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Space

MySpace

全球第二大的社交網站
2005年7月,新聞集團(NewsCorporation)以5.8億美元現金收購當時MySpace的母公司IntermixMedia,從而進入了網絡新聞博客及網絡社交領域,擁有了這個廣受歡迎的SNS網站、“生活方式門戶網站”。2011年6月30日消息,新聞集團已經以3500萬美元現金加股票的價格把MySpace出售給了網絡廣告公司Specific Media,雙方已經就此達成協議。
    網站名稱: 别名: 創始人: 總部地點: 主辦單位: 網站類型: 網站口号: ICP備案号: 中文名:聚友網 組織形式:合夥企業 創建地點:2003年 總部所在地:美國 産品服務:提供免費的微型博客、個人主頁、個人空間、電子相冊、博客空間、音樂和視頻上傳空間等服務。

公司概述

MySpace.com是在2003年的時候由南加州的幾個人建立起來的。負責這個網站推廣的是Tom Anderson。開始時,MySpace是由一群二十五歲的人建立起來的。在MySpace的發展史上,很多人的貢獻都比Tom的要大,比如說Chris和Josh。其中一個鮮為人知又帶些神秘色彩的人物,Shane,也為MySpace早期的成功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他邀請了很多有名的朋友加入了這個網站,随之而來的,還有他們的粉絲群。 幾個月内,這個網站的知名度迅速提高。

由于各種原因,最近,從5.8億美元高價買入到3500萬美元低價甩賣,新聞集團隻用了6年時間。美國時間2011年6月29日,數字媒體公司Specific Media宣布,以3500萬美元的價格從新聞集團手中購得社交網站MySpace,新聞集團隻保留少部分MySpace的股權。同一天,MySpace首席執行長麥克·瓊斯(Mike Jones)在緻MySpace員工信中宣布了上述消息,瓊斯在郵件中稱MySpace将進行一系列重組,包括大幅裁員,約有450名員工的團隊被裁掉一半以上,瓊斯本人也将在交接完成後辭任CEO。

關于此次交易的細節,《華爾街日報》援引知情人士的話稱,Specific Media隻是在近幾天才成為MySpace最有力競争者,它将以現金加股票3500萬美元的價格買下MySpace,新聞集團保留MySpace不足5%的股份。

MySpace的興衰巨變讓人不免有些宿命論的感覺,盡管希望通過轉型社交娛樂網站力挽狂瀾,但現在看來并未如願,而頻頻傳出的出售言 論更是讓曾今的社交巨頭難以名狀。今年4月,MySpace的美國獨立用戶數為3710萬,同比下降46%,這或許是報業大王默多克曾今力争收 購時做夢也想不到的。

Myspace2007年進入中國,啟用獨立域名myspace.cn,命名為聚友網。聚友網定位白領社區,通過與MSN合作導入用戶,當時在白領中具有一定影響;但随着開心網、微博等新型社交形式的興起,聚友網逐漸式微,去年4月宣布轉型音樂社區;今年1月,高層地震,CEO魏來、運營副總裁雷振劍離職;今年6月,Myspace被新聞集團以3500萬美元整體出售給數字媒體公司Specific Media,這也被認為是中國業務聚友網整體調整的前兆。

Myspace的失敗體現了SNS發展過程中的所有問題。在它黯然的背影中,蘊含着諸多對互聯網業界的啟示。

興衰啟示錄

2003年,兩名擁有Friendster賬号又熱愛音樂的eUniverse公司員工,用10天時間制作出了Myspace。eUniverse公司管理層對這一産品非常感興趣,CEO Brad Greenspan親自擔任這個産品的團隊負責人,并在财務、人力和技術方面都給予了大力支持,将其作為公司的重點項目培育。所以,Myspace并沒有遇到一般創業項目那樣的困難。

2003年的9月25日,MySpace推出了好幾項新的功能,包括圈子的檔案頁,可以清空收件箱的垃圾箱,新的公告闆外觀,在系統每一處都有的實時郵件提醒,無限的朋友數,以及可以修改郵箱地址和關閉提醒的選項。同時,還修補了一系列的系統漏洞。 

