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竹鼠

中華竹鼠

植食性動物
中華竹鼠,簡稱竹鼠,又名竹根鼠、竹根豬、竹狸、芒狸、竹鼬、茅根鼠、芭茅鼠,屬于脊椎動物亞門、哺乳綱、齧齒目、竹鼠科。中華竹鼠身體粗狀呈圓筒形,成獸體長一般小于38cm,尾長6~7cm,體重500~800g。頭部鈍圓,吻部較大。眼小,耳小隐于毛内。四肢粗短,爪強而銳利。尾短小,上下均長有稀疏的毛。竹鼠為洞穴式生活,不需陽光,晝伏夜出。可在室内、地下室、涼台、山坡、岩洞營造窩室立體化飼養。[1]
    中文名:中華竹鼠 拉丁學名:Rhizomys sinensis Gray 别名:竹根鼠、竹根豬、竹狸等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門: 綱:哺乳綱 亞綱: 目:齧齒目 亞目: 科:竹鼠科 亞科: 族: 屬:竹鼠屬 亞屬: 種:中華竹鼠 亞種: 分布區域: 命名者及年代:Gray,1831 保護級别:

形态特征

特征

成體長約30~40厘米,體重2~4公斤,體色随年齡而不同,從深色到淺色,幼體的毛色比成體的毛色深。周身均為深灰黑色。成體身體背部毛色為棕灰色并長有百尖針毛,吻部及兩側的毛色略淡,身體的腹部毛被較為稀疏,色白而暗其間也雜有閃亮的細毛,透過毛被可看到粉紅色的皮膚,個别個體的足背與尾部的毛色均為灰棕褐色。

外形

中華竹鼠體型粗壯,呈圓筒形,頭部鈍圓,吻大,眼小,耳隐于毛被内,聽覺靈敏。四肢短小,但粗壯而具爪,是運動器官和挖洞取食的工具。尾部短小,門齒粗大臼齒短小,具有齧齒目動物的特征。

同齡成體中,雄性個體比雌性個體大;體長相近的竹鼠個體主要從外生殖器的特征來鑒别,是雌雄個體之間在外形上最明顯的鑒别性特征。

毛色

從吻至額及頰部毛基為白色,末端為棕色;向後至背部和體側,毛基為灰黑色,毛尖為淺棕色,而體側的棕色更淺。臀部毛基為灰白色,毛尖為棕色。颏部及下頸毛白色;腹部毛較背部稀疏,毛基灰色,毛尖棕白色;會陰及肛周圍毛棕色;足背及尾的毛為棕白色。據秦嶺地區采得的标本,有些個體毛色較灰些,有些則較棕白些。幼體頰部和颏部毛色較淺,腹部毛具白色毛尖,尾毛棕灰,餘部毛色灰黑。

頭骨

頭骨粗大,有明顯的棱角,成體标本矢狀脊和人字脊特别發達顯著。吻部粗短。鼻骨前端寬,向後逐漸變窄,後端與前颌骨大緻平齊。額骨幼體平坦,成體前部亦平坦,但後部參與形成矢狀脊。枕骨成體比幼體要傾斜得多,且更平坦,成截切面狀;枕骨顆2個。眶下孔下緣成直線狀,寬度大于高度。顴弓前部窄,後部寬。門齒孔較小。聽泡扁平;外耳道位于鱗骨顴突與人字脊之間。下颌骨角突不發達,僅為1個不大的鈍圓形突起。下門齒末端形成的突起極高。

牙齒

牙齒上門齒粗大,近乎與上颌垂直,不向前方傾斜。上臼齒列向後外傾斜。上颌第1臼齒較第2臼齒小得多,且較低。在幼體可以清楚地看到臼齒的兩側均有向齒中折入的琺琅質褶皺,但成體由于琺琅質磨損,咀嚼面上形成孤立的島狀或半島狀齒環,甚至有些個體的内側褶或外側褶也很不明顯。上颌第1臼齒有4~5個齒根。下門齒亦粗大,向前傾斜,整個牙體呈弓形。下颌第1臼齒較小,多呈三角形,稍向内傾斜,有3~4個齒根。下颌第2臼齒和第3臼齒較大,向前内側傾斜,咀嚼面與上臼齒情況相似。

