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蓮縣

五蓮縣

山東省日照市轄縣
五蓮縣,是中國山東省日照市下轄縣。五蓮縣位于山東半島西南部,因境内秀美的五蓮山而得名,是國務院确定的沿海開放縣。1947年建縣,1993年由濰坊市劃歸日照市。總面積1497平方公裡。轄12處鄉鎮(街道)和日照市北經濟開發區、五蓮山旅遊度假區、五蓮石材産業園,共553個村(居、社區)。[1]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五蓮縣常住人口443600人。[2]2020年,實現國内生産總值(GDP)197.2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4%。分産業看,第一産業增加值25.46億元,增長1.9%;第二産業增加值73.98億元,增長0.2%;第三産業增加值97.82億元,增長2.4%。
    中文名:五蓮縣 外文名:Wulian County 别名:五蓮 行政區劃代碼:371121 行政區類别:縣 所屬地區:山東省日照市 地理位置:日照市西北部 面積:1497 下轄地區:2個街道、8個鎮、2個鄉 政府駐地:日照市五蓮縣富強路108号 電話區号:0633 郵政區碼:262300 氣候條件:溫帶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著名景點:五蓮山風景名勝區、九仙山風景名勝區 機場: 火車站:五蓮站(膠新線四等站) 車牌代碼:魯L 地區生産總值: 人口:443600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常住人口) 方言:五蓮方言 地勢:山地丘陵為主 地方劇種:茂腔 地區生産總值:197.26 億元(2020年)

曆史沿革

春秋戰國時期,先後為莒、楚、魯、齊所轄;秦漢屬京東東路密州;明代分屬山東布政司青州府的諸城縣和莒州及所轄的日照縣;清代分屬沂州府莒州、日照縣,青州府諸城縣。

五蓮地區疆域原分屬莒縣、日照、諸城三縣所轄。據舊志記載:莒縣,周為莒國,秦始置縣,漢襲秦代建制。漢文帝封朱虛侯劉章為城陽王,以莒為都,稱城陽國。金置城陽州于此,後改為莒州。明撤縣入州。民國改州為縣。日照縣,周屬莒國,秦屬莒縣。西漢置海曲縣,之後又置昆山縣;東漢廢昆山縣,改海曲縣為西海縣,晉撤西海縣,并入莒縣。宋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于莒縣置日照鎮,金始置日照縣。諸城縣,周先屬莒國,後分屬魯國、齊國,秦始置縣,其名不詳。漢置東武縣、莒縣,隋改名為諸城縣。

上述記載表明,莒縣、日照、諸城三縣具有悠久的曆史。五十年代發現的丹土村和東城仙兩處新石器時代遺址,說明五蓮地區早期屬龍山文化。橫亘縣境北部的戰國時期齊長城遺址,建于周顯王十八年(公元前351年)。

現據莒、日、諸三縣舊志及有關資料,将五蓮地區的曆史沿革簡述如下:

五蓮地區古屬青州。周朝為莒國的封地。民國《重修莒志》載:“周武王封茲輿期于莒,初都計斤(今膠州市西南城子崖村附近),後遷莒。”戰國時期仍屬莒國。至楚簡王元年(公元前431年)北伐滅莒,又為楚地,繼而分别為魯國和齊國所轄。據《竹書紀年》載:齊國築長城,以此為界,北為齊國,南為魯國。之後,楚考烈王再次北伐滅魯,又分别為楚國與齊國所轄。秦朝時,屬琅琊郡莒縣(今五蓮縣境北部原屬諸城縣部分,秦時已置縣領轄,縣名已不可考)。

西漢時,屬徐州刺史部琅琊郡(據民國《重修莒志》記載,莒縣是時曾屬兖州郡城陽國,待考),今五蓮縣境分轄于莒、海曲、昆山、東武、諸、折泉(《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折泉縣”條注雲:“漢侯國,後漢省。故城在今諸城縣西南七十裡”)六縣。東漢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改郡為國,屬徐州刺史部琅琊國。時昆山縣廢,改海曲縣為西海縣,境内分轄于莒、西海、東武、諸四縣。

三國曹魏時期,分屬徐州部城陽郡和青州部琅琊郡。時西海縣撤銷,并入莒縣,境内由莒縣、東武縣、諸縣分轄。

晉初,屬青州部城陽郡;太康十年(公元289年)青州城陽郡的莒、東武、姑幕、諸四縣改屬徐州部東莞郡。境内分别由莒、東武、諸三縣所轄。十六國時沒有專屬,曾先後屬石趙、慕容燕、苻秦,隆安三年(公元399年)又屬南燕,義熙六年(公元410年)複歸晉。

南北朝時,南朝劉宋因舊未變。北魏占據山東後,到宋文帝元嘉廿八年(公元451年),屬南青州東莞郡,後屬膠州東武郡,五蓮地區分轄于莒、東武、諸三縣。東魏孝靜帝武定七年(公元549年)改東莞郡為義塘郡。到北齊時,分屬南青州的義塘、東安、高密三郡。時諸縣撤銷,并入東武縣,今縣境歸莒縣、東武縣分轄。北周改屬莒州義塘郡,境内仍分轄于莒、東武二縣。

隋朝初年,五蓮縣境分轄于徐州琅琊郡莒縣(開皇三年即公元583年,改莒縣為莒州;大業二年即公元606年,複罷州為縣)和青州高密郡東武縣(開皇三年廢郡,置膠州;開皇五年改為密州)。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東武縣為諸城縣。

唐朝屬河南道密州高密郡,今縣境分轄于莒縣和諸城縣。據民國《重修首志》記載,武德五年(公元622年)置莒州,下轄莒縣;貞觀八年(公元634年)撤銷莒州,莒縣改屬密州。

五代十國歸屬如故。

宋初,分全國為十三道,至宋太祖淳化五年(公元994年)廢道存路,時屬京東路密州;熙甯七年(公元1074年),屬京東東路密州;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于莒縣置日照鎮;元祐三年(公元1088年),日照鎮與諸城縣改屬臨海軍,随廢,日照鎮仍并入莒縣,與諸城縣同轄于密州。此時,五蓮縣境分轄于莒縣和諸城縣。

金代,升日照鎮為日照縣。時莒縣與日照縣同屬山東東路琅琊郡莒州(莒州原為城陽軍,大定廿二年即公元1182年升為城陽州,廿四年改為莒州),諸城縣屬山東東路琅琊郡密州。五蓮地區分别歸莒縣、日照、諸城三縣所轄。

明代,據《明史·卷41》載:“莒州,洪武初,以州治,莒縣省,領日照、沂水兩縣。”又據《山東通志·沿革》記載:“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始廢密州,以(諸城)縣屬青州府。”時五蓮縣境分轄于山東布政司青州府的諸城縣和莒州及其所轄的日照縣。