2003年10月,他們推出了一些新的功能,比如可以對人們的檔案照片進行評論,隐藏在線狀态,能夠阻止好友申請以及在評論被發布在頁面上之前先進行審核。2003年11月,MySpace增加了以下的功能:分類廣告、照片評分以及通過興趣查找用戶。2003年12月18日,MySpace推出了它的即時通訊系統,以實現用戶之間的即時通信。一些MySpace的用戶也建立了他們自己的IRC聊天室,并将其作為非官方形式進行推廣。MySpace于2004年2月推出了它自己的聊天室。 

2004年,音樂家們被允許建立他們自己的檔案頁,并可以上傳他們的mp3歌曲來組建更大的粉絲群。一些樂隊甚至允許自己的歌曲被下載。這個概念(不太确定這裡的概念具體指向為何)對一些人有效,對另一些人則不然。 

2004年4月上旬,諸如論壇、遊戲、高級搜索和一項新的日志定制等功能被推出。遊戲中包括了非常流行的“Gold Miner”。 2004年6月4日起,用戶可以創建新的圈子,這樣有共同興趣的人就有了可以分享自己的感受的地方。一個圈子有兩種方式來增加成員。圈子和網站遇到的一些其他的問題是垃圾郵件,和試圖旋轉的超自然存在,而這些旋轉會通過HTML對論壇造成破壞。

2004年秋,博客系統推出了另一個小的功能點。如果想要支持自己的朋友,用戶可以通過“支持”,後來變成了“表揚”,他們的朋友來表揚他們,或是緻以敬意。另一個名稱的改變是将日志改成了博客。

2004與2005年交替之際,MySpace推出了“事件邀請”項。很多樂隊利用這項功能來邀請粉絲參加自己的演出,同時該功能也可以被用于很多其他用途。就在同一時期,這個網站有可能關閉的謠言四散。

在2005年1月27日,MySpace推出了另一項新的功能,讓它的用戶能夠看到自己在美國在線、雅虎以及MSN中的朋友是否也在MySpace裡。網站創建初期所遇到的問題現在變成了這裡的一項功能。 2005年2月24日,MySpace為圈子的管理員們提供了将某些話題在論壇中置頂的便捷功能。在其他的一些帶有論壇的站點裡,比如有名的“sticky threads”,這項功能是對所有用戶開放的,這樣用戶就不用為了找到自己想要的内容而不得不去翻好幾頁的帖子。

2005年3月28日,它推出了“用戶名”的功能,這樣用戶可以自行創建一個新的URL地址。知道這個地址的用

戶們可以直接将其輸入到地址欄,就可以很方便地訪問他們朋友的檔案頁面了。 2005年7月,新聞集團以5.8億美元收購了Myspace的母公司eUniverse,其中大部分估值都來自于Myspace。彼時,其用戶為2000萬。

2006年,谷歌與MySpace簽訂了為期3年價值9億美元的合作協議,谷歌成為MySpace的獨家搜索引擎供應商,MySpace必須保證連續三年廣告點擊率的大幅增加,高額的回報成為MySpace的負擔。

2006-2007年的移“動風潮”也加速了MySpace衰落的命運:惠普、英特爾、微軟、諾基亞幾乎 都在這一兩年間達到發展頂峰。

2008年4月,在音樂版權官司敗訴之後的Myspace被迫投入巨資與四大唱片公司合資成立MySpace Music,并在當年8月上線。就在Myspace聯合四大唱片公司建立了自己的音樂銷售實體Myspace Music的時候,它的用戶數被Facebook超越。

2009年初,默多克聘請了Facebook前COO Owen Van Natta作為Myspace的CEO,負責Myspace的改進。Natta則挖來了Facebook負責用戶體驗的前SVP Katie Geminder等人,組成了一個“特别小組”。2009年9月,Facebook開始盈利。時至今日,馬克已經抓到了自己的金槍魚,而且不止一隻。實際上,Myspace在後來也已經意識到了對于SNS來說,産品創新的重要性。2007-2008年間,Myspace曾對界面和功能做出過許多改進,并效仿Facebook推出了開放平台,添置狀态欄(Status)等。

