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之

于是之

中國話劇演員
于是之,1927年7月9日出生。1952年加入中國共産黨。曾任祖國劇團、北平藝術館、華北人民文工團演員。後任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演員、藝委會副主任、副院長,中國文聯第四屆委員,中國劇協第三屆理事、第四屆副主席。是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在《龍須溝》、《駱駝祥子》、《茶館》、《洋麻将》等劇中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舞台藝術形象。有《于是之論表演藝術》。[1]著名表演藝術家、北京人民藝術劇院話劇演員于是之先生,2013年1月20日下午在北京去世,享年86歲。[2]
    中文名:于是之 外文名: 别名: 民族: 出生地: 身高: 體重: 畢業院校:北京大學 職業:話劇演員 經紀公司: 代表作品:《牛大王》 主要成就: 籍貫:中國唐山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27年7月9日 去世年月:2013年1月20日

人物簡介

于是之(1927—2013),原籍天津,1927年出生于唐山,後遷至北京,曾在北平孔德小學讀書,畢業于北師附小;初中就讀于北平師大附中,畢業後因家貧辍學。

15歲起曾做倉庫傭工,後當抄寫員;1942年參加北平青年組織的業餘戲劇活動,1945年秋考入北京大學西語系,不久失學,加入祖國劇團,參與《蛻變》、《以身作則》等劇的演出。

1947年進入北平藝術館,參加《上海屋檐下》、《大團圓》等劇的演出;1949年2月參加華北人民文工團(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前身);1951年他在話劇《龍須溝》中飾演程瘋子,使該角色深入人心;同年,在歌劇《長征》中飾演毛澤東。

1958年,他在話劇《茶館》中塑造的茶館掌櫃王利發的藝術形象,更是奠定了他話劇表演藝術家的地位。

此外,他在《關漢卿》、《雷雨》、《名優之死》、《女店員》、《丹心譜》、《請君入甕》、《洋麻将》、《太平湖》等劇中創作的角色,都取得成功。

此外,他還在電影《青春之歌》、《秋瑾》、《以革命的名義》、《丹心譜》、《大河奔流》等中飾演角色,并和曹禺、梅阡合作創作了曆史劇《膽劍篇》,與英若誠、童超合作改編了話劇《像他那樣生活》。

于是之于1985年當選為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1988年當選為北京市戲劇家協會主席。

2013年1月2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6歲;其文字作品有《演員于是之》、《于是之人生漫筆》、《于是之論表演》等。

人物生平

于是之同志,原名于皛,原籍天津,1927年7月生于唐山,後遷至北京。童年時期就讀于北京孔德小學, 1938年畢業于北師大附小,初中就讀于北師大附中,畢業後因家貧辍學。15歲起做倉庫傭工,後當抄寫員。1942年參加輔仁大學由學生組織的業餘戲劇活動。

1945年考入北京大學西語系,不久失學,同年加入祖國劇團,參加了話劇《蛻變》、《以身作則》等劇目的演出。1946年到天津參加職業劇團演出,改名于是之。演出了《孔雀膽》、《升官圖》等戲。1947年進入北京藝術館,參加了《上海屋檐下》、《大團圓》等劇目的演出。

1949年2月參加華北人民文工團(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前身之一),1951年在話劇《龍須溝》中飾演程瘋子,使這一角色深入人心。同年,在歌劇《長征》中飾演領袖毛澤東,是建國後最早飾演毛澤東的演員。

于是之同志幾十年來在話劇舞台上和影視作品中飾演了30多個主要角色。

他刻苦學習、勇于探索,善于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他塑造的《龍須溝》中的程瘋子、《虎符》中的信陵君、《名優之死》中的左寶奎、《駱駝祥子》中的老馬、《女店員》中的宋爺爺、《日出》中的李石清、《關漢卿》中的王和卿、《茶館》中的王利發、《丹心譜》中的丁文忠、《洋麻将》中的魏勒以及電影《青春之歌》中的餘永澤、《以革命的名義》中的捷爾任斯基、《秋瑾》中的貴福等各類藝術形象都給廣大觀衆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

尤其是他于1958年在話劇《茶館》中塑造的茶館掌櫃王利發的藝術形象,更奠定了他話劇表演藝術家的地位。

他的表演既體現出對生活高度凝煉的感性認識,又充滿了耐人尋味的審美價值。他善于總結,融生活與藝術為一體,把表演技巧深隐于形象創造之中,形成了獨特的現實主義表演方式,并根據自己多年的藝術創作和表演經驗寫就了《于是之論表演》一書,在全國戲劇界産生了廣泛的影響,為豐富發展我國的話劇表演理論做出了重要貢獻。

