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平縣

黎平縣

貴州省下轄縣
黎平縣,位于貴州省東南部,黔東南州南部,東毗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通道侗族自治縣,南鄰廣西壯族自治區三江侗族自治縣、融安縣,西連黔東南州榕江縣、從江縣,北接黔東南州錦屏縣、劍河縣,是貴州東進兩湖、南下兩廣的橋頭堡。[1]全縣轄15個鎮、8個鄉、2民族鄉,縣轄面積4441平方公裡,人口55萬(2012年)人,是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縣(市)。縣内聚居着侗、漢、苗、水等衆多民族,其中侗族人口約占全縣總人口71%,是全國侗族人口最多的一個縣,也是侗族文化的主要發祥地,因而有“侗鄉之都”的美稱。黎平是貴州省五個省直管縣(市)之一。黎平是省級曆史文化名城,紅軍長征進入貴州第一城,有”杉海糧倉油壺”,侗族大歌之鄉,鼓樓之鄉等稱号。黎平縣是中國名茶之鄉,截止2012年底,黎平縣茶葉種植面積已經達到50.8萬畝。
    中文名:黎平縣 外文名:Li Ping 别名: 别稱:黎平府 所屬地區:中國,貴州 下轄地區:2個街道、11個鎮、10個鄉、2個民族鄉 地理位置: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東南面 著名景點:天生橋、黎平會議會址、兩湖會館、肇興侗寨、地扪侗寨、南泉山等 主要街道:翹街 地方特産:侗鄉茶油 知名企業:貴州世紀風華公司 人口:52.53萬(2008) 面積:4441平方公裡 電話區号:0855 郵編:557300 機場:黎平機場 火車站:從江站

基本概況

黎平是中國侗疆的腹地。位于貴州省東南邊緣,地處黔、湘、桂三省(區)交界處,是貴州東進南下的前沿。全縣轄25個鄉鎮(10鎮15鄉),總面積4441多平方公裡,總人口50.3萬人,是全國侗族人口聚居最多的縣。

黎平自然資源豐富,素有“杉海糧倉油壺”之稱。是我國28個重點林區縣和國家11個退耕還林示範縣之一,也是國家商品糧基地縣。全縣有林業用地面積558萬畝,森林覆蓋率58.44%。木材蓄積量843萬立米,居全省第一位,楠竹蓄積量600萬根,居全省第二位。盛産茶葉、油茶油、水果、桐油、松脂、中藥材、矽礦石、黃金、大理石、高嶺土等。以天麻、百合、松茯苓為主的中藥材1200多種。境内油茶林14萬多畝,年産精制侗鄉茶油1500噸。全縣有松林99.6萬畝,年生産加工松脂4000噸,居全省第一。黎平黃牛、黎平香米已暢銷湖南、廣東、廣西三省和整個貴州。矽礦石地質儲量近1億噸,現已逐步成為中國大西南工業矽生産基地之一。

黎平民族風情濃郁,旅遊資源豐富,有特級旅遊景點2個,一級景點25個,二級景點37個,風景名勝集自然風光、形奇古樹、民族風情、民族建築、人文景觀和曆史紀念址等為一體,是得天獨厚的旅遊勝地。境内山川秀麗、氣候宜人,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平均氣溫15—25℃。現已形成德鳳鎮古城、天生橋為中心的八舟河自然景區以及茅貢、肇興、地坪和口江、岩洞、雙江為軸線的侗族風情旅遊帶的“一城一區一帶”的旅遊發展框架。

德鳳鎮古城是省級曆史文化名城,始建于明洪武年間。城内,明清古建築群保存完好,飛檐翹角,鱗次栉比。著名的有翹街、黎平會議會址、兩湖會館、成德橋、玉帶橋、神魚井、西佛屋、南泉山等名勝古迹,并保存有堪稱“古木化石”的陰沉木。高屯天生橋飛跨120米,形成一天然雙拱石拱橋,橋寬130米,拱高30餘米,拱上岩石厚40米連接兩岸峭壁,是吉尼斯世界之最。