清代順治、康熙兩朝,縣境歸屬因舊未變。至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莒州升為直隸州,仍轄日照縣。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降為散州,升沂州為府,今縣境分轄于沂州府莒州、日照縣,青州府諸城縣。

公元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裁府設道,地方政府改為省、道、縣三級。當時,莒州改州為縣,同日照縣皆隸屬岱南道。民國四年(公元1915年)改屬濟甯道;諸城縣隸屬膠東道,五蓮地區仍屬莒縣、日照、諸城三縣所轄。民國十四年(公元1925年)裁濟甯道,置琅玡道,莒縣、日照縣歸其所轄。民國十七年(1928年)北伐軍統一山東省,廢道,縣直屬山東省管轄,今五蓮縣境隸屬如故。

1937年7月7日,日本發動侵華戰争。同年冬,莒、日、諸三縣國民黨政府,競相拉隊伍,“武裝逃難”至五蓮山區。1938年2月,日本侵略軍先後占領諸城、日照、莒縣三縣縣城。3月,中共魯東南特委建立;秋冬,中共莒縣縣委、諸城縣委、日照縣委相繼建立,并先後成立各縣八路軍辦事處。此時,五蓮山區形成三股政治力量。南部、西南部及中部山區為中共魯東南特委及莒、日、諸三縣縣委活動地區;台濰公路和泰石公路沿線為日僞占領區,建立了“維持會”、“新民會”等僞管理體制;其他地區均為國民黨地方遊擊隊盤踞。當時駐五蓮地區的國民黨雜牌軍隊有十三部分之多。1943年3月,中國共産黨領導的日照縣抗日民主政府在長蘭村成立(當時稱日照縣行政委員會)。之後,随即成立其所轄的第三區抗日民主政權(轄今五蓮縣境的高澤、洪凝、松柏、街頭、王世疃一帶)。同年6月,由于形勢惡化,黨的武裝力量和政府機關撤出五蓮山區至泰石公路以南。

1943年,八路軍濱海十三團進軍泰石路北,解放了五蓮大部地區。同年,日北、莒北、諸城三縣抗日民主政府相繼建立,隸屬濱北行署。其時,今五蓮縣境由日北、莒北、諸城、諸莒邊四縣分轄,并先後建立了十一個區級抗日民主政權:日北縣的洪凝、街頭、五蓮、濱安四個區,莒北縣的中至、石場、管帥三個區,諸城縣的麻灣(後改為戶部)、仁裡、高澤三個區,諸莒邊的淮河一個區。1944年諸城縣增設積溝區,轄今五蓮縣境的牛家官莊、院西、佛堂一帶。

1945年,日北縣撤銷,其所轄今五蓮縣境的洪凝、街頭、五蓮三個區并入藏馬縣。諸城縣的戶部區亦于同時劃歸藏馬縣管轄。

1947年5月12日召開大會宣布五蓮縣建立,歸膠東行署濱北專署管轄。縣行政區劃由藏馬縣的戶部、五蓮、洪凝、街頭及諸城縣的常山、仁裡、高澤共七個區組成。1948年增設松柏區。1949年12月莒北縣撤銷,其所轄之中至、管帥、淮河三個區并入五蓮縣。時五蓮縣共轄十一個區。

1950年春,濱北專署撤銷,另設膠州專署,五蓮縣隸屬膠東行署膠州專署管轄。1954年12月,莒縣的石場區劃歸五蓮縣,時轄十二個區。1956年2月撤銷松柏區,時轄十一個區。

1956年3月,膠州專署撤銷,五蓮縣劃歸昌濰專區。同年四月,常山區劃歸諸城縣,時五蓮縣轄十個區。

1958年1月撤區并鄉,五蓮縣劃為院西、許孟、高澤、坊子、街頭、宋家、潮河、叩官、花崖、回頭、戶部、高戈莊、汪湖、張仙、管帥、于裡溝、中至、學莊、洪凝、松柏、中幢、遲家莊、石場、崖前二十四個鄉。同年9月成立人民公社,實行政社合一,五蓮縣共劃為洪凝、高澤、許孟、汪湖、管帥、中至、石場、于裡、街頭、潮河、叩官、戶部、松柏十三個公社。

1965年5月,經昌灘專署同意,原十三個公社劃為十六個,增加院西、山陽、王世瞳三個公社。1970年昌濰專區更名為昌濰地區,專員公署改為行政公署。

1981年改為濰坊地區,五蓮縣隸屬未變。

1982年12月經濰坊行署批準,撤銷洪凝公社,設洪凝鎮。時五蓮縣轄十五個公社,一個鎮。

1983年10月,濰坊地區行政公署撤銷,更名為濰坊市,五蓮縣歸濰坊市管轄。

1984年5月12日進行體制改革(又稱鄉改),撤銷人民公社,除洪凝鎮體制名稱未變外,原潮河、許孟、管帥、街頭四個公社改為鎮,叩官、戶部、松柏、山陽、王世疃、石場、于裡、汪湖、中至、高澤、院西十一個公社改為鄉,新建七寶山鎮和羅圈、山莊、杜家溝、花崖(1984年9月22日改為魏家鄉)、槎河五個鄉。時五蓮縣轄十六個鄉、六個鎮。同年8月至12月,對農村體制進行了改革,原生産大隊改稱村莊,大隊管理委員會改稱村民委員會。

1992年底由濰坊市劃歸日照市管轄,現轄12處鄉鎮街道、632個行政村。

行政區劃

行政區劃代碼:371121郵政編碼:262300

1947年五蓮縣建縣時時轄7個區,98個鄉,429個自然村,25.9萬人,縣委、縣政府機關分别駐王家口子村、白廟子村。

1948年2月至1949年3月,設立五蓮縣土改實驗縣,期間又增設松柏區,時轄8個區,縣委、縣政府機關由王家口子村、白廟子村遷至仁裡村。1949年4月縣委、縣政府遷駐前、後長城嶺村。1950年1月撤銷莒北縣,原莒北縣的中至、淮河、管帥3個區劃入五蓮縣,時轄11個區。1950年春縣委、縣政府機關遷駐洪凝村至今。1955年1月莒縣的石場區劃入五蓮縣,時轄12個區。1956年2月撤銷松柏區,4月将常山區劃歸諸城縣,時轄10個區。

至此,五蓮縣域基本穩定,面積1497平方公裡。

1958年1月将10個區劃為24個鄉,同年9月将24個鄉設置為13處人民公社;1965年新設院西、山陽、王世疃3處人民公社,時轄16處人民公社;1981年12月改洪凝公社為洪凝鎮,時轄1鎮15個公社;1984年4月撤銷公社建制,全縣劃為6個鎮16個鄉共22個鄉鎮;1994年省政府批準于裡、中至、汪湖、叩官4鄉撤鄉設鎮,全縣共10個鎮、12個鄉,這種區劃局面一直保持到2000年。