于是之同志是北京人藝劇本創作和劇目建設的傑出組織者、領導者。上世紀80年代初期,他身為劇本組領導,精心設計,聚集創作人才,建立起精悍的創作團隊。

在他的悉心指導下,劇院創作并演出了《天下第一樓》、《狗兒爺涅槃》、《小井胡同》等十餘部優秀保留劇目,其中有許多劇目曾榮獲全國或北京市各類藝術獎項,在國内戲劇界和廣大觀衆中産生了極大影響。每一個劇本創作的過程中都傾注了他的大量心血和辛勤勞動,從選擇題材、結構提綱、人物設置、語言文字潤色到反複修改定稿,他都積極參與。對于其中的人物和曆史背景,他精讀了大量的參考書籍,有時為一個人物的動作和一句台詞冥思苦想多日,每個劇本都要審看二、三十遍。有些作者感動于他付出的辛勤勞動,提出在作品中也署上他的名字,都被他婉言謝絕。他還與曹禺、梅阡同志合作創作了曆史劇《膽劍篇》,與英若誠、童超同志合作改編了話劇《像他那樣生活》,兩劇上演後都廣受好評。

1984年,于是之同志擔任了北京人藝第一副院長并主持工作,他與領導班子成員一起,為傳承和發揚劇院的優良傳統、推進改革發展做出了不懈的努力。1987年,他親自起草了北京人藝精神文明建設規劃和措施,在經費包幹、分配制度、輪換上演、票價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和嘗試。

1988年,他組織五部優秀劇目赴上海演出并引發了轟動,被媒體稱為“劇壇盛事”、“話劇旋風”。他經常深入首都大專院校和工廠參加各類藝術活動,為普及話劇藝術傾力奉獻。他着力抓好青年藝術人才培養,諄諄教導、精心培育,在“團帶班”經驗的基礎上與中央戲劇學院合辦話劇表演本科班,為劇院培養了大批優秀的表演人才,使藝術生産、藝術建設呈現出生機勃勃的新局面。

于是之同志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文藝事業。他堅決擁護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各項方針政策,認真貫徹黨的文藝工作方針,為話劇事業的繁榮發展嘔心瀝血,做出了巨大貢獻。1985年當選為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1988年當選為北京市戲劇家協會主席,1991年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他是中國共産黨第十二、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全國政協第五屆委員會委員,全國人大第七、八屆代表大會代表。

2013年1月20日17時19分在北京協和醫院逝世,享年86歲

所獲獎項

1984年 榮獲第4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男配角獎(電影《秋瑾》)

1987年 被文化部批準為全國尖子演員

1989年 榮獲中國話劇金獅獎“演員榮譽獎”和“全國先進工作者”稱号

2006年榮獲“表演藝術成就獎”

2007年 榮獲“國家有突出貢獻話劇藝術家”稱号

2009年 榮獲首屆“中國戲劇獎·終身成就獎”

人物評價

于是之同志道德高尚、修養深厚、高風亮節,他數十年如一日嚴于律己、真誠待人、謙虛謹慎、表裡如一,盡管一生中獲得諸多崇高榮譽,但他始終稱自己為“平民演員”。在其晚年患重病的十餘年中,他與病魔進行了頑強的抗争。于是之同志的辭世,是中國文藝界的巨大損失,也是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巨大損失,令人深感悲痛和惋惜——但他留下的寶貴精神财富和崇高品格永遠值得我們學習和緬懷。

于是之是北京人藝演劇學派在表演藝術上最傑出的代表之一。他的表演風格本色自然、含蓄深沉且富含詩意。他同時又是一位孜孜不倦的求學者與理論探索者,長期緻力于豐富發展由焦菊隐先生倡導建立的北京人藝演劇學派的理論。

