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

漢語漢字
予,漢語常用字,讀作yú、yǔ或 zhù,最早見于戰國文字,其本義是使别人得到,即《說文解字》所謂的“推予也”,由此引申出贊許、在等含義。[1]
  • 中文名:予
  • 拼音:yú;yǔ;zhù
  • 部首:乙
  • 字碼:U:4E88;GBK:D3E8;鄭碼:XSXI
  • 五筆:CBJ
  • 倉颉:NINN
  • 鄭碼:XSXI
  • 筆順:フ丶フ丨
  • 字級:常用字,一級字(0184)
  • 平水韻:平聲六魚,上聲六語
  • 英文:I,me;togive
  • 筆畫:4
  • 部首筆劃:1
  • 四角号碼:17202
  • UniCode:U 4E88
  • 注音:ㄩˊ;ㄩˇ;ㄓㄨˋ
  • 結構:單一結構(獨體字)
  • 繁體部:亅
  • 98版五筆:CNHJ

字源演變

予,會意字,最早見于戰國文字中(戰國古陶裡),尚未見于甲骨文中。在字形上,戰國文字中的“予”字(圖A)字形構造和含義不明,秦代小篆中的“予”字(圖B)則是由兩個三角相互交疊和下面一筆組成,整個字像伸出的肘腕,像兩個人互相給與什麼東西,表示“予”字和“與”字同義,都是“給與(使别人得到)”的意思。之後,漢代隸書中的“予”字(圖C),兩個三角形已開始訛變,由此發展成為楷書中的“予”字(圖D)。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動詞

賜予;給與

bestow;give grant

《詩·小雅·采菽》:君子來朝,何錫予之。

賜予

贊許,稱譽

praise

《荀子·大略》:天下之人,唯各特意哉,然而有所共予也。言味者予易牙,言音者予師曠,言治者予三王。

嘉予

認為;承認

think

《漢書·終軍傳》:偃自予必死而為之邪?将幸誅不加,欲以采名也。

出售

sell

《管子·國蓄》:歲适美,則市粜無予,而彘食人食。

名詞

漢代樂名

《後漢書·曹褒傳》:《尚書璇玑钤》曰:有帝漢出,德洽作樂,名予。

大予

代詞

I,me

《書·湯誓》:時日曷喪?予及汝皆亡。

予違汝弼

相當于“之”

he;her;it;they;them

《漢書·叙傳上》:昔衛叔之禦昆兮,昆為寇而喪予。

介詞

于,在

in;at;on等

《書·仲虺之诰》:肇我邦予有夏。

with

《史記·遊俠列傳》:誠使鄉曲之俠,予季次、原憲比權量力,效功于當世,不同日而論矣。

連詞

相當于“而”

and;but

《詩·衛風·河廣》:誰謂宋遠,跂予望之。

zhù

名詞

夏朝帝名

《史記·夏本紀》:帝少康崩,子帝予立。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四】【予部】

推予也。象相予之形。凡予之屬皆從予。餘呂切。

康熙字典

【子集上】【亅部】 予

《唐韻》:餘呂切,《集韻》、《韻會》:演女切,《正韻》:弋渚切,并音與,賜也。《詩·小雅》:君子來朝,何錫予之。《周禮·春官》:内史掌王八枋之灋,七曰予,八曰奪。通作“與”。

又《博雅》:大予,樂名。注:漢明帝永平三年秋八月戊辰,改大樂為大予樂。

又《廣韻》:弋諸切,《正韻》:羊諸切,并與“餘”同,我也。郭忠恕《佩觿集》:予讀若餘。本無餘音,後人讀之也。顔師古《刊謬正俗》:曲禮,予一人。鄭康成注:餘予古今字。因鄭此說,學者遂皆讀予為餘。《爾雅》:卬,吾,台,予,朕,身,甫,餘,言,我也。此則予之與餘,但義訓我,非同字也。《說文》:予,相推予也。餘,詞之舒也。各有意義,本非古今字别也。曆觀詩賦,予無餘音。

又吳棫《韻補》:予當讀與。《詩》“或敢侮予,将伯助予。”《楚辭》“目眇眇兮愁予,何壽夭兮在予。皆無餘音。”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字頭

小韻

韻目

韻部

韻母

反切

聲調

聲母

聲符

上古音系

廣韻

以諸

平聲

餘呂

上聲

中原音韻

魚模

魚模撮

陽平

洪武正韻

四魚

雲俱

平聲

四語

於語

上聲

分韻撮要

第四諸主著

陽平

第四諸主著

陽上

上一篇:孫子兵法三十六計

下一篇: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