2000年12月全縣鄉鎮規模調整,部分鄉鎮合并,由原來的10鎮12鄉調整為9鎮3鄉,即:洪凝鎮、街頭鎮、于裡鎮、潮河鎮、許孟鎮、高澤鎮、叩官鎮、汪湖鎮、中至鎮、石場鄉、戶部鄉、松柏鄉。2010年5月,省政府批準撤銷洪凝鎮設立洪凝街道,撤銷松柏鄉設立松柏鎮。2018年11月,省政府批準撤銷高澤鎮設立高澤街道。至2018年底,全縣轄2個街道8個鎮2個鄉,共有527個行政村、11個居委會、15個農村社區、718個自然村。

洪凝街道洪凝街道地處五蓮縣城關,轄73個行政村,11個居委會,7.9萬人。

于裡鎮于裡鎮位于中國東部沿海,山東半島東南部,五蓮縣城西部23公裡處,鎮域總面積130平方公裡。轄64個行政村,1.4萬戶,4.5萬人。内有管帥溫泉度假區。

中至鎮中至鎮總面積105平方公裡,耕地面積5.3萬畝,轄36個行政村,3.2萬人,鎮駐地處在城鄉結合部。

汪湖鎮汪湖鎮位于五蓮縣城西北約30公裡處,總面積83.8平方公裡,轄45個行政村,2.6萬人,與諸城市和莒縣東西相鄰。206國道橫穿此鎮。

叩官鎮叩官鎮地處山東省東南沿海低山丘陵區,北接濰坊,東臨青島,南連日照。轄43個行政村,7373戶,2.7萬人,總面積117.4平方公裡。五蓮山在此境内。

街頭鎮街頭鎮位于山東省五蓮縣城南18km,南距日照港35km,東距青島市170km,距日東(日照―東明)高速公路15km,距同三(黑龍江同江―海南三亞)高速公路30km,222省道縱貫南北,區位優越,交通便捷。共轄78個行政村,18433戶,人口5.6萬人,總面積238平方公裡。街頭鎮被譽為“江北石材第一鎮”,石材行業帶動百姓發家緻富。

許孟鎮許孟鎮位于縣城東北部,共轄65個行政村,6.2萬人,總面積150平方公裡。

高澤街道位于五蓮縣城北部,與主城區相接,總面積123平方公裡,轄54個行政村,4.2萬人口,人口密度342人/平方公裡,盛産金、銀、銅、硫、鉛鋅、昆山玉、透輝石等,境内有昆山古城、柴麓崮、齊長城遺址和高澤湖等。

潮河鎮潮河鎮總面積97平方公裡,全鎮轄46個行政村,10039戶,3.3萬人。日照市北開發區在此。

松柏鎮松柏鎮位于縣城東12公裡,全鎮轄31個行政村,1.5萬人,總面積70平方公裡。九仙山在此境内

石場鄉全鄉轄34個行政村,2.1萬人,總面積81平方公裡。

戶部鄉戶部鄉位于五蓮縣城東南19公裡,全鄉共有38個行政村,6024戶,2萬人,總面積103平方公裡。這裡的櫻桃比較有名。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五蓮縣東經119.2°,北緯35.74°,地處山東半島南部、日照市東北端,東臨青島市黃島區(西海岸新區),南接日照市東港區,西連莒縣,北靠諸城,總面積1497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五蓮縣地處黃海之濱的魯東南低山丘陵區,海拔高度在18—706米之間,地貌以山地丘陵為主。境内山嶺起伏,河川縱橫,北部、西部有小塊平原,山地、丘陵、平原分别占總面積的50%、36%和14%。

其中海拔500米以上的24座,最高峰馬耳山海拔706米,五蓮縣境内多山地丘陵,占總五蓮縣面積的86%,共有大小山頭3300多個,著名山峰主要有五蓮山、九仙山等。大青山、七連山、黑虎山等。

氣候特征

五蓮縣屬溫帶季風氣候,一年四季周期性變化明顯,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雨量充沛,季節性降水明顯,日照充足,熱能豐富。年平均氣溫13.2℃,曆年平均降雨量747.0mm,6至9月為雨季,降雨量最多的年份為1990年,降雨量1257.3mm;最少的年份為1983年,僅降雨466.3mm。年平均日照時數2393.5小時,年蒸發總量平均為1649.0mm。

人口

2018年末,五蓮縣戶籍總人口513610人,城鎮人口181212人,鄉村人口332398人。全年人口出生率9.66‰,死亡率6.4‰,人口自然增長率3.26‰。

截至2020年11月1日,五蓮縣常住人口443600人。

自然資源

礦産資源

五蓮縣總面積1443平方公裡,土地面積216萬畝,常用耕地59.9萬畝,人均耕地面積1.2畝。境内擁有金、銀、銅、花崗石、紅柱石、膨潤土、透輝岩等多種礦産資源,其中銅礦探明儲量5000~6000噸,花崗石探明儲量50億立方,膨潤土探明儲量300~400萬噸。

森林資源

五蓮縣森林覆蓋率達46.4%,盛産蘋果、櫻桃、闆栗,“林果之鄉”享譽齊魯,先後摘得國家級生态示範區、全國造林綠化百佳縣、全國綠化模範縣等多項“綠色桂冠”。

水利資源

五蓮縣共有中小型水庫163座,其中中型水庫7座,小(一)型水庫13座,小(二)型水庫143座,總庫容19770萬立方米,地下水可利用量0.47億立方米。五蓮縣總灌溉面積54.7萬畝,有效灌溉面積38.4萬畝,節水灌溉面積11.6萬畝。該縣堅持走依法治水、科技興水之路,是全國水土保持先進縣。

交通運輸

2018年,境内公路總裡程1907公裡,其中高速公路42公裡,國省道123公裡,農村公路1742公裡。206國道、342國道、222省道縱橫交叉貫穿;濰日高速縱貫南北,設有五蓮北、五蓮、街頭三個出口;膠新鐵路貫穿全境,設有五蓮站。距離日照山字河機場和高鐵站60公裡,百公裡内有岚山港、青島港、日照港三大港口。

實施“突破農村公路、助力鄉村振興攻堅行動”,兩年新建、改造縣鄉主幹道36條、350公裡,在整個縣域拉起8縱5橫主幹路網。實施城鄉客運一體化改革,實現了城鄉客運一體化、城鄉一票價,具備條件的建制村全部通上了客車。

境内有206國道和051、222、334三條省道縱橫交叉貫穿,可直通濟南(300km)、青島(140km)、連雲港(150km)三個飛機場;百公裡内有岚山港、青島港、日照港三大港口;潮河鎮到青島董家口港隻有15公裡。東依同三高速公路(15km),南靠日東高速公路(10km),設有鐵路五蓮站,南北并列兖石、膠新鐵路,其中膠新鐵路貫穿全境,形成了立體交叉的陸海空交通運輸網絡。

