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宮六院

三宮六院

漢語成語
三宮六院,漢語成語,拼音是sān gōng liù yuàn,泛指帝王的妃嫔。出自元·無名氏《抱妝盒》。
    中文名:三宮六院 外文名:Imperial harem 拼音:sān gōng liù yuàn 近義詞:三妻四妾 出處:無名氏《抱妝盒》楔子 用法:賓語 結構:聯合式

釋義

泛指帝王的後宮或後妃。

出處

元·無名氏《抱妝盒》楔子:“兀那三宮六院,妃嬪彩女聽者:明日聖駕親到禦園,打一金彈,金彈落處,有拾得者,奏獻禦前,聖駕即幸其宮。”

例句

常惠《談北京的歌謠》引彈詞《英烈春秋》:“天子封我掌國邦,三宮六院皆欽伏。”

曆史

以清朝為例,後妃定制為8個等級,數額是“皇後1名,居中宮,主内治;皇後以下設皇貴妃1人,貴妃2人,妃4人,嫔6人,定數共14人。有牌位,分居東、西六宮居住。嫔以下還有3級,稱:貴人、常在、答應。這3級沒有固定數額。随皇貴妃等分居12宮。雖然後妃定數明确,但實際上并未照章行事。如康熙帝的後妃至嫔5級中就有33個之多,貴人以下的還不在其中。皇後在同一時間内隻能有一個,其他貴妃、妃、嫔數量從未與規定數相符,有多有少。清朝前期多,後期少,如康熙十六年一次就封了1個後,1個貴妃,7個嫔,而到清晚期的光緒皇帝,隻有1後2妃。

清朝冊封皇後,有三種形式,一是皇帝到年齡選立皇後,舉行大婚,迎娶皇後入宮,冊封為皇後。第二種是由皇貴妃、貴妃、妃、嫔晉升而産為皇後,第三種是追封皇後。可為清朝皇帝多不是正宮所生,待即位後,都會把自己的生母尊為聖母皇太後,或死後上谥号為“皇後”。

妃嫔的冊封與皇後冊封基本相同,隻是不舉行典禮,主要是頒發金冊、金印(封嫔有冊無印)。在冊封妃嫔時,常有越級加封,也有因失寵而降級,或打入冷宮的,所以妃嫔們的命運全掌握在皇帝一手之中,争得皇帝寵愛是她們唯一的出路,否則,貌似英華富貴,實則苦熬一生,甚至有的才十多歲,因皇帝駕崩就被趕至慈甯宮,做起太妃,寡居度日。

自前朝的保和殿之後、後初的乾清門之前,有一個東西長約200米、南北寬約50米的橫向廣場,這就是乾清門廣場。

明朝時,以奉天殿(清太和殿)為大朝,所有朝政活動都在乾清門以南的建築區區内進行。至清朝,雖然皇帝大朝仍在太和殿,但“禦門聽政”則在乾清門進行。加上皇帝日常如見臣工、披閱奏章常在乾清宮或養心殿,因此實際就把朝政活動的重心相應地移到乾清門附近來了。清朝在乾清門廣場上相應地增添了一些新的建築,又将原高在午門外的一些機構遷入朝清門廣場周圍。以專長清門“禦門聽政”為活動中心,東有負責呈遞補奏折的外奏事外,西有直接參與朝政的軍機處,而景運、隆宗二門在乾清門廣場東西對峙而立,使用權行乾清門廣場成為一個防範極嚴、位置重要、作用顯赫的場所。

鑒于明亡的教訓,清朝的皇帝比較注重勤下,将“禦門聽政”作為常朝制度确定下來。尤其是康熙皇帝以“日禦門聽政,臨決萬機,不遑夙夜”的政績而左于史冊。可以想象當年乾清門廣場是何等的重要,多少軍政國策的決斷都是從這裡産生,多少治國安邦的規劃者是在這裡醞釀。

清代自鹹豐中後期用至同治親政,禦門聽政之制逐漸廢辍。

在乾清門外内左門東,原有為王公大臣所設立的闆房,乾隆時将戎改為周廬12間,變為清宮奏事處所性的外奏事處接折之地。

奏事處有風、外之分,由禦前大臣統領土完整,下屬外奏事外的長官由禦前侍衛或乾清門侍衛中直接挑選,他們都是皇帝的心腹,與皇帝最為新近,外奏事外均由奏事官、蒙古侍衛及筆帖式等負責具體工作。

外奏事外除遞送奏折外,還負責遞補送膳牌。所謂膳牌,即是需皇帝如見的值日各官員及外省來就引網球的官員。将其名字、職銜寫在木制的牌子上,在皇帝呼飯時上呈,所以名為膳牌。用寬約一寸、長約一尺的薄木片制成,塗以白漆,牌首刻成如意狀,并塗發紅或綠漆以示級别。宗室王公均用紅關牌;文職副都禦史以上,武職副都統以上等均用綠頭牌。

