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行獸

鼻行獸

虛拟人物德國自然學家描述的虛構哺乳動物
鼻行動物(原文snouters或Rhinogrades)是一個由虛拟人物——德國自然學家Harald Stümpke所描述的虛構哺乳動物。本目的最大特征是從其始祖特化而來的鼻子,擁有各式各樣可想像的演化發展。關于這種生物以及研究它們的科學家皆是由卡爾斯魯厄大學的動物學教授Gerolf Steiner所創造。在虛構作品中,鼻行動物屬哺乳類動物,使用鼻子行走,四肢基本退化,繁殖能力不強,妊娠期一般為七個月到一年。根據作者的描述,它們以前生活在南太平洋的哈伊艾伊群島,并且于1957年因為人類的武器試驗而滅絕。
    中文名: 拉丁學名:Rhinogrades 别名: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門: 綱:哺乳綱 亞綱: 目:鼻行目 亞目: 科:鼻行科 亞科: 族: 屬: 亞屬: 種: 亞種: 分布區域:南太平洋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中文學名:鼻行動物 中文别名:鼻行獸

外形特征

鼻行類動物是胎生哺乳動物,另一個特征是四肢逐漸退化,它們的四肢作為移動器官早已失去了本來的功能,其功能已由鼻子取代。後腿有的退化成兩條短小的贅物,有的幹脆就消失了。而前腿作為一種抓握東西的器官依然存在,但很少使用(何種力量能夠促使它們放棄用四肢行走?用鼻子行走顯然不是能在短時間裡進化成功的,是真是僞一目了然)。

第三個特征是大部分體表有毛皮毛有各種顔色,有的身上甚至有硬鱗。皮毛一般細膩、有光澤,十分漂亮。而在足尖、耳朵、頭部沒有毛。

第四個特征是尾巴比較發達,有的尾巴比身體還長,尾巴不僅能套取食物,有的甚至還帶有毒鈎,能置敵人于死地。鼻行動物的繁殖力不太強,一胎隻懷一個仔,很少一胎多仔,妊娠7個月到1年。由于栖息的群島天敵較少,所以存活率較高。如今這種奇異的動物早已因人類的過錯而滅絕,我們隻能從早年科學家的記述中去一睹它們的“尊容”。

曆史由來

據傳,二戰期間,瑞典人埃納·佩特魯森從日本法西斯的集中營僥幸逃出,1941年經漂流輾轉來到希埃依群島,發現該群島因遠離大陸,人迹罕至,不僅尚未進行生态研究,而且有的島嶼根本無人知曉。如其中的希達迪菲島即是由埃納發現後才确定方位補畫入地圖的。

二戰後一個國際研究機構曾在群島的密羅紙利島東岸建立研究所,進行生物學調查研究,但1957年美國在這裡進行核試驗,随着無情的巨響與蘑菇雲沖天升起,剛剛發現十六年的島嶼與研究人員收集整理的珍貴标本、圖片、調查記錄案一起葬身海底了。哈拉特書中的圖片與資料,據稱即來自對當時島上這些科研圖片與記載的殘留記憶。

日本生物學家們根據哈拉特的圖片和資料,精心制作了鼻行類動物的複原标本,引起了世界生物學家和動物愛好者們的極大興趣。如能找出确鑿的實物标本,那麼鼻行類的發現可稱為本世紀動物學史上的重大事件。但一切均已無從尋覓,真耶?僞耶?面對着複原的鼻行類動物标本,人們除了遺憾,還有無窮的困惑。

故鄉

在南太平洋哈伊艾伊群島上生息着一種奇妙的哺乳類動物,它們的奇形怪狀遠遠超出人們的常識——腦袋朝下、尾巴朝上,倒着走路,這群另類的精靈在動物分類學上被稱為“鼻行類動物”。

位于南太平洋的哈伊艾伊群島,于1941年由瑞典人謝姆維斯特發現。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謝姆維斯特從日本戰俘營裡逃脫,漂泊到了哈伊艾伊群島中的哈伊達迪菲島上。這是一個南北長32千米、東西寬16千米的小島,由石炭岩和粘闆岩構成,上面還聳立着一座高為1752米的活火山。

