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瓢蟲

七星瓢蟲

瓢蟲科瓢蟲屬昆蟲
七星瓢蟲(qixingpiaochong)(Coccinellaseptempunctate)無脊椎動物,昆蟲綱,鞘翅目,瓢蟲科。瓢蟲的一種,因背部像葫蘆瓢而得名。根據食性,瓢蟲可分為植食性與肉食性兩大類群。前者以植物為食,對人類有害,但數量較少;後者占絕大多數,以捕食蚜蟲、粉虱等農業害蟲為主。七星瓢蟲是肉食性瓢蟲的一種,它體長不足七毫米,呈卵圓形;背部拱起似半球,頭黑色,頂端有兩個淡黃色斑紋,前胸黑色,足黑色,密生細毛。鞘翅紅色或橙黃色,上面有七個黑斑,所以叫七星瓢蟲。
    中文名:七星瓢蟲 拉丁學名: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 别名:金龜、新媳婦、花大姐、七星瓢䖬、七星花雞等 界:動物界 門:節肢動物門Arthropoda 亞門:有颚亞門Mandibulata 綱:昆蟲綱Isecta 亞綱:有翅亞綱Pterygota 目:鞘翅目Coleoptera 亞目:肉食亞目Adephaga 科:瓢蟲科 亞科:瓢蟲亞科 族: 屬:瓢蟲屬 亞屬: 種:七星瓢蟲 亞種: 分布區域:東北、華北、華中、西北、華東和西南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類 别:捕食類

簡介

功能類别:捕食性天敵

寄主昆蟲:棉蚜、麥蚜、豆蚜、菜缢管蚜、玉米蚜、高粱蚜

寄主危害作物:棉花、小麥、豇豆、白菜、玉米、高粱

七星瓢蟲的生态分布很廣,差不多有蚜蟲的地方就有它們的蹤迹。成蟲及幼蟲都是吃蚜蟲的,故此在北美洲它們被用作為生物防治來控制蚜蟲,并成為美國多個州份的州昆蟲。

在英國,七星瓢蟲可能會被異色瓢蟲所淘汰。但在北美洲,七星瓢蟲卻排擠了其他本地物種。

形态特征

體長,5.2—7.0毫米;體寬,4.0—5.6毫米。n蟲體卵圓形,呈半球形拱起,背面光滑無毛。頭黑色,額與複眼相連的邊沿上各有一個圓形淡黃色斑。複眼黑色,在其內側凹入處各有一個淡黃色小點,有時與上述黃斑相連接,觸角栗褐色,唇基前緣有窄黃條,土唇、口器黑色,上顎外側黃色。前胸背闆黑色,在其前角土各有一大型近乎四邊形的淡黃色斑,伸展到緣折土形成窄條。小盾片黑色。鞘翅紅色或橙黃色,上具七個黑點,其中位于小盾片下方的小盾斑為鞘縫分割成每邊一半,上側斑位于外綫上,距基部1/3處,中斑位于鞘翅中央,稍偏近內綫中部,下側斑位于外綫上,距端部1/3處,鞘翅基部靠小盾片兩側各有一個小三角形白斑。腹面黑色無斑紋,隻中胸後側片白色,具有白色細毛。足完全黑色。n頭部刻點均勻細小,中等密度。觸角11節,錘節緊密相連,被有稀疏不齊的細毛。複眼橢圓形,小眼面細。唇基帶形,前緣不向兩側伸延。上唇扁鏟形,黑色,被有稀疏細毛。前胸背闆前線中部內凹,前角尖銳,基角鈍圓,兩側有明顯的隆綫,其前端止于內凹的側角,後端止于基角的後緣,基部較寬,刻點細,中等密度。小盾片近乎正三角形,刻點同前胸背闆。鞘翅側緣加厚隆起,由密布粗刻點的繳槽與拱起的部分隔開,前部較寬,後部較窄。前胸腹闆中央略拱起,上具兩條縱隆綫,兩綫前部稍稍靠近.相對平行,止于前胸瞋闆中部。中胸腹闆略拱起,前緣齊平,中部無凹入。中胸後側片四邊形。後胸腹闆側隆綫圍繞前突前緣。後基綫分叉:內支伸到第一腹闆後緣,外支伸到第一腹闆之外前角。雄蟲第五腹闆後緣中央淺微內凹,第六腹闆後緣平截,中部有一橫凹陷,其基上緣有一排長毛複下來。雌蟲第五腹闆後緣齊平,第六腹闆後緣凸出,表面平整。足密生細毛,胫節末端內側具有兩個距,爪基部有大型齒。

