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之命運

中國之命運

蔣中正所著書籍
《中國之命運》是蔣中正所著書籍,1943年3月出版于正中書局。[1]全書共8章。講述了中華民族的成長與發達、不平等條約影響之深刻化、由北伐到抗戰、平等新約的内容與今後建國工作之重心、革命建國的根本問題、中國革命建國的動脈及其命運決定的關頭。
    書名:中國之命運 别名: 作者:蔣中正 類别:書籍 原作品: 譯者: 出版社:正中書局 頁數: 定價: 開本: 裝幀:平裝 ISBN:

内容簡介

《中國之命運》的基調是強調宣揚中華民族的所謂“固有的德性”、“中國人的思想、中國人的精神、中國人的情感、中國人的品性”,認為西方文化的入侵使中國原有的優越倫理和宗族社會組織被破壞。書中“痛心疾首”的驚呼:近百年來中國人“因為學西洋的文化而在不知不覺中做了外國文學的奴隸”,“中國國民對于西洋的文化由拒絕而屈服,對于固有文化,由自大而自卑,屈服轉為笃信,信其所至,自認為某一外國學說的忠實信徒;自卑轉為自艾,極其所至,忍心侮蔑我們中國的固有文化遺産”……等等,這背後透露出來的是一種什麼情緒呢?其實是在強勢的西方文化沖擊下,所發出的一聲歎息。

作品目錄

第一章

中華民族的成長與發達

第二章

國恥的由來與革命的起源

第一節

清代政治社會與學術的衰落及其對内政策根本的錯誤

第二節

不平等條約的訂立與國民的反應

第三節

辛亥革命的成功及其失敗的教訓

第三章

不平等條約影響之深刻化

第一節

不平等條約對政治和法律的影響

第二節

不平等條約對經濟的影響

第三節

不平等條約對社會的影響

第四節

不平等條約對倫理的影響

第五節

不平等條約對心理的影響

第四章

由北伐到抗戰

第一節

中國國民黨的改組和實行三民主義的步驟

第二節

北伐的成功與革命的教訓

第三節

國府遷都南京後之内憂與外患

第四節

抗戰對國内的影響

第五節

抗戰在國際的地位——抗戰期間及戰前對日戰略與外交戰的經過

第五章

平等互惠新約的内容與今後建國工作之重心

第一節

不平等條約的撤廢與平等互惠新約的意義

第二節

國民今後努力之方向及建國工作之重點

第六章

革命建國的根本問題

第一節

建設與革命哲學之建立問題

第二節

社會與學術風氣之改造問題

第三節

自由與法治觀念之養成問題

第七章

中國革命建國的動脈及其命運決定的關頭

第八章

中國的命運與世界的前途

結論

作品鑒賞

典型的民族主義文本。大概内容總結起來三點:1.百年國恥及抗戰局面皆由近世滿清以降社會全面崩壞引起,具體形式就是整套的不平等條約體系;2.三民主義和孫文教誨是上承堯舜禹湯、體現民族本性的正确之路,西方的各種主義皆不合乎國情,從北伐開始的國民革命已經初見希望,繼續走軍政訓政憲政的道路;3.中國處在抗戰與建國同步進行的進程中,支持國民黨即支持中華民族之複興,國民黨三青團人人皆可入。

作者簡介

蔣介石(1887年10月31日-1975年4月5日),幼名瑞元、譜名周泰、學名志清,後改名中正,字介石。浙江奉化人,是近代中國著名政治人物及軍事家,曆任黃埔軍校校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長、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中華民國特級上将、中國國民黨總裁、三民主義青年團團長、第二次世界大戰同盟國中國戰區最高統帥、中華民國總統等職。

蔣中正受孫中山賞識而崛起於民國政壇,在孫去世後長期領導中國國民黨達半世紀;其於國民政府時代一直居於軍政核心,領導中國渡過對日抗戰與二次大戰,行憲後又連續擔任第一至五任中華民國總統長達27年,但其政治手腕與獨裁統治亦遭受批評。其從政生涯橫跨北伐、訓政、國共内戰、對日抗戰、行憲、民國政府退守台灣及東西方冷戰,在中國近代史上有重要地位。1975年4月5日,在台北士林官邸逝世。

蔣介石是中國近現代史上的一個關鍵人物,他的政治生涯對中國近現代史的進程産生過極為重要的影響。

上一篇:鬼吹燈之聖泉尋蹤

下一篇:蛇槍頭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