2010年4月初,美國在線将旗下社交網站bebo出售給一家私募股權公司。據悉,AOL出售Bebo的價格不足1000萬美元,僅相當于2008年收購價8.5億美元的很小一部分。而作為舊時代SNS選手中最大的一個,Myspace的被淘汰鮮活地證明了SNS真正價值和未來發展方向。

2011年2月以1億美元的要價,開始正式為MySpace尋找潛在買主。然而,在這個為社交媒體瘋狂的時代,幾乎沒有任何買家願意接手MySpace。有業界分析師認為,MySpace在網絡業上已無大作為,許多MySpace網頁似乎成為了最糟一類廣告寄生蟲享用的腐屍。

2010年4月初,業界早有傳言,谷歌欲憑借GoogleMe再次向SNS領域發起挑戰,然而它若不想重蹈之前的覆轍,恐怕需要多從Myspace與Facebook近身肉搏之後完敗中,多學習些經驗。而在大洋彼岸這邊的以開心網和人人網為首的、做沖刺狀态多年的老牌SNS們,現在也必須在Myspace的故事中冷靜思考自己的價值了。

2010年11月末,新聞集團首席運營官Chase Carey在接受路透社采訪時表示,集團考慮出售Myspace。

2010年11月19日,Myspace與Facebook聯合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兩者合作——Myspace正式和Facebook Connect對接,日後用戶可以通過其他渠道直接登錄Myspace。業内人士都知道這意味着什麼。TechCrunch的編輯Michael Arrington如此評價這次發布會:“不像是宣布一項合作,而更像是一場正式的投降儀式。”在這場“投降儀式”中,Myspace CEO Mike Jones出席,而Facebook隻派出了一個副總裁。

2010 年 11 月 29 日,新聞集團 COO Chase Carey 宣布公開出售 MySpace。

探尋病因

病例1  抄襲和山寨,中國不缺MySpace基因

正如Facebook創始人馬克·紮克伯格所言,從創建ResponseBase之初,MySpace的創始人就沒有矽谷極客的DNA,他們憑借對互聯網的敏銳嗅覺,外加“集天下之大成”為一家的抄襲風格成就了MySpace的巅峰時刻。

MySpace的兩位創始人克裡斯·德沃爾夫和湯姆·安德森,供職于一家名為eUniverse(後改為intermix)的互聯網公司,位于洛杉矶國際機場附近一處普通的辦公園區,主營業務是在網上銷售抗皺霜和打印機墨盒。創建MySpace之前,德沃爾夫的專長是發送垃圾郵件,安德森則負責一家色情網站。

在上一輪的網絡泡沫破滅中,電子郵件營銷是為數不多的還能吸引到廣告的網絡領域之一。2001年6月,德沃爾夫和安德森創建了ResponseBase,主營業務是通過電子報拉取廣告,同時發送垃圾郵件推銷自家産品。一年後,eUniverse的創始人格林斯潘得知ResponseBase管理着3000多萬個電子郵件賬戶,擁有持續的赢利能力,以330萬美元收納門下。2005年,默多克收購eUniverse,主要目的是取得其中年輕的社區網站MySpace。MySpace亡羊補牢的技術理念在網站創立之初是一個巨大優勢,但後來卻讓默多克咽下苦果。

Facebook剛火起來的時候,新聞集團一度考慮收購這家社交網絡新秀。福克斯互動傳媒CEO萊文索恩問小紮:“需要支撐這麼大的流量,很不容易吧?”但MySpace一度也是被熱捧的,《誰偷走了MySpace:被社交網絡改變的瘋狂世界》一書寫道:“這家新型網站的中心不再是技術,而是人類的創造力。換句話說,MySpace好比一家好萊塢式傳媒企業,在這裡,擁有熱情和創造力的人們競相登台獻技,沒有人知道結局是成功還是失敗。”

事實上,在中國的互聯網界,“洛杉矶企業”和“矽谷企業”的案例同樣不少,其中尤以“洛杉矶企業”為衆,即數量近百萬的草根網站。他們沒有獨特的技術、創新的模式和強悍的資源,缺乏獨立生長的能力,必須依賴一個大平台,比如中移動、淘寶等,才能将流量轉化為收入。但他們真正理解網民的需求,也精通所有的互聯網赢利模式,具有将簡陋網站變成賺錢生意的神奇力量。

