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迪勒拉山系

科迪勒拉山系

南北美洲大陸西部的褶皺山系
科迪勒拉山系世界上最長的褶皺山系。縱貫南北美洲大陸西部。北起阿拉斯加,南到火地島,綿延約15000公裡。屬中新生代褶皺帶。科迪勒拉山系部分山段森林茂密,水力資源豐富。有銅、鉛、鋅、錫、金、銀、石油、煤、硫磺、硝石等多種礦産資源。科迪勒拉山系覆蓋下的墨西哥、中美洲地峽和安第斯山中部,是印第安人古文明的發祥地。
    中文名:科迪勒拉山系 外文名:The Cordillera mountainsCordilleran 别名:

概述

綿長的科迪勒拉山系,從北美洲西北角的阿拉斯加逶迤向南,經過加拿大和美國的西部,終止于墨西哥。

它的主脈、号稱“北美脊柱”的落基山脈,氣勢磅礴地聳立在山系的東部,俯瞰着北美中部浩瀚的大草原。在落基山脈的中段,隐藏着一片神秘的淨土,一件大自然億萬年來精心營造的藝術品,這便是素有“落基山脈皇冠”之稱的沃特頓冰川國際和平公園。

公園的北部,是加拿大境内的沃特頓湖國家公園,公園的南部,是美國境内的冰川國家公園。為了表達兩國人民和平共處,共享人類共同财富的願望,1932年,這兩處公園聯合,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座國際和平公園。

科迪勒拉山系的地貌結構自成一體,它是由一系列縱向山脈、山間高原、盆地和谷地組成,但其南北兩段略有差異,北段(北美)大緻可分為東、中、西三個縱列帶;南段(南美)以安第斯山脈為主體,其西為沿海山脈,其東為科迪勒拉前山。

北美洲部分山體較寬(800~1600公裡)、較低(海拔1500~3000米),主要由海岸山脈、内華達山脈、落基山脈及山間高原與盆地組成。南美洲部分山體較窄(300~800公裡)、較高(大都在海拔3000米以上);以安第斯山脈為主幹,中段夾有荒漠高原和山間小盆地。

科迪勒拉山系自然環境複雜多樣,容多種氣候類型和自然帶于一山體,并有若幹種垂直帶景觀。高大山系的崛起和屏障作用,對南美洲大陸氣候、水文網分布、地理環境地域分異、人文景觀和交通線布局等帶來巨大影響。

成因

科迪勒拉山系的成因,主要是大洋闆塊和大陸闆塊相互作用的結果。這一活動與大西洋的張開及南部岡瓦納大陸的分離,特别是南美與非洲的分開,都有着密切的關聯。

科迪勒拉山系主要形成于中生代——新生代。中生代前半期,科迪勒拉地槽處于沉降和堆積階段,侏羅紀末後,地槽處曾有多次造山運動,并伴有廣泛的岩漿侵入。至白垩紀末拉拉米運動,掀起了大規模造山運動,其影響範圍北起阿拉斯加向南至大小安的列斯群島,在南美使安第斯地槽發生強烈的造山運動,造就了整個安第斯山的褶皺構造。至此,美洲大陸的面積向西擴展了一大步。這次運動一直延續到第三紀。

新生代以後,科迪勒拉山系曾進入一個以侵蝕為主的時期,使山間盆地、山前拗陷及低地處都有大量的陸相沉積,及至上新世又掀起巨大的上升運動,并一直延續到第四紀及更後,這次運動使科迪勒拉山系重新擡升、褶皺、斷裂并伴随岩漿侵入,熔岩噴發和火山活動。經過這次運動,科迪勒拉山系不僅具有年青的現代構造地貌的特征,而且通過中美地峽,使南北美溝通聯系,并使它成為世界上最長的山體。

第四紀初期對科迪勒拉山系有一定的影響,從時間上看北段(北美)早于南段(南美),冰川覆蓋的範圍則北段大于南段。不列颠哥倫比亞高原是科迪勒拉北段的冰川中心,南段主要是高山冰川。強烈的冰蝕作用,對科迪勒拉山系的面貌進行了再蝕刻。

地貌結構

北段

北段東部以落基山脈為主體,其北有布魯克斯山,其南為墨西哥高原東側的東馬德雷山。

落基山脈南北延5000千米,一般高2000米,南部高峰可達4000米以上。落基山構造複雜,大多以褶皺和沖斷層為基礎,呈現為條狀山脈和間隔斷層谷地為主。著名的黃石國家公園就位于它的中段,以溫泉和噴泉著稱。

中部為山間高原盆地帶。自北而南有育空高原、不列颠哥倫比亞高原、哥倫比亞高原、大盆地、科羅拉多高原和墨西哥高原。分布範圍很廣,其構造地形差别也大。育空高原高2000~3000米,是北美北部唯一未受冰川覆蓋的地區;不列颠哥倫比亞高原與哥倫比亞高原均為熔岩高原,并有冰蝕地貌廣泛分布。

