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生煎包

上海生煎包

中國上海美食
生煎包又稱生煎饅頭(拼音:shēngjiān、mántóu;滬語發音:ssanji、mhoedhou)是流行于上海的一種漢族傳統小吃,簡稱為生煎,上海生煎包可以說是土生土長的上海點心,據說已有上百年的曆史。其特點為由于上海人習慣稱“包子”為“饅頭”,因此在上海生煎包一般被稱為生煎饅頭。原為茶樓、老虎竈(開水店)兼營品種。餡心以鮮豬肉加皮凍為主,20世紀30年代後,上海飲食業有了生煎饅頭的專業店,餡心花色也增加了雞肉、蝦仁等多種品種。
    中文名:上海生煎包 外文名: 分類: 口味:鹹鮮味 主要原料:中筋面粉,韭菜,蝦米,豬絞肉,麻油,料酒 是否含防腐劑:否 适宜人群:老少皆宜 做法:煎

發展變遷

生煎包最初的名字叫“生煎饅頭”,在上海已有上百年的曆史。1995年出版《中國烹饪百科全書》時,仍沿用這個叫法。在上海,經營這種風味小吃的店鋪遍地都是。曾經最為出名的是“大壺春生煎”,皮香肉嫩,後銷聲匿迹,現在知曉的已經不多。如今出名的有一家取名“小楊生煎”,雖然省略了“包子”兩個字,可大家都知道這裡是“生煎包子”名店,每日早上五六點一開門就人滿為患,不早早去排隊肯定是吃不到的。

100多年前,上海的茶館在供應茶水之餘,兼營生煎包子。後來,人們在不品茶的時候,也想以“茶點心”作為快餐,代替正餐。順應人們的飲食需求,生煎包子走出茶館,成了“街頭小吃”。随着需求越來越旺,生煎包子的個頭也越來越大,以至由傳統的“一兩四個”變成“一兩一個”。包子的皮大,餡也大,還包進了滾燙的鮮湯。功夫不到家,不可能煎得滴湯不漏;不會吃或心急的人,一口咬下去,很容易被“湯包”裡的湯燙着。

養生功效

生煎包看齊來正常的包子沒兩樣,但是如果在冬天的時候吃的話,剛出鍋的生煎包熱氣騰騰的,能夠驅趕冬日的寒氣,慢慢咀嚼它的香味,吸收生煎包的營養。然而包子頂部收口處的黑芝麻,還能夠止咳平喘、開胃健脾、順氣和中。

制作方法

做法一

原料:中筋面粉250克,酵母5克,蔥姜末适量,韭菜70克,蝦米100克,豬絞肉200克,生抽、麻油、料酒、白胡椒:粉、糖、鹽各适量。

制作方法

1、主要原料:面皮、肉餡、皮凍、蟹黃幹貝植物油、特制料包、其它輔助調料等。

2、制作生煎包講究三分皮凍、七分肉餡,以下是主要原料制作:

(1)餡料的配方:五花肉末,特制料包,鹽,味精,白糖,冷水,姜末,香油,胡椒粉,老抽少許,熟豬油,皮凍。

(2)皮凍的做法:肉皮,去油去毛,焯水後加入冷水、蔥、姜,大火燒開,用小火煮至皮酥爛。将肉皮、蔥、姜取出,棄蔥、姜不用,肉皮入冷水中浸一下,入絞肉機絞碎,再放回原湯中重新燒煮,邊煮邊撇去浮沫。當湯汁呈稠糊狀時,即可離火,撒上胡椒粉,讓其自然結凍,最後出皮凍。用時入絞肉機絞成碎末即可。

3.将面粉,酵母,糖,鹽,與水混合揉成發酵面團備用。

4.姜末,蝦米,韭菜,豬肉餡和所有的調料拌勻成餡,包入面皮中。

5.鍋内放油,擺進包子,放少許水煎至金黃色,再翻過來煎,直到兩面全為金黃色,裝盤即可。

大師提點:煎包子時要用小火,大火容易造成包子外部燒焦而中間未熟透的現象,加入面粉後要蓋上鍋蓋,這樣更益于包子熟透;生煎包可以煎一面,也可以煎兩面,随個人喜好而定。

做法二

原料:

配方(制40隻)、上白面粉450克、酵種75克、淨豬五花肉500克、豬皮凍200克、醬油50克、紹酒15克、綿白糖20克、味精1克、芝麻25克、姜10克、香蔥500克、食堿7.5克、芝麻油15克、花生油175克。

制作方法:

1、将姜和香蔥分别切成末。将豬肉洗淨,剁成肉茸,放入盆中,加醬油、味精、綿白糖、紹酒、姜末和蔥末(15克)攪拌。過片刻,加清水150克繼續攪拌,再放入攪好的豬皮凍末、芝麻油攪勻上勁,制成餡心。

2、将面粉(400克)放在案闆上(其餘作撲面),中間扒窩,加入200克40~60℃熱水,将酵種撒碎放進,揉成面團,用雙層布蓋好。約2小時後,見面團膨脹發起,将中間扒開,倒進堿水,揉至面團光滑柔潤,搓成長條,摘成面劑40隻,在面劑上淋上花生油(25克),拌一下,逐隻揿成直徑6、7厘米的圓面皮,放在左手中,将餡心(20克)放入皮子中間,用右手拇、食指捏着面皮轉捏折紋,收口後在頂部逐隻沾上芝麻和蔥末,成生包坯。

3、把平鍋置爐火上燒熱,倒入花生油(50克)滑光鍋面,将包子由外向裡逐圓擺滿。然後,加清水約500克,蓋上鍋蓋,焖至水分基本收幹,揭去蓋,倒入花生油(100克),加蓋轉動平鍋,煎約2分鐘,揭蓋見包子鼓起,無水氣,包底金黃光亮,即成。特點:面皮油潤柔軟,包底金黃脆香,餡心鮮嫩适口。

上一篇:九重韶華

下一篇:宜良烤鴨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