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邊界

中印邊界

中國和印度的陸上邊界
中印邊界指的是中國和印度的陸上邊界,分西、中、東3段。西段約600公裡,中段約450公裡,東段約650公裡。清末民初之際,英國乘中國内亂之際,劃“麥克馬洪線”,私自侵占西藏南部的疆域。
    中文名:中印邊界 外文名: 别名: 長度:2000餘公裡 涉及國家:中國、印度

曆史追溯

在曆史上,由于葡、法、英等國殖民者相繼入侵印度。1834年,英國唆使克什米爾出兵侵占中國藩屬拉達支地區;1841年發動對藏戰争。1849年英國占領印度全境後,以印度為基地,向我國西藏等地進行侵略擴張。1913年10月,在西姆拉會議上,英國代表麥克馬洪在會議之外,背着中國政府的代表,用秘密換文的方式,畫出了一條所謂"麥克馬洪線",企圖把9萬平方公裡的中國領土劃歸英屬印度.曆屆中國政府都不承認這條非法的"麥克馬洪線"。印度政府堅持繼承英帝國主義對中國的擴張政策,一再以武力在中、西兩段對我進行蠶食,将曆來屬于中國的阿克賽欽地區大片領土劃入印度版圖。1962年10月,印軍悍然在中印邊界全線向我國邊防部隊發動大規模武裝進攻,我邊防部隊被迫進行自衛反擊,将其趕到傳統習慣邊界線。

現狀

近年來,兩國重開邊界談判,由于印方隻要求中國作單方面讓步,這就給中印邊界問題的解決和兩國關系的改善增加了新的困難。1991年12月11日至16日,李鵬總理對印度進行了正式友好訪問。這是兩國關系發展的重要裡程碑。

邊界範圍

中國與印度兩國邊界全長約2000公裡,分西、中、東3段。西段約600公裡,中段約450公裡,東段約650公裡。西段是中國的新疆和西藏同印度控制的拉達克接壤,由喀喇昆侖山口至6795.0高地;中段是由6795.0高地至中國、印度、尼泊爾三國交界處的強拉山口,東段是由中國、印度、不丹三國交界處以東至中國、印度、緬甸三國交界處,即沿喜馬拉雅山南麓,由巴爾吉裡山至庫陽山口。

邊界問題

東段

印度現控制區域,中國宣稱擁有主權。争議領土9萬平方公裡領土,全部被印度占領。中印實際控制線就是非法的“麥克馬洪線”。印度地圖已經将其作為它的正式、合法邊界,并于1987年宣布成立了“阿魯納恰爾邦”,同時向該地區大量移民。目前定居在那裡的印度人比全西藏的人口總和多兩倍。n

中印東段邊界問題源自英治印度時期。清末民初之際,英國乘中國内亂之際,劃“麥克馬洪線”,私自侵占西藏南部的疆域。這個地域,中國稱之為藏南。在印度獨立之後,中印雙方就這個地區的主權誰屬未能達到共識。1960年代初期更是爆發了中印戰争。有關地區在1972年被編為印度的“東北邊境特區”,後來又改為“阿魯納恰爾中央直轄區”。1986年,印度議會兩院通過立法将阿魯納恰爾中央直轄區升格為邦。1987年,印度正式宣布成立阿魯納恰爾邦。

西段

中國控制區域,印度宣稱擁有主權(屬新疆和阗縣)。其中印度占領巴裡加斯一處,其餘都控制在中國手中。新藏公路從這一地區經過,所以這一地區對中國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印度以中國在這一地區鋪設公路為借口,發動中印戰争。n

另外1963年根據中國和巴基斯坦的邊境協議,巴方将一部分巴控克什米爾地區(喀喇昆侖地區)的主權移交給中國。n

印度對這兩片中國控制的地區聲稱擁有主權,但中國政府聲稱對西段不存在領土争端。n

此外,西藏與尼泊爾的多處交界山口,中華人民共和國盡屬劃屬尼泊爾。聖母峰改由與尼泊爾共享。将西藏邊境(今不丹東南角)讓與不丹。原亞東以南的狹長地區也已放棄。

中段

在中段,印度實際控制巨哇,曲惹地區,什布奇山口以西地區,桑、蔥莎、波林三多地區,烏熱、然沖、拉不底(即香紮、拉不底)地區,共約2000餘平方公裡的領土。

中印邊界問題的曆史

中國和印度是擁有兩千多年曆史的鄰國,中印邊界問題是兩國關系深入發展進程中的關鍵所在,因此邊界問題能否最終解決,對中印兩國關系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在英屬印度時期,英國殖民主義者利用非法的"麥克馬洪線"和"約翰遜線",蠶食中國領土,鼓動西藏從中國分離,造成了中印邊界的曆史遺留問題.在印度獨立後,印度當局又繼承了英國的殖民擴張思想,妄圖以非法的"麥克馬洪線"和"約翰遜線"為依據,将我國藏南地區和新疆的阿克賽欽地區霸占.而印度對邊界問題的認識和英美蘇在邊界争端中的立場,導緻了中印邊界戰争.