大盆地内有短窄斷塊山與幹盆地交錯分布,因氣候幹旱多沙漠和鹽湖。科羅拉多高原一般高2100~3300米,由前寒武紀花崗岩、片麻岩到各個地質時代的水平岩層組成;新生代以來不斷上升,緻使科羅拉多河不斷下切,形成深1830米的著名的科羅拉多大峽谷。峽谷兩側岩層自古到今依次水平排列,成為地質學科最完整的自然标本室。

墨西哥高原具有斷塊山與盆地間錯分布的特征,南部較高,南緣有一條東西向火山帶。西部為太平洋邊緣山地。由東西兩側山地與中間的陷落谷地組成。東側山地自北向南有阿拉斯加山、加拿大海岸山脈、喀斯喀特山、内華達山和西馬德雷山,一般高2000~3000米,其中阿拉斯加山脈的麥金利山高6193米,為北美最高峰。

西側山地自北向南有阿留申山脈、楚加池山脈、厄來阿斯山脈,往南接成為島山形式的亞曆山大群島、溫哥華島等,再南接美國海岸山脈和加利福尼亞半島。這裡多斷塊山和斷層谷地,著名的聖安的列斯大斷層就在這裡,中部的陷落谷地有的已成海灣,如庫克灣、聖弗朗西斯科灣、加利福尼亞谷地、加利福尼亞灣等。

南段

南段以安第斯山脈為主體,其西為沿海山脈,其東為科迪勒拉前山。安第斯山延伸于南美大陸的西岸和北岸,從特立尼達島向西轉南直達火地島,直線距離近9000千米,平均高3000米,有許多高峰在5000米以上,個别的可超過7000米,是世界最高大的山脈之一。

新生代以來,安第斯山地區火山地震十分頻繁,說明它至今尚處于不穩定狀态。安第斯山在地形結構上北、中、南三段有所差異。北段具有山脈分支隔以幽深谷地的特點。這裡的安第斯山分成東、中、西三支科迪勒拉山,它們在南緯3°以南逐漸靠攏。

中段,東、中科迪勒拉山合而為一,山體逐漸開寬,最寬處可達800千米,平均海拔可達4500米,且多五、六千米以上的山峰。南緯27°30′以南的南段,東西科迪勒拉山接近,寬度收斂,逐漸合為一條山脈;其最南端因近代下沉,多島嶼及峽灣式海岸。沿海山脈由秘魯中部沿海向南至火地島,這是一個近期上升的古老蝕餘塊狀山,西坡為陡峭的上升斷崖。

在沿海山脈與安第斯山之間,是智利中央縱谷。南緯42°以南,因下沉作用,淪為港灣。科迪勒拉前山,位于安第斯山以東,構造上屬海西褶帶,新生代時受安第斯山上升的影響,發生斷層和火山噴發,在地形上呈現為一系列與安第斯山平行或略為斜交的山嶺與深谷相間的特征。

主體山脈

安第斯山脈是世界上最長的山脈,幾乎是喜瑪拉雅山脈三倍半,屬科迪勒拉山系,是科迪勒拉山系主幹。南美洲西部山脈大多相互平行,并同海岸走向一緻,縱貫南美大陸西部,大體上與太平洋岸平行,其北段支脈沿加勒比海岸伸入特立尼達島,南段伸至火地島。

跨委内瑞拉、哥倫比亞、厄瓜多爾、秘魯、玻利維亞、智利、阿根廷等國,全長約8900千米。一般寬約300千米,最寬處在阿裡卡(Arica)至聖他克盧斯(Santa Cruz)之間,寬約750公裡。整個山脈的平均海拔3,660米,有許多高峰終年積雪,海拔超過6000米,由一系列平行山脈和橫斷山體組成,其間有高原和谷地。

海岸山脈是科迪勒拉山系的一部分,亦稱太平洋海岸山脈,北美洲西部沿着太平洋海岸的一系列山脈。北起阿拉斯加、不列颠哥倫比亞(包括溫哥華島、夏洛特皇後群島、亞曆山大群島和科的阿克島),穿過奧瑞岡、華盛頓州,南至加州南部。

這些山脈高度約有1000米,但有些山峰和山脊的高度可達2000米。奧瑞岡州南部和加州北部的海岸森林種類以巨大紅杉為主,較靠近内陸地區則是闊葉硬材和針葉樹的混合林。不列颠哥倫比亞省的海岸山脈不是此山脈的延續,而是屬于喀斯開山脈。

内華達山脈位于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東部,北起拉森峰,南至蒂哈查皮山口,全長640公裡,寬80至130公裡。是科迪勒拉山系西緣山地的組成部分,與喀斯喀特山、太平洋沿岸的山地相連。

山脈巍峨險峻,連綿不斷。平均海拔1800至3000米,有10座海拔4300米以上的高峰,其中惠特尼山海拔4418米,為美國本土最高峰。山勢自東向西傾斜:東坡斷崖陡峻,拔起于東鄰大盆地之上,高差達1500至3000米,植被稀疏,多為灌木草類。