另外,外奏事外還管呈遞補如意及其貢品,喜慶及皇帝萬壽之日,王公大臣均呈送各式如意和其他珍貴貢品,就是内外官員的貢物及清王朝藩必國的貢物也随時由奏事外代進。

親王以至禦史大臣上呈的奏章,吩咐有通過外奏事外才能至内奏事外,因此外奏事外也就成為二者的唯一連接。

自雍正朝始,宮中與新帝最新最近者莫過于奏事外的禦前大臣,最位高權重的莫過于軍機大苫。軍機大臣的辦公地占領就設在趱清門外右門西的周廬中,與外奏事處遙相對應。

在趱清門,東西各有一座禁門,東為景運、西為隆宗,兩門相峙對立,熱血若虎忠龍盤。這兩座禁區門是明永樂年間與整個皇城一同建成的,由于拱衛初宮,加之軍機禁地,戒備森嚴。這裡除了皇帝之外,如不是奏事或應如入内,就邊王公大臣也很難進去。

當年皇帝前往慈甯宮向皇太後請安行禮,民條空過西邊隆宗門;而到奉先殿祭或前往甯壽宮,則要過東邊景運門,皇帝駕崩,梓宮必經景運、隆宗兩門。

由于乾清門廣場有軍機處和外奏事外機構,因此這些官員入宮值事多從景運、隆宗兩門結實。在清代還規定,大學士罷相辭朝,離就之前,凡保持原品級退仕的,可赴宮門具折奏辭,而被革職官員,則隻能在景運門外,行三跪九叩禮,不準入内。

乾清門外兩側的10口大銅缸格外引人注目。大銅缸金光閃閃,在紅色宮牆的映襯下,富麗堂皇。然而,這些大銅缸和大鐵缸在昔日皇宮卻不是裝飾用品,而是用來貯水的防火用具。缸内平時注滿水,随時可以滅火。到了冬季,為了防止結冰,專有内務府太監負責在缸外套上校風套保溫并加蓋,缸底還要燒起炭火,直到來年春暖時才撤火。故宮博物院成立以後,為防止缸内積水,在缸底均鑽有漏水孔。這些大缸,表面為銅和鐵鑄的為明朝所制。鎏金在銅缸均為清朝鑄造。

北京故宮内以朝清門為界,南為外朝,北為内廷,内廷為以前皇帝及其後妃起居生活的地方。三宮即指中路的乾清宮、交泰殿、坤甯宮,又稱“後三宮”。六院即分别指東路六宮:景仁宮、承乾宮、鐘粹宮、景陽宮、永和宮、延禧宮;西路六宮的永壽宮、翊坤宮、儲秀宮、鹹福宮、長春宮、啟祥宮(太極殿)。

民間說法

民間所謂的三宮

民間所謂的三宮,一般是指後妃居住的中宮和東西兩宮,其實這是明清以後的體制,三宮最早乃是指皇帝、太後、皇後三宮,或者是指太皇太後、太後、皇後為三宮。而天子後妃所居乃曰六宮。據《禮記》中記載:“王後六宮,諸侯夫人三宮也。”《周禮·天宮内宰》言:“王後帥六宮之人。”鄭玄注六宮曰:“正寝一,燕寝五,合為六宮。”六宮為皇後居住之所,所以往往用六宮代指皇後,如同後世用中宮代指皇後一樣。随着封建社會的建立,諸侯的消亡,三宮的含義有了變化。漢代就以皇帝、太後、皇後合稱為三宮,又稱太皇太後、太後、皇後為三宮。唐代穆宗時又将兩太後與皇後合稱三宮。

民間所謂的六院

六院作六苑,皆以後妃所居宮院(苑)代指後妃。六宮的概念至唐代已非專指皇後,而泛指後妃了。白居易《長恨歌》中的“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顔色”,李賀《貝宮夫人》中的“六宮不語一生閑,高懸銀牓照青山”,所言“六宮”皆指後妃,而不是專指皇後。明以下遂泛稱後妃為三宮六院。

三宮六院一詞是由故宮的建築而來。故宮内以乾清門為界,南為外朝,北為内廷,即是皇帝和他的後妃們起居生活的地方。三宮即中路的乾清宮、交泰殿、坤甯宮,又稱“後三宮”。六院分别指東路六宮:齋宮、景仁宮、承乾宮、鐘粹宮、景陽宮和永和宮;西路六宮:儲秀宮、翊坤宮、永壽宮、長春宮、鹹福宮和重華宮。因各宮均為庭院格局建築,故稱為“六院”。這就是人們常說的“三宮六院”。

作用

中國古代的嫡長子繼承制,确實減少了國家的動亂與百姓的苦難。而這個制度的安全,就在于皇帝宗室要有足夠的“皇帝候選人”,因此,為确保皇帝有足夠的兒子,天子在禮制上必須有足夠的妻妾。

天子的妻妾是為了滿足欲望嗎?其實未必如此,因為皇帝過去臨幸後妃,是受管理的。當然古史我們不很清楚,但至少明清的皇帝,在這方面是有限制的。相傳清康熙更為此置“敬事亭”,讓太監記載皇帝臨幸後妃的紀錄,一方面确保後妃懷的是皇帝的孩子,一方面也約束皇帝。

上一篇:元首

下一篇:拍案叫絕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