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治

中國政治

美國湯森 、 沃馬克作品
《中國政治》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學者介紹和研究中國政治的一部力作。作者用通行的現代政治學理論,叙述和讨論了當代中國政治的各個方面,包括基本構架、政治文化背景、意識形态及其變革、政治社會化方式、利益表達和錄用程序、政府運作和管理方式。特别是對自70年代末以來現代化運動的政治含義及其影響,《中國政治》概括了國際學者在這一領域内具有權威性的新近研究成果。[1]
    書名: 别名: 作者: 類别: 原作品: 譯者: 出版社: 頁數:275 定價:19.5 開本: 裝幀: ISBN: 中文名:中國政治 時間:20世紀80年代 作者::(美)湯森 / 沃馬克

信息介紹

譯者:董方/顧速

作者:(美)湯森/沃馬克

ISBN:9787214012845

頁數:276頁

定價:19.5元

出版社:江蘇人民出版社

裝幀:平裝

出版年:2005-6-1

基本簡介

本書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學者介紹和研究中國政治的一部力作。作者用通行的現代政治學理論,叙述和讨論了當代中國政治的各上方面,包括基本構架、政治文化背景、意識形态及其變革、政治社會化方式、利益表達和錄用程序、政府運作和管理方式。特别是對自70年代末以來現代化運動的政治含義及其影響,本書概括了國際學者在這一領域内具有權威性的新近研究成果。全書叙述簡明扼要,通俗易懂,論證詳實全面,觀點也較客觀平和,不失為一部可供教學和研究用的重要參考書。

文摘

中國的公開傳播網絡幾乎獨一無二地是官方的(國家或黨的)事業,其内容和管理都受中央政治權威的控制。這種官方壟斷公開傳播的組織是複雜的。國家機構管理最主要的媒體(如新華社、電台、電視台、電影工業和大部分出版事業),但中共和它支持的群衆組織也出版重要報紙和期刊。一般報紙由相應的黨委直接控制。例如,《人民日報》是中央委員會的機關報,《陝西日報》是陝西省委的機關報,《西安晚報》是西安市委的機關報。然而,不管管理的來源和級别如何,所有這些媒體都受制于中共中央宣傳部的總體控制和政策。中宣部通過它負責特定傳播領域的下屬部門和它對下級黨的宣傳部的權威,确保所有的媒體在以書面和口頭文字傳播信息與觀念的過程中遵循黨中央的政策。

黨對所有公共傳播的監督在實際上并不能保證傳播媒體總是以一個聲音講話。國家、黨和群衆組織的各級單位在操作控制上的分工導緻了對中央路線的某些偏離。而且,這樣的中央路線往往是含混或有争議的,其結果是不同來源傳出的信息之間有意無意的沖突。在“文化大革命”的頭一年,中宣部本身也分裂了,這就突顯出傳播媒體在政治路線問題上特别脆弱。脫離完全的控制并不能改變從這種竭力實行控制的做法中概括出的兩點。第一點是通過該體制傳播的所有信息實際上都是中央或下級領導為了實現中央意圖而批準公開傳播的。公衆被告知領導希望他們知道的東西;競争的或矛盾的信息不可能從有組織的媒體中得到反映。因此中國媒體中的幾乎每一條新聞都具有準官方的性質;之所以發布它,是因為它對現行政策有積極意義。政治上中性的新聞如事故和小型災難則受到忽視,而與現行政策公開沖突的新聞通常是内部紛争或即将出現政策變化的迹象。另一個概括的特征是一種權威等級制意識滲透于該體制中,它在事實上對于其有效運作也是重要的。從更權威來源的傳播訊息要高于較低級别的訊息;矛盾和混亂的解決需要來自上面的指示。假如最高權力機關沒有統一的指示,下級傳播管理機構和政治實體一般就采取無所作為或矛盾的态度。

後記

本書是由美國著名政治學家加布裡埃爾•阿爾蒙德和白魯恂主編、小布朗出版公司出版的《比較政治學叢書》國家個案研究中的一本,迄今已出了3版,前兩版均由華盛頓大學政治學教授湯森博士撰寫,1986年的第三版總結了80年代以來的新材料和新成果,加入了第八章,由于西北大學沃馬克博士對此所做的工作而由兩人聯合署名。湯森教授于1965年在美國著名的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獲得政治學博士學位,随即在該校任助理教授。從1968年至今一直在華盛頓大學任教,其間到德國圖賓根大學等學校講過學,特别是1986~1987年和1990-1991年間在我國的霍普金斯大學——南京大學中美文化中心擔任教授。湯森教授對中國政治作了深入的研究,發表過大量論文和着作。本書即是其代表作之一。

