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rator

iterator

軟件設計模式
叠代器(Iterator)模式,又叫做遊标(Cursor)模式。GOF給出的定義為:提供一種方法訪問一個容器(container)對象中各個元素,而又不需暴露該對象的内部細節。從定義可見,叠代器模式是為容器而生。很明顯,對容器對象的訪問必然涉及到遍曆算法。你可以一股腦的将遍曆方法塞到容器對象中去;或者根本不去提供什麼遍曆算法,讓使用容器的人自己去實現去吧。這兩種情況好像都能夠解決問題。
    中文名:叠代器 外文名:iterator 别名: 别稱:又叫做遊标(Cursor)模式 解釋:提供一種方法訪問一個容器

定義結構

然而在前一種情況,容器承受了過多的功能,它不僅要負責自己“容器”内的元素維護(添加、删除等等),而且還要提供遍曆自身的接口;而且由于遍曆狀态保存的問題,不能對同一個容器對象同時進行多個遍曆。第二種方式倒是省事,卻又将容器的内部細節暴露無遺。

而叠代器模式的出現,很好的解決了上面兩種情況的弊端。先來看下叠代器模式的真面目吧。

叠代器模式由以下角色組成:

1).叠代器角色(Iterator):叠代器角色負責定義訪問和遍曆元素的接口。

2).具體叠代器角色(Concrete Iterator):具體叠代器角色要實現叠代器接口,并要記錄遍曆中的當前位置。

3).容器角色(Container):容器角色負責提供創建具體叠代器角色的接口。

4).具體容器角色(Concrete Container):具體容器角色實現創建具體叠代器角色的接口——這個具體叠代器角色與該容器的結構相關。

叠代器模式的類圖如下:

從結構上可以看出,叠代器模式在客戶與容器之間加入了叠代器角色。叠代器角色的加入,就可以很好的避免容器内部細節的暴露,而且也使得設計符合“單一職責原則”。

注意,在叠代器模式中,具體叠代器角色和具體容器角色是耦合在一起的——遍曆算法是與容器的内部細節緊密相關的。為了使客戶程序從與具體叠代器角色耦合的困境中脫離出來,避免具體叠代器角色的更換給客戶程序帶來的修改,叠代器模式抽象了具體叠代器角色,使得客戶程序更具一般性和重用性。這被稱為多态叠代。

适用情況

由上面的講述,我們可以看出叠代器模式給容器的應用帶來以下好處:

1).支持以不同的方式遍曆一個容器角色。根據實現方式的不同,效果上會有差别。

2).簡化了容器的接口。但是在java Collection中為了提高可擴展性,容器還是提供了遍曆的接口。

3).對同一個容器對象,可以同時進行多個遍曆。因為遍曆狀态是保存在每一個叠代器對象中的。

由此也能得出叠代器模式的适用範圍:

1).訪問一個容器對象的内容而無需暴露它的内部表示。

2).支持對容器對象的多種遍曆。

3).為遍曆不同的容器結構提供一個統一的接口(多态叠代)。

簡介

Iterator(叠代器)模式又稱Cursor(遊标)模式,用于提供一種方法順序訪問一個聚合對象中各個元素,而又不需暴露該對象的内部表示。或者這樣說可能更容易理解:Iterator模式是運用于聚合對象的一種模式,通過運用該模式,使得我們可以在不知道對象内部表示的情況下,按照一定順序(由iterator提供的方法)訪問聚合對象中的各個元素。

由于Iterator模式的以上特性:與聚合對象耦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的廣泛運用,一般僅用于底層聚合支持類,如STL的list、vector、stack等容器類及ostream_iterator等擴展iterator。

根據STL中的分類,iterator包括:

輸入叠代器(Input Iterator):通過對輸入叠代器解除引用,它将引用對象,而對象可能位于集合中。最嚴格的輸入叠代隻能以隻讀方式訪問對象。

輸出叠代器(Output Iterator):該類叠代器和Input Iterator極其相似,也隻能單步向前叠代元素,不同的是該類叠代器對元素隻有寫的權力。

以上兩種基本叠代器可進一步分為三類:

前向叠代器(Forward Iterator):該類叠代器可以在一個正确的區間中進行讀寫操作,它擁有Input Iterator的所有特性,和Output Iterator的部分特性,以及單步向前叠代元素的能力。

雙向叠代器(Bidirectional Iterator):該類叠代器是在Forward Iterator的基礎上提供了單步向後叠代元素的能力。

随機叠代器(Random Access Iterator):該類叠代器能完成上面所有叠代器的工作,它自己獨有的特性就是可以像指針那樣進行算術計算,而不是僅僅隻有單步向前或向後叠代。

vector和deque提供的是RandomAccessIterator,list提供的是BidirectionalIterator,set和map提供的iterators是ForwardIterator,關于STL中iterator的更多信息,請閱讀參考1或2。

應用

Iterator模式有三個重要的作用:

1)它支持以不同的方式遍曆一個聚合,複雜的聚合可用多種方式進行遍曆,如二叉樹的遍曆,可以采用前序、中序或後序遍曆。叠代器模式使得改變遍曆算法變得很容易:僅需用一個不同的叠代器的實例代替原先的實例即可,你也可以自己定義叠代器的子類以支持新的遍曆,或者可以在遍曆中增加一些邏輯,如有條件的遍曆等。

2)叠代器簡化了聚合的接口,有了叠代器的遍曆接口,聚合本身就不再需要類似的遍曆接口了,這樣就簡化了聚合的接口。

3)在同一個聚合上可以有多個遍曆,每個叠代器保持它自己的遍曆狀态,因此你可以同時進行多個遍曆。

4)此外,Iterator模式可以為遍曆不同的聚合結構(需擁有相同的基類)提供一個統一的接口,即支持多态叠代。

簡單說來,叠代器模式也是Delegate原則的一個應用,它将對集合進行遍曆的功能封裝成獨立的Iterator,不但簡化了集合的接口,也使得修改、增加遍曆方式變得簡單。從這一點講,該模式與Bridge模式、Strategy模式有一定的相似性,但Iterator模式所讨論的問題與集合密切相關,造成在Iterator在實現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具體将在示例部分進行讨論。

正如前面所說,與集合密切相關,限制了Iterator模式的廣泛使用。在一般的底層集合支持類中,我們往往不願“避輕就重”将集合設計成集合+Iterator的形式,而是将遍曆的功能直接交由集合完成,以免犯了“過度設計”的诟病,但是,如果我們的集合類确實需要支持多種遍曆方式(僅此一點仍不一定需要考慮Iterator模式,直接交由集合完成往往更方便),或者,為了與系統提供或使用的其它機制,如STL算法,保持一緻時,Iterator模式才值得考慮。

舉例

可以考慮使用兩種方式來實現Iterator模式:内嵌類或者友元類。通常叠代類需訪問集合類中的内部數據結構,為此,可在集合類中設置叠代類為friend class,但這不利于添加新的叠代類,因為需要修改集合類,添加friend class語句。也可以在抽象叠代類中定義protected型的存取集合類内部數據的函數,這樣叠代子類就可以訪問集合類數據了,這種方式比較容易添加新的叠代方式,但這種方式也存在明顯的缺點:這些函數隻能用于特定聚合類,并且,不可避免造成代碼更加複雜。

STL的list::iterator、deque::iterator、rbtree::iterator等采用的都是外部Iterator類的形式,雖然STL的集合類的iterator分散在各個集合類中,但由于各Iterator類具有相同的基類,保持了相同的對外的接口(包括一些traits及tags等,感興趣者請認真閱讀參考1、2),從而使得它們看起來仍然像一個整體,同時也使得應用algorithm成為可能。我們如果要擴展STL的iterator,也需要注意這一點,否則,我們擴展的iterator将可能無法應用于各algorithm。

以下是一個遍曆二叉樹的Iterator的例子,為了方便支持多種遍曆方式,并便于遍曆方式的擴展,其中還使用了Strategy模式(見筆記21):

(注:1、雖然下面這個示例是本系列所有示例中花費我時間最多的一個,但我不得不承認,它非常不完善,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考慮參考下面的參考材料将其補充完善,或提出寶貴改進意見。2、我本想考慮将其封裝成與STL風格一緻的形式,使得我們遍曆二叉樹必須通過Iterator來進行,但由于二叉樹在結構上較線性存儲結構複雜,使訪問必須通過Iterator來進行,但這不可避免使得BinaryTree的訪問變得異常麻煩,在具體應用中還需要認真考慮。3、以下隻提供了Inorder<中序>遍曆iterator的實現。)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using namespace std;

template

class BinaryTree;

template

class Iterator;

template

class BinaryTreeNode

{

public:

typedef BinaryTreeNode NODE;

typedef BinaryTreeNode* NODE_PTR;

BinaryTreeNode(const T& element) : data(element), leftChild(NULL), rightChild(NULL), parent(NULL) { }

BinaryTreeNode(const T& element, NODE_PTR leftChild, NODE_PTR rightChild)

:data(element), leftChild(leftChild), rightChild(rightChild), parent(NULL)

{

if (leftChild)

leftChild->setParent(this);

if (rightChild)

rightChild->setParent(this);

}

T getData(void) const { return data; }

NODE_PTR getLeft(void) const { return leftChild; }

NODE_PTR getRight(void) const { return rightChild; }

NODE_PTR getParent(void) const { return parent; }

void SetData(const T& data) { this->data = item; }

void setLeft(NODE_PTR ptr) { leftChild = ptr; ptr->setParent(this); }

void setRight(NODE_PTR ptr) { rightChild = ptr; ptr->setParent(this); }

void setParent(NODE_PTR ptr) { parent = ptr; }

private:

T data;

NODE_PTR leftChild;

NODE_PTR rightChild;

NODE_PTR parent; // pointer to parent node, needed by iterator

friend class BinaryTree;

};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