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蚱蟬

黑蚱蟬

半翅目蟬科昆蟲
蟬的一種。體大,色黑,有光澤,翅透明,鳴聲直而長。[1]昆蟲名,為半翅目,蟬科。分布上海、江蘇、浙江、河北、陝西、山東、河南、安徽、湖南、福建、台灣、廣東、四川、貴州、雲南。寄主包括櫻花、元寶楓、槐樹、榆樹、桑樹、白蠟、桃、柑橘、梨、蘋果、櫻桃、楊柳、洋槐等。若蟲在土壤中刺吸植物根部,成蟲刺吸枝幹,産卵造成植物枝幹枯死。
    中文名: 拉丁學名:Cryptotympana atrata Fabricius 别名: 界:動物界 門:節肢動物門 亞門: 綱:昆蟲綱 亞綱: 目:半翅目 亞目: 科:蟬科 亞科: 族: 屬: 亞屬: 種: 亞種: 分布區域:上海、浙江、陝西、山東、台灣、廣東、四川、貴州、雲南等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中文學名:黑蚱蟬 别稱:蚱蟬

形體特征

成蟲

體長38-48毫米,翅展125毫米。體黑褐色至黑色,有光澤,披金色細毛。頭部中央和平面的上方有紅黃色斑紋。複眼突出,淡黃色,單眼3個,呈三角形排列。觸角剛毛狀。中胸背面寬大,中央高突,有“X”形突起。翅透明,基部翅脈金黃色。前足腿節有齒刺。雄蟲腹部第1-2節有鳴器,雌蟲腹部有發達的産卵器。

長橢圓形,稍彎曲,長2.4-2.5毫米,淡黃白色,有光澤。

若蟲

末齡若蟲體長約35毫米,黃褐色或綜褐色。前足發達,有齒刺,為開掘式。

發生規律

多年發生一代,以若蟲在土壤中或以卵在寄住枝幹内越冬。若蟲在土壤中刺吸植物根部,為害數年,老熟若蟲在雨後傍晚鑽出地面,爬到樹幹及植物莖杆上脫皮羽化。成蟲栖息在樹幹上,夏季不停地鳴叫,8月為産卵盛期。以卵越冬者,翌年6月孵化若蟲,并落入土中生活,秋後向深土層移動越冬,來年随氣溫回暖,上移刺吸為害。

該蟲2—3年發生一代。一般未孵化的幼蟲在樹枝上越冬。被害枝條上的黑蚱蟬卵于次年5月中旬開始孵化,5月下旬至6月初為卵孵化盛期,6月下旬終止。若蟲(幼蟲)随着枯枝落地或卵從卵窩掉在地上,孵化出的若蟲立即入土,在土中的若蟲以土中的植物根及一些有機質為食料。

若蟲在土中一生蛻皮5次,生活數年才能完成整個若蟲期。在土壤中的垂直分布,以0—20厘米的土層居多,占若蟲數的60%左右。有些則能達到30厘米或者一米多甚至更深。

生長成熟的若蟲于傍晚由土内爬出,多在下完雨且柔軟濕潤的晚上。掘開泥土。憑着生存的本能爬到樹幹、枝條、葉片等可以固定其身體的物體上停留,以葉片背面居多,不食不動,約經半小時或者更長時間的靜止階段後,其背上面直裂一條縫蛻皮後變為成蟲,初羽化的成蟲體軟,色淡粉紅,翅皺縮,後體漸硬,色漸深直至黑色,翅展平,前後經6—7小時(即将天亮),振翅飛上或爬上樹梢活動。

一年當中,6月上旬老熟若蟲開始出土羽化為成蟲,6月中旬至7月中旬為羽化盛期,10月上旬終止。若蟲出土羽化在一天中,夜間羽化占90%以上。尤以夜間8—10時最多。另外淩晨4——6時羽化一次。成蟲經15—20天後才交尾産卵,6月上旬成蟲即開始産卵,6月下旬末到7月下旬為産卵盛期,9月後為末期。卵主要産在1—2年生、枝條的直徑在0.2—0.6厘米之間的枝上,一條枝條上卵穴一般為20—50穴,多者有146穴。每穴卵1—8粒,多為5—6粒。

防治方法

由于黑蚱蟬成蟲發生量大,危害時期長,成蟲易受驚擾而遷飛,因此在防治上連片果園種植區統一行動,采取綜合防治的方法。

1、徹底清除園邊寄生植物。黑蚱蟬最喜苦楝、香椿、油桐、桉樹等樹上栖息,園邊寄主樹須徹底消除,避免招惹入園或斷絕該蟲遷栖轉移,便于集中殺滅。

2、結合冬季和夏季修剪,剪除被産卵而枯死的枝條,以消滅其中大量尚未孵化入土的卵粒,剪下枝條集中燒毀。由于其卵期長,利用其生活史中的這個弱點,堅持數年,收效顯着。此方法是防治此蟲最經濟、有效、安全簡易的方法。

3、老熟若蟲具有夜間上樹羽化的習性,然而足端隻有銳利的爪,而無爪間突,不能在光滑面上爬行。在樹幹基部包紮塑料薄膜或是透明膠,可阻止老熟若蟲上樹羽化,滞留在樹幹周圍可人工捕殺或放雞捕食。

4、在6月中旬至7月上旬雌蟲未産卵時,夜間人工捕殺。振動樹冠,成蟲受驚飛動,由于眼睛夜盲和受樹冠遮擋,闖落地面。另外用稻草或是布條纏裹長的果柄(如沙田柚)或是果實套袋可避免成蟲産卵危害。

5、化學防治。①5月上旬用50%辛硫磷500—600倍澆淋樹盤,毒殺土中幼蟲。②成蟲高峰期樹冠噴霧20%甲氰菊脂2000倍,殺滅成蟲。

地理分布

上海、江蘇、浙江、河北、陝西、山東、河南、安徽、湖南、福建、台灣、廣東、四川、貴州、雲南。

上一篇:逢魔時刻

下一篇:西洋參茶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