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道鱗

三道鱗

鯉科鯉屬類
三道鱗,又名三花鯉魚、德國鯉魚、三道鱗、鐵背魚,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硬骨魚綱,鯉形目,鯉科,鏡鯉屬。我國的三道鱗是從原西德引進的,經過黑龍江水産研究所20多年的系統選育,已選育出适于我國大部分地區養殖的德國鏡鯉選育系。選育系最顯著的特點是比原種在抗寒、抗病等方面有很大的提高。
    中文名:三道鱗 拉丁學名: 别名:三花鯉魚、德國鯉魚、三道鱗、鐵背魚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硬骨魚綱 亞綱:輻鳍亞綱 目:鯉形目 亞目:鯉亞目 科:鯉科 亞科:鯉亞科 族: 屬:鯉屬 亞屬: 種:鯉魚 亞種: 分布區域: 命名者及年代:Linnaeus 1758 保護級别: 分布:德國、黑龍江

名稱由來

又名三道鯉、鏡鯉,是鯉魚的一種,身上有三條比較粗大的魚鱗,故得名三道鱗。這種鯉魚個大體肥,而且肉質非常鮮美,魚刺适中,隻有靠近鳍的兩側和中間靠近尾部的地方有鱗,而且中間的鱗也隻有三片。

形态特征

該品種體側扁,背高體厚,腹部圓無棱突,頭較小,眼較大,側上位。口前下位呈馬蹄形,上下颌可伸縮具颌須2對。臀鳍起點與腹鳍基相對,第三根硬刺後緣呈鋸齒狀。臀鳍起點位于背鳍倒數第4~5根分枝鳍條下方,最後一根硬刺呈鋸齒狀達尾鳍基部。胸鳍末端圓,腹鳍尖末達肛門。尾鳍叉形。

品種

三道鱗又稱鏡鯉(德國)。德國鏡鯉體形較粗壯,側扁,頭後背部隆起,頭較小,眼較大,體表鱗片較大,沿邊緣排列,背鳍前端至頭部有1行完整的鱗片,背鳍兩側各有1行相對稱的連續完整鱗片,各鳍基部均有鱗,個别的個體在側線上見有少數鱗片。側線大多較平直、不分枝,個别個體的側線末端有較短的分枝。體色随栖息環境不同而有所變異,通常背部棕褐色,體側和腹部淺黃色。德國鏡鯉性成熟年齡雌魚3~4齡,雄魚2~3齡。繁殖水溫17~25℃,最适水溫19~22℃。

優勢和生長

德國鏡鯉鱗片少、生長速度快、含肉率高、肉質好,已被全國水産良種審定委員會審定為适合在我國推廣的水産優良養殖品種。在合理的放養密度和較優的飼養條件下,德國鏡鯉生長速度非常快,在黑龍江地區(生産期120天)當年可育成規格達150克的魚種,2齡商品魚規格可達1公斤以上。飼養成活率達98%左右,越冬成熟率達96%。在德國鏡鯉的養殖密度與其它鯉魚的養殖密度相同的條件下,德國鏡鯉的生長速度超過其它鯉魚的生長速度。

衍生品種

松浦鏡鯉是在德國鏡鯉選育系F4基礎上,采用混合選擇方法,從1998年開始繼續選育3代後獲得的體型完好、背部較高而厚,生長快,抗寒力強,繁殖力高,體表基本無鱗的新品種。該品種頭小背高,可食部分比例大,鱗片少;與德國鏡鯉F4相比,生長速度快30%以上,1、2齡魚平均越冬成活率提高8.86%和3.36%,3、4齡魚平均相對懷卵量提高56.17%和88.17%。适宜在全國各地人工可控的淡水中養殖。

抗病鏡鯉新品種選育

“抗病鏡鯉新品種選育”項目組自2004年開始,針對鯉魚網箱集約化養殖出現的大規模死亡現象,采用分子輔助育種手段,利用群體有益遺傳變異開展抗病鯉魚新品種選育工作。

曆經12年的科技攻關,項目組利用PCR序列比對法和電鏡病毒捕獲法,結合病狀特征和病原流行病學,确診導緻鏡鯉等爆發性死亡的病原為錦鯉疱疹病毒(CyHV-3)。通過深度測序,獲得了在抗病過程中差異表達基因及信号通路,完成了鯉免疫相關基因挖掘與SNP提取、抗病性狀QTL定位及全基因組關聯分析,獲得抗病性狀密切相關的基因标記,鎖定抗病性狀主要位于鏡鯉7個連鎖群上。

目前抗病鏡鯉已選育到F3代,平均成活率比對照組提高了51.3%,形成鯉抗CyHV-3的F3核心選育系1個,保存抗病核心育種群體5000尾。10月10日,“抗病鏡鯉新品種選育”項目通過了農業部漁業漁政局組織的專家組現場驗收。由中國水産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劉英傑、大連海洋大學水産與生命學院院長常亞青、遼甯省淡水水産科學研究院院長于翔組成的驗收專家組建議下一步應擴大繁殖規模及養殖區域,進一步提高篩選标記準确性,并運用到其他鯉魚品種中,從而充分驗證選育鏡鯉的抗病性的同時,全面提升鯉對CyHV-3感染的成活率。

做法

1、新鮮三道鱗,宰殺完畢,将魚剁成兩段(鍋小),魚身兩側切幾刀(容易入味),洗淨備用。

2、将蔥絲、姜絲、蒜片、胡椒粉、醬油、醋、酒、糖适量(根據個人口味)調好放入碗中。

3、鍋内放入适量的油燒開(油多湯膩),放入調料炒出香味後,加湯(水)。

4、将魚放入鍋中,添湯至漫過魚身,大火煮開後,改用小火慢炖。

5、煮有30分鐘後,加鹽,然後繼續炖。

6、一般炖一個半小時左右,這樣魚肉才能入味,出鍋前灑上點香菜沫最好。

上一篇:大秦帝國·第一部

下一篇:螺蛳粉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