2004年,蔡文勝成為第一個以草根站長身份獲得風險投資的人。更多的站長開始脫穎而出,hao123的李興平、51.com的龐升東、58.com的姚勁波以及康盛創想的戴志康等,一個互聯網草根族群似乎突然浮出水面,他們擁有的流量成了淘寶、百度、Google們争相搶奪的對象。他們的商業理念來自傳統生意:“第一,有用戶就有價值。看店面好不好就是看人流,有人流就說明人家喜歡到這來,就可以賣很多東西。第二,商業的敏感度和決策速度。我做決定非常快,有些重要的投資半小時敲定,錢就打過去了。”蔡文勝對《創業家》說。而這,正是MySpace所具備的基因。

圍觀者發言:

TechWeb創始人祝志軍: MySpace能走到今天,成功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抄襲、山寨,它比别人做得更出色。我們必須要知道,在美國創業道德壓力更大,包括做色情網站和流氓軟件、偷窺軟件。這些東西有的時候不是個事,但是它要是個事也是挺重大的事。抄好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北京健之路董事長陳海濱:我們從小到大的學習過程不就是在抄嗎?隻有在學習、模仿,在模仿的基礎上再去創新,你才會很牛,啥都不依賴任何體系你就能創新嗎?

互聯網資深評論員炳叔:抄的時候一定要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比如央視弄一個網絡電視台,然後發一個牌照把大家都請出去,這是充分利用自己手裡的資源,雖然事做得不地道,但技巧還是可以學習的嘛。所以你一定要知道你手裡有什麼,能幹什麼。陳一舟就沒整好,抄完以後就被開心網告了,最後兩敗俱傷。

好大夫網創始人王航:有些東西不能抄,一個是你不具備的資源你非要往這方面走,另外這事兒跟你的風格、價值觀、為人不一樣,你抄什麼抄?

病例2

内創業,MySpace悲劇的根源

多數矽谷的人有了創業的念頭之後,就會離開目前的公司,辭職另闖一番天地。作為在eUniverse母體上延伸出來的亮點,MySpace從建立之初就是一家内創業型公司。對于這一點,其創始人想得很清楚:若離開公司單幹,就必須放棄eUniverse曾向其允諾的數十萬美元的獎金和紅利,自掏腰包。但德沃爾夫和同伴們不願承擔創業的風險。他盤算在eUniverse的大旗下,啟動創辦交友網站的計劃。屆時,母公司将提供項目啟動資金、支付薪水,若項目虧損,母公司還将承擔損失并注資解圍,直至損益平衡。

同時,他們還可以把這個社交網站當做送給母公司的一個禮物,借此集合eUniverse多項業務,成立一個門戶網站。德沃爾夫寫郵件說:“向用戶開放eUniverse能夠提供的一切服務,趕超Friendster的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充分利用eUniverse各項資産下的用戶基礎。”

MySpace是ResponseBase創始人在eUniverse遇挫後一次無心插柳的嘗試,卻改變了徳沃爾夫和安德森的職業生涯,使他們一度成為互聯網界的頭号明星。但也正是内創業這種模式,讓徳沃爾夫一直不能名正言順地為MySpace做決策,所謂的獨立子公司名不副實,他甚至對後來Intermix與新聞集團的暗中交易都一無所知。

最終,Intermix執行了對MySpace的回購選擇權。依據“笨蛋保險”條款,Intermix收到友好要約後,有權立即買斷MySpace全部股份。在新聞集團簽字的交易文件到手後,Intermix法律顧問立刻向MySpace法律顧問發函,稱Intermix即将購買MySpace餘下的有效股份(之前控股53%)。直到交易結束,MySpace才知道自己已經易主。

一聲歎息,看看那些被大公司收購的草根創業項目吧,“緬懷”一下創始人:百度收購hao123.com、千千靜聽、天空軟件園;千橡互動收購校内網、貓撲網、DoNews、中國共享軟件注冊中心、SNS網站5Q、DuDu加速器;騰迅收購FoxMail、康盛創想;搜狐收購ChinaRen、go2map.com;新浪收購聊天軟件UC;盛大網絡收購起點中文網、杭州邊網……這個名單可以拉得很長,中國創業路上傷痕累累。

