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大非偶

齊大非偶

漢語成語
齊大非偶,漢語成語,拼音qí dà fēi ǒu,指辭婚者表示自己門第或勢位卑微,不敢高攀。[1]最早出自于春秋·左丘明《左傳·桓公六年》。在句中一般作謂語、賓語;表示不敢高攀的謙詞。
    中文名:齊大非偶 外文名: 拼音:qí dà fēi ǒu 近義詞:門高莫對、高攀不上 反義詞:門當戶對、門戶相當 注音字母:ㄑㄧˊ ㄉㄚˋ ㄈㄟ ㄡˇ 成語出處:《左傳·桓公六年》 語法結構:主謂式 語法屬性:作謂語、賓語

成語出處

齊侯欲以文姜妻鄭大子忽,大子忽辭。人問其故,大子曰:“人各有耦,齊大,非吾耦也。”(春秋·左丘明《左傳·桓公六年》)

根據這個故事,後來人們就把“齊大,非吾耦也”這句話,簡化引申為“齊大非偶”這個成語。

成語故事

春秋時候,齊國國君齊僖公有個小女兒,名叫文姜,雖然生得美麗,但由于過分嬌慣,行為放蕩。文姜到了婚配的年齡,齊僖公準備把文姜許配給鄭國的太子姬忽,就派使者去鄭國說親。齊國是大國,鄭國是小國,而且兩國關系一向很好,如今齊僖公又主動上門求婚,将來一旦鄭國有事,也可以得到齊國的幫助。

因此,鄭莊公滿心歡喜地準備同意這門親事。可是,當莊公把這件事告訴太子時,姬忽卻不同意這門親事。人們都不解地問其原因,姬忽說:“每個人都應該有與自己相匹配的配偶。齊國是大國,鄭國是小國,這樣的婚配是不相稱的。《詩經》上說:要得到幸福,隻能靠自己。我自己要有幸福,也隻能靠自己,依賴大國怎麼能得到呢。”

鄭莊公覺得姬忽的話講得在理,也很有志氣,就同意辭去了這門婚事。

成語寓意

太子忽身為鄭國太子,雖因援助友邦齊國屢建功勳,但卻不居功自傲。尤其在婚姻問題上,他明白以自己以及自己國家的實力,與強大的齊國相去甚遠。因此,這是一樁不對等的婚姻。強攀這門親事,無論對于他本人,還是對于他的國家,都不會有益。太子姬忽很清楚這一點,因此,面對美色的誘惑,還有一位将會充當靠山的準嶽父的支持,太子姬忽卻表現出超乎尋常的冷靜,态度是那樣的斬釘截鐵,言辭是那樣的铿锵有力,不由令人贊歎。這說明太子姬忽是一個能拎得清自己的人。而且從文姜以後的種種作為來看,太子姬忽的選擇無疑是理性的、正确的。太子姬忽對待婚姻的态度及其擇偶觀無疑值得每一個人,尤其是青年學子反思和借鑒。

他的擇偶觀簡而言之即四個字一一門當戶對。它也是備受古代家庭推崇的傳統婚配觀念,意指男女雙方的社會地位和經濟情況相當,很适合結親,而且門當戶對的婚姻也相對更為穩固。這一擇偶觀在如今仍具借鑒意義。婚姻雖然必須以感情作為基礎,但是受門第影響的家庭教育、生活背景、成長環境、文化修養、風俗習慣等因素也是影響婚姻幸福的重要因素。如果男女在以上方面差距過大,則很容易造成雙方在人生觀、行為習慣等方面的巨大落差,進而影響到婚後生活的和諧和家庭的幸福。由此可見,門當戶對對于婚後生活是否幸福的作用不可小觑。婚姻不僅是一個愛情的升華過程,更是一個需要雙方不斷“磨合”的過程。如果雙方家庭條件相當,這一磨合過程可能會更加順利,婚姻生活也可能會更加和諧穩固。概而言之,婚姻需要兩情相悅,更需要門當戶對,需要兩人的人格和靈魂對等。

成語運用

成文用法

“齊大非偶”在句子中可充當作謂語、賓語;表示不敢高攀的謙詞。

運用示例

南北朝·梁·沈約《奏彈王源》:“臣聞齊大非偶,著乎前诰;辭霍不婚,垂稱往烈。”

唐·李延壽《南史·垣護之傳》:“齊高帝輔政,使褚彥回為子晃求闳女,闳辭以‘齊大非偶’,帝雖嘉其退讓,而心不能歡,即以晃婚王伸女。”

明·楊珽《龍膏記·訪舊》:“齊大非偶,恐不敢攀。”

清·壯者《掃迷帚》:“陸徉為不知,以齊大非偶,再以年貌懸殊,故意峻拒。”

成語辨析

齊大非偶—高攀不上

“高攀不上”的意思是不能同等地與地位、名譽較自己高的人結交或攀親。“齊大非偶”與“高攀不上”這兩者意思相近,但有區别:“齊大非偶”多用來指不想婚娶或者婚嫁而推脫的言語;“高攀不上”就是指不能與比自己地位或者名譽高的人結交或者攀親。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