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七日

七月七日

中國傳統節日
農曆七月初七,習稱七夕、七月七,相傳為牛郎、織女雙星相會之日,故亦稱雙星節、情人節。七夕作為節日當始于漢代,節俗是曬經書及衣裳,向雙星乞願和穿針乞巧。[1]
    中文名:七月七日 外文名: 别名:重七 節日時間: 節日類型:傳統節日 流行地區: 節日起源:牛郎、織女雙星相會之日 節日活動:曬經書及衣裳,向雙星乞願和穿針乞巧 節日飲食: 節日意義: 設定地點: 設立機構: 設定時間: 習稱:七夕、七月七 屬性:節日

概述

七月七日,習稱七夕、七月七,相傳為牛郎、織女雙星相會之日,故亦稱雙星節、情人節。

七夕作為節日當始于漢代,節俗是曬經書及衣裳,向雙星乞願和穿針乞巧。晉代周處《風土記》中記述乞願有乞富、乞壽、乞子等内容,此後才以乞子和乞巧為主,故又稱為巧節、乞巧節、女兒節等。唐五代時,北方民間多以七月六日為夕,宋太宗曾頒布诏令恢複古制,但至今仍有在七月六日過節的。膠東的招遠、萊州、長島等部分地區,多以七月六日為七夕,有“招遠人,性子急,拿着初六當初七”之諺。

每年農曆七月初七這一天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七夕節。因為此日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少女,而節日活動的内容又是以乞巧為主,故而人們稱這天為“乞巧節”或“少女節”、“女兒節”。七夕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在這一天晚上,婦女們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活動,禮拜七姐,儀式虔誠而隆重,陳列花果、女紅,各式家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愛。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現又被認為是“中國情人節”。

在我國,農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氣溫暖,草木飄香,這就是人們俗稱的七夕節,這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閃耀,一道白茫茫的銀河橫貫南北,争河的東西兩岸,各有一顆閃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遙遙相對,那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七夕坐看牽牛織女星,是民間的習俗,相傳,在每年的這個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之時。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人們傳說在七夕的夜晚,擡頭可以看到牛郎織女的銀河相會,或在瓜果架下可偷聽到兩人在天上相會時的脈脈情話。女孩們在這個充滿浪漫氣息的晚上,對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擺上時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讓自己的針織女紅技法娴熟,更乞求愛情婚姻的姻緣巧配。過去婚姻對于女性來說是決定一生幸福與否的終身大事,所以,世間無數的有情男女都會在這個晚上,夜靜人深時刻,對着星空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

習俗

七夕節最普遍的習俗,就是婦女們在七月初七的夜晚進行的各種乞巧活動。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個地區的乞巧的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在山東濟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動很簡單,隻是陳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結網于瓜果之上,就意味着乞得巧了。而鄄城、曹縣、平原等地吃巧巧飯乞巧的風俗卻十分有趣: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别包到三個水餃裡,乞巧活動以後,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有些地方的乞巧節的活動,帶有競賽的性質,類似古代鬥巧的風俗。近代的穿針引線、蒸巧悖悖、烙巧果子、還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湯的習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将谷物浸泡水中發芽,七夕這天,剪芽做湯,該地的兒童特别重視吃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紙、彩繡等形式做成的裝飾品等就是鬥巧風俗的演變。而牧童則會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叫做“賀牛生日”(傳說七夕是牛的生日)。

諸城、滕縣、鄒縣一帶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淚”,因為是牛郎織女相會所緻。膠東,魯西南等地傳說這天喜鵲極少,都到天上搭鵲橋去了。在今日浙江各地仍有類似的乞巧習俗。如杭州、甯波、溫州等地,在這一天用面粉制各種小型物狀,用油煎炸後稱“巧果”,晚上在庭院内陳列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女孩對月穿針,以祈求織女能賜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隻,放在盒中,第二天開盒如已結網稱為得巧。

而在紹興農村,這一夜會有許多少女一個人偷偷躲在生長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靜之時如能聽到牛郎織女相會時的悄悄話,這待嫁的少女日後便能得到這千年不渝的愛情。