栖息環境

中華竹鼠多栖于山坡,在秦嶺地區常栖于海拔1000m以上的中山闊葉林、針葉闊葉混交林帶,林下多生有竹類植物,或直接栖于竹林。

生活習性

活動

竹鼠以四肢和借助牙齒挖洞,有較強的挖掘洞穴的能力。營穴居生活,晝伏夜出,性喜在安靜、清潔、幹燥、光線适宜、空氣新鮮的環境中生活。性情溫馴,公母形影不離,抗逆性強,生活的溫度适宜在8~40℃,最适溫度在11.7~28.5℃。

食性

中華竹鼠是植食性動物,可攝取各類竹子、甘蔗、玉米等的根莖及草根植物的種子和果實為食。缺食的時候也危害莊稼。

洞穴

中華竹鼠的洞道非常複雜,成年者的洞道較幼年者更甚。獵人常根據糞便、足迹和洞的大小以及洞道的複雜程度來判斷竹鼠的大小。洞道一般包括土丘與洞口、取食道、窩巢和避難洞。

攝食

在野外竹鼠的洞口周圍總有它咬斷的竹子的痕迹,說明竹鼠常常出洞,将竹子從接近地面處咬斷,然後将竹稈連同端部枝葉一同拖進洞内。給竹鼠一根較長的竹子,它先用門齒将其咬斷成幾節,然後兩前指掌抱住啃食。咬斷竹子靠門齒切割,上門齒為不動點,下門齒向一個方向反複切割,直至咬斷竹子;如果咬切不斷,會将上、下門齒快速相互摩擦,之後再咬切竹子。啃食竹節時,用前指掌一上一下握住竹節,頭微偏側,上門齒仍為不動點,下門齒由下而上不斷反複刮齧十多次,同時發出快速牙齒碰擊聲,之後,則是快速咀嚼,如此反複的啃食竹節。在啃食的過程中,也會出現磨牙行為。

分布範圍

中華竹鼠主要分布在中國。見于福建、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四川、湖南、湖北、甘肅和陝西南部,安徽大别山和浙江南部的泰順也有分布。國外分布在緬甸北部。

繁殖

中華竹鼠每隻母鼠每年可産仔3~4胎,每胎2~6隻。多者可達8隻以上。野生竹鼠在7—8個月達性成熟,人工飼養竹鼠4—5個月性成熟。由于竹鼠具有刺激排卵的特點,所以繁殖必須複配2—3天才能提高受孕率。配種時間夏秋兩季一般在上午8—10時和傍晚6—9時,冬春兩季一般在上午6—9時和下午2—4時最為适宜。

懷孕期一般為2個月左右。母竹鼠分娩後,12—36小時就可與公竹鼠交配,且受孕率比較高。正常情況下哺乳期40多天左右母鼠又開始發情。産仔時母鼠不能受到驚吓,否則母鼠将不會喂養自己的幼仔。

經濟價值

營養價值

竹鼠肉質細膩精瘦,鮮美可口,為野味上品,是一種高營養價值、低脂肪、低膽固醇的肉類食品。竹鼠肉的營養成分測定,它含有粗蛋白質57.78%,粗脂粉20.54%,炭份17.36%,粗纖維0.84%,水分3.84%,還富含P、Ca、維生素E及氨基酸,其中賴氨酸、亮氨酸、蛋氨酸的含量,比雞、鴨、鵝、豬、牛、羊、魚、蝦、蟹都高。

藥用功效

竹鼠可以入藥治病。《本草綱目》中稱,竹鼠有“調經、護發、補血益氣、滋陰壯陽”等特殊療效。現代醫學也證明,竹鼠肉能夠促進人體白血球和毛發生長,增強肝功能和防止血管硬化等功效。尤其是竹鼠肉富含膠原蛋白。從竹鼠肉中攝取膠原蛋白,能促進人體新陳代謝功能,降低細胞可塑性的衰退,增強肌膚彈性,防止皮膚幹燥、萎縮、皺等,改善肌體各髒器的生理功能,抗衰防老。

