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然博物館

上海自然博物館

上海市綜合性博物館
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科技館分館),位于上海市靜安區北京西路510号(靜安雕塑公園内),建築面積45257平方米,展覽教育服務面積32200平方米,是綜合性博物館。[1]1956年11月1日,上海市人民委員會批準由金仲華等12人組成上海自然博物館籌備委員會。1958年8月,遷入延安東路260号(原為華商紗布交易有限司)。1988年6月,劃歸上海科學院分管。[2]2001年,上海自然博物館撤銷建制,歸并入上海科技館。2007年,上海自然博物館新館項目正式立項。2009年6月26日,破土動工。2015年二季度,對外開放。[3][4]據2022年2月上海自然博物館官網顯示,上海自然博物館有29萬餘件藏品。
  • 中文名:上海自然博物館
  • 外文名:Shanghai Natural History Museum
  • 地理位置:上海市靜安區北京西路510号(靜安雕塑公園内)
  • 占地面積:45257
  • 類别:綜合性博物館
  • 開放時間:周二至周日上午9:00至下午17:00(國定假日除外)
  • 門票價格:成人30元、學生12元、老年25元

曆史沿革

上海自然博物館籌建于1956年,上海市人民委員會1956年11月1日批準由金仲華等12人組成上海自然博物館籌備委員會。同年12月27日,第一次籌委會會議确定:館的性質為“自然曆史”,定名為“上海自然曆史博物院”;任務是籌建動物、植物、人類、天文、地質5個專業館;推選金仲華為主任委員,陳虞孫、盧于道、任鴻隽為副主任委員。

籌委會初建時,隸屬上海市文化局和上海市科學技術普及協會;1962年9月12日,改屬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和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1988年6月劃歸上海科學院分管。

上海自然博物館籌備處先後設在南昌路銘德裡2号、虎丘路20号、重慶南路中國科學院上海昆蟲研究所内;1958年8月遷入延安東路260号(原華商紗布交易所,上海第一座鋼筋混凝土建築),是坐北朝南6層英國古典風格建築,占地面積2600馀平方米,建築面積1.2萬多平方米。1960年2月,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書寫館名“上海自然博物館”。現大多展品已搬至靜安區的自然博物館,此地名為"自然博物分館"。

據了解,成立于1956年的上海自然博物館,其前身為1868年創建的震旦博物院和建于1874年的亞洲文會。一直以來,上海自然博物館因其擁有百年以上的收藏曆史而顯得彌足珍貴。上海自然博物館現有标本收藏量近27萬件,其中黃河古象和馬門溪龍化石被稱作“鎮館之寶”。

2001年,上海自然博物館正式并入上海科技館,因其空間狹小、陳列方式落後,遂決定遷建新館。上海科技館館長王小明介紹說,上海自然博物館新館位于上海市靜安雕塑公園地塊内,總建築面積約4.5萬平方米,2009年6月破土動工,計劃2012年底建設完工。

新館為了滿足展示需求、擴大展品數量、提升藏品質量,将以“保護自然、展現變化曆程”為目的,向國内外征集涉及礦物、古生物、現生生物等标本1430種共6204件。

建築特色

上海自然博物館建築的設計靈感來源于“螺”的殼體結構,盤旋而上的綠植屋面從公園内冉冉升起,靜動有緻的建築宛如一隻“綠螺”。

場館布局

綜述

上海自然博物館建築面積45257平方米,展覽教育服務面積32200平方米。

展廳

基本陳列

上海自然博物館的展示以“自然·人·和諧”為主題,以“演化”為主線,從“過程”“現象”“機制”和“文化”入手,“演化的樂章”“生命的畫卷”“文明的史詩”三大主題闆塊下設十個常設主題展區,闡述自然界中的關系。

