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涕蟲

鼻涕蟲

蛞蝓科陸生軟體動物
鼻涕蟲由蝸牛轉變而來,現生種類廣分布于歐洲、亞洲、北美和北非。一般黃綠相間,在馬來西亞沙巴地區海拔1900多米的山區森林中多有發現。[1]
    中文名:鼻涕蟲 别名:die Nacktschnecke -n(德語) 界:動物界 門:軟體動物門 綱:腹足綱 目:柄眼目 科:蛞蝓科 二名法:Agriolimax agrestis 其他别名:蜒蚰螺、蜒蚰、蛞蝓、旱螺等

簡介

生長繁殖

年生2—6代。雌雄同體,異體受精或同體受精繁殖,産卵量400多粒,卵堆産在潮濕的土内,卵期10一17天,幼蟲期55天。春秋兩季發生為害嚴重。4—6月受害最烈,長江流域5—7月為害最重。野蛞蝓【拼音KUO YU 】夜間活動,白天潛伏,耐饑力能達130多天以上。

黃質蟲又名(鼻涕蟲)

鼻涕蟲在南通話中被稱為“粘飯(音)蟲”

分布範圍

布于歐洲、亞洲、北美和北非。中國主要分布在西南、長江流域、廣東、廣西、福建、江蘇、河南、安徽、江西等地。

外貌特征及習性

陸生。體柔軟,形狀似去殼的蝸牛,外形呈不規則的圓柱形。殼退化為一石灰質的薄闆,位于身體前端背部,被外套膜包裹而成内殼。有尾嵴。體呈灰色、黃褐色或橙色,具有不明顯的暗帶和斑點。觸角2對。眼位于後觸角的頂端。雌、雄生殖孔為1共同孔,位于身體右側、前右觸角的後下方。肺孔開口在外套膜的後緣。身體經常分泌粘液,爬行後留下銀白色的痕迹。生活于陰暗、潮濕處,白晝潛伏,夜晚和雨天外出活動。雌雄同體,交尾産卵,卵産于潮濕的土壤中。

取食植物的嫩葉嫩芽,為蔬菜、果樹、煙草、棉花等的敵害。中國常見的種類有黃蛞蝓。大型,伸展時體長可達120毫米。體黃褐色或深橙色,有淺黃色斑點。生活在陰暗潮濕的地方或住宅的陰暗處。在高濕、高溫的季節最為活躍。喜食植物,為農業的害蟲。國外平均每年要花3000萬美元來消滅它們。

驅除鼻涕蟲方法

1. 把生姜粉撒在鼻涕蟲出沒的地方,鼻涕蟲對生姜的氣味非常敏感,會遠遠走開. 當鼻涕蟲危害你心愛的植物的時候,在你植物的根部纏上一圈細細的銅絲也有同樣的效果(鼻涕蟲不喜歡銅絲散發出來的微弱的電磁場)。

2. 有種惡心的方法,效果很不錯. 把捉到的鼻涕蟲放在攪拌機裡加水打成液體,加酸橙汁,或檸檬汁更好 用噴壺噴鼻涕蟲出沒的地方,幾個月之内看不到一隻鼻涕蟲的。

3. 晚上在鼻涕蟲出沒的地方放一個裝滿啤酒的盆子,第二天就會看到喝的胖呼呼的鼻涕蟲。

4. 往鼻涕蟲上撒鹽:如果往鼻涕蟲上撒鹽,它會“融化”像水一樣的的東西和一層皮。原因它體内是含水量很高,造成體内鹽度很低,水分從低濃度到高濃度轉移。因此,它就越來越小了, 給人的錯覺是化成水了。

5. 用硫酸鋁撒于鼻涕蟲出沒的地方。硫酸鋁對其它軟體動物也有效。

6.殺死蛞蝓(鼻涕蟲)的另外兩種方法,一種是用濃鹽水噴灑地面驅除成蟲,一種是用米糠或豆餅加入2%砷酸鈣或砷酸鋁制成毒餌誘殺。對室外的陰溝、下水道等地方進行消毒,可用6%的滅達進行處理。

防治方法

①及時中耕,清潔田園,防治雜草叢生。②提前預防:在田間和作物基部撒施生石灰或草木灰。③晚上進行誘殺,于傍晚在苗地及周邊撒一些幼嫩的莴筍葉、白菜葉,清晨揭開葉片,進行人工捕殺。④藥劑防治:用阿維菌素有機肥代替雞糞和地下殺蟲劑,每667平方米用阿維菌素有機肥450千克,能起到很好的防治效果。也可用6%密達顆粒劑每667平方米用500克,進行撒施。或用樂斯本每667平方米40毫升,加敵殺死20毫升對水40千克,于傍晚噴霧。噴霧時,要将植株莖基部的表土層噴濕。

