他原來遭禁的一些作品也已陸續在國内出版。

歸來的他,看到一片廢墟,發表了一連串抨擊時政的言論,依然讓當局異常難堪。葉利欽甚至在回憶錄所言:”索爾仁尼琴的筆是受上帝指揮的”;有網絡說法稱他在1996年發表了短篇小說《在轉折關頭》中稱贊斯大林是發動的”偉大的向未來的奔跑”。但是查遍着作列表也沒有此作品的英文或俄文名稱。他沒有像前持不同政見者亞曆山大·亞曆山大羅維奇·季諾維耶夫和馬克西莫夫那樣的公開承認自己犯過錯誤,著名作家邦達列夫說他應該到一個舊時的修道院裡去,在石闆上跪下來進行忏悔,乞求上帝寬恕他的罪過。

1997年索爾仁尼琴當選為俄羅斯科學院院士。他将俄羅斯20世紀過往興衰起伏之經驗傳諸子孫,以之視為個人的曆史責任。因此對1998年要頒給他的”聖安德烈榮譽勳章”呲之以鼻,并說”目睹俄羅斯從歐洲強權的巅峰,堕落到當前如此悲慘的地步,我無法接受任何榮譽。”有感于最高權力當局造成俄羅斯社會崇尚物質主義極度腐敗不堪之境,故拒絕受獎。他認同普京的許多執政理念,2006年接受其頒發的俄羅斯國家獎。

1998年葉利欽宣布頒發給他國家獎章的時候,他為了抗議葉利欽的毀滅性國内政策,拒絕接受。直到2007年,才接受普京親自去他家頒發的國家獎章。

2007年俄羅斯國慶節那天,索爾仁尼琴獲得2006年度俄羅斯人文領域最高成就獎俄羅斯國家獎。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37年之後,索爾仁尼琴終于在自己的祖國獲得了肯定。普京在頒獎典禮上說:”全世界成百上千萬人把亞曆山大·索爾仁尼琴的名字和創作與俄羅斯本身的命運聯系在一起。他的科學研究和傑出的文學着作,事實上是他全部的生命,都獻給了祖國。”頒獎典禮結束後,普京對他說:”我想特别感謝您為俄羅斯所做的貢獻,直到今天您還在繼續自己的活動。您對自己的觀點從不動搖,并且終身遵循。”

2002年,索爾仁尼琴批評普京在打擊寡頭方面的工作做得不夠。不過,兩人的關系逐漸融洽起來,這主要是因為兩人的觀點在很多方面相同。一方面,普京贊同索爾仁尼琴對西方式自由民主的批評以及俄羅斯文化應自立于西方的觀點,另一方面索爾仁尼琴也贊賞普京為俄羅斯的複興做出的努力。

2003年來,因為健康原因,索爾仁尼琴沒有出門,一直住在莫斯科近郊的别墅。在生命的最後時刻,索爾仁尼琴仍在編纂30卷的作品全集。2008年4月,索爾仁尼琴夫人曾向媒體透露,這位89歲高齡的作家身體欠佳,外科手術後摘除了一節脊椎,無法行走,隻能以輪椅代步。

主要作品

《伊凡·傑尼索維奇的一天》、《馬特遼娜的家》、《癌病房》、《第一圈》、《古拉格群島》、《在轉折關頭》等。

寫作特點

索爾仁尼琴的創作融古典與現代于一體,在創作中注重繼承與創新。以他被逐出境的1974年為界,可将其創作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成就較高,早期創作有較高的藝術性。他的才華在早期的兩部小說中表現較為充分。索爾仁尼琴以其檄文似的小說觸及了敏感的政治問題,試圖揭開一頁沉重的曆史。他成功地扮演了思想家和批判家的角色,力圖超越時代,審視現實,針砭時弊,反思曆史。而後期則較為平淡。

索爾仁尼琴力圖以其作品診療時弊,解剖社會,評判曆史。在前蘇聯,他第一個突破思想和文學的禁區,開掘出勞改營主題,為俄羅斯勞改營文學的濫觞打開了閘門。他以豐碩而深刻的作品成為蘇聯“回歸文學”的卓越代表,以自己的文學創作創造了一個新的俄羅斯小說體系。他的《一天》和《癌症樓》與俄羅斯文學傳統有血緣關系,幾乎具有批判現實主義大師們所有的特點。

索爾仁尼琴的小說取材于現實,他的人物都是蘇維埃時代的人,但其作品内涵遠離蘇聯文學,肖似俄國十九世紀文學,與古典大師托爾斯泰、果戈理、陀思妥也夫斯基們息息相通,一脈相承。索爾仁尼琴擺脫了蘇聯文學所倡導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羁絆,卻承繼了十九世紀俄國批判現實主義傳統。他延續了果戈理們鋒利的批判精神,也繼承了他們的資産階級人道主義思想,并以此為武器抨擊社會罪惡,揭露不人道的司法制度戕賊人性,肆意踐踏人的尊嚴,剝奪人的自由,毀掉美好的生命。最終他把許多的罪惡歸咎為統治者的專制。這一切與批判現實主義大師們十分相似。

社會影響

索爾仁尼琴不僅僅是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著名作家,詩人,更是一位曆史學家,思想家和社會活動家,畢生追求公平與正義,給俄羅斯留下了豐厚的思想和文學遺産,在有生之年被譽為“俄羅斯的良心”。

普京在唁電中表示:亞曆山大·伊薩耶維奇·索爾仁尼琴的逝世是對全俄羅斯的沉重打擊。他堅強勇敢的精神和巨大的内在人格魅力将永遠留在我們心中。他的創作活動和社會活動,以及漫長而坎坷的生活道路将成為我們的學習榜樣。

索爾仁尼琴是俄羅斯文學史上堪與列夫·托爾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并列的偉大作家。他的作品為加速前蘇聯的民主化、“公開性”進程,推動曆史的進步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上一篇:奧仲麻琴

下一篇:劉舫羽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