經濟

綜述

2018年,實現國内生産總值(GDP)272.47億元,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生産總值達到54581元。分産業看,第一産業增加值24.45億元,第二産業增加值147.89億元,第三産業增加值100.13億元。三次産業比例由2017年的8.7:56.5:34.8調整為9.0:54.3:36.7,第三産業占比比上年提高1.9個百分點。

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383元,同比增長8.8%。其中,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361元,同比增長8.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345元,增長7.8%。城鎮登記失業率1.28%。

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4.51億元,同口徑增長15%。其中稅收收入12.48億元,增長21.7%,稅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比重達到86%。财政分配結構進一步優化,重點建設事業得到有效保障,一般公共預算支出30.34億元,同比增長2.2%。其中教育、農林水、醫療衛生和計劃生育、社會保障和就業分别支出9.72億元、3.98億元、2.64億元、5.15億元,占總支出的70.8%。

全縣金融機構本外币各項存款餘額272.87億元,比年初增加23.37億元,同比增長9.4%;居民儲蓄存款204.6億元,比年初增加19.06億元,同比增長10.3%。

2020年,實現國内生産總值(GDP)197.2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4%。分産業看,第一産業增加值25.46億元,增長1.9%;第二産業增加值73.98億元,增長0.2%;第三産業增加值97.82億元,增長2.4%。 

第一産業

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産值46.7億元,增長2.9%。農作物産量良好,糧食作物播種面積52.03萬畝,總産量19.42萬噸。經濟作物播種面積27.5萬畝,其中黃煙播種面積0.94萬畝,總産量0.18萬噸;花生播種面積19.03萬畝,總産量6.74萬噸;蔬菜瓜類播種面積6.9萬畝,總産量23.62萬噸;棉花播種面積0.31萬畝,總産量587噸;藥材面積0.29萬畝;水果總産量4.71萬噸。設施農業5.23萬個,占地面積4.9萬畝。

2020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産值51.81億元,增長2.4%。全縣農林牧漁業增加值增長2.1%,其中,農林牧漁服務業增加值增長5%。全年糧食總産量21.13萬噸,增加1.58萬噸,增長8%。其中夏糧産量7.61萬噸,下降0.6%;秋糧産量13.52萬噸,增長12.6%。油料總産量7.15萬噸,增長2.7%。蔬菜瓜類總産量33.11萬噸,增長13.6%。果品總産量13.07萬噸,增長62.4%。茶葉産量622.7噸,增長17.3%。

2020年,全年肉類總産量5.06萬噸,其中:豬肉産量1.63萬噸、牛肉産量0.18萬噸、羊肉産量0.1萬噸、禽肉産量3.15萬噸;禽蛋産量1.65萬噸;水産品産量0.6萬噸。年末生豬存欄22.65萬頭,牛存欄0.74萬頭,羊存欄4.83萬隻,家禽存欄723.49萬隻。

第二産業

行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呈現多元化發展态勢。汽車制造業總産值占全縣的42.8%,比上年下降13.7個百分點。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占比1.64%,金屬制品業占比提高到13.2%,農副食品加工業占比提高到5.6%,通用設備制造業占比提高到7.09%,分别比上年提高0.04、9.8、0.71、1.66個百分點。全縣高新技術産業産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産值比重達46%。

全年生産汽車5.04萬輛,增長16%;飲料酒1279.9千升,增長246.9%,其中白酒1071.9千升,葡萄酒208千升;飼料16萬噸,增長145.1%;金屬切削工具1.2萬件,增長317.2%。

縣内35家三級以上資質建築企業完成建築業總産值21.8億元,房屋施工面積163萬平方米,實現建築業增加值7.72億元。

截至2020年12月末,全縣147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總産值184.48億元,比上年增長4.6%,增加值增長3.8%,比上年提高1.8個百分點。涉及的25個行業大類中,有10個行業工業總産值實現增長,累計完成産值138.48億元,占全縣規模以上工業總量的75.1%,增長16.9%。其中,汽車制造業累計完成産值88.63億元,增長12.3%。

第三産業

全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2.1億元,同比增長7%。服務業投資同比增長1.8%。三次産業投資結構由2017年的5.5:49.4:45.1調整為2018年的6.7:37.4:55.9。服務業投資占全部投資比重提高10.8個百分點。

社會事業

科技事業

全縣共獲市廳局級獎勵9項,科技推廣項目65項。2019年,全縣建設院士工作站5處,其中豐沃集團Bennetzen院士工作站是首家外籍院士工作站;高新技術企業26家,省級備案農科驿站13家,新增省級人才平台載體6家,引進高層次創新創業團隊14個、創新人才48名。

教育事業

全縣共有各類學校175處,在校學生63697人;其中幼兒園89處,在園幼兒13233人。高考本科上線率85.68%,高出省均28.08個百分點,先後共有5名學生獲山東省高考狀元,89名學生被清華、北大錄取。科技學校實現職業技能大賽省賽“四連冠”。全縣共有“省十佳幼兒園”1處,省示範性幼兒園15處,達省規定要求數量的115%。

全縣中小學實施解決大班額項目51個,建設樓房79座,樓房建設數量超過前30年的總和。在日照市率先實現校車公司化運營,為6000餘學生提供專業安全的乘車服務。

文化事業

全縣圖書館27處,藏書25萬冊;電視台日播出36小時;電影院1個,座位323個。連續舉辦七屆國際太極拳大賽,有超過40個國家、地區的近20000名運動員參賽;成功舉辦全國登山健身步道聯賽、中國紅牛24小時戶外挑戰賽、山地馬拉松、櫻桃采摘節、杜鵑花節等精品活動。連續舉辦二十一屆“山城之夏”文藝展演·電影展演活動,被評為“山東省社會文化知名品牌”。采用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每年完成農村公益電影放映7400餘場,“一年一村一場戲”每年演出632場。 

衛生事業

全縣衛生機構104個,擁有床位2206張,衛生技術人員2428人,門急診111.8萬人次。村級衛生室456個,鄉村醫生488人,診療79.3萬人次。其中二級綜合醫院2處,中醫醫院1處,專科醫院3處,疾病預防控制機構1處,鄉鎮衛生院11處。五蓮康複醫院挂牌成立,形成縣鄉村三級康養服務體系。深化縣域醫共體建設,成立以縣人民醫院和縣中醫醫院為牽頭醫院,11處鄉鎮衛生院為成員單位的2處醫共體。

2019年8月,入選為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試點縣。

郵政電信

郵政業務總量1381.69萬元,訂閱報刊691.8萬份。全縣共有通信用戶67.3萬戶,業務總量17771萬元,固定電話用戶2.98萬戶,移動電話用戶44.65萬戶;互聯網用戶達到11.1萬戶。

社會保障

參加社會養老保險的企業職工58324人,當年收繳養老保險金56462萬元;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264268人,征繳保費3784.42萬元;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71386人,當年籌集基本醫療金28885萬元;全縣參加城鄉居民醫療保險381008人,參保率88%,全年籌集資金25034萬元。

