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中印邊境沖突

1987年中印邊境沖突

1987年中印第三次邊境沖突
1987年中印邊境沖突是中國與印度曆史上發生的第三次邊境沖突。該事件雖未造成直接的軍事沖突,但是兩國之間緊張的形勢已經使得中印再次走到了開戰的邊緣[1]。
  • 中文名:
  • 外文名:
  • 發生地點:中印邊境
  • 中文名稱:1987年中印邊境沖突
  • 時間:1987年
  • 結果:和解

曆史背景

1962年及1967年中國與印度分别在邊境發生了兩場邊境軍事沖突,在1962年中印邊境戰争中雖然中國取得了軍事上的勝利,但是停火後中方卻從已經奪取的争議地點撤出,使得印方實際控制了藏南地區。但是印度軍方在戰場的失利使得印度政府決定在中印附近實施了一項“防禦計劃”以鞏固印方于戰争所占有的領土範圍。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印度于邊界前沿的幾個支撐點軍隊已經完成部署,但是通向這些地方的交通網線仍沒有建成。1980年,英迪拉・甘地上任印度總理後,決定重新審議印度的安全局勢,1982年至1983年,英迪拉・甘地通過了一項旨在加快在印度實際控制線内部署軍隊的計劃,以繼續鞏固印度在此地的軍事控制。

自1962年後,印度就再未回到過在中印戰争曾經失利的克節郎河(Namka chu),這條河位于塔格拉山脊(Thag la)與哈東山脊(Hathung la)兩山之中,呈東西走向。印度曾極盡全力想要控制住塔格拉山,這也是1962年10月中國向印度宣戰的原因之一。由于達旺北部沒有較好的防禦地形,所以印度政府決定如果與中國再次發生戰事的話,将會放棄城市及鄉村而全力的将戰事拖至色拉(Se La)東部。但是當1980年印度重新審視該國的安全角勢後,新德裡的戰略家們決定在未來與中國的戰事中全力保衛達旺。 

印度軍方明确的認為該的确唯一可行的防禦線就是哈東山脊。1983年,印度的情報機構派遣一個小隊前往克節郎河東北的的桑多洛河谷(Sumdorong Chu)牧區搜集情報,他們夏天進入冬天撤出,此後的兩年依然如此,但當印度情報人員1986年進入該地區時,卻發現中國軍隊已經在那裡構建了半永久性建築。

事件經過

1986年2月,印方克裡希納斯瓦米・桑搭吉上将被任命為印陸軍參謀長,他通過并計劃了一項被稱為“棋盤計劃”的軍事演習,該演習的目的旨在“演練如何将位于阿薩姆平原的印度軍隊快速部署到同中國接壤的實際控制線附近”。作為演習的一部分,印度使用米-26直升機将整整一個旅空運到了達旺附近的吉米塘(Zimithaung),随後這隻軍隊從塔格拉山口出發,一路行軍到達哈東山口。

桑搭吉還調遣三個陸軍師前往旺敦地附近,另有五萬印軍被派往阿魯納恰爾邦(即中方聲稱擁有主權的藏南地區)。中國對此感到震驚,而後便立即将自己的軍隊派往邊境線上與印軍對峙,在蘇魯拉(SuluLa)等地,印中兩國軍人甚至面對面的對峙上了,不過雖然兩國邊境上氣氛十分緊張,但是都并未發生武裝沖突。

也許出于巧合,印度于1986年授予了中國一直聲稱擁有主權的阿魯納恰爾“邦”的地位,中方為此向印方提出抗議,而印度在達旺的軍事及政治行動被中方視為一種挑釁。1987年初,北京方面的聲音就如同1962年中印開戰前一樣,而随着印度反對從達旺撤軍,西方的觀察家們開始對這邊即将發生的戰争進行預測。 

印度對于中方的行動并未退讓半步,反之則下達了一項名為“獵隼行動”的命令,在中印邊境從東到南部署重兵,并将裝甲部隊派遣到了錫金東北用以震懾中方。1987年4月,印度又向塔格拉山脊派遣了數量可觀的軍隊支援,并在桑多洛河谷地區建立起了能夠威脅中方軍隊前沿哨所的前端哨。這些行動都被北京視為威脅,似乎印度将要從防守轉為進攻,并通過武力獲取一個更大的“阿魯納恰爾邦”。

結果

1987年5月,印度外交部長蒂瓦裡在前往赴平壤參加不結盟國家外長會議期間順帶停留于北京,印度外長向北京帶去了拉吉夫・甘地的一個口信,即“新德裡不打算繼續使邊境地帶的局勢惡化”。當年7月,拉吉夫・甘地在一次北方邦國大黨支持者的集會上說“有關中印邊界局勢的錯誤報道是由某些西方大國蓄意傳播的,目的是要在印中兩國之間制造誤解和緊張”。1988年12月,拉吉夫訪問中國,這是即20世紀六十年代周恩來訪問印度後第一次兩國之間的高層訪問。最終在1993年,兩國簽訂了一項“以确保實際控制線兩側的和平”的協議,這場邊境危機由此告終。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