哈伊艾伊群島的氣候全年變化不大,人們對其上生長的熱帶植物的情況尚不完全清楚,但已發現許多古生代的特有種群。從地質上看,群島地層幾乎全是古生代地層。盡管總面積僅1690平方千米,但是島上特有的奇異生物群比新西蘭群島的還要豐富,這意味着該群島自古以來就存在,或許是在白垩紀後期就從大陸分離出來了。島上曾經生活着土著居民700多人,他們把這個小島稱為“太古之島”。但遺憾的是,島上的土著人被後來登上島的外來者攜帶的流感所傳染而滅絕了。

在群島中的馬伊爾維利島的東海岸有一座達爾文研究所,供國際生物考察隊在此進行研究工作,也就是在這裡科學家發現了奇異的鼻行動物,并獲得了大量的生态觀察資料和記錄。鼻行動物的發現及其科研成果轟動了國際動物學界,被一緻認為是20世紀動物學領域裡最偉大的發現。

遺憾的是,1957年在南太平洋進行的一次秘密核武器試驗讓群島瞬間消失了,整個鼻行類也随之消失了。從1941年發現到1957年滅絕,鼻行動物展現在人類眼前僅僅隻有短短16年,連一個活标本也沒留下。所幸的是,動物學家哈拉爾特·施頓普凱留下了一本彌足珍貴的著作——《鼻行獸》,書中記錄了各種此類動物的解剖圖和生态圖,為後人了解鼻行類動物提供了難得的信息。

種類

鼻行類動物是胎生哺乳動物,僅就目前所知,它們擁有一個很大的家族,共有14科189種,在生物進化史上占有獨特的地位。它們的祖先很可能是一些食蟲類動物,在特殊的地理環境鼻行類動物的最大特征是它們的鼻子構造極為特殊,有的種類隻有1個鼻子,有的則有4個鼻子或更多。它們的鼻子千姿百态,奇形怪狀,有的像柱子,有的像喇叭,有的像蝸牛。鼻行動物的鼻子有衆多功能,鼻子不但可用來爬行、跳躍,甚至還能用來捕捉蟲子,在生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主要作用還是移動身體、支撐身體,這在為數衆多的脊椎動物中還是僅有的,難怪有動物學家給它們的鼻子起名為“鼻性步行器”,簡稱“鼻器”。所謂“鼻器”隻是一種功能性概念,并不是形态學上的概念,與象、豬或其他動物的鼻子不可同日而語。

以下是幾種最具特色的鼻行動物:

大型鼻行獸

飛行鼻行獸

蛞蝓鼻行獸

會釣魚的鼻行獸

似花鼻行獸

互助鼻行獸

另類鼻行獸

這種鼻行動物性格溫文爾雅,白天在洞中蜷縮成一個球睡覺,到了夜裡才從洞口向四周伸展出4條或6條帶狀的東西。這些紅色的帶子寬2~3毫米,長達30厘米,在漆黑的夜晚猶如閃光燈似地閃爍着吸引昆蟲來到近旁。其實,這些帶狀東西就是鼻行動物的鼻子,上面具有黏液,能捕捉前來的昆蟲。這種鼻行動物警惕性很高,一旦有光照到洞口,它們立即麻利地退縮進洞中。

另外,還有一種全身長着長毛被稱為“長毛鼻行獸”的。這種鼻行獸仿佛是靠父系社會維持着,以年長的雄性為首帶着一小群生活。它們以胡蘿蔔為食物。4個管狀鼻子粗壯有力,隻輕個體或雌性不一樣,銀灰色的尾巴非常醒目,它們揮動尾巴便能引起群體的追随效應。早先的動物學家曾經做過實驗,即人為地把尾巴染成金黃色的雌性放入群中,結果同樣引起了追随效應。