詩句

七夕--嘯之

一紙書成寄不成,遠遊長嘯且徐行。

登峰日落天遼莽,踏岸江流月半明。

利欲功名似易水,家國兒女若浮萍。

一年一度是七夕,一半有情半忘情。

七夕

(唐)徐凝

一道鵲橋橫渺渺,

千聲玉佩過玲玲。

别離還有經年客,

怅望不如河鼓星。

七夕醉答君東

(明)湯顯祖

玉名堂開春翠屏,

新詞傳唱《牡丹亭》。

傷心拍遍無人會,

自掐檀痕教小伶。

秋夕

(唐)杜牧

紅燭秋光冷畫屏,

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

坐看牽牛織女星。

七夕

(唐)羅隐

絡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歡笑設紅筵。

應傾謝女珠玑箧,盡寫檀郎錦繡篇。

香帳簇成排窈窕,金針穿罷拜婵娟。

銅壺漏報天将曉,惆怅佳期又一年。

辛未七夕

(唐)李商隐

恐是仙家好離别,故教迢遞作佳期。

由來碧落銀河畔,可要金風玉露時。

清漏漸移相望久,微雲未接歸來遲。

豈能無意酬烏鵲,惟與蜘蛛乞巧絲。

七夕

(唐)宋之問

傳道仙星媛,年年會水隅。

停梭借蟋蟀,留巧付蜘蛛。

去晝從雲請,歸輪伫日輸。

莫言相見闊,天上日應殊。

七夕

(唐)祖詠

閨女求天女,更闌意未闌。

玉庭開粉席,羅袖捧金盤。

向日穿針易,臨風整線難。

不知誰得巧,明旦試相看。

鵲橋仙

(宋)秦觀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七夕夜女歌

(晉)無名氏

婉娈不終夕,

一别周年期。

桑蠶不作繭,

盡夜長懸絲。

七夕詞

(唐)崔颢

長安城中月如練,家家此夜持針線。

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間不相見。

長信深陰夜轉幽,瑤階金閣數螢流。

班姬此夕愁無限,河漢三更看鬥牛。

七夕

(唐)徐凝

一道鵲橋橫渺渺,

千聲玉佩過玲玲。

别離還有經年客,

怅望不如河鼓星。

七夕醉答君東

(明)湯顯祖

玉名堂開春翠屏,

新詞傳唱《牡丹亭》。

傷心拍遍無人會,

自掐檀痕教小伶。

秋夕

(唐)杜牧

紅燭秋光冷畫屏,

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

坐看牽牛織女星。

七夕夜女歌

(晉)無名氏

婉娈不終夕,

一别周年期。

桑蠶不作繭,

盡夜長懸絲。

古詩十九首之一

(漢)佚名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摸素手,劄劄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複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七夕

(宋)晏幾道

當日佳期鵲誤傳,至今猶作斷腸仙。

橋成漢渚星波外,人在鸾歌鳳舞前。

歡盡夜,别經年,别多歡少奈何天。

情知此會無長計,咫尺涼蟾亦未圓。

《馬嵬其二》

李商隐

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蔔此生休。

空聞虎旅鳴宵柝,無複雞人報曉籌。

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

如何田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

七夕

(唐)羅隐

絡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歡笑設紅筵。

應傾謝女珠玑箧,盡寫檀郎錦繡篇。

香帳簇成排窈窕,金針穿罷拜婵娟。

銅壺漏報天将曉,惆怅佳期又一年。

辛未七夕

(唐)李商隐

恐是仙家好離别,故教迢遞作佳期。

由來碧落銀河畔,可要金風玉露時。

清漏漸移相望久,微雲未接歸來遲。

豈能無意酬烏鵲,惟與蜘蛛乞巧絲。

現狀

現今甘肅省南部的西和縣、禮縣民間依然保存着較為完整的乞巧遺風,每年七月初一至七月初七,少女們翩翩起舞,少男們跟随喝彩,按照傳統流程,慶祝這個非凡的節日,在曆史上,可能是由于七月農活不多,天氣溫暖,正是男女求愛的好時節,由此慢慢地發展為規模壯大的乞巧節---一個屬于年輕人的節日,所以愛情才應是推動傳統乞巧節長久發展的根本原因,不過當今政府介入,有往商業化推廣的迹象,西和縣也取得了“中國七巧文化之鄉”的稱号,但民間活動也由于大環境的影響,此一風俗正在慢慢弱化。反而日本、韓國等依然保留着較為隆重的乞巧節,但其表現形式可能有所不同。當然,中國各地或多或少地可能存在一些慶祝活動,但一般都在農村地區,城市中則鮮有傳統意義上的乞巧節,将來可能越來越多的人會把七月初七當作中國的“情人節”來過,而且很有可能把公曆的7月7号誤作這個“情人節”,由此看出,乞巧節的興衰從一定程度上地折射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衰。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