作為一代話劇表演大師,于是之所演的衆家人物們出神入化,傾倒一大批 “癡情”者,僅提《茶館》,都知戲中有個做了一輩子順民的王掌櫃;曾有一位戲迷,堪稱為于是之的頂禮膜拜者,看《茶館》已不下十幾遍,其迷戀程度竟達這般:晚上乘十一時的火車欲出差,他事前算計好了時間,先去首都劇場看場《茶館》,待“暈”夠了,戲散罷則直奔火車站;而劇中凡王掌櫃的台詞,這位朋友不僅能脫口而出,其熟練利索如珠落玉盤,而且對于先生的聲調語氣、抑揚頓挫,皆盡模仿之能事,惟妙惟肖,這也是一種愛屋及烏。

人物相關

曾經夢想

話劇在中國生存隻是本世紀初的事,短短的90年間,在這行當中,卻出現了兩位話劇耆宿,且同出一門,一位是于是之的舅舅,享有“話劇皇帝”之譽的石揮,另一位即是于是之,不過,有所不同之處則在:石揮的事業燦爛于那個已逝去的年代,于是之則輝煌于新中國的舞台。于是之于貧寒中結交戲劇,世人多有不知。

1927年7月9日,于是之出生在唐山,百日喪父,幼年艱辛,家境貧困。同年他随母親遷回北京。于是之的童年是在貧寒中,在不得不常常靠典當和親友的資助中度過的。自幼好學的于是之對人生則充滿了熱愛和幻想:“在我對将來幹什麼可以有些志願的少年時代,我的志願很奇怪,想當一個語言學家。那時,我聽了一盤國際音标教學唱片,那聲音很美,很入迷,于是我對語言本身産生了濃厚興趣。後來,自己又通讀了中國著名語言學大師王力所着的《音韻學》。”不過,做語言學家的夢并維持不了多久,“那時因為和家境不符。那時家裡窮,語言學對窮人來說是一種奢侈,太不實際了。盡管如此,後來有人動員我演戲時,還挺不願意,主要是舍不得少年時代學的那點語言學。”

“我當時的另一志願是想當一名畫家。上小學時,跟着一位畫家學寫生,也着迷了很長一段時間。一次偶然的機會,給人畫了幾張廣告畫,還賺了點錢呢。”每提及此事,他會情不自禁地開懷而笑,很帶有幾分得意。

多少年後,許多仰慕于是之的人都對他何以做演員頗感興趣。其實,他對演戲這個行當在最初時并無多大興趣,在他的理想世界中,曾想要當一個文學家,立志做個文人,做個滿腹經綸、飽讀詩書的“秀才”,惟獨沒有想到去做個闖蕩江湖演戲的。他讀了不少有關中國文學史的書,他未料到當時學的那些東西對他後來幹演員有用。他說:“學語言學能使人耳朵敏銳,容易抓住别人說話的特點;學繪畫能培養人的觀察能力,通過人的外形特征窺見内心活動;學文學則更是提高演員素質的重要途徑。”

幼年,為尋那識文斷字的夢,他常常抄近路上學,打故宮中穿過。在貧寒中度日的于是之為渴求新知,他也曾硬着頭皮,坐進前海西街輔仁大學的教室裡,聽教授、學者們講解天下妙文章,不久,又終因生活所累而失了學,為了最基本的生存,為了養活在這個世界上唯一的親人母親,在念完了初中後,他不得不到處去找工作。

萬般無奈中,他曾在日本人的倉庫中做過“華人傭工”;也曾穿上一襲長衫,在衙門中謀個“錄事”的差,正襟危坐,抄抄寫寫……若不是被石揮“拽”了一把,若不是他時時刻刻都在想着去尋覓一種精神上的理想境界,想必天下愛劇者這輩子會與于是之的名字失之交臂。

不斷進取

在不斷求學、做工的輾轉之中,他迷戀上了話劇,立誓要做演員。17歲時,他參加了輔仁大學的業餘劇團———沙龍劇團,在長安戲院參加演出了黃宗江編劇的《大馬戲團》以及《第二代》、法國喜劇《牛大王》。後來,他專門就這段經曆寫了一篇題為《我主演“牛大王”》的短文。他不無幽默且帶有幾分傷心地表達了當時的心情:演《牛大王》時,我在淪陷區的衙門裡當小公務員,挺苦的。過去的同學們看《少年維特之煩惱》,叫我也看,我看了,看不下去,告訴他們:“我沒有‘少年’。”

