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T

OPT

改善生産管理的技術
OPT(Optimized Production Technology,最佳生産技術)是一種改善生産管理的技術,以色列物理學家Eli Goldratt博士于70年代提出,用于安排企業生産人力和物料調度的計劃方法。OPT系統将重點放在控制整體産出的瓶頸資源上,優先處理所有瓶頸作業,并以平衡物料流動為原則,使整個系統達到産出最大的目的。OPT的倡導者強調,任何企業的真正目标是現在和未來都賺錢;要實現這個目标,必須在增加産銷率的同時,減少庫存和營運費用。OPT其指導思想實質上是集中精力優先解決主要矛盾,這對于單件小批生産類型比較适應。
  • 中文名:最佳生産技術
  • 外文名:
  • 所屬學科:
  • 簡寫:OPT

概念論述

最初被稱作最佳生産時間表(Optimized Production Timetable),80年代才改稱為最佳生産技術。後來Goldratt又進一步将它發展成為約束理論(Theory of Constraints,TOC)。OPT的倡導者強調,任何企業的真正目标是現在和未來都賺錢;要實現這個目标,必須在增加産銷率的同時,減少庫存和營運費用。

它吸收MRP和JIT的長處,是以相應的管理原理和軟件系統為支柱,以增加産銷率、減少庫存和運行為目标的優化生産管理技術。其特别之處不僅在于提供了一種新的管理思想,而且在于它的軟件系統。OPT兩大支柱是OPT原理及OPT軟件。

它是一套可提高産出、減少存貨的分析性技術理論。

目标

OPT的倡導者認為,任何制造企業的真正目标隻有一個,賺錢。按照OPT的觀點,在生産系統中,作業指标也有三個:

1)産銷率(throughput,T)。按OPT的規定,它不是一般的通過率或産出率,而是單位時間内生産出來并銷售出去的量,即通過銷售活動獲取金錢的速率。生産出來但未銷售出去的産品隻是庫存。

2)庫存(inventory,I)。是一切暫時不用的資源。

3)運行費(operating expenses,OE)。是生産系統将庫存轉化為産銷量的過程中的一切花費,包括所有的直接費用和間接費用。

按照OPT的觀點,用這三個指标就能衡量一個生産系統。如果從貨币角度考慮,産銷率是要進入系統的錢,庫存是存放在系統的錢,而運行費是将庫存變成産銷率而付出的錢。

基本内容

OPT其指導思想實質上是集中精力優先解決主要矛盾,這對于單件小批生産類型比較适應。這類企業由于産品種類多、産品結構複雜,控制對象過多,因此必須分清主次,抓住關鍵環節。其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四方面:

1)物流平衡是企業制造過程的關鍵

對企業的産品需求是外部因素,時刻都在變化。為适應市場,企業必須以可能的低成本、短周期生産出顧客需要的産品。因此,制造問題主要是物流平衡問題,即需要強調實現物流的同步化。

2)瓶頸資源是産品制造的關鍵制約因素

在制造過程中,影響生産進度的是瓶頸環節。瓶頸資源實現滿負荷運轉,是保證企業物流平衡的基礎。瓶頸資源損失或浪費1小時,制造系統即損失或浪費1小時。因此,瓶頸資源是制造系統控制的重點,為使其達到最大的産出量可采取以下措施:

⑴在瓶頸工序前,設置質量檢查點,避免瓶頸資源做無效勞動。

⑵在瓶頸工序前,設置緩沖環節,使其不受前面工序生産率波動影響。

⑶采用動态的加工批量和搬運批量。對瓶頸資源,通常加工批量較大,減少瓶頸資源的裝設時間和次數,提高其利用率;而較小的運輸批量,使工件分批到達瓶頸資源,可減少工件在工序前的等待時間,減少在制品庫存。

