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塔

三元塔

廣東潮州三元塔
三元塔在潮安縣江東鎮井尾鄉鯉魚山上,隔江與貓頭山對峙,瀕水數丈,洪峰季節,江水洶湧湍急。人謂“急水”,故塔也有“急水塔”之稱。
  • 中文名:三元塔
  • 外文名:
  • 地理位置:廣東省潮州市潮安區江東鎮
  • 氣候條件:
  • 開放時間:全天開放
  • 門票價格:
  • 占地面積:
  • 著名景點:
  • 始建:明萬曆三十三年

發展曆史

三元塔始建于明萬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竣于萬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由明代名賢林熙春倡建。林熙春于明萬曆十一(1564)年考中進士,曆任巴陵縣令、樂昌縣令。由于他清正廉明,勤政愛民,受到當地官員和民衆的愛戴,被推薦提拔到京城任戶部給事。萬曆二十四(1577)年,林熙春因上《伸救言官疏》激怒萬曆帝,被貶為茶陵判官,他毅然告病回鄉。

回潮州後,為地方官員和民衆做了大量的好事,比如協助鞏固潮州海防建設,倡修文廟、鄉賢祠,為民減低稅賦等等,深受官民的愛戴。萬曆四十一(1613)年,林熙春逝世後,被朝廷追封為尚書,連同他的父親林喬貫、祖父林瓒都追封為尚書,潮州牌坊街的“三世尚書”就是為了表彰、紀念他。

三元塔于萬曆三十三(1604)年開工啟建。建塔時,運送材料的工棚橋延伸三裡路至江東龍口村,塔基石、壓檐石、室闆石、磚條、灰沙等材料大部分要從龍口村起運,用圓木條置于橋棚上,再用“駛牛母”(杠杆傳遞)的辦法運送上去,還在塔基周圍搭建杉木、竹架施工,曆八年時間建成。建塔時耗費的财力、物力、人力可想而知。

塔身構造

三元塔塔基合圍3.38丈(合14.6米),相傳用一條面條圍上塔基,一個人一次吃不完。塔高17丈(合51米),共六層,頂層增設一個葫蘆。塔門向西北,匾額楷書刻“三元塔”三字,兩旁石刻對聯“霞标插漢三千界,砥柱當潮九萬程”。塔身中空,有螺旋石階可登,各層藻井均由石砌并鑲以不同的石刻浮雕圖案。

第一層、第二層為灰崗岩構件築成,三層以上除壓檐石外,皆用青磚條填砌。塔身與塔基同有八面,逐層縮小升高。塔身各層中空,每層塔室地闆,都由灰崗岩鋪成,分别刻有圖案,如八卦圖、玉兔桂樹、雙鶴祥雲等。除首層外,每層塔壁留四個圓拱門,可供遊客出入眺望周邊景物。塔梯螺旋式向上,通道建于塔壁之中,可直通第六層,結構嚴謹,上落自如。

首層塔門朝北向着龍湫寶塔,門額上刻有“三元塔”,三元諧指狀元、會元、解元,祈望潮州科科考出解元、會元、狀元。塔門刻有陰刻門聯一對:“霞标插漢三千界,砥柱當潮萬裡程”,聯高六尺六寸,寬一尺,有蓮花狀刻紋裝飾,每字七寸見方,無題款,傳為林熙春自己撰書。

三元塔建成至今四百多年,曆明朝、清朝、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每隔數百數十年,便有州府、縣府撥資修補。民國七(1918)年農曆正月十三日大地震中,三元塔的第六層被損壞,葫蘆掉進急水中,幸而塔基穩固,塔身直立,至今仍然屹立于鯉魚山頭。三元塔于公元一九一八年戊午潮州地震時遭嚴重破壞,震掉塔刹寶葫蘆及一層半,但五層以下尚完整。

林熙春還為三元塔撰寫塔銘,刻石嵌于第五層内塔壁上。塔銘曰:鳳城之東,急水一泓,兩山對峙,萬派朝宗,左昂右遜,華表偏隆,時維萬曆,群議攸同,乙已建塔,丁未竣工,負巽抱乾,一柱淩空,路從内轉,不覺身崇,牖窺星漢,檐散氛風,天地為小,雲階可通,影搖金刹,砥柱潮中,發輪永固,灏氣新鐘,元魁輩出,國泰民豐。把建塔的經過以及該塔雄偉壯觀的氣勢描述得淋漓盡緻。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