舊時,概凡學戲者,家裡差不多都有點底兒,閑錢加閑工夫,若真是在梨園中唱得大紅大紫,像譚鑫培、楊小樓那樣的名伶,每月掙大洋兩千,也能置萬貫家财,可話劇這行永遠屬于“貧困戲劇”,不僅生存絲毫沒有保障,劇團也時聚時散。隻有在新中國,話劇才真正獲得了新生。置身其中,凡成就大業的人都深知,比之“梨園”,比之影視,話劇是一門最難學通學好的藝術。

其實,這行當又很難用“學”去講通。你可以跟着師傅一闆一眼地學京劇、學曲藝,學各種程式化的表演,話劇如何學?神龍見首不見尾,師無定法。但所謂師無定法還是有法可依。于是之在從藝之初便掌握了天下最不易卻也最容易的方法:勤奮。

做好演員

如何做演員?是靠靈性?靠吃苦?不盡然。單靠靈性,難免會聰明反被聰明誤;僅靠吃苦,而野心者也能吃得了苦。你看,于是之是如何說明白的,“演員在台上一站,你的思想、品德、文化修養、藝術水平以及對角色的創造程度,什麼也掩蓋不住……因此,熱愛生活、愛憎分明這一條很重要。演員必須至少是一個好人:忠誠老實,敢愛敢恨,不大愛掩飾自己,我不是說随便去罵街,我是說他的心應該是透明的,他的感情是可以點火就着的———指正确的感情,不是那邪火。對生活玩世不恭、漠不關心,就不大能夠演好戲。”

演員,實在是個極為特殊的職業。對一個聲望顯赫的大學教授,未必會有多少人夢寐以求地非想要見見他不可,而演員在觀衆心目中的位置顯然截然不同,你演得越是精彩,就越有可能成為觀衆的崇拜偶像。

作為一代話劇表演大師,于是之所演的衆家人物們出神入化,傾倒一大批“癡情”者。

精神世界

于是之平生最為欽佩兩位恩師:曹禺和焦菊隐先生。他認為這是兩位學貫中西,頗具學者風範的戲劇大師,因而他首先提出了要“建立學者化劇院”的思想。

讀書、求知、解惑與思索,已構成他生命中最為重要的事情。每次去他家,總是見他獨坐書房。一間不大的書房與四下裡堆着的書,構成了他獨特的精神世界。

一日,上門相擾,見他正在讀書,封面閃過,我眼前一亮———《紅樓夢》,原來他竟還有如此雅興,從那“滿紙荒唐言”中“細解其中味”。他說,自1954年首次讀《紅樓夢》,算上這次已是看第五遍了。

于先生果然無官一身輕,倒是真的能閑下心來發一發思古之幽情?其實也不盡然,真正的藝術家總是要将自己的命運與社會維系在一起,很難做到獨善其身,超然物外,責任感驅使着他要去圓心中許多的夢。這些不僅使他埋首書堆中苦讀苦寫,而且凝結着他對北京人藝舞台導演理論與實踐以及北京人藝風格的精辟總結。

若以“絢爛之極,歸于平淡”形容于是之先生的晚年當最為恰當貼切。輝煌的演劇生涯夾雜着無盡的辛酸與苦澀、寂寞與興奮伴着他走過了漫漫人生。

人物追憶

中國

共産黨的優秀黨員,著名話劇表演藝術家、中國戲劇家協會原副主席、北京市戲劇家協會原主席、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原第一副院長于是之同志因病醫治無效,于2013年1月20日17時19分在北京協和醫院逝世,享年86歲。

著名演員姚晨在其微博中寫到“先生千古”,陸毅、哈文在微博中表示悼念,而北京人藝演員馮遠征更是在微博中表示于是之先生是北京人藝演劇風格的“開拓者”,同為人藝的著名演員的梁冠華也在微博中表示悼念。

2013年1月24日,于是之的葬禮以靈車在首都劇場繞場一周的形式低調結束;

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吳儀以及北京人藝老一輩藝術家鄭榕、李濱,演員濮存昕、張涵予、宋丹丹、馮遠征、梁丹妮、梁冠華、楊立新等趕到劇場,送于是之先生最後一程。

2013年1月25日,“演員于是之追思會”在首都劇場大廳舉行,北京人藝院長張和平、前院長劉錦雲,北京劇協主席季國平,中國國家話劇院院長周志強、上海話劇中心總監楊紹林、劇評家田本相、童道明,導演林兆華、任鳴,劇作家蘇叔陽、郭啟宏,演員鄭榕、朱旭、濮存昕等出席。

上一篇:鷇音子

下一篇:俞承浩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