黎平是中國侗族文化中心。作為侗疆腹地,縣内廣泛分布着侗族獨具特色的鼓樓、花橋、戲台建築和古村落。有著名的肇興、紀堂、堂安、地扪、高近等侗寨以及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地坪花橋和列入吉尼斯世界之最的鼓樓之宗——述洞獨柱鼓樓。黎平雜居着漢、苗、瑤等兄弟民族,各民族文化交流頻繁,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民族風情和文化風俗,這裡一年四季都有豐富多彩的民族傳統節日,千姿百态的民族歌舞,為人們展現一幅絢麗多彩、豐富神奇的民族民俗畫卷。

行政區劃

黎平縣轄10個鎮、13個鄉、2個民族鄉:德鳳鎮、高屯鎮、中潮鎮、孟彥鎮、敖市鎮、九潮鎮、岩洞鎮、水口鎮、洪州鎮、尚重鎮、順化瑤族鄉、雷洞瑤族水族鄉、永從鄉、羅裡鄉、茅貢鄉、壩寨鄉、口江鄉、雙江鄉、肇興鄉、龍額鄉、地坪鄉、德順鄉、大稼鄉、平寨鄉、德化鄉。

曆史沿革

2000年,黎平縣轄10個鎮、15個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458533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德鳳鎮 49869 高屯鎮 25304 中潮鎮 27841 孟彥鎮 15509 敖市鎮 12658 九潮鎮 22438 岩洞鎮 13127 水口鎮 31809 洪州鎮 25729 尚重鎮 27808 順化鄉 4509 雷洞鄉 11274 永從鄉 15563 羅裡鄉 14852 茅貢鄉 14156 壩寨鄉 11773 口江鄉 8830 雙江鄉 18310 肇興鄉 19383 龍額鄉 21163 地坪鄉 17249 德順鄉 14643 大稼鄉 14233 平寨鄉 10467 德化鄉 10036

 2003年,黎平縣轄10個鎮、15個鄉(其中2個民族鄉),1個街道辦事處,403個村委會、18個居委會。年末總人口50.34萬人,其中少數民族42.2萬人,非農業人口3.09萬人。

自然地理

黎平縣地處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東南面,全縣國土面積4441平方公裡,轄25個鄉鎮、403個行政村、3086個村民小組。截止2006年,全縣人口總數為515314人,男270998人,女244316人。其中少數民族437635人,侗族人口342986人,占總人口的66.6%,苗族人口79556人,農業人口476048人,非農業人口39266。是一個以侗族人口為主,侗、漢、苗、瑤、水等多民族雜居的縣份,也是貴州省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縣份之一。

黎平縣處于長江、珠江兩大水系的分水嶺,境内有較大幹流亮江河、洪州河、雙江河、孟彥河、南江河、育洞河6條,較大支流78條,河流總長3480公裡,河網密度每平方公裡為0.78公裡。其中,孟彥河有較大支流9條,年産水量3.04億立方米,年均流量9.64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徑流量為4.486億立方米。亮江河有較大支流10條,年産水量4.86億立方米,平均流量15.4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徑流量為5.805億立方米。洪州河有較大支流15條,年産水量5.04億立方米,年均流量15.97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徑流量為6.115億立方米。育洞河有較大支流4條,年産水量1.38億立方米,年均流量4.36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徑流量為1.264億立方米。雙江河有較大支流9條,年産水量5.74億立方米,年均流量18.19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徑流量為4.794億立方米。南江河有較大支流8條,年産水量2.7億立方米,年均流量8.56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徑流量為3.629億立方米。

黎平縣至今已發現的主要礦産有金、磷、錳、煤、壓電水晶、矽質原料,水泥用灰岩,飾石用石材,建築用砂石等礦。礦床、礦點(礦化點)106處。其中37種礦産不同程度探明了儲量,主要儲量産地168處。探明儲量屬大型礦的有8處,屬中型礦的有16處。截至2005年底,全縣開發利用礦種主要有5種,共有各類持證礦山19個,主要開發礦種為金、矽石、飾石闆材、建築用砂石、磚瓦粘土等。在各類持證礦山企業中,按礦種分有:金礦1處,矽石礦1處,錦石闆材礦2處,建築砂6處,磚瓦粘土礦9處,按礦山規模分,均為小型礦山。