生态習性

除了冬季外,戶外蚜蟲堆間均有機會找到前來覓食的成蟲。本種分布非常普遍,但是較少成群群聚。俗稱花大姐。分布在中國東北、華北、華中、西北、華東和西南等一些省區;另記載于蒙古、朝鮮、日本、原蘇聯、印度及歐洲地區。成蟲體長5.2-6.5毫米,寬4-5.6毫米。身體卵圓形,背部拱起,呈半個水瓢狀。頭黑色、複眼黑色,内側凹入處各有1淡黃色點。觸角褐色。口器黑色。上額外側為黃色。前胸背闆黑,前上角各有1個較大的近方形的淡黃地。小盾片黑色。鞘翅紅色或橙黃色,兩側共有7個黑斑;翅基部在小盾片兩側各有1個三角形白地。體腹及足黑色。以成蟲過冬,次年4月出蟄。産卵于有蚜蟲的植物寄主上。成蟲和幼蟲均以多種蚜蟲、木虱等為食。益蟲,應予保護。七星瓢蟲是著名的害蟲天敵,成蟲可捕食麥蚜、棉蚜、槐蚜、桃蚜、介殼蟲、壁虱等害蟲,可大大減輕樹木、瓜果及各種農作物遭受害蟲的損害,被人們稱為“活農藥”。七星瓢蟲是鞘翅目瓢蟲科的捕食性天敵昆蟲,在中國各地廣泛分布。20世紀70年代在黃河下遊已開始用助遷法防治棉花和小麥蚜蟲,90年代開始人工繁殖,并用于生産。七星瓢蟲以鞘翅上有7個黑色斑點而得名。每年發生世代數因地區不同而異。例如,在河南安陽地區每年

發生6-8代。北方寒冷地區,每年發生世代數則較少。七星瓢蟲成蟲壽命長,平均77天,以成蟲和幼蟲捕食蚜蟲、葉螨、白粉虱、玉米螟、棉鈴蟲等幼蟲和卵。七星瓢蟲1頭雌蟲可産卵567-4475粒,平均每天産卵78.4粒,最多可達197粒。七星瓢蟲取食量大小與氣溫和獵物密度有關。以捕食蚜蟲為例,在獵物密度較低時,捕食量随密度上升而呈指數增長;在密度較高時,捕食量則接近極限水平。氣溫高的條件下,影響七星瓢蟲和獵物的活動能力,捕食率提高。據統計,七星瓢蟲對煙蚜的平均日取食量為:1齡10.7頭,2齡33.7頭,3齡60.5頭,4齡124.5頭,成蟲130.8頭。七星瓢蟲近80天的生命期可取食上萬頭蚜蟲。毒性七星瓢蟲對人、畜和天敵動物無毒無害,無殘留,不污染環境。七星瓢蟲在中國分布相當廣泛,分布的地區有北京、遼甯、吉林、黑龍江、河北、山東、山西、河南、陝西、江蘇、浙江、上海、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廣東、四川、雲南、新疆、西藏、内蒙古等地,常見于農田、森林、園林、果園等處。七星瓢蟲有較強的自衛能力,雖然身體隻有黃豆那麼大,但許多強敵都對它無可奈何。它3對細腳的關節上有一種“化學武器”,當遇到敵害侵襲時,它的腳關節能分泌出一種極難聞的黃色液體,使敵人因受不了而倉皇退卻、逃走。它還有一套裝死的本領,當遇到強敵和危險時,它就立即從樹上落到地下,把3對細腳收縮在肚子底下,裝死躺下,瞞過敵人而求生。瓢蟲之間還有一種奇妙的習性:益蟲和害蟲之間界限分明,互不幹擾,互不通婚,各自保持着傳統習慣,因而不論傳下多少代,不會産生“混血兒”,也不會改變各自的傳統習性。

種族分部

分布在我國東北、華北、華中、西北、華東和西南等一些省區;北京、遼甯、吉林、黑龍江、河北、山東、山西、河南、陝西、江蘇、浙江、上海、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廣東、四川、雲南、青海、新疆、西藏、内蒙古等地均有,常見于農田、森林、園林、果園等處。另記載于蒙古、朝鮮、日本、原蘇聯、印度及歐洲地區。

捕捉

七星瓢蟲在不同季節的活動場所不一樣。冬天,七星瓢蟲在小麥和油菜的根莖間越冬,也有的在向陽的土塊、土縫中過冬。春天,一旦氣溫升到10℃以上,越冬的七星瓢蟲就蘇醒過來,開始活動,在麥類和油菜植物株上能找到它。夏天,随着氣溫升高和食物增多,七星瓢蟲大量繁殖,凡是有蚜蟲和蚧蟲寄生的植物,如棉花、柳樹、槐樹、榆樹、豆類等植株上,都能找到七星瓢蟲,有時甚至出現大批七星瓢蟲聚集的景象。秋天,田間七星瓢蟲的數量減少,它常在玉米、蘿蔔和白菜等處産卵,這時候,早晚的氣溫較低,七星瓢蟲往往隐蔽起來,不易發現,需在上午7點鐘以後至太陽下山之前采集。越冬的七星瓢蟲不食不動,隻要找到,捕捉很方便,用手就能捉住。其他季節的七星瓢蟲善爬能飛,可以利用它的假死習性,用塑料袋迅速套住栖息着七星瓢蟲的枝條,抖動一下,七星瓢蟲立即掉落在袋裡,接着,把枝條抽出,紮緊口袋,就可以帶回實驗室。

