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魚

丁香魚

鳀科鳀屬魚類
丁香魚(Engraulis japonicus),又稱鳀、小銀魚,為鳀科鳀屬的魚類,分布于印度洋非洲東南岸、東至菲律賓、北達日本以及中國沿海等,屬于溫水性中上層魚類。丁香魚要冷凍保存才不會變色變味,食用時用溫水略為漂洗,可以去除冰渣,日本人常用來煮粥食用,台灣人民也如此,對兒童與老人最為滋養。魚雖然個體小,但營養價值很高,系小型經濟魚類。[1]
    中文名:丁香魚 拉丁學名:Engraulis japonicus 别名: 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門: 綱:輻鳍魚綱 亞綱: 目:鲱形目 亞目: 科:鳀科 亞科: 族: 屬: 亞屬: 種: 亞種: 分布區域: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中文學名:鳀

形态特征

香魚屬鲑形目﹑胡瓜魚亞目﹑香魚科。其形體最顯着的特征是背鳍特别大,口腔底膜呈褶膜狀。有脂鳍,尾分叉,背部青綠色,腹部銀白色,在胸部側面鰓蓋後方,有一條橢圓形淡黃色斑紋,顯得鮮豔奪目。

個體小,細長近圓筒狀,一般體長68厘米,頭甚平扁,嘴短,嘴的兩側稍向内凹。自然産丁香魚一般體長150~250mm,體重80~150g。人工養殖的可長達250~300mm,體重可達150~200g。

洄遊習性及分布

香魚喜栖于水質清新,水流湍急,水溫偏低,河底多石礫,無污染的通海河流中。每年9~10月份為産卵季節,在江溪上遊肥育的成香魚集群降河洄遊,到河下遊鹹淡水交彙處産卵﹑孵化。幼魚孵化後随水流入海越冬。翌年春天,當水溫回升至12℃左右,體長40~80mm幼香魚陸續溯河肥育。

出産地域

分布于我國東海,主要産地在浙、閩兩省的近海水域。

飲食做法

其肉質鮮美,營養豐富,整條可食;又是海産的調味品。佐餐時,用它泡湯、或拌涼菜、或炒蛋等均宜,香味撲鼻,生津開胃。

辣炒

原料:丁香魚、腰果、蔥花、紅辣椒末

做法:

1、丁香魚先用沸水煮10分鐘,将丁香魚煮軟後撈起,瀝幹水份備用。2、起油鍋,用中溫将丁香魚及腰果分别炸過,時間各約8分鐘,再撈起瀝幹油備用。

3、将番茄醬放入鍋中,加入糖、鹽與鮮雞粉煮溶,再加入蔥花、紅辣椒末,最後放入丁香魚及腰果拌炒均勻即可。

迷叠香焗

1.熱鍋熱油爆香姜片,碼入丁香魚煎2分鐘,不要翻動;2.在魚身上,均勻的淋上番茄沙司;3.鋪滿對切的小番茄,均勻灑上鹽,最後灑滿迷叠香草幹、擠進檸檬汁;4.預熱烤箱220度,上下火烤15分鐘;5.出爐,把切碎的羅勒葉均勻撒上。

食療作用

據祖國藥典記載:“海蜒,味鹹性溫,有清熱、止瀉之功效。”民間還用于治療慢性腸炎、肺結核等症。

據分析,丁香魚含大量烯酸(DHA)和廿碳五烯酸(EPA),這兩種不飽和脂肪酸對人體預防和治療心血管循環系統的疾病具有特殊療效。而脂溶性的VA、VE,對人體防癌,抗癌延緩衰老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

營養價值

浙江、廈門和海南産區的丁香魚幹蛋白質含量分别為45.25%、42.42%、38.95%,脂肪含量分别為4.71%、3.42%、3.05%。3個産區的丁香魚幹總氨基酸含量為34.4%~38.7%,組合比例均衡,其中含有人體所必需的各種氨基酸,蛋氨酸為第一限制氨基酸,賴氨酸含量高達3.86g/100g,鮮味氨基酸的含量占總氨基酸含量的48.23%。

丁香魚幹脂肪含量較低,但富含高不飽和脂肪酸,DHA含量為21.21%~25.83%,含有豐富的Ca、P、Fe、Zn、Se等微量元素,對不同産區的丁香魚幹的重金屬等有毒有害物質分析結果表明其均符合國家相關安全衛生标準,說明丁香魚幹是一種品質好,有較高營養價值的海産品。

上一篇:熒光烏賊

下一篇:泥猛魚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