竹鼠的肝、膽、肉、骨頭可直接入藥,治體虛怕冷、腰椎寒痛、陽痿早洩、産後病後體弱、神經衰弱、失眠、關節筋骨疼痛等。

利用竹鼠的骨和血制成藥酒,用來治療風濕、支氣管炎、哮喘和糖尿病等。經常服用能增強人體抵抗力和免疫力。它的油脂能防蚊蟲叮咬,治療燒傷和燙傷,美容等。還有養殖竹鼠可為研制新藥提供藥用基質和原料。

竹鼠肉是一種有益健康和美容的滋補品。

商業價值

竹鼠皮毛細軟,毛絨豐足、色澤光潤、闆質良好,是制裘原料皮。中華竹鼠皮毛細軟,底絨厚、是制裘衣、皮領、帽子的上等原料。尤其闆皮是制上等皮革、鞋的好原料。竹鼠須是制作毛筆的高檔原料。由于竹鼠集毛皮、肉、藥、觀賞于一身,因此在國内外市場上一直暢銷不衰,其經濟效益十分顯著,是出口創彙的高檔商品。

飼養管理

飼養場地和設備

竹鼠的繁殖、毛皮質量和衛生防疫等的關系十分密切,根據竹鼠的生活習性,竹鼠的飼養場地應選擇在遠離人群,地勢較高、幹燥、排水良好、背風向陽、安靜清潔、空氣新鮮的地方,并要遠離喧鬧的公路、機房、廁所、垃圾堆、污水及家禽飼養場地等。鼠舍應坐北朝南。

少量飼養竹鼠可用鐵桶或大水缸,桶底或缸底墊土即可。成批量喂養可用空閑的房舍,據房舍的高矮、大小用鐵籠重疊飼養。鐵籠規格為90厘米×60厘米×30厘米,分為3格,上面或前面開門都可以。也可池養,用磚砌成規格為60厘米×40厘米×25厘米飼養格,一格放一對竹鼠。池底内表面用水泥抹光滑,底面也用水泥抹平,以防止竹鼠打洞逃跑。同時在建設鼠舍時留有竹鼠活動的空間。

飼養方法

初次飼養,适宜用馴化的竹鼠為種源。作為種源竹鼠應體壯無病,無外傷。野生竹鼠對當地飼養環境适應很快,繁殖率很高,一隻母鼠最多可産仔4~6隻,且成活率較高,也可作為種源。

人工飼養時,根據當地植物資源情況和季節不同,可以喂竹鼠甘蔗、竹片、竹根、玉米莖(玉米)、紅薯、草根等。為了加速竹鼠的成長速度,也可喂混合飼料。根據竹鼠的生活習性,應采取白天少喂晚上多投食的方法,同時采取青飼料和混合飼料混合喂養。

鼠舍溫度要保持相對穩定,冬季為7~10℃,夏季應在27℃以下,超過32℃應采取降溫的措施。鼠舍地面要求幹燥、無積水,室内相對濕度要保持在50~60%左右。

飼料要分批投喂,少喂勤添,忌喂水。吃不完的飼料要及時清除,同時要注意保持鼠舍的清潔。

配種要根據竹鼠的發情期來進行,人工配種一般采用一公一母豢養自行交配。由于竹鼠有血配習性,即産仔後12—36小時與公鼠交配,利用這一習性可提高母鼠的受孕率。

疾病防治

竹鼠抗病力強,極少生病。但因飼料、管理、衛生等諸方面原因,可引發以下常見疾病:

便秘:症狀竹鼠減食,排糞量少,糞幹細小,常伴有高燒,嚴重時拒食,精神不振,消瘦。治療可灌服少量的植物油。

腹瀉:症狀為拉稀,表現頭下曲,行動遲緩,嚴重可導緻竹鼠死亡。治療可用磺胺類藥或土黴素,同時注意飲食。

氣脹病:此病常見于幼鼠,症狀表現為胃部膨脹,萎靡不振。可用磺胺類藥或消化類藥。同時促使竹鼠運動,讓其自行恢複。

感冒:氣溫突然下降或窩室潮濕、體質弱等因素引起,對病鼠可内服阿斯匹林,每次半片,幼鼠減半。

上一篇:火焰龜

下一篇:嘎啦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