圍觀者發言:

好大夫網創始人王航:創業是一個挺複雜的過程。過去幾年,不同角色逐漸分化,創業環境正在變好,但是公司内部的關系就很難理清楚了。我認為内創業早了點,它的難度比外部創業要複雜得多。另外,它跟思維模式也有關系。比如開心網,如果程炳皓原來在新浪的框架下,也許很難成為像今天這樣,但它出來了也許就成功了。

互聯網資深評論員炳叔:這件事最複雜的是處理好裡邊的利益關系,要理順的事情太多,你可以内創業,隔壁事業部怎麼辦?各個事業部如果都在想着内創業的事,那部門的老大怎麼管理?所以要平衡各種關系。就我來看,公司内部創業就是一件不靠譜的事。

TechWeb創始人祝志軍: 内部創業吧,頭一兩年還好,有協議啊,大家還認賬,也好執行。但是到了一定階段,麻煩就會出來,做失敗了反而無所謂了,如果項目有起色,成了就麻煩了,大家都想搶果實,一定會出問題。

病例3

你過時了

在這個苟日新、日日新的網絡世界,MySpace卻依然在用過時的博客功能、笨重的内部即時通訊系統、加載緩慢的視頻播放器、制作粗糙的電子郵件系統和空間不足的圖片存儲器來服務用戶,雖然它創立不過7年,但失敗已經不可避免。它還有着糟糕的第三方關系。MySpace在提到外部軟件開發商的時候,很少使用“大家合力”這個詞,也幾乎從未投入任何精力去鞏固發展和衆多微件制造商的友誼。但事實是,正是在這些微件商的幫助下,MySpace才有過曾經的繁榮。

2006年7月份,MySpace在Adobe Flash中發現了蠕蟲病毒,它能更改用戶“關于我”的信息欄,使之包含一個借“9·11”恐怖襲擊事件指責美國的網站鍊接。MySpace的回應方式是關閉舊版Flash軟件,敦促用戶升級到剛剛發布的新版Flash。安德森在留言闆中通知用戶務必進行升級:“最新消息:7月17日星期一,太平洋标準時間下午5點15分,嘿,朋友們,我們即将采用Flash 9.0支持MySpace音頻和視頻播放器。Flash 9.0帶有多個安全補丁,可防止您的MySpace主頁被他人篡改。”然而,MySpace忘了通知全體微件提供商,他們在MySpace的微件突然停止運行,結果引發了巨大的抗議聲潮。

與之相反,Facebook的戰略直接反映了矽谷的遊戲規則,牢牢抓住外部程序開發商的忠心是技術企業生存的關鍵。MySpace最大的微件開發商們是最先轉投Facebook的第三方夥伴。例如,Rockyou拿到Facebook的應用程序編程接口後,立刻把公司大部分資源從MySpace撤回。RockYou創始人沈佳說:“每一個Facebook都好像另外一個女朋友一樣。”原本首屈一指的MySpace頓時變成了矽谷的棄婦。

更緻命的是,Facebook的崛起使MySpace的技術停滞問題凸顯出來。自從被新聞集團收購之後,德沃爾夫和安德森再未推出過任何具有開創性的新型特色産品。相反,他們采取了一種低風險戰略:走“我也有”路線,發布其他成功網站中的同類型産品,例如MySpace為了和YouTube競争,也推出了自己的視頻播放器,但效果不佳。

MySpace僅有的幾次創新嘗試也都好事多磨,在很長時間内都毫無進展。2006年它收購了一家提供在線卡拉OK服務的網站kSolo,可是直到兩年後,才将K歌服務整合進自身網站。與之相似,MySpace備受期待的綜合新聞服務産品MySpace News在2007年4月發布,被網評人士批得體無完膚。

圍觀者發言:

TechWeb創始人祝志軍: 還有網站定位有問題,不管是之前還是之後,它都是流氓垃圾軟件集團扶植的一個小項目,合并到了新聞集團之後也隻是音樂戰略的一個組成部分,定位成一個帶有些社交性的娛樂平台,就完全失去想象力了。當然現在MySpace行不行?當然也行了,有娛樂的内容,音樂、視頻做得挺不錯的,但如果希望它成為引領互聯網風潮、方向的企業,那就不是了。

北京暴風網際CEO 馮鑫:社區裡面有很多矛盾的觀念,直到今天我也不知道哪個對。比如說匿名好還是不匿名好,比如要買廣告的話是分衆廣告還是打一個整的廣告,其實有很多很矛盾的點,我對這塊更有興趣,最近還有一本書叫《facebook效應》,如果真想學習業務,可以再結合起來看。

病例4

要賺錢還是要世界?