西坡平緩傾向加利福尼亞中央谷地,多河流切割成的深邃峽谷,森林茂密,迎太平洋濕潤氣流而雨雪豐沛,河流、湖泊衆多,水力資源豐富,使中央谷地成為富饒的農業區。雪線高度3600多米,北部發育現代冰川,山區多古代冰川遺迹,故1518年西班牙探險隊以本國内華達山脈命名,意為雪山。自1848年采金興起,經久不衰。有高峰、深谷、瀑布、湖泊、森林、冰川,風景壯麗,辟有約塞米蒂等3個國家公園。

落基山是美洲科迪勒山系在北美的主幹,從阿拉斯加到墨西哥,南北縱貫4500千米,巍然壯觀,層巒疊嶂,群峰聳立,猶如一條綿延起伏的巨龍,成為北美大陸的支柱,由此被稱為北美洲的“脊骨”。

它是從北向南縱貫北美的偉大山脈,南北各地的自然地理特征和生态環境差異明顯,各自呈現出風格獨特的自然風光,自然景觀最為壯麗。落基山脈分布範圍很廣,它的很大一部分坐落在加拿大境内。這裡不僅蘊藏着豐富的煤、鐵、金等礦物資源,迄今為止,它還是一個沒有被人類過度開發的荒野地帶。

整個落基山脈由衆多小山脈組成,其中有名有姓的就有39條山脈,大部分山脈平均海拔2000~3000米,甚至有許多山峰超過4000米以上,如加尼特峰高達4202米,隆斯峰高達4346米,埃爾伯特峰高達4399米。每個峻嶺形如長劍,高聳入雲;每個險峰,雲霧缭繞,白雪皚皚。

許多美國大河都發源于落基山脈,如密西西比河、阿肯色河、密蘇裡河、科羅拉多河等,還有不少河流靠山頂的冰雪融化供給水源。所以,落基山脈是北美洲東西部最大的分水嶺,山脈西部的河流注入太平洋,山脈東部的河流注入墨西哥灣。

地理影響

科迪勒拉山系不僅本身是美洲地貌結構的一個基本要素和特點,而且它對地理環境其他組成要素的分布格局也産生巨大效應。逼臨太平洋南北縱列高大的科迪勒拉山,成為太平洋氣流向東進程的巨大屏障,太平洋沿岸一般降水為500毫米左右,北緯40°以北是多雨帶,最大可達2000毫米以上。

但進入山間高原和盆地區後,因處于背風位置,且地形閉塞,年降水在500毫米以下,大盆地和科羅拉多高原處,甚至不足50毫米,說明由西向東不斷遞減。由此影響土壤和植被也由西向東演變。北緯40°以北更為明顯,由西岸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和針葉林,向東進入山間高原逐步更替為溫帶大陸性半幹旱氣候和草原。

山地本身,垂直分布甚為明顯。科迪勒拉山系的南北縱列,使美洲西海岸的河流短小而多獨流入海,一般富水能而乏航運價值,而在山系以東卻發育着源遠流長的世界著名大河,如北美的密西西比河和南美的亞馬孫河,山地提供的水源補給,是形成這二大水系不可缺少的條件。

科迪勒拉山系的形成過程中,北美西北部和亞洲東北部曾有過聯系和中斷,從而使兩地動物互有往來,形成許多共同屬和相似的動物種,如水貂、猞猁、狼和獾等。它也提供了南北美洲之間動物往來的條件,在北美東南部出現犰狳等與南美相同的種和屬,南美的貓科、犬科和浣熊科等則來自北美。

因此,科迪勒拉山系的形成,豐富了南北美洲的動物種類。由于科迪勒拉山系為一年青褶皺帶,新生代以來構造活動十分強烈,它成為世界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的重要組成部分,火山地震十分頻繁。如安第斯山區的三大火山帶,高于5700米的火山錐就有18座,阿空加瓜火山海拔6964米,是世界最高的死火山;圖彭加托火山海拔6800米,是世界是上最高的活火山。

本世紀以來,僅北美加州地區發生7級或大于7級的強震9次,1992年就發生二次7.9級的強震。火山地震強烈的原因,是因為大陸闆塊與大洋闆塊加快速率相互碰撞的結果。

礦産

科迪勒拉山系的礦産資源是十分豐富的。由于其在形成過程中幾經構造變動、斷裂、岩漿侵入、火山噴發及多次的侵蝕,緻使岩層變質和古老岩層出露,從而形成了美洲的其他地區所缺乏的多種金屬礦和沉積礦。

其中銅、鉛、鋅、鋁土、钼、銻、石油、磷酸鹽等的儲量或産量具有全洲或世界意義,它為美洲大陸的開發和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質基礎。

最長的褶皺山系

褶皺山系:

岩層在地質構造運動的作用下出現的層理彎曲,其連續性未受破壞的一種構造變形。又稱褶曲。一個彎曲的中心叫軸部,軸部的兩側為翼部。根據褶曲的方向,可分為向斜和背斜兩類。

一系列褶曲的組合即成為複向斜和複背斜。褶皺對地貌形态有重要影響,世界上絕大部分的山脈都是褶皺山脈,如喜馬拉雅山、阿爾卑斯山。

“科迪勒拉山系”是世界上最長的褶皺山系。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