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鳍刺蝦虎魚

黃鳍刺蝦虎魚

鲈形目刺蝦虎魚屬動物
黃鳍刺蝦虎魚是鲈形目刺蝦虎魚屬動物。體延長,前部圓筒形,後部側扁;背緣淺弧形,腹緣稍平直;尾柄頗長,大于體高。黃鳍刺蝦虎魚為冷溫性近岸底層小型魚類,栖息于河口、港灣及沿岸砂質或泥底的淺水區。攝食小型無脊椎動物和幼魚等。河北、天津沿海養蝦池中較常見,無食用價值。體長100~120mm。主要分布于朝鮮半島,日本、黃海、渤海、東海(中國近海)沿岸各河口區。
  • 中文名:黃鳍刺蝦虎魚
  • 拉丁學名:Acanthogobius flavimanus Temminck et Schlegel
  • 别名: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綱:硬骨魚綱
  • 亞綱:輻鳍亞綱
  • 目:鲈形目
  • 亞目:蝦虎魚亞目
  • 科:蝦虎魚科
  • 亞科:
  • 族:
  • 屬:刺蝦虎魚屬
  • 亞屬:
  • 種:
  • 亞種:
  • 分布區域:朝鮮半島,日本、黃海、渤海、東海(中國近海)沿岸各河口區
  • 命名者及年代:
  • 保護級别:

形态描述

體延長,前部圓筒形,後部側扁;背緣淺弧形,腹緣稍平直;尾柄頗長,大于體高。

頭中大,圓鈍,略平扁,背部稍隆起。頭部具3個感覺管孔。頰部稍隆起,眼下緣有1條斜向前下方的感覺乳突線,頰部下方自上颌後部至前鰓蓋骨具3條感覺乳突線。

吻圓鈍,頗長,吻長大于眼徑。眼小或大,背側位,位于頭的前半部,眼上緣突出于頭部背緣。眼間隔狹窄,小于眼徑,稍内凹。鼻孔每側2個,分離,相互接近:前鼻孔較大,具1短管,位于上唇;後鼻孔小,圓形,邊緣隆起,緊位于眼前方。口小,前下位,斜裂,下颌長于上颌,稍突出。上颌骨後端僅伸達吻中部稍後處,不達眼前緣下方。

上、下颌齒細小,尖銳,多行,排列呈帶狀,外行齒均擴大;下颌内行齒亦擴大,不呈犬齒狀,犁骨、腭骨及舌上均無齒。唇厚,發達。舌遊離,前端平截形。鰓孔大,側位,向頭部腹面延伸,止于鰓蓋骨中部下方。前鰓蓋骨及鰓蓋骨邊緣光滑。鰓蓋骨上方有3個感覺管孔,前鰓蓋骨後緣具2個感覺管孔。峽部寬大,鰓蓋膜與峽部相連具假鰓。鰓耙短小。

體被弱栉鱗,吻部無鱗,項部、頰部及鰓蓋上方均具小圓鱗。胸部及腹部被小圓鱗;項部的圓鱗向前延伸至眼後方、無側線。n背鳍2個,分離;第一背鳍高,基部短,起點位于胸鳍基部後上方,鳍棘柔軟,第二鳍棘最長,頭長約為其長的2.1倍,平放時,不伸達第二背鳍起點;第二背鳍略高于第一背鳍,基部較長,第一、第二鳍條較長,最長鳍條稍大于頭長的1/3,平放時,不伸達尾鳍基。

臀鳍與第二背鳍相對,同形,起點位于第一二背鳍的第二、第三鳍條下方,後部鳍條較長,平放時,不伸達尾鳍基。胸鳍寬圓,扇形,下側位,上部無遊離絲狀鳍條,鳍長稍大于吻後頭長,後緣不伸達第二背鳍起點下方。腹鳍略短于胸鳍,圓形,基部長小于腹鳍全長的一半,左、右腹鳍愈合成一圓形大吸盤,其膜蓋邊緣内凹,呈細鋸齒狀。尾鳍長圓形,短于頭長肛門與第二背鳍起點相對。雄魚生殖乳突細長而尖,雌魚生殖乳突短鈍。

習性

黃鳍刺蝦虎魚屬于的中大型種類,多年生、獨居、夜行、肉食性的雙向洄遊魚類。于沙至沙泥底的河口、紅樹林、内灣鹹淡水域石礫下穴栖。晝伏夜出,有時白天亦覓食,以小魚、蝦蟹及無嵴椎動物為食。繁殖期春季2至4月,雄魚于石下沙泥挖管道,雌魚入穴産卵,約一年成熟,體長約18厘米。

地理分布

分布于黃海、渤海、東海(中國近海)沿岸各河口區;朝鮮半島,日本。

上一篇:E-E-L動物群

下一篇:體育空手道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