 中印邊界戰争後,中國政府認為中印邊界問題需要以和平友好的談判加以解決.但印度政府認為,中印邊界早已标定,并為國際協定所肯定,堅持不予談判.而從1969年中印啟動邊界談判以來,共進行8輪官員會談.直到80年代末,雙方才就協商解決邊界問題的基本原則達成一緻.冷戰結束後,在以經濟為中心的綜合國力較量的國際環境和以和平與發展為主題的國際大潮流背景下,中印雙方達成了通過協商解決關于邊界實際控制線走向的分歧,維持了邊境地區的安甯和平狀态.但是通過長期的邊界談判,邊界問題的進展仍然十分緩慢.21世紀初,印度經常在邊界地區制造緊張态勢,加強其在邊境地區的武裝控制和行政控制,嚴重影響了兩國之間的相互信任,為中印邊界問題的解決制造了新的障礙。

中印邊界戰争

印度獨立後,尼赫魯便開始實施他的“大印度聯邦”狂想,并在西藏問題上做了不少手腳。1947年3月,當時的印度臨時政府曾慫恿尼赫魯在會場上懸挂的巨幅亞洲地圖竟将西藏置于中國的版圖之外,後經國民政府代表鄭彥的強烈抗議,尼赫魯才給予更正。同年5月,印度臨時政府還向西藏葛廈提出“繼承并保持英國在西藏的特權和利益”備忘錄。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尼赫魯政府又阻止西藏當局上北京商談和平解放問題。當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軍西藏時,印度駐華使館竟在向中國政府的照會中說:“中國軍隊之侵入西藏不得不認為是可悲的。”此外,印度還向西藏地方武裝提供軍火,阻止解放軍進藏。 1951年2月2日,印度軍隊乘中國在朝鮮激戰無暇西顧,派兵占領了西藏地方政府管轄的達旺地區。此後,中國政府經過多方交涉表明态度,印方明目張膽的軍事活動才有所收斂。然而印度政府不僅不肯退出占領的中國土地,反而加緊了蠶食的進程。更令人驚訝的是,尼赫魯1954年10月訪華甫歸,一條非法的麥克馬洪線竟立即出現在印度官方地圖上,以此迫使中國接受這一事實。直至1958年12月14日尼赫魯給周恩來的親筆信中還寫道:“印度的這些大片土地(中國地圖表明屬于中國)隻能是屬于印度的,這是毫無疑問的,而且對這些土地不存在争端。”此後,印度政府還支持西藏反動農奴主叛亂,公開否認中國對西藏的主權。尼赫魯甚至指責中國“沒有遵守西藏同中國關于自治區的協議和對印度提出的保證。n

1962年10月20日至11月21日,中國與印度在西藏南部邊境地區爆炸了一場短暫的戰争。中國方面通常将這場戰争稱為中印邊境自衛反擊,其戰争指導上突出了軍事鬥争與國際政治鬥争、外交鬥争的緊密配合,毛澤東曾稱這一仗是“打了一個軍事政西藏叛亂的失敗,使尼赫魯劃西藏為印度戰略緩沖區的妄想成為泡影,但“大印度聯邦”構想仍然使他不能平靜。他公然向中國政府提出,把有争議的12.5萬平方公裡土地全部劃歸印度,中印關系随即惡化。尼赫魯完全阻絕了中國政府防止邊界沖突的各項建議,一意孤行地執行“前進政策”,繼續侵占中國領土。1962年10月,尼赫魯向印度軍隊下達了“将中國軍隊趕出去”的命令,戰争全面爆發。n

從10月20日起,中國邊防部隊在東段、西段奮起自衛反擊。在西段,痛快淋漓地清除了印軍在中國境内設立的43個侵略據點;在東段,趕走了侵入克節朗、達旺等地的印軍。24日,中國政府發表聲明,提出和平解決邊界問題的建議,但遭到印度政府的拒絕。11月中旬,印軍再次在中印邊境地區向中國發起新的軍事進攻。中國邊防部隊從11月16日至21日,先後擊退了侵入西山口、邦迪拉、瓦弄、班公洛、裡米金地區的印軍,并挺進到非法的"麥克馬洪線"以南靠近傳統習慣線地區,将參加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印軍精銳打得一敗塗地。整個反擊作戰殲滅印軍8700餘人,其中生俘達爾維準将以下3900餘人。這一仗打得印度全國震驚,尼赫魯慌忙宣布全國處于緊急狀态。n

待尼赫魯擺開拼命的架勢時,中國政府則點到為止,鳴金收兵,在全線主動停火後撤,并将繳獲的人員、武器、裝備全部還給印方。這一招,大出印度和國際社會的意外,國際輿論普遍叫好。毛澤東總結說,這次自衛反擊戰是一場軍事政治仗,或者叫政治軍事仗,至少可以保持中印邊境十年穩定。

中印邊境印度一側再次發生山體滑坡,

據路透社8月12日報道,印度官員透露,當地時間11日,喜馬拉雅山南麓的喜馬偕爾邦山區發生山體滑坡,一些巨石滾落到一條主要公路上,幾輛汽車被砸中,造成至少10人死亡、14人受傷,還有多人被困。

中印邊境鬧出大動靜

近期,印度又在中印邊界附近搞小動作,然而受氣候因素影響,中印邊界地區普降大雨,終于鬧出了大動靜,印媒稱,日前印度北部邊界地區突發洪水、引發山體滑坡,強降雨造成包括印軍士兵在内的多人傷亡、失蹤,印度不得不動用國家力量進行救援。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