作者用現代政治學的通行理論研究了當代中國政治的各個方面,概括了國際學者在這一領域内的新近和權威性的成果,叙述簡明扼要、通俗易懂,論證詳實全面,觀點也較客觀平和。該書因而一版再版,成為了解和研究當代中國政治重要的教科書和參考書。當然,作為西方的政治學家,作者的立場、觀點和對一些問題的提法(如“毛澤東主義”、“不同政見者”)是我國讀者所不能完全接受的。我們相信讀者的理解和鑒别能力。為了盡可能保持原作的面貌,譯本僅未轉錄書首的“關于中文羅馬拼音的說明”、中國地圖,書末的人名索引和有關我國人口、地理、經濟等取自我國統計年鑒的常識性的統計表,删節了個别從“派别”觀點出發對領導人不準确的評估,腳注中凡重要的參考文獻均照原樣保留。

譯者願借此機會,感謝湯森教授在中美文化中心任教期間給予的大力幫助。

目錄

第三版作者序/1

第一章中國政治研究/1

中國政治的背景/1

有關中共黨史的争議/8

中國政治體制模式/13

中國政治中的多樣性與變革/20

第二章共産主義政治體制的起源/23

中國政治傳統/25

革命的背景/33

蘇聯共産主義/43

中共曆史/51

結論/59

第三章政治構架:機構與政策的演變/61

A.政治機構/62

中國政治組織的常量/62

中國共産黨/65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結構/69

群衆組織/73

B.1949年後政策的演變/75

重建時期(1949-1952)/75

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1957)/78

大躍進(1957-1960)/81

調整和恢複(1961-1965)/85

“文化大革命”十年(1966-1976)/88

社會主義現代化和毛澤東以後時期(1976-1985)/94

第四章共産主義體制:意識形态與變革/102

意識形态和毛澤東思想/104

毛澤東思想的結構特征/109

循環變化/115

世俗變化/120

中國制度的屬類問題/129

第五章政治社會化與傳播/132

革命價值與繼承下來的政治文化/132

社會化的推動因素/139

社會化與“文化大革命”/160

1976年以後的社會化/163

第六章政治利益、錄用和沖突/168

群衆利益表達/170

政治錄用/180

精英沖突/198

第七章政府過程/212

過程的總體考察/212

決策/218

行政管理/225

規則的執行與判決/234

外部對過程的影響/242

結論/249

第八章從毛澤東主義到現代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252

毛澤東主義模式的命運/253

對革命時代的評價/259

出現的問題/268

譯後記/276

序言

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發展已經越過了其締造者一代人曾全心關注的革命範圍。當然,政治生涯橫跨半個世紀之久的中國現代史的那些領導人仍然活躍着。毛澤東以後,中國最有權力的領導人鄧小平是最早的中國共産主義小組的成員之一,在毛澤東于1935年取得對黨的控制權之前曾與其密切共事,并參加過史詩般的長征。但至今仍活着的老一代領導人,特别是鄧小平,首先關心的是在穩定的國内和國際政治環境下促進中國的繁榮。作為“文化大革命”的受害者,鄧小平特别注重強化體制和确保權力的平穩交接。他正在利用他的餘年和個人權威推動法制,使國家機構的行政職能和黨的直接控制區别開來,并要求黨為現代化的需要服務。他十分重視權力的平穩交接,可以從他提拔了若幹新人到黨和國家的最高職位,以及在更一般的層次上鼓勵整個制度啟用較年輕和受過較好訓練的幹部等方面得到證明。

在鄧小平的護衛之下,新的領導層在改革經濟和政治結構,從而促進現代化方面越來越大膽。我們可以看到中央控制的普遍放松。私營經濟活動在文化大革命幾近滅絕之後又一次複蘇,企業被授予多得多的自主權,中國街頭的生活是早年的革命清教主義放松的明證。當然,有些方面仍然沒有放松。其中最重要的是人口政策、黨内紀律和懲罰罪犯。而且,機構和程序得到了改革,被賦予了新的活力。中國的領導人試圖保證現行的改革将會無限制地繼續下去。在最高級别上,這種關注可以從1982年憲法的通過和法律職業的發展看出來,而且它還以長期生産合同制形式影響了農戶的日常生活。最後,從外國觀察者來看,最明顯的政策變化是實行新的國際開放,這引來了成千上萬的外國旅遊者和迅速增大的外國投資數目,也把成千上萬名中國學生送到西方國家留學。

上一篇:高頻交易

下一篇:朱镕基答記者問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