飼養繁殖

人工飼養七星瓢蟲,首先要解決飼料問題。可以到野外采集天然飼料——蚜蟲,但這種方法費工多,有時還不易采到。所以用人工培養大量蚜蟲,滿足七星瓢蟲食用。可用蠶豆苗人工培養蚜蟲。當分栽的蠶豆苗長出3-4厘米高時,把野外采集的少量蚜蟲放在豆苗上,在室溫20-30℃、相對濕度80%-70%的條件下培養10-15天,蚜蟲就能大量繁殖,這時就可用蚜蟲作七星瓢蟲的飼料。把七星瓢蟲放在玻璃瓶裡,瓶底墊一張草紙,紙上放一個盛濕藥棉球的小瓶蓋,以保持瓶内的濕度,瓶口蓋上紗布,并用橡皮筋系緊。每瓶放進七星瓢蟲1-2對,每天投一次飼料,它們就能正常生活,并能繁殖後代。七星瓢蟲一生要經過卵、幼蟲、蛹和成蟲4個不同發育階段。人工飼養七星瓢蟲的成蟲,室内的溫度要控制在20-25℃之間,相對溫度在70%-80%,成蟲産卵時要求溫度較高,可在25℃飼養。但飼養幼蟲以平均溫度20℃左右為好。

田間釋放

七星瓢蟲大量繁殖後,可以放到田間,幫助人類消滅蚜蟲和蚧蟲。如棉田出現大量蚜蟲危害,這時可以把七星瓢蟲散放到棉田裡,它就能将蚜蟲吃掉。散發時,在棉田邊走邊放七星瓢蟲,走幾步放幾隻,為求散放均勻。

1掌握好散放時間,以傍晚時散放為宜。因為傍晚氣溫較低,光線較暗,七星瓢蟲活動性較弱,不易遷飛。

2采用成蟲和幼蟲混放。因為幼蟲沒有遷飛能力,不會逃逸,而它也有吃蚜蟲的本領。

3散發前一天停止喂食,再進行散放,可以降低七星瓢蟲遷飛活動能力。

4散放後兩天内,不進行中耕和其他田間管理,以免使七星瓢蟲受驚遷逃。七星瓢蟲在大田和保護地均可使用。釋放蟲期一般為成蟲和蛹期,在适宜氣候條件下,也可釋放大齡幼蟲。在溫室、大棚等保護地,也可釋放卵液。(1)釋放成蟲。成蟲的釋放一般應選在傍晚進行,利用當時氣溫較低,光線較暗的條件,釋放出去的成蟲不易遷飛。在成蟲釋放前應對其進行24-48h的饑餓處理或冷水浸漬處理,降低其遷飛能力,提高捕食率。釋放成蟲2天内,不宜灌水、中耕等,以防遷飛。釋放成蟲後及時進行田間調查,以瓢蚜比為1:200時為宜,高于200倍時,則應補放一定數量成蟲,降低瓢蚜比,以保證防效。釋放成蟲的數量,一般是每667平方米放200-250頭。靠近村屯的大田,七星瓢蟲釋放後,易受麻雀、小雞等捕食,可适當增加釋放蟲量。在溫室、大棚等保護地,可通過采點調查,計算出當時溫室、大棚内的蚜蟲總量,按1頭瓢蟲控制200頭蚜蟲釋放成蟲。(2)釋放蛹。一般在蚜蟲高峰期前3-5天釋放。将七星瓢蟲化蛹的紙筒或刨花挂在田間植物中、上部位,10天内不宜耕作活動,以保證若蟲生長和捕食,提高防效。(3)釋放幼蟲。在氣溫高的條件下,例如氣溫在20-27℃,夜間大于10℃時,釋放幼蟲效果也好。方法是将帶有幼蟲的紙筒或刨花,采點懸挂在植株中、上部即可。可在田間适量噴灑1%-5%蔗糖水,或将蘸有蔗糖水的棉球,同幼蟲一起放于田間,供給營養,提高成活和捕食力。(4)釋放卵。在環境比較穩定的田塊或保護地,氣溫又較高,不低于20℃條件下,可以釋放卵。釋放時将卵塊用溫開水浸漬,使卵散于水中,然後補充适量不低于20℃的溫水,再用噴壺或摘下噴頭的噴霧器,将卵液噴到植株中、上部葉片上。噴灑卵液後10天内不宜壟間進行農事活動,以保證卵孵出幼蟲,并提高成活率。釋放的瓢蚜比應适當降低,一般為1:10-20為宜。

