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竅不通

一竅不通

漢語成語
一竅不通(yī qiào bù tōng),竅:洞;這裡指心竅。一竅都不是貫通的。比喻什麼都不懂;閉塞、愚鈍。[1]
    中文名:一竅不通 外文名: 拼音:yī qiào bù tōng 近義詞: 反義詞: 出處:《呂氏春秋.貴直論.過理》 結構:聯合式 用法:褒義,謂語

解釋

比喻人昏昧不明事理,或對某事完全不懂。

成語典故

出處

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貴直論·過理》n

亡國之主一貫,天時雖異,其事雖殊,所以亡同者,樂不适也。樂不适則不可以存。糟丘酒池,肉圃為格,雕柱而桔諸侯,不适也。刑鬼侯之女而取其環,截涉者胫而視其髓,殺梅伯而遺文王其醢,不适也。文王貌受,以告諸侯。作為琁室,築為頃宮,剖孕婦而觀其化,殺比幹而視其心,不适也。孔子聞之曰:「其竅通,則比幹不死矣。」夏、商之所以亡也。n

注解

比幹:商朝人,生卒年不詳。商王纣的叔父,與微子、箕子稱殷之三仁。因谏纣不聽而被殺。n

不适:不合乎義理。n

竅:孔穴。此指人的心思、心智。n

典故說明

商朝的時候,有一個非常殘暴的國王叫做纣王,纣王非常喜愛他的妃子妲己,一天到晚跟妲己喝酒玩樂,根本不管國家的事,也不管老百姓的生活過得好不好!他還聽信妲己的話,殺了很多忠臣和無辜的老百姓。n

纣王昏庸無道,梅伯因為正直敢言而令纣王不快,又加上聽信妲己 的讒言,纣王便無情地殺害了忠臣梅伯,還殘忍地命人将其屍體剁成肉醬。n

纣王的叔父比幹是個正直善良的人。看着纣王犯下的諸多罪孽,他 實在忍無可忍,于是跑去勸谏纣王,希望纣王改邪歸正,重整朝綱,勤政為民。極力勸谏纣王不要錯殺無辜,專寵妲己,聽信讒言,誤國誤民。妲己得知比幹如此勸谏纣王,懷恨在心,尋找機會加害比幹。n

有一天,纣王的叔父比幹看不下去,就很生氣的勸纣王說:“你呀!不可以一直沉迷在酒色裡面,不可以亂殺忠臣和無辜的老百姓,你應該要振作起來,替國家和老百姓做點有用的事情呀!” 妲己知道以後,心裡很不高興:“這個比幹真多管閑事呀,居然敢管起我和大王的事來,我一定要好好教訓他!”n

妲己就跑去對纣王說: “大王!如果比幹真的是一個忠臣的話,你為什麼不叫他把自己胸膛剖開,把他的心肝拿出來獻給您呢!”n

纣王聽了妲己的話後,說:“對喔!我可以叫比幹把心獻給我呀!妲己真是聰明呀!”纣王立刻下令賜比幹剖胸而死。n

後來,這件事被記在《呂氏春秋》這本書中,其中有一段話:“纣心不通,安以為惡,若其一竅通,則比幹不殺矣!”意思是說,如果纣王的心通了一竅,就不會做出糊塗事把比幹殺了!n

從此以後,大家就把這句話引伸成“一竅不通”這句成語,用來罵一個人非常愚蠢或是很糊塗!

成語示例

【文學作品】

茅盾《子夜》:“雖然他是一竅不通的渾蟲,可是雙橋鎮上并無'鎮長'之流的官兒,他也還明白。n

【歇後語】

十竅通九竅n

大杆杖吹火n

扁擔吹火n

眼瞎耳聾鼻塞嘴啞n

棒槌吹火n

【燈謎】

十孔九漏n

半邊鼻塞n

【成語故事】

相傳,帝辛晚年荒淫無道,寵愛妃子妲己,一天到晚隻知道和妲己飲酒作樂,既不理會朝政,也不管老百姓們的痛苦;同時,他還聽信妲己的話,殺害了不少忠臣和無辜的老百姓,結果民怨沸騰,諸侯叛離。比幹對此心焦如焚,他見箕子因勸谏而被貶為奴,深為悲憤,表示“君有過而不以死谏,則百姓何辜”(國君犯錯誤,臣子不拼了命去勸阻,百姓們又有什麼罪呢),于是到摘星樓當面規勸帝辛,帝辛不聽。比幹不惜“以死争”,犯顔苦谏三天,對帝辛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帝辛根本聽不進去,反而大怒,吼道:“吾聞聖人之心有七竅,信有之乎?(我聽說聖人天資聰慧,心髒上有七個洞,我倒要看看,果然是這樣嗎?)”随即不念宗親恩義,在摘星樓上挖出了比幹的心髒。n

比幹為國捐軀,年約六十三歲。商朝滅亡後,人民懷念他的忠勇義舉,于是改朝歌摘星樓為摘心台,在上邊建起一座“忠烈坊”,懸聯“剛之忠之仁之勇之,慘也酷也悲也傷也”,以表示對這位忠義之士的永久懷念和敬仰。忠烈坊到清代時還保存完好,抗戰時期毀于戰火,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重建。n

比幹死後,葬在朝歌城南汲縣(今衛輝市)境内,世稱“比幹墓”。周武王滅商後,“命闳夭封比幹之墓”,唐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太宗李世民再封贈比幹為太師,谥忠烈。今比幹墓仍存,而且在淇縣、衛輝一帶有“平寇柏”、“無心菜”的故事流傳。n

到了春秋時,孔子曾經對帝辛殺比幹一事感歎說,纣王心竅不通,如果通一竅,比幹就不會死了。孔子的這句話後來就發展為成語“一竅不通”。n

這則故事,在《呂氏春秋》中也有記載,并且加了注,它的全句是這樣的:“纣心不通,安以為惡,若其一竅通,則比幹不殺矣!”n

上一篇:側目而視

下一篇:大音希聲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