城鄉建設

五蓮縣城區公園綠地面積243.78公頃,人均13.58平方米,建成區綠地率35.54%。建成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1座,日無害化處理垃圾300噸。2018年末全縣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8.82%,比上年提高1.99個百分點。建立“戶集、村收、鎮運、縣處理”的農村生活垃圾處理運轉體系,全縣鄉鎮村居環境衛生保潔全部實施了市場化運作,市場化托管率達到100%,鄉鎮生活垃圾轉運率、無害化處理率均達到100%。

水土保持

2021年11月,入選2021年度拟認定的國家水土保持示範公示名單。

風土人情

小年五蓮一帶多以臘月二十三為“辭竈”日,有早上包餃子、供竈君的習慣,多位祈求“竈王爺爺”“上天言好事下界将吉祥”之意。

除夕五蓮一帶多有除夕一早“熰狼煙”風俗,燒紙時底下墊碎草使之冒煙,民謠謂之:熰狼煙,熰狼煙,一年添頭大黃犍。上午貼春聯、門神、年畫、窗花。傍晚,大多數地方擺家堂,多以不出五服的支股為單位,全支股于尊長處和擺一個大家堂。頭半夜炒菜飲酒、包餃子,謂之“守歲”或“熬年”,夜半開始放鞭炮,謂之“發紙馬”。

春節春節期間,五蓮多有如下習俗:初一着新衣,出拜本家尊長,謂之拜年;初二放鞭炮燒紙“送家堂”,部分地區有“上墳燒紙”“媳婦回娘家”的習俗;初三多開始踩高跷、耍獅子等民間娛樂活動;初四多數地區有“祭财神”的習俗。初五家家煎糕、烙饽饽習俗,謂之“烙螞蟻爪”。

元宵節五蓮地區多有連續三天舞龍燈、跑旱船、踩高跷、放鞭炮、觀焰火、賞花燈等風俗。

寒食節五蓮地區多以清明節前一天為寒食節,也叫寒食日,原為紀念晉文公賢士介子推,五蓮東北部多有當日不喂狗的習俗,稱“豬不過年,狗不過寒”。

清明節五蓮地區除清明掃墓外,多有清明日“家家插松柏、戶戶蕩秋天”的風俗,西南部有用炸菠菜水洗臉的習俗,東部南部有用高粱米熬“紅眼粘粥”的習俗。

端午節五蓮地區除傳統的包粽子之外,還有初五早晨為小孩在手腕、腳脖處佩戴用五色絲線撚成的“五絲”的習俗,部分地區有飲雄黃酒以驅邪的習俗,多數人家采集艾草插于門壁間、懸艾葉于門前的習俗。

六月六五蓮地區将農曆六月六俗稱“新麥節”,為慶祝豐收,大多數地區炒炒面,俗謂:六月六,吃炒面愛長肉。

七月十五古稱中元節,五蓮地區俗稱:冥節或鬼節,有祭祀上墳、晚上吃餃子等風俗。

中秋節五蓮地區俗稱仲秋節、團圓節,舊時五蓮雇工的東家多于中秋節前晚請雇工喝酒,結算當年工錢,并決定來年是否再雇傭,故稱“覓漢節”

冬至五蓮地區有“過了冬,一天長一蔥”的說法,境内大多數有吃餃子、上墳祭祖的習俗。

傳統廟會柴麓崮廟會、五蓮山廟會為五蓮傳統廟會。其中柴麓崮廟會農曆三月初三舉辦,民間多有趕廟會、許願等習俗;五蓮山廟會農曆三月十五舉辦,已有四百餘年曆史,廟會與戲曲、雜技、民間工藝融合在一起,民間多有逛廟會、光明寺集中祈福習俗。

風景名勝

綜述

五蓮縣旅遊資源數量衆多,類型多樣,共有10家A級以上景區,其中國家AAAA級旅遊區3家,國家AAA級旅遊區5家,國家AA級旅遊區2家。

五蓮縣依托良好生态資源優勢,貫徹落實“旅遊富市”“生态富縣”戰略,以推進全域旅遊發展為抓手,點線面統籌謀劃,全景打造、全域開發,構建起以五蓮山、九仙山“兩山”山嶽遊為龍頭,國家級登山健身步道為主線,禅修、泡泉、太極、狩獵、登山、健身、親水為支撐,鄉村遊全覆蓋的全域旅遊格局,打響“山水禅心、康養五蓮”品牌,成為省級旅遊強縣、省級全域化旅遊改革試點縣、中國旅遊競争力百強縣。

2018年,全縣共接待遊客780.9萬人次,旅遊消費總額35.1億元,分别同比增長22.1%、37.1%。目前已發展6個省級旅遊強鎮、1個國家級工農業旅遊示範點、4個省級工農業旅遊示範點、18個省級旅遊特色村、21個省級精品采摘園。成立五蓮民宿協會,發展北山鄉居、觀山村居、方外·青舍裡、太陽城莊園、淺白等精品民宿23家,新增床位210個。

五蓮縣境内旅遊資源得天獨厚,被宋代大文學家蘇轼贊譽為“奇秀不減雁蕩”的五蓮山,名勝古迹頗多,全山28峰、118景,峰峰奇異,景景多姿,景色怡人。景區内有明代敕建的護國萬壽光明寺,是齊魯四大佛教勝地之一,為江北重要的佛教活動場所。九仙山擁有江北最大的萬畝野生杜鵑花園,每年春夏之交,鮮花競放,争奇鬥豔,五彩缤紛,如詩如畫,是休閑生态遊、宗教文化遊的好去處。

五蓮山

五蓮山地處五蓮縣東南方向,總面積13平方公裡,主峰五朵蓮花峰海拔515.7米,山勢峭拔,峰巒奇秀,素有“海隅明珠”之美譽。是國家AAAA級旅遊風景區、國家森林公園、省級風景名勝區、省級旅遊度假區、省級地質公園。五蓮山原為九仙山之五朵峰,萬曆三十年(1602)明神宗賜建護國萬壽光明寺,禦賜山名“五蓮”,五蓮山乃名噪天下。

五蓮山“東險、西奇、南秀、北幽”,按照地域和景觀特色,分為佛恩光明、水簾煙雨、蓮花吐日、系馬流雲、玉樓挂月、紫霞夕照、中天白鶴、南天五朵八大景區。景區内奇峰怪石、懸崖峭壁、坳谷深峽遍布,造就了以奇為主,奇、險、秀、怪、幽、奧、曠七大特色共存的景觀。全山二十八峰,有如龜卧山尖、巨掌托峰、荷花盛開,美不勝收。除奇峰林立外,亦遍布奇岩異石,或似人,或似物,惟妙惟肖。五蓮山主要為中生代早白垩世崂山超單元晶洞二長花崗岩,形成年齡1.2億年,在花崗岩上升形成高峻山峰的過程中,在流水和風化作用下形成千姿百态的石蛋和象形石,構成五蓮山鬼斧神工的花崗岩峰林地貌。