MySpace的創始人以郵件營銷起家,對網站的持續發展投入較少精力。他們一直扮演着母公司賺錢機器的角色,無從解脫,而這也是MySpace失去創新力的最大原因。在新聞集團時代,徳沃爾夫的上司計劃保持MySpace的組織結構基本不變,同時增設公司層,處理法律和公共關系事務,并負責最重要的任務——集中為新聞集團全體網站做廣告招商。從那時起,徳沃爾夫就隻剩下管理成本的權力,卻失去了對收入的控制權。

很多廣告商不願意和MySpace合作,就是考慮到MySpace由用戶自由創作的網頁常常包含半裸畫面、淫穢内容、直白的成人笑話以及其他各種可能引起公衆反感的内容。為了重新獲得4A廣告公司的好感,新聞集團決定采取措施提升MySpace的道德層次。但這項任務技術難度很大,另外MySpace因害怕驚動用戶,不想采用過分嚴格的審查技術,從而導緻MySpace去色情化的任務更加複雜。

在新聞集團的這個“賺錢機器”加大馬力運轉時,MySpace的年收入由數百萬美元上升到5億美元,但是,在用戶數和市場份額兩個重要指标上,Facebook憑借不斷的技術創新終于走到了前面。

最後,暴風影音董事長兼CEO馮鑫說出了所有創業者的心聲:堅持到底就是勝利!今天來看,賣掉的MySpace和堅決不賣的Facebook,已經是完全不同的景象。

圍觀者發言:

嘉賓A:互聯網上有很多的偏門生意,根據郵件列表發發垃圾郵件,賣賣偷窺望遠鏡、偷窺相機,賣賣女人用的防曬霜,還有做垃圾網站詐騙用戶,這就是MySpace的四個主要業務,其實,像國内台面上很多人五人六的人,早期的時候都幹過這些事。

嘉賓B:國内最像MySpace網站的就是51.com,龐升東當年也做垃圾郵件列表,發郵件,也做流氓軟件,也是在互聯網上賣些亂七八糟東西,也是欺騙原則。在中國,51的基因最像MySpace,龐升東這個人也挺像安德森。

嘉賓C:第一,MySpace的故事可以作為一個創業的教科書來看,因為創業過程中碰到的問題,其實都是類似吧,比如說做産品、推廣、公司結構設計、内部創業等很多問題,包括公司股權的轉讓、合并等問題,我感觸比較多,看這本書想起了很多人,不是一個兩個。中國互聯網的很多公司,早期确實都做過和MySpace創始人非常相近的事,或者說,中國尤其在Web2.0出來之後,創業者的背景結構以及知識經曆都很接近。

從MySpace崛起到成為第一大社交網絡,再到被Facebook超過,中間發生了很多事情。類似的事情,中國也發生了很多。我們見到身邊有太多的互聯網公司從開始創業到進入瓶頸期,太像了。

相關評論

為了支持這個網站,Tom和其他的創建者們分别在好萊塢、邁阿密、紐約城、芝加哥、波士頓、舊金山、西雅圖和夏威夷舉行過很多場派對。 

很多用戶都說他們覺得MySpace的派對完全是一個商業行為,和一個普通的俱樂部之夜沒有任何區别。一小部分用戶還氣憤地聲稱,雖然那些讓人厭惡的廣告讓網站和它的創建者們獲得了收入,但其實MySpace從來沒有将任何東西免費提供給用戶。 

據全球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商ComScore公司數據,MySpace在2008年12月的巅峰期每月可吸納全美7590萬特殊受衆。但該數據截至今年5月已降至3480萬,兩年來,該網站平均每月損失100多萬受衆。而由于該網站前期賺取的所有利潤幾乎都來自廣告,大批受衆的離去也直接影響到其銷售收入。據互聯網市場研究公司EMarketer的數據,MySpace 2009年在廣告上的收入達4.7億美元,公司預計今年的廣告收入降至1.84億美元。