滅絕原因

據說,1957年美國在南太平洋進行的一次秘密核武器試驗導緻南太平洋的哈伊艾伊島沉入海中了,整個鼻行類也随之消失了。從1941年發現到1957年滅絕,鼻行動物展現在人類眼前僅僅隻有短短16年,連一個活标本或影像資料也沒留下。

但是冷靜思考以後就能發現,美軍研制原子彈并在那個島上爆炸,做這件事前是不是先得對小島進行勘測?哪個國家第一次原子彈是随便扔的?當然去勘測了怎麼可能發現不了鼻行獸?然後居然沒有留下任何可靠記錄,一切關于鼻行獸的“研究”都是後來才憑空出現的,而且美國的秘密研究又不知為何被全球平民知道了,難道不可疑嗎?而且,鼻行獸的身體結構失調,不符合進化規律,有一定獨立思考能力的人都不會相信這類“神話”。

相關研究

早起記載這類動物最早是在一名叫克裡斯蒂安·摩根茨坦的德國打油詩詩人在他的詩中寫到了一種“用鼻子走路的動物”。

1957年,德國海德堡大學(University of Heidelberg)的一位動物學教授GerolfSteiner在德國出版了一本名為Bau und Leben der Rhinogradentia的書。為了使人相信确有Dr. Harald Stümpke其人,還用真名為這本書寫了後記。在這本書中,Gerolf Steiner仔細地編造了Rhinogradentia這個“學名”來為這類動物命名(可以翻譯成“鼻行目”或“鼻行類”),把它放在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裡作為一目,和靈長目、食肉目之類并列,并劃分為“14科193種”,一一給以命名和分類學上的詳細描述,還配了黑白線條圖,這倒頗增加了它的有趣性。祝大星那篇文章的東西,比如“挪威人在1941年首次發現”(而且這個挪威人還是從日本人的集中營裡跑出來的)、“哈伊艾愛群島(Hi-Yi-Yi Is.)”、“1950年代被美國人的核彈炸沉”(那個挪威人也和他發現的鼻行動物一同遇難)之類就全部來自于這本書。

編造過程

克裡斯蒂安·摩爾根斯坦(Christian Morgenstern, 1871-1914)是德國的一個打油詩詩人,他在1905年創作了一首名為Das Nasobem(The Nasobame)的詩。在詩中,他臆造了一種叫做nasobame的怪異動物,它走路不用腿,而是大頭朝下用鼻子。摩爾根斯坦的詩通俗幽默,在德國一度十分流行,很多德國人都可以背出幾首,所以這種想象中的動物形象居然深入人心。編造動物,古而有之,遠到龍鳳大鵬,近到生活在沙漠裡捕食人的超大狸貓怪,都是編造出來的動物,跟科學通常是不沾邊的。但nasobame後來居然成了動物學家的寵兒。

1957年,德國海德堡大學(University of Heidelberg)的一位動物學教授GerolfSteiner(大概是摩爾根斯坦的“粉絲”)童心大發,煞有介事地在德國出版了一本名為《Bau und Leben der Rhinogradentia》(鼻行動物的種類和生态)的書。在這本書中,Gerolf Steiner化名為Dr. Harald Stümpke,為鼻行動物編造了Rhinogradentia這個“學名”(可以翻譯成“鼻行動物目”或“鼻行獸”),把它放在哺乳動物家族裡,作為一個“新目”,并劃分出“14科189種”。這本書做的十分精緻,Gerolf Steine教授充分發揮了身為生物學家的知識和才華,詳細描述了各種各樣的鼻行動物:有身高1.7米的,有長四個鼻子的,有尾巴上長螫針的,都用鼻子走路,後腿退化得幾乎消失;一個個都起了學名,配了精緻的插圖。後來這本書還出了英譯本,日譯本,還給這些動物起了一個诨名“snouter”(鼻子怪),“鼻行動物”從此聞名世界。而現今網絡流傳的鼻行獸多為PS照片或者鼠類标本。

上一篇:玉樹花

下一篇:黑斑羚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