經濟發展

經濟較快發展,綜合實力明顯增強。2006年,全縣生産總值實現129895萬元,比2002年增長51.6%,年均增長1

0.97%,每年以一個億以上的總量遞增。經濟結構調整取得實質性進展,三次産業結構由2002年的46.35﹕15.63﹕38.02調整為2006年的41.69﹕17.88﹕40.43。農業總産值完成97231萬元,比2002年增長36.29%,年均增長5.51%。工業總産值完成62443萬元,比2002年增長1.83倍,年均增長24.62%,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産值42143萬元,比2002年增長3.1倍,年均增長42.29%。财政收入實現恢複性較快增長,2006年财政總收入達到6706萬元,比2002年增長69.9%,年均增長14.17%,年均淨增長1000萬元左右。财政支出完成3.29億元,比2002年增長70.27%,年均增長14.23%。固定資産投資完成58742萬元,四年共完成18.58億元,年均增長19.31%。全縣金融機構存款餘額12.1億元,比2002年增長1.07倍,年均增長20.0%;各項貸款餘額9.1億元,比2002年增長1.08倍,年均增長20.1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39389萬元,比2002年增長61.0%,年均增長12.65%。農民人均純收入1822元,比2002年增加484元,年均增長5.4%;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4555元,比2002年增加1210元,年均增長5.6%。幹部職工月工資2005年比2002年人均增長了545元。

基礎設施建設實現曆史性突破,發展基礎進一步夯實。交通條件明顯改善。黎平機場順利通航并實現商業運營。完成雙溪橋至育洞19.1公裡和高屯至新化9.8公裡縣際公路鑲邊改造工程,項目投資186萬元;完成黎陽大道3.8公裡路面工程和西門橋至新寨門公鹿改擴建工程,完成投資849.374萬元;完成敖市至孟彥通鄉油路改造工程何肇興至洛香6.3公裡通鄉油路工程,完成投資1073萬元;完成堂安生态博物館0.92公裡油路建設工程,完成投資32.6萬元,并通過驗收為油亮工程;全面完成2005念6條218.5公裡通村公路建設項目2006年121.9公裡,總投資487.6萬元;完成黎平機場專線公路1.158公裡的外業測量、内業設計預算和兩階段初步設計工作。

旅遊觀光

旅遊業發展迅速,第三産業不斷壯大。2006年1~11月,全縣共接待海内外遊客47.68萬人(次),其中海外遊客2.98萬人(次),實現綜合旅遊收入8750萬元。四年共接待遊客125.7萬人(次),其中海外遊客7.23萬人(次),實現綜合旅遊收入2.25億元,三項指标年均分别增長20%、78%和44%。

旅遊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完成二期旅遊國債和其它旅遊建設項目,引進了貴州世紀風華公司、湖北楚國城公司、香港明德創意集團到我縣投資開發景區景點,引導、扶持了一些社會人士投資旅遊業;重點建設了翹街、肇興、石龍山、地扪等景區;興建黎平大酒店、港賽大酒店、肇興賓館等一批星級賓館、酒店,培訓了一批旅遊從業人員,旅遊接待水平有較大提高。

旅遊宣傳推介力度加大,形式增多。參加了中央電視台春節歌舞晚會、中央電視台第十二屆青年歌手大獎賽、“多彩貴州”旅遊形象大使選拔賽、中央電視台西部民歌大賽、第三屆中國童聲合唱節、廈門第四屆世界合唱節等活動,組隊到貴陽、北京、上海、桂林、重慶、長沙、廈門、南京、杭州、昆明、香港、台灣等地開展旅遊宣傳促銷,赴俄羅斯、烏克蘭、挪威、新加坡、韓國等國家開展民族文化交流;成功舉辦了黔東南苗侗民歌大賽、“黎平•中國侗族鼓樓文化藝術節”、黎平機場通航慶典暨“飛向苗鄉侗寨”文藝晚會。旅遊知名度明顯提高。

經濟社會統籌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認真實施科教興縣戰略,提前實現“兩基”攻堅目标。投入資金9000多萬元用于校舍建設,辦學條件明顯改善。加強高中教育,創辦了一所高中,黎平一中進入全省二類示範性高中。全縣2704名高中學生考入了全國各類本科院校,其中重點大學387人。科學普及、科技應用活動廣泛開展。民族文化挖掘、整理、保護和開發成績顯著,民族文化走進了課堂。地坪風雨橋修複工程啟動。命名表彰了167名民族民間歌師、戲師、工藝師,民族文化保護與傳承意識提高。縣城電視網絡改造完成,基本實現村村通廣播電視,豐富了城鄉居民文化生活。

上一篇:寡婦制造者

下一篇:中國十大傳世名畫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