3)由瓶頸資源的能力決定制造系統其他環節的利用率和生産效率。

4)對瓶頸工序的前導和後續工序采用不同的計劃方法,提高計劃的可執行性。

根據OPT的原理,企業在生産計劃編制過程中,首先應編制産品關鍵件的生産計劃,在确認關鍵件的生産進度的前提下,再編制非關鍵件的生産計劃。

OPT系統的九條原則

1.追求物流的平衡

2.在瓶頸資源上損失一小時,整個系統損失一小時

a.在瓶頸工序前設置(Quality Inspection Station)

b.工序前設(Buffer)

c.加大瓶頸設備的Process Batch.減少Setup次數

d.減少調整的絕對時間

3.Non-bottleneck Resources的利用程序由Bottlenech Resourcesr的能力來決定

4.在Non-bottleneck節省時間是沒有意義的

5.Bottleneck控制了整個生産系統的庫存量和流程

6.對Bottleneck的Previous Procedure和Subsequent Procedure就采用不同的計劃

7.運輸批量不一定等于Production lot size

8.各工序的加工批量是可變的

9.作業計劃應該在考慮了整個系統的資源約束條件後,再進行安排。

發展狀況

最優生産技術OPT的管理哲理向許多傳統的管理思想發出挑戰,從而拉開了論戰的序幕。高德拉特的合夥人之一Robert E. Fox曾經以 “OPT, MRP or JIT—What’s Best?” 為題,将OPT作為一種計劃方法向MRP的霸主地位提出挑戰,并在APICS協會引起很大轟動。随後,制造業社會試圖要求高德拉特公開OPT軟件的“黑箱”算法邏輯,又引起了論戰。關于OPT的最後論戰是由Eli Goldratt and George Plossl 在1984年APICS的國際會議上頂着巨大壓力發布白皮書“A Town Without Walls”引起的,這篇文章間接批評了APICS的領導層。

實施要求

實施OPT的要求及條件

對OPT,目前理論界的認識還不一緻,存在着各種看法,主要包括:

①把OPT當做一種新的計劃思想;

②作為一種作業計劃的仿真語言;

③作為生成MPS、物料和能力需求計劃及詳細計劃的一個軟件包;

④作為一種處理數據精确度的一種嘗試,以求在數據未達到高度精确之前獲得利潤。

但有一點很明顯,即OPT強調的是車間現場,其着眼點在于企業車間現場的一些決策量上,并據此來實現對生産的計劃與控制。其做法的基本點是使用一些重要的判定準則來決定每一作業的先後順序,即使用一組“管理系數”的加權函數,來确定每個作業的優先權數及批量,制定出一個合理的生産計劃。這些管理系數涉及到理想的産品組合、交貨期、理想的安全庫存水平以及瓶頸資源的使用等等。

OPT實施的關鍵是制定計劃後的落實工作。在落實計劃過程中,傳統的許多做法是有害的,其中最大的威脅将來自傳統的成本會計的考核體系。因為成本會計體系忽視了瓶頸與非瓶頸的區别,其考核一般是通過設備和操作工人的利用率及生産成本,而不是通過整個系統的有效性來進行的,它着重于局部的優化,這必然助長了人們盲目生産的作法,其結果是無論對瓶頸資源還是對非瓶頸資源都力求充分地使用。人們為了完成工時和設備利用率會盲目生産,最終必然導緻高庫存和浪費。針對這些情況,OPT則力求從全局的觀點來進行考核,從原材料的采購一直追蹤到産品銷售。其考核體系對瓶頸與非瓶頸是分别對待的,認為對非瓶頸的考核不應以生産量為依據,而應以它生産的有效的産品量來考核。按OPT觀點,成本會計注重的是“活力”而非”利用”,而正确的做法應該是注重“利用”而非“活力”。

另外,OPT軟件的具體運行和MRP一樣需要大量的數據支持,例如産品結構文件(BOM)、加工工藝文件以及精确的加工時間、調整準備時間、最小批量、最大庫存、替代設備等等數據。同時要成功地實施OPT,還要求管理者必須對OPT産生的計劃要有信心,要改變一些舊的作業方式,例如接受午餐和工修連續工作制的作法等。

從OPT的實踐表明,它比較适合于一些基本、簡單的産品及很大的批量且所需工序較少的情況,而在單件生産車間中發揮的效果不佳。

其适用條件為,

①瓶頸要相對穩定;

②瓶頸要保證達到100%的負荷能力;

③需求是相對穩定的;

④員工願意而且能夠服從計劃的調度安排。

再者,OPT對于動态的數據以及瓶頸和接近瓶頸資源的數據要求精确。實現OPT還需對員工進行培訓,使他們能在不同的生産崗位上及時發現問題,跟蹤問題,最終用OPT方法來解決問題。

相關詞條

物資需求計劃、生産、技術、管理、企業、計劃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