五蓮山不僅以自然景觀而馳名,其人文曆史也源遠流長,曆代達官雅士登臨者衆多,萬曆三十年(1602)明神宗敕建護國萬壽光明寺,為山東唯一的皇家寺院,更使五蓮山盛名遠揚,山成名山,光明寺也成為山東四大禅院之一。明代禮部尚書、侍讀大學士翁正春贊美五蓮山:“真齊魯間最勝地也”,清代著名學者張侗評贊“岱以崇隆顯,崂以幽窅顯,五蓮以峭削顯”,将五蓮山與泰山、崂山相比肩。

近年來,五蓮山先後開發建設了滑雪場、光明索道等旅遊項目,旅遊産品進一步豐富。其中,五蓮山滑雪場位于五蓮山、九仙山之間,占地15.55公頃,設有大型停車場、管理中心、戲雪樂園、滑圈道、初級道、中級道、高級道、摩毯,是集休閑娛樂、極限運動、社交等于一體的綜合性遊樂場所。光明索道包括五蓮山索道和九仙山索道,為目前國内技術最成熟的單線循環4人吊廂式客運索道,全長2247米,是日照市唯一的景區觀光索道。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五蓮風景區優美的自然風光和豐富的自然資源,為人類活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從而為名山增加了文化底蘊。早在宋代就有僧人在此建起了雲堂寺和侔雲寺,明萬曆三十年(1602年)西蜀僧明開卓錫五蓮後,敕建護國萬壽光明寺,香火日盛,至清代,五蓮之光明,九仙之侔雲已成為與長清之靈岩,青州之法慶齊名的山東四大禅院,孫膑書院遺址和衆多的關于孫膑的傳說,又會給我們留下許多曆史的懸念和沉思。

風景區内旖旎的風光,吸引着曆代的文人墨客,或遊覽,或隐居,不僅在山中留下了他們的蹤迹,而且也使名山因詩人而遠播。宋熙甯九年文學家蘇轼曾登臨九仙山,留下了“白鶴樓”題刻,在詩中贊譽“九仙今已壓京東”、“九仙在東武,奇秀不減雁蕩也”。明萬曆進士、戶部督饷主事呂一奏,歸隐九仙山,在洗耳泉上方留下了“洗耳”二字。明末清初山東省名文學家丁耀亢在九仙山東南麓丁公石祠中,完成了他的著名長篇世情小說《續金瓶梅》,并對景區内的奇異秀麗寫下了許多詩文佳作。

五蓮風景區不僅人文荟萃,而且有着光榮的革命鬥争曆史。清鹹豐年間,就有農民起義軍撚軍在九仙山一帶活動。1931年,五蓮山區的第一個中共支部—中共諸城特支,就在五蓮山光明寺住持緒讓和尚設在潮河村的“雲山别墅”秘密成立。1932年10月20日,日照暴動組建的“中國工農紅軍魯南遊擊縱隊第一支隊”占領五蓮山光明寺,在五蓮山、九仙山一帶與敵周旋。1943年7月18日發生在九仙山北麓的三關口戰鬥,使五蓮山區革命鬥争形勢發生重大轉折。1947年5月,五蓮縣建縣,縣委、縣政府機關就駐在九仙山西北麓的村莊。

九仙山

九仙山與五蓮山毗鄰,總面積55平方公裡,最高峰卡山垛海拔697米,奇峰異石、洞窟泉瀑衆多,素以“奇如黃山,秀如泰山,險如華山”著稱,是江北最大的野生杜鵑花栖息地。宋代文學家蘇轼盛贊其“奇秀不減雁蕩”、“九仙今已壓京東”。

九仙山經曆了漫長的地質演化發展史,區内出露岩漿岩主要形成于新元古代和中生代兩大地質時期。數億年的地質演變形成了九仙山衆多如靴石、八戒石、情侶石、萬壽峰、觀海峰、老母閣、朝天猴、觀星台、八峰垛等地質遺迹和獨特的花崗岩峰林地貌;景區内萬畝野生杜鵑園和龍潭大峽谷被譽為“江北雙絕”。每到四五月份,滿山遍野的杜鵑花姹紫嫣紅,将景區妝點成花的海洋。龍潭大峽谷是華北罕見的“地中山、谷中景”,奇峰秀水,貌似武陵源,其下遊的龍潭湖長約3.5公裡,将幽深的九仙山龍潭大峽谷與外界緊密相連。近年來,景區先後在此建設了驚險刺激的玻璃棧道,開通了水上觀光遊覽項目。遊客可乘精美的畫舫直達九仙山風景區,盡享群山環綠水,碧波推輕舟的樂趣;九仙山景區内還有全長3.5公裡的原生态峽谷漂流。乘一葉皮筏,沿湍急河水順流而下,穿行于如詩如畫的深山幽谷,為遊客帶來“忘情山水間,嬉戲碧波中”的無窮樂趣。

九仙山在曆史上還是著名的“文章之府”,丁惟甯、呂一奏、丁耀亢、張侗、李澄中等曆史名人歸隐于此,留下了大量風格别具的遺址遺迹,形成了衆多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人文景觀。相傳孫膑馬陵大捷之後,孫膑辭去齊國軍師,來此地隐居講學,并寫下了千古不朽的軍事巨著《孫膑兵法》。宋熙甯九年蘇轼曾登臨九仙山,留下了“白鶴樓”題刻。明萬曆進士、戶部督饷主事呂一奏歸隐九仙山,在洗耳泉上方留下了“洗耳”二字,為九仙山摩崖石刻之最。清初著名文學家丁耀亢在九仙山東南麓丁公石祠中,完成了他的著名長篇世情小說《續金瓶梅》。

曆史上許多隐士騷客,常會于此,吟詩論文,贊美九仙山勝境。宋代文學家蘇轼曾有“九仙今已壓京東”的詩句。戰國孫膑馬陵大捷之後,辭去齊國軍師,浪迹山林,終選此地,修建茅舍,聚待講學,并寫下了千古不朽的軍事巨著《孫膑兵法》。

九仙山以其突兀的山峰,蒼翠的植被,古老的文化,形成以遊覽觀光為主體的産品類型。九仙山奇峰異石與洞窟泉瀑之多。從曲徑通幽的山間秀色到晴空響雪的懸泉飛瀑,從韻脈神秘的自然景觀到古老豐富的曆史文化,無不受到衆多遊客的喜愛,成為遊覽的佳處。

九仙山的野生杜鵑花自然保護區,其花色之麗、品種之多、面積之廣,不僅在省域内少有,就是華北地區也是罕見的。漫山的杜鵑,一簇簇、一片片、峭崖上、松林間,競相開放,流光溢彩,随風閃動,暢遊花海,頓生萬物悠悠之感。