藥用價值

另外,蛞蝓還具有藥用價值

釋名 陵蠡、土蝸、托胎蟲、鼻涕蟲、蜒蚰螺。

氣味 鹹、寒、無毒。

主治

1、蜈蚣咬傷。用蛞蝓生搗敷塗。

2、痔熱腫痛。用大蛞蝓一個搗中泥,加龍腦三分、胭脂坯子半錢,敷患處。敷藥前。以石薜煮水熏洗更好。

3、腳胫爛瘡。用蛞蝓十個,瓦上焙幹,研為末,調油敷患處,立效。

雌雄同體。體長圓形,長約4.5厘米,背面淡褐色或黑色,腹面白色。頭部前端有觸角2對,後方的一對較長,其頂端各有眼1個。觸角能自由伸縮,如遇刺激,則立即縮入;其右側附近有生殖孔的開口。頭端腹側有口。體前方的右側,有一呼吸孔。跖面有粘液腺,分泌粘液,匍行經過處,常留有白色粘液的痕迹。感覺靈敏,觸之立即蜷縮。

栖于陰濕處,多見于潮濕的牆腳及樹枝間,匍行時,常舐食植物莖葉的表皮。

【采集】夏季捕捉.

【性味】①《本經》:"味鹹,寒。"

②《别錄》: "無毒。"

【歸經】《本草再新》:"入肝、脾、肺三經。"

【功用主治】清熱祛風,消腫解毒,破痰通經。治中風歪僻,筋脈拘攣,驚痫,喘息,喉痹,咽腫,癰腫,丹毒,經閉,症瘕,蜈蚣咬傷。

①《本經》:"主賊風歪僻,轶筋及脫肛,驚痫攣縮。"

②《本草衍義》:"治蜈蚣、蠍毒。"

③《綱目》:"治腫毒焮熱,熱瘡腫痛。"

④《本草彙言》:"善治一切風熱火燥為眚,一切風熱火痰為病。"

⑤《本草崇原》:"主定驚清熱,解毒輸(舒)筋。治咽喉腫痛,風熱喉痹,納入喉中,令吞下。"

⑥《得配本草》:"消痰核。"

⑦《泉州本草》:"通經破瘀,解毒消腫,利小便。主治月經閉止,症瘕腹痛,損傷瘀血作痛,癰腫丹毒。"

⑧《吉林中草藥》:"疏風,鎮驚,固脫。治熱瘡腫痛,支氣管炎,脫肛。"

【用法與用量】内服:焙幹研末或研爛作丸。外用:研末或搗敷。

【宜忌】①《本草經疏》:"非真有風熱者不宜用,小兒薄弱多洩者不宜用。"

②《得配本草》:"畏鹽。"

【選方】①治陽火躁擾,陰血虧竭,賊風乘虛入中經絡,至成口歪身僻,四肢攣縮者:用五加皮六兩,當歸身四兩。共酒炒,研細末,蜓蚰百枚,研爛為丸。(《方脈正宗》)

②治一切痰火風喉症:青脆梅子百枚,活蜒蚰一、二百條,同放瓦罐中。每日将梅取出,曬後仍入罐中,明日再曬,以收幹汁為度,再用微火烘幹,用則以一個噙化,或炙脆研末,加入諸藥内。(《種福堂公選良方》)

③治喘息:蛞蝓一百條。洗淨,加貝母适量,同搗如泥,為丸,每次五分,日服二次。(《吉林中草藥》)

④治閉經瘀血作痛:蛞蝓(醋炙)為末,泡酒服,每次一錢。(《泉州本草》)

⑤治痔熱腫瘤者:蛞蝓、京墨研塗妙。(《婦人良方》)

⑥治丹毒癰腫:活蛞蝓數隻。醋浸搗爛,入冰片少許敷患處。(《泉州本草》)

⑦治腳胫爛瘡,臭穢不可近:蜒蚰十條。瓦焙研末,油調敷之。(《救急方》)

【名家論述】《本草經疏》:"蛞蝓,味鹹,氣寒、無毒。《經》曰:清靜則肉腠閉拒,雖大風苛毒,弗能害也。如陰血虧竭,陽氣躁擾,則腠理不密,賊風乘虛而入。風主搖動,中于經絡,故歪僻、攣縮、轶筋、筋急所自來矣。又風為陽邪,筋脈得之皆躁急,鹹寒能益陰潤燥軟堅,則筋脈舒緩,經絡通達而諸證除矣。驚痫者風熱也,脫肛者大腸熱也,腕跌者血脈傷必發熱也,鹹寒總除諸熱,所以主之。"

上一篇:富士山

下一篇:中華名人童年故事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