新聞集團2007年看好MySpace是由其業務發展結構決定的。計劃草案選定MySpace作為公司未來業務發展的前沿和重點。默多克原有的傳統媒體——《華爾街日報》、《紐約郵報》和福克斯新聞電視頻道都作為新型媒體的補充。但如此設想從未實現,MySpace充任新聞集團核心業務的目标也随之消失。此後,通過對十多位MySpace和新聞集團前内幕人士的訪談,揭開了兩者間維持6年的婚姻是如何的艱難。據新聞集團兩位前高管稱,最初迷戀新型數字媒體的默多克,因對2007年收購的《華爾街日報》情有獨鐘而耗費了大量精力,逐漸喪失了對MySpace的興趣。

據了解内情的人士披露,新聞集團于今年2月以1億美元的要價,開始正式為MySpace尋找潛在買主。然而,在這個為社交媒體瘋狂的時代,幾乎沒有任何買家願意接手MySpace。

作為一項失敗的收購,管理失誤和無數次經營策略的大錯,讓承諾要重新定義音樂、政治、交友和流行文化的MySpace從史上最受歡迎的網站之一淪落至此。MySpace的淪落反映了快速更新的科技、浮躁的用戶行為和令人目眩的公衆感受形成的一個極具波動性的組合。當從業者看到全球數以百萬計用戶握于自己股掌之中時,傲慢感也油然而生,他們忘卻了這是一個大起大落、極具風險的行業。

默多克曾表示,收購Myspace對新聞集團來說很重要,因為這不但能立即使集團的用戶數翻一番,而且為集團擴展網絡業務提供一個很好的基礎。他随後将其納入福克斯互動傳媒旗下。默多克果然把Myspace當作了重要的新聞公司産品推廣渠道——在收購Myspace後不久,他便迫不及待地将20世紀福克斯電影公司的片花彈出廣告植入用戶首頁。

在新世紀初,默多克敏銳地覺察到了互聯網時代沸騰的緊迫感,并很早地進行了布局,但在Myspace在渠道與産品兩者之間左顧右盼的時刻,Facebook卻用事實向人們解釋何為“颠覆性創新”——在商業模式上,讓賺錢的人不賺錢,讓不賺錢的内容變成金礦。

正是基于此,維基百科才認為 ,“Social Graph” 這個詞是馬克·紮克伯格而非Myspace一幹人的發明。他發明的詞彙還有“關系操作系統”(Social Operating System)。實際上,默多克并非沒有意識到Myspace存在的問題,但他對Myspace所做的整改努力都歸于失敗,與Myspace缺乏真實的社交關系這一先天缺陷相關甚大。

這一點在Myspace平台化嘗試的完敗上體現得尤為突出。由于沒有真實用戶數據作為支撐,它無法建立起屬于自己的獨立生态系統,它基于谷歌opensocial規範的開放平台之上,沒有自己的支付系統、沒有郵箱系統,現在則連登錄的入口也一并獻給了他人。

2010年4月初,美國在線将旗下社交網站Bebo出售給一家私募股權公司。據悉,AOL出售Bebo的價格不足1000萬美元,僅相當于2008年收購價8.5億美元的很小一部分。而作為舊時代SNS選手中最大的一個,Myspace的被淘汰鮮活地證明了SNS真正價值和未來發展方向。

Myspace若果真出售,那麼除了Facebook之外,老牌的SNS幾乎全軍覆沒,僅剩的幾家(如Friendster和Orkut)也隻是在世界的某些角落慘淡經營。

業界早有傳言,谷歌欲憑借GoogleMe再次向SNS領域發起挑戰,然而它若不想重蹈之前的覆轍,恐怕需要多從Myspace與Facebook近身肉搏之後完敗中,多學習些經驗。

而在大洋彼岸這邊的以開心網和人人網為首的、做沖刺狀态多年的老牌SNS們,現在也必須在Myspace的故事中冷靜思考自己的價值了。

上一篇:中國娛樂網

下一篇:北郵人論壇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