孫膑書院,走過三十六裡盤山道,穿過龍潭峽谷的入口,來到一片幽深甯靜的山谷間,你會見到一座書院——孫膑書院。古代軍事學家孫膑曾在此著書立說、傳道授業。遙想當年,孫膑坐在書桌前,眼望着漫山遍野如火如荼的紅杜鵑,耳聽着叮咚作響的泉水,凝神靜思,寫出了軍事學上的不朽巨著——《孫膑兵法》。遙想當年,孫膑坐在講壇上,面對虔誠的弟子,滔滔不絕地講授兵書玄理,眉睫之前,舒卷烽煙之色;呤誦之間,吐納刀劍之聲。小小山谷裡,演繹着争雄稱霸的宏圖大略。

大青山景區

大青山景區是中國體育旅遊精品項目、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省級森林公園、省級原生态景區、山東省中華文化傳承基地、山東省體育産業示範單位。以“秀、幽、奇、曠”四大特色著稱。景區内群峰拱圍,百壑競流,植被類型異常豐富,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是一處集習拳健身、休閑度假、康體養生于一體的旅遊勝地。大青山是陳氏太極拳的重要傳承地之一,依托太極文化,以弘揚國粹、打造太極文化名山為目标,充分發揮大青山生态資源優勢,由陳式太極拳實用拳法海外掌門人陳中華先生及固定老師全年授課,常住山中的習拳愛好者200人左右。每年舉辦的國際太極拳大賽吸引近40個國家和地區的選手參加。

坐落幹魯東南黃海之濱,五蓮縣城西南7公裡處。群峰拱圍,百壑競流,組成了方圓20平方公裡的著名風景區,綜觀全山36峰、108洞、6潭、3峽、9峪、4甸、8坪、200餘景,以“秀、幽、奇、曠”四大特色著稱華北,更兼古園柏、祥雲寺、萬和寺、古城牆等遺迹和漢高祖劉邦走馬摔冠、屯兵西征的民間傳說,使其更加色調迷離,韻脈神秘。清代山西籍著名文人、禮部員外郎陳豫朋途徑青山時,賦詩曰:“诘曲洪崖石徑長,馬蹄登頓怯晨裝,野花蔓草都難萬和寺傳說當年劉邦曾在此凱旋頌聖,寺廟旁的古圓柏已有上千年曆史。寺内有菩薩金像,供奉香火。

黑虎山狩獵場

黑虎山狩獵場植被覆蓋率高達95%,被贊為“水的源頭,雲的故鄉,花的世界,林的海洋”。是華東唯一合法注冊狩獵區,形成了集梅花鹿、藏香豬、獐子、山羊、鵝、野兔、山雞、野雞等養殖及狩獵、銷售于一體的狩獵場。同時兼具拓展、培訓、會議、體育訓練、鄉村旅遊等諸多功能。是國家級“綜合類科技體育基地”汽車房車營地,省級“山東綠色休閑體育基地”。

名優特産

五蓮櫻桃

五蓮縣松柏鄉櫻桃在桃李尚未綻蕊的陽春三月便已成熟,因而被譽為“江北春果第一枝”,“人間鮮果”。櫻桃入藥療效亦佳。中醫認為,櫻桃性味甘、溫,入脾、肝經,有發汗透疹,祛風除濕,消腫止痛之功效。《名醫别錄》言其“主調中,益脾氣”。《滇南本草》言其“浸酒服之,治癱瘓,四肢不仁,風濕腰腿疼痛”。《本草綱目》言其“調中益脾氣,令人好顔色,止洩精”。也因此,櫻桃入藥适用于麻疹初起,疹出不暢,風濕腰腿疼痛,四肢麻木不仁,關節屈伸不利,肢體癱瘓及水火燙傷、蟲蛇咬傷等病的防治。

五蓮國光蘋果

五蓮國光蘋果外形美觀、營養豐富,鮮食風味極佳。具有“肉質細膩、果肉黃白色,酸甜适口,有香味,品質上等,脆爽多汁、酸甜适度、耐貯運、宜加工、香氣濃郁”的特點。

五蓮縣栽培國光蘋果有着悠久的曆史,是全國栽植蘋果最早的地區之一。據《五蓮縣志》記載,1953年,黨中央專門撥款支援革命老區,五蓮縣為其中一個,從遼甯購進蘋果苗13.8萬株,主栽品種為國光、青香蕉,五蓮國光蘋果開始大發展,逐漸成為居各類果品之首的主栽果樹。上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以國光蘋果為主的蘋果面積達到20多萬畝,赢得了“煙台蘋果萊陽梨,五蓮國光不用提”的美譽。2013年“五蓮國光蘋果”獲得國家農産品地理标志登記證書,2018年被原山東省農業廳評為山東省知名農産品區域公用品牌。

五蓮紅石材

屬于花崗岩的一種,其花色主要以紅色為主,白點和黑點鑲嵌其中,更顯高貴色彩。色澤美觀,華麗超群,并具有永不磨損,永不褪色的優良性能。其闆材非常适合室内裝修,廣場鋪設,牆壁幹挂等。五蓮紅材質加工的路沿石,蘑菇石,擋車石,風水球,橋柱橋欄,圓柱等也廣泛用于各個地區的各項建設!五蓮的石材加工廠主要集中在街頭鎮,因此街頭鎮被譽為“江北石材第一鎮”。

五蓮綠茶

1966年五蓮縣“南茶北引”獲得成功。四十多年來,五蓮茶葉不斷發展,特别是自2009年以來,五蓮縣政府立足實際、科學決策,把茶葉生産确立為農業特色經濟的支柱産業重點培植,緻力建設“江北綠茶第一基地”。五蓮綠茶區域内(潮河鎮、戶部鄉、叩關鎮、街頭鎮、松柏鄉)茶園面積已達到3萬畝。五蓮縣地處山東省東南部,東臨黃海,屬暖溫帶濕潤季風氣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境内山地丘陵土壤呈微酸性,屬黃棕壤土,含有豐富的有機質和微量元素。優越的沿海氣候條件和優良的環境,孕育了五蓮綠茶“葉片厚、滋味濃、香氣高、而沖泡”的獨待品質,五蓮綠茶因此被譽為“江北第一茶”。迄今為止,五蓮縣茗博茶場生産的“五蓮山”牌、五蓮縣瑞春茶廠生産的“魯蓮春”牌、五蓮縣昊宇茶業生産的“九仙綠”牌、朝河鎮鳳玉茶廠生産的“始皇”牌等12隻茶葉産品先後18次獲得省優、部優、國家名牌、國家金獎等榮譽和獎勵。五蓮縣是山東省的“中國茶葉研究所北方示範區”,并有千畝茶園獲得歐盟有機食品證。五蓮綠茶暢銷全省及北京、東北等全國各大城市,并遠銷至日本、韓國、俄羅斯等國外市場,呈現出廣闊的發展前景。