古動物史陳列廳:展出的180件展品中,大廳中央的合川馬門溪龍和黃河古象:前者身長22米,肩高3.5米,體重幾十噸,發掘于四川省合川縣;後者體長8米,身高4米,一對門牙就有3米長,發掘于甘肅東部黃土高原,也是古獸中的龐然大物。有許氏祿豐龍、多棘沱江龍、魏氏準噶爾翼龍、恐龍蛋、恐龍腳印、玄武蛙、魚龍、雷獸、巨犀等古動物化石。

古人類史陳列:展品370件,展示了人是由古猿進化而來,人類社會是由猿群發展而來,人類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膚色的區别,形成了人類的原始社會,以及貧富兩極分化,階級産生,原始社會瓦解的進程。

中國曆代古屍陳列廳:展出有新疆的出土的哈密古屍,以及唐、宋、明三朝古屍。

動物陳列:共有展品2757件,并配有生态景觀襯托。其中有2隻雷鳥和雪兔電動生态景觀,展現動物體色能随季節變化而變化的适應環境的保護作用。在陳列标本中,有大珠母貝、白鲟、大鲵、揚子鳄、棱皮龜、褐馬雞、東北虎、儒艮、白鳍豚等國家一、二級保護動物,其中有的還是中國特産動物;也有不少外國珍稀動物,如高腳蟹、極樂鳥、鼷鹿、美洲獅、鸸鹋、沙袋鼠等。

植物進化陳列:共有展品323件,展示着最原始的植物藻類,沒有葉綠素的真菌,菌藻共生的地衣,陸生維管植物的先驅蕨類,陸生植物的一個旁支苔藓,直到最高等的種子植物。

專題陳列

1958年5月,上海自然博物館舉辦《幾種上海常見的農林益害鳥》第一個專題展覽。

《沿着大象的紋路》亞洲象保護公益展覽:《沿着大象的紋路》亞洲象保護公益展覽分為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叢林與大象”通過還原雲南西雙版納的熱帶雨林,結合前沿多媒體互動科技,為觀衆打造沉浸式的熱帶體驗。;第二部分“城市與大象”以“翻翻書”的形式為大家科普亞洲象的生理結構,野外監測方法等相關知識,觀影和視頻相結合讓觀衆了解亞洲象存在哪些生存困境;第三部分“未來與大象”則是以參與性展項為主,展示了亞洲象相關的兒童畫,藝術品裝置等。

同行—辛醜年2021牛年生肖特展:“同行——辛醜年2021生肖展”以“牛與人類”為主題,以時間為脈絡分為5個展覽單元,分别展示“平行樂章、命運交織、時移境遷、攜手并進”四大主題,闡述人與牛近百萬年的交織。

館藏文物

綜述

據2022年2月上海自然博物館官網顯示,上海自然博物館有29萬餘件藏品,包括來自華東地區乃至全國及世界各地的自然界和人類曆史遺物,分别隸屬于植物、動物、古生物、地質及人文五大類,其中植物标本15萬餘件,哺乳動物标本4千餘件,魚類、鳥類、兩栖爬行類各1萬餘件,昆蟲标本近3.3萬件,其他無脊椎标本5萬餘件,地質标本5千餘件,古生物8千餘件,人文民俗類3500餘件。

重要藏品

名稱

介紹

圖片

金貓

體長90厘米,重12—16千克。體毛多為棕紅或金褐,兩眼内各有一條白紋,額部有黑邊的灰色縱紋,延伸至頭後。肉食性。栖息于落葉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及熱帶雨林,除繁殖期外,一般獨居。白天栖于樹上洞穴,夜間下地活動。多冬季發情,春季産仔,每胎1仔。分布在亞洲東部和南部的廣大地區,中國分布于華南、西藏等地。

水杉

落葉喬木,高達35米,胸徑達2.5米;樹幹基部常膨大,樹皮灰色、灰褐色或暗灰色。葉條形,長0.8—3.5(常1.3—2)厘米,寬1—2.5(常1.5—2)毫米,上面淡綠色,下面色較淡。球果下垂,近四棱狀球形或矩圓狀球形,成熟前綠色,熟時深褐色,長1.8—2.5厘米,徑1.6—2.5厘米,梗長2—4厘米。花期2月下旬,球果11月成熟。