觸角

昆蟲的頭部有兩根像“天線”一樣的須,叫做觸角,形狀各異,十分奇特。由于昆蟲種類、性别不同,它們觸角的長短、粗細和形狀各不相同,例如蝗蟲的觸角很短,螽斯的觸角很長,呈線狀;蝴蝶的觸角細長而末端膨大,蛾的觸角很短,呈羽狀;雄蚊觸角長有許多剛毛,呈毛叢狀,而雌蚊則剛毛很少;天牛的觸角比它的身體還長,金龜子的則很短小,呈棒狀。最長的為新幾内亞天牛的觸角,長達20厘米。隻有原尾目昆蟲沒有觸角,雙翅目、膜翅目幼蟲的觸角大多退化。因此,觸角也常作為識别昆蟲種類、性别的重要特征。昆蟲一般都有1對觸角,所有的觸角都生長在頭部額區膜質的小坑棗觸角窩中,有的位于複眼之前,有的位于複眼之間。觸角一般分為3大節,連接觸角窩基部的一節較短較粗,用來支撐上面兩節的活動,形狀和作用像樹葉的葉柄一樣,叫柄節。連接它上面的第2節較細而短,叫梗節。第3節更細,可分為許多小短節,由幾個到幾十個不等,但在同一種内一般有固定的數目,統稱鞭節。昆蟲觸角的種類大緻可分為12種。剛毛狀:很短,基部1-2節較粗大,鞭纖細似鬃毛,如蟬、飛虱和蜻蜓等的觸角。絲狀:除基部兩節稍粗大外,鞭節由許多大小相似的小節相連成細絲狀,向端部逐漸變細,如蝗蟲、蟋蟀等的觸角。念珠狀:鞭節各小節近似圓珠形,大小相似,如串珠狀,如白蟻的觸角。鋸齒狀:鞭節各小節近似三角形,向一側呈齒狀突出,形如鋸條,如鋸天牛、叩頭蟲、芫菁等的觸角。栉齒狀:鞭節各小節向一側或兩側呈細枝狀突出,形似梳子,如綠豆象雄蟲、一些甲蟲、蛾類雌蟲的觸角。雙栉齒狀(羽毛狀):鞭節各小節向兩側作細枝狀突出,形似鳥羽,如毒蛾、樟蠶蛾和許多蛾類雄蟲的觸角。膝狀:柄節特長,梗節細小,鞭節各小節大小相似.并與柄節呈成膝狀曲折相接,如蜜蜂的觸角。具芒狀:很短,鞭節僅1節,但異常膨大,其上生有剛毛狀觸角芒,芒上有時還有很多細毛,如蠅類的觸角。環毛狀:鞭節各小節都具一圈細毛,愈接近基部的細毛愈長,如雄蚊的觸角。棍棒狀(球杆狀):基部各節細長如杆,端部數節逐漸膨大,整個形狀似一根棒球杆,如蝶類的觸角。錘狀:基部各節細長如杆,端部數節突然膨大似錘,如露尾蟲、郭公蟲、皮囊的觸角。鰓片狀:端部數節向一側擴展成薄片狀,相疊在一起形似魚鰓,如金龜甲的觸角。觸角是昆蟲重要的感覺器官,主要司嗅覺和觸覺作用,有的還有聽覺作用,可以幫助昆蟲進行通訊聯絡、尋覓異性、尋找食物和選擇産卵場所等活動。通常昆蟲總是在左右上下停地擺動觸角,好像兩根天線或雷達時刻在接受電波和追蹤目标。因為觸角上有許多感覺器和嗅覺器,與觸角窩内的許多感覺神經末梢相連,又直接與中樞神經連網,非常靈敏,既能感觸物體、感覺氣流,又能嗅到各種氣味,甚至是遠距離散發出來的。當受到外界刺激後,中樞神經便可支配昆蟲進行各種活動。如二化螟的觸角,可憑借水稻的氣味刺激尋找到它的食物水稻,菜粉蝶的觸角可根據接受到的芥子油氣味很快發現它的食物十字花科植物。嗅覺最靈敏的是印第安月亮蛾,能從11千米以外的地方察覺到配偶的性外激素。有些姬蜂的觸角可憑借害蟲體上散發出的微弱紅外線,準确無誤地搜尋到躲在作物或樹木莖杆中的寄主。對于某些昆蟲,觸角還有其他作用,例如水生的仰蝽在仰泳時,将觸角展開有平衡身體的作用;水龜蟲用觸角幫助呼吸;螢蚊的幼蟲用觸角捕捉獵物;芫菁的雄蟲在交配時用觸角來抱握雌蟲的身體。

上一篇:白垩紀恐龍

下一篇:婆羅花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