五蓮綠茶富含對身體有益的維生素、礦物質和微量元素,常飲五蓮綠茶,能達到預防腦心血管疾病、提神健胃、降壓利尿、消食醒酒、防癌抗輻射、減肥美容、延年益壽等功效,五蓮綠茶深受國内消費者的好評和贊譽。

五蓮杜鵑花

五蓮杜鵑花曆史悠久、花形多樣、花色絢麗,已成為當地特色旅遊資源。面積約有15000畝,主要分布在九仙山風景區内的黑牛場、五蓮山風景區光明寺西南和七蓮山風景區等,素有“中國北方野生杜鵑花基地”和“江北最大野生杜鵑花園”之稱。2012年“五蓮杜鵑花”獲得國家農産品地理标志登記證書。

“五蓮杜鵑花”特點:一是品種多,主要有映山紅、迎紅杜鵑、照山白等三大品系,映山紅、滿山紅、雲錦杜鵑、蘭錦杜鵑等40多個品種;二是顔色多,花色則因種類不同而不同,有鮮紅色、粉紅色、紫色、金黃色、淡黃色、雪白色、白色等;三是花期長,從3月份開始,粉紫色的“蘭錦”就開放了,緊接着4月下旬到5月上中旬開放的是映山紅、滿山紅等。

五蓮闆栗

五蓮闆栗在長期的栽培和自然選擇下,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産品特征,産品外形美觀,堅果圓形,果個較大,平均單果重14克左右,均勻整齊;堅果棕褐色,明亮,甘甜芳香,口感極佳,屬“綠色保健食品”。

據《五蓮縣志》記載,從20世紀30年代五蓮縣闆栗即有大面積栽培。據統計資料,1936年全縣年産闆栗26萬公斤,占果品總産量的22.1%。1963年全縣大規模栽植闆栗,品種以五蓮明栗為主。到90年代後期,全縣闆栗面積發展到10萬畝,在全省位居前列。目前全縣闆栗面積15萬畝左右,年産1萬噸左右。2013年“五蓮闆栗”獲得國家農産品地理标志登記證書。

五蓮小米

“五蓮小米”色澤金黃,米粒大小均勻,熬制的小米粥米脂層較厚,色味俱佳,适口性好,入口綿甜糯香,素有“代參湯”之美稱,特别适合那些剛生過孩子的産婦食用。

五蓮縣獨特的地理環境、自然條件及土壤條件非常适合谷子的生長,在相同的品種及栽培條件下,這裡的谷子産量高,所産小米商品性及口味俱佳。目前全縣小米的種植面積穩定在2萬畝左右,知名度較高的有滕家莊小米、羅圈小米、馬家山莊小米、井家溝小米、生家官莊小米等。2016年“五蓮小米”獲得國家農産品地理标志登記證書。

曆史文化

五蓮剪紙

五蓮剪紙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在五蓮民間曆史悠久,廣為普及。最初的五蓮剪紙,應與最初的人類審美需求相關,因五蓮剪紙原名曰“剪窗花”。當人類從原始狀态演變至生活居住條件有一定改善之後,居住的房屋帶有窗戶時,且随着造紙業的興起,人們為避寒在窗戶上封貼上白紙用來擋風,因白紙封貼到窗戶上缺少美的元素,便産生了在窗戶上加以裝飾的需求,即衍生了“剪窗花”。民間的窗戶多是木棂白紙,貼上内容吉祥顔色紅紅的窗花,即滿足了人們審美的需求。

五蓮割花

五蓮割花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又名“割繡”、“割絨納繡”,起源于明末清初,是五蓮縣的漢族傳統手工藝術品,廣泛流傳于五蓮縣及周邊地區。割花鞋墊圖樣美觀大方,有龍鳳呈祥、福壽雙全、花鳥魚蟲等,富含寓意。每當舊時姑娘出嫁時,總會親手縫制幾雙鞋墊送給新郎,以及公公婆婆、爺爺奶奶,讨得一家人的喜愛。這種在五蓮本地被稱為“割鞋墊子”的傳統工藝,在2010年在首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博覽會上獲銅獎。

五蓮茂腔

五蓮茂腔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起源于明末清初的民間小調、秧歌,由“肘鼓子”戲演變而來。初為民間小調,明代以來,魯南一帶敲狗皮(或牛皮)鼓演唱的“姑娘腔”傳入五蓮境内,演唱者以肘挎鼓,演唱間歇處擊鼓為“過門”,後與花鼓秧歌相結合,演變為“肘鼓子”,即“本肘鼓”。伴奏隻用肘鼓、手鑼,後來加上月琴或柳琴。加上二胡、柳琴或月琴伴奏後,唱腔末句的尾音,吸收了柳琴戲尾音“呀呼依”的韻味,溜成了“嗯嘿唵”,用高八度行腔,習稱“打冒”,即“冒肘鼓”,後稱“冒腔”。

城市榮譽

五蓮縣分别于1991年、1995年、2001年争創了第一、第三、第五屆全省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先進縣。2002年10月,五蓮縣國稅局獲“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先進單位”稱号。到2003年,五蓮縣有國家級文明單位1個,省級文明單位8個,市級文明單位43個,縣級文明單位289個。

2000年以來,五蓮先後榮獲全國第一批生态示範縣、全國水土保持生态環境建設示範縣、全國綠化先進單位、全國科普示範縣、全國教育管理信息化标準應用示範區、全國國防工程軍民共管先進單位、全省實施名牌戰略質量興市先進單位,全省精神文明建設先進縣、全省社會文化先進縣、全國體育先進縣“平安山東”建設先進縣、全省信訪工作先進縣、全省雙擁模範縣等40餘項省級以上榮譽稱号。

國際生态工程獎、山東省首個國家級生态示範區

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科技工作先進縣

全國民政工作先進縣、全國綠化模範縣

全國生态農業建設先進縣、全國“兩基”工作先進縣

全省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先進縣、全省基層黨建工作先進縣

“平安山東”建設模範縣、山東省旅遊強縣

中國首個生态旅遊示範實驗基地、江北最大的野生杜鵑花栖息地

中國最具投資潛力特色示範縣、中國花崗石之鄉

第一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标縣(區)。

2019年2月2日,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評為縣級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

2019年5月18日,入選“2019中國最美縣域榜單”。 

2019年11月,被命名為“四好農村路”全國示範縣。

2019年12月25日,入選首批山東省全域旅遊示範區。

2020年2月,入選2020中國食品安全百佳縣市。

2020年5月,入選2020中國百佳富氧縣市。

2020年6月30日,入選“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2020年11月16日,入選“2020中國最美縣域榜單”。

2020年12月22日,被命名為“山東省雙擁模範城(縣)”。

2021年1月,入選第一批省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名單。

2021年1月14日,入選農業農村部辦公廳公布的第三批全國農村創業創新典型縣名單。

2021年9月,入選“2021中國最美縣域”榜單。

上一篇:深圳市育才中學

下一篇:鹹豐縣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