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作家米蘭·昆德拉著情感小說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是作家米蘭·昆德拉創作的長篇小說,首次出版于1984年。該小說描寫了托馬斯與特麗莎、薩麗娜之間的感情生活。但它不是一個男人和兩個女人的三角性愛故事,它是一部哲理小說,小說從“永恒輪回”的讨論開始,把讀者帶入了對一系列問題的思考中,比如輕與重、靈與肉。
    書名: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别名: 作者:米蘭·昆德拉 類别:情感小說 原作品: 譯者:許鈞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頁數: 定價: 開本: 裝幀: ISBN:

内容簡介

最沉重的負擔壓迫着我們,讓我屈服于它,把我們壓到地上,但在曆代的愛情詩中,女人總渴望承受一個男性身體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負擔同時也成了最強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負擔越重,我們的生命越貼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實在。相反,當負擔完全缺失,人就會變得比空氣還輕,就會飄起來,就會遠離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隻是一個半真的存在,其運動也會變得自由而沒有意義。那麼,到底選擇什麼?是重還是輕?且看長篇小說《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由捷克斯洛伐克小說家米蘭·昆德拉編寫

圖書目錄

第一部輕與重第二部靈與肉第三部不解之詞第四部靈與肉第五部輕與重第六部偉大的進軍第七部卡列甯的微笑大寫的牧歌與小寫的牧歌弗朗索瓦·裡卡爾

創作背景

這部小說是昆德拉1975年流亡法國後用捷克語創作的,1984年以法文版首發。

人物形象

特蕾莎

特蕾莎是昆德拉筆下一個很具代表性的人物,也是與現實聯系最為緊密的一個女性形象。在作者男性話語筆下的這個人物形象,具有傳統女性的一般特點,即認為靈與肉是不可分的。這正是特蕾莎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而同時,特蕾莎又是一個不斷與自身抗争的女子,隻是她顯得很軟弱,她的抗争對于這個社會而言更是無力的作為。

因此,她便陷入了生命的困境之中。她是一個孤獨的守望者與追求者,在托馬斯看來,她是一個被人放在塗了樹脂的籃子裡順水漂來的孩子,這籃子順水而下卻恰恰被托馬斯拾起,在對他付出無私的愛後,對他的背叛更是近乎畸形意識的成全,一路上她不僅忍受着自己最愛的人對自己的不忠,也在不斷尋求靈與肉的和諧。

特蕾莎對卡列甯是一種無私的愛,因為這種愛别無所求。但她對托馬斯顯然沒有達到這樣的大度,隻是她能忍受一般人無法忍受的,這或許與她一生的經曆密切相關。她從沒有獲得過感情的純粹。她一直堅守着自己生命中的“重”,而她卻偏偏愛上了生命中“輕”大大多于“重”的托馬斯,最後她也放棄了自己一貫堅持的“重”跑到工程師那裡,讓“重”變成了“輕”。但她卻和托馬斯有着本質的區别,她隻是想證實托馬斯告訴她的做愛和愛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顯然她得到的是肯定的答案。可以說特蕾莎的愛情更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托馬斯的放縱。

托馬斯

托馬斯是書中唯一的男主人公,但是他的存在意義卻是通過特蕾莎和薩比娜兩個截然不同的女性表現出來的。首先作者便從尼采的“永恒輪回”導入,“在永恒輪回的世界裡,一舉一動都承受着不能承受的責任重負”。這句話在這部書中有着統領作用。托馬斯标榜着自己特定的一套愛情理念,即沒有感情投入的人就無權幹涉對方的生活,所以他給了自己自由的空間,為他的肉體的放縱提供了可靠的理由。

這就是他存在的最輕之處。他所一直奉行的“性友誼”原則讓他心安理得的在不同女人之間周旋。他的生命之輕不是對自我生活的放縱,而是在放縱的過程中無法掩飾的空虛。他不需要為誰付出多少,别人也不會向他索要。但是最終壓倒他的卻是他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在托馬斯和特蕾莎的生活經曆,作者把叙述中心放在了托馬斯身上。他就是在小說規定的生存情境下,選擇了自己所堅持的生命的意義,自己生命中認為具有分量的東西。同時從他身上我們看到的是作者對生命之重的體驗:每一次生命的過程都不可重複,也無可排練,走完了,就是一個無法更改的定格,因此每一次的選擇就承擔着十分沉重的分量,意義重大并可能影響人一生的順利或坎坷,幸福或痛苦。托馬斯的人生選擇——和特蕾莎結婚,選擇回捷克,選擇鄉下生活等等都體現了作者意義中的生命之重。

在小說中托馬斯以自己的生命的社會價值,即光明的事業前景,換取了自己所堅持的生命意義——那個在他靈魂深處始終讓他牽挂,唯一伴随他終身的特蕾莎。小說結束,托馬斯和特蕾莎最終在一次車禍中死去。耗盡生命的能量的托馬斯最終走向了存在的極緻,走到了生命的盡頭。從托馬斯的一生我們可以看到追求意義和原則的生命之重所體驗的沉重與痛苦,到結束卻以生命之輕得以解脫。輕與重的區别是:同時任何事物隻出現一次,這種一次性存在稍縱即逝,具有令人無法承擔的輕薄漂浮。

作者簡介

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 1929-),捷克小說家,生于捷克布爾諾市。父親為鋼琴家、音樂藝術學院的教授。生長于一個小國在他看來實在是一種優勢,因為身處小國,“要麼做一個可憐的、眼光狹窄的人”,要麼成為一個廣聞博識的“世界性的人”。童年時代,他便學過作曲,受過良好的音樂熏陶和教育。少年時代,開始廣泛閱讀世界文藝名著。青年時代,寫過詩和劇本,畫過畫,搞過音樂并從事過電影教學。總之,用他自己的話說,“我曾在藝術領域裡四處摸索,試圖找到我的方向。”50年代初,他作為詩人登上文壇,出版過《人,一座廣闊的花園》(1953)、《獨白》(1957)以及《最後一個五月》等詩集。但詩歌創作顯然不是他的長遠追求。最後,當他在30歲左右寫出第一個短篇小說後,他确信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從此走上了小說創作之路。

1967年,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玩笑》在捷克出版,獲得巨大成功,連出三版,印數驚人,每次都在幾天内售馨。作者在捷克當代文壇上的重要地位從此确定。但好景不長。1968年,蘇聯入侵捷克後,《玩笑》被列為禁書。昆德拉失去了在電影學院的職務。他的文學創作難以進行。在此情形下,他攜妻子于1975年離開捷克,來到法國。

上一篇:無錫醬排骨

下一篇:南瓜玉米粥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