馬橋人

該件人類頭骨标本為一個中年女性頭骨,保存由完整的顱骨與下颌骨,但整個頭骨已經被壓碎變形。

皮爾當人

皮爾當人是一塊僞造于20世紀初的古人類顱骨與下颚骨化石。

北京人頭蓋骨

該北京直立人頭骨化石為所發現的第一個北京直立人的頭蓋骨模型。

文化活動

學術研究

上海自然博物館藏有各文種圖書66352冊、期刊10047冊,合計76399冊。主辦《自然與人》科普刊物,向全國公開發行。在中外刊物上發表的博物館學著作約20篇,還主辦《考察與研究》學術專輯,每年出版1—2輯,主要反映上海自然博物館科技人員的考察與研究成果。

科研項目

獲獎等級

主研人

關于野生糜鹿種群在中國重建問題的探讨

市科技進步三等獎

曹克清

西藏海相中生代腹足類

市科技進步二等獎

王惠基

藥用礦物的研究和開發

上海科學院科技進步二等獎

楊松年

我國現有自然博物館的現狀、結構及發展趨勢

上海科學院科技進步三等獎

王繼筠

獐的馴化養殖研究

上海科學院科技進步三等獎

陳彬

紅羅非魚繁殖育種海水馴養及單性化實驗研究

上海科學院科技進步三等獎

曹麗琴

上海自然博物館科研成果一覽表

合作辦展

1985年11月,“動物演化史展覽”赴新加坡展出後,先後有7個展覽赴新加坡、菲律賓、意大利等國展出。 

重要活動

1960年2月,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書寫館名“上海自然博物館”。

所獲榮譽

2020年12月,上海自然博物館入選2019—2020年節約型公共機構示範單位名單。

2022年3月,入選2021-2025年全國第一批科普教育基地名單。

機構設置

機構設置:動物學部、植物學部、地質古生物學部、人類學部、天文學部、科學教育普及部、資料部、美術設計部、标本制作中心和《自然與人》雜志社。

現任領導:王小明

參觀信息

地理位置

上海自然博物館位于上海市靜安區北京西路510号(靜安雕塑公園内)。

開放時間

周二至周日上午9:00至下午17:00(國定假日除外)。

門票

票 種

票價

适用範圍

成人參觀票

30元

18周歲以上成人

老年參觀票

25元

60至69周歲老年人

(憑本人有效證件入場)

學生參觀票

12元

1.3米以上兒童以及全日制大學本科及以下學曆學生

(憑本人學生證購票入場)

現役軍人家屬票

25元

現役軍人家屬(含現役軍人的配偶、不能獨立生活的成年子女、父母)入場檢票時,需出示相關身份證明

個人票

類 型

免票人群(憑有效證件入場)

公示免票人群

離休幹部、70周歲及以上的老年人

現役軍人

殘疾人

烈士家屬

1.3米(含)以下兒童或6周歲(含)以下兒童

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人員

因公犧牲軍人遺屬、病故軍人遺屬

在職、退休、殘疾消防救援人員(含政府專職消防員)和消防救援院校學員

免票人群

交通指引

軌道交通:地鐵1号線新閘路站(1号口出站)、地鐵2号線南京西路站(2号口出站)、地鐵13号線自然博物館站(1号口出站)。

公交:成都北路新閘路:36路、95路、869路、933路(博物館正門東側);成都北路北京西路:36路、95路、109路、869路、933路、952B、 974路(博物館正門東南側);北京西路成都北路:324路(博物館正門南側);石門二路山海關路:41路、104路、109路、301路、324路、927路、955路(博物館正門西側);北京西路泰興路:15路、21路、41路、112路、112路區間、301路、315路、927路、955路(博物館正門西南側);新閘路成都北路:19路、64路(博物館正門北側)。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