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維

黃維

民國時期國民黨高級将領
黃維(1904年-1989年),字悟我,出生于江西貴溪一農戶家庭。黃埔軍校一期畢業生,參加淞滬會戰、武漢保衛戰、緬甸反攻等,在抗日戰争中立下赫赫功勳。在淞滬會戰号稱“血肉磨坊”的羅店戰役中表現神勇。曾任十二兵團司令長官,俗稱“黃維兵團”,在淮海戰役中兵敗被俘。1975年,作為最後一批戰犯被赦,後任全國政協委員緻力于軍史研究。[1]1989年3月20日,因心髒病突發,在北京逝世,終年85歲。
  • 主标題:淞滬會戰
  • 副标題1:作者名稱 黃維
  • 副标題2:
  • 副标題3:
  • 本名:黃維
  • 别名:黃悟我
  • 出生地:江西省貴溪市盛源鄉
  • 畢業院校:黃埔軍校第一期,陸軍大學特别班第一期
  • 職業:軍人
  • 黨派:中國國民黨
  • 軍銜:中将

人物生平

黃埔時期

1904年2月28日黃維出生于江西貴溪盛源鄉農家,父早逝。黃維早年畢業于縣立第一高等小學,後因經濟拮據考入鵝湖師範,并以優異成績畢業回鄉任小學教員。

1924年,因在學校宣傳共産主義思想與當地鄉紳交惡而被迫棄職離鄉。經方志敏安排,找到中共江西地下省委負責人趙醒侬,由他做為介紹人進入黃埔軍校一期第二隊,和周士第、鄭洞國、俞濟時、桂永清等成為同班同學。畢業後,黃維在讨伐陳炯明的兩次東征和與直系軍閥孫傳芳的戰鬥中表現出色,因此很快得到提拔。

1927年任國民革命軍第9軍團長。

1928年任國民革命軍第11師團長。

1929年到國民黨軍事委員會參謀本部主辦的陸軍大學特别班第一期學習。

1932年,黃維從陸軍大學特别班第一期畢業後,回到第11師,當時任第18軍軍長的陳誠對他非常賞識,将其提升為第31旅旅長,由此也被視為陳誠“土木系”的一位重要将領。

1933年3月,參加了蔣介石發動的對中央紅軍的第四次“圍剿”。失敗後,奉令開往崇仁,擔任防守任務,并升為第11師副師長。5月,蔣介石又直接組織指揮對紅軍的第五次“圍剿”。7月,第18軍編制裝備改革,黃維就任第11師師長,到廬山軍官訓練團受訓。受訓期滿,率部在黎川附近的樟樹、橫村地區與紅軍作戰。

1934年10月,紅軍突圍長征後,他率第11師留在韶關、大庚嶺一帶,擔任“清剿”任務。

1935年7月,第18軍各師進入浙江境内,擔負“肅清”在浙西南地區紅軍的任務。

抗戰時期

1937年,奉命赴德國深造,原定一年,因抗日戰争爆發,被提前召回國。

1937年9月下旬,黃維接任第18軍第67師師長職,率部抵抗。淞滬會戰時的羅店之戰是黃維的成名之戰。面對日軍的猛烈進攻,生生守了一個星期,打到最後黃手下的三個團長,一人戰死二人重傷,師部除一個電報員,連文書、炊事員都拿槍上去了。戰後整編,活着的人連一個團都湊不上。當時,國民政府的宣傳機構曾大肆宣傳黃師長的忠勇可嘉。不過事後,也有不少人說當時黃的指揮死闆僵硬,“書呆子黃維”的名聲就此落下。淞滬會戰後,他奉令率部轉到皖南山區。

1938年,升調第18軍軍長,在赴江西途中受蔣介石召見。召見時蔣介石送他一張照片留念,并将黃維的号“悟我”改為“培我”。武漢會戰時,他将第11師、第67師部署在九江至南昌的南浔路德安地區一帶。9月1日,日軍第9師團一部乘第30集團軍部署未定,突破陣地,沿瑞德公路竄擾南浔路之馬回嶺。黃維率第18軍協同其他部隊對其逐次截擊、堵擊,在馬回嶺與日軍展開激戰,使日軍迂回德安的企圖徹底破産。

1939年,日軍攻占越南後,在滇越邊境集結兵力,企圖進攻雲南,嚴重威脅我國西南各省。黃維繼任第54軍軍長(第54軍屬于中央軍精銳勁旅,裝備優良,下轄三個師,第14師阙漢骞部、第50師楊文瑔部、第198師王育瑛部),由昆明趕赴滇越邊境駐防,率第54軍抗擊日軍入侵。第54軍隸屬于第9集團軍,集團軍總司令關麟征與黃維有矛盾。不久,蔣介石調黃維任軍事委員會中将高參。黃維遂由昆明偕妻子兒女回到故鄉江西貴溪。

1944年,日軍侵入貴州,直接威脅到當時的陪都重慶。國民政府為擴大兵源,号召知識青年從軍入伍。蔣介石将“軍事委員會督訓處”改組為“知識青年從軍青年軍編練總監部”,總部設在重慶,由黃維任副總監。黃維主持工作一年多,培訓學員達五六千人之多。日本投降後,青年軍分編為三個軍。

解放戰争

1946年6月,黃維被委任為第31軍軍長,并奉命率部赴台灣。部隊到福建集中後,又改調浙江餘杭和紹興地區,實施預備軍官訓練。但因廣大青年不願打内戰,所以這次征集青年軍的工作遠沒有第一次那樣順利。

1947年春,黃維被調到國防部聯勤總部任副總司令。秋天,又到武漢籌備創辦新制軍官學校,任校長。這個學校是根據美國顧問團的建議而成立的,準備仿照美國西點軍校的體制建校,培養國民黨陸海空三軍軍官。

1948年11月6日,解放軍發起淮海戰役。徐州“剿總”司令劉峙嚴令黃維兵團快速向徐州集中。黃維遂率第12兵團于8日由駐馬店出發,經蒙城、宿縣(存在時間1912年-1992年,今安徽省宿州市)向徐州靠攏。一周後,到達阜陽。20日上午到達浍河以南地區,發現解放軍已經沿浍河占領陣地,黃兵團再前進已不容易。遂将兵團司令部進駐南坪集。此時,解放軍乘虛占領蒙城,切斷了第12兵團的退路。25日,解放軍在原宿縣雙堆集将運動中的黃維兵團四面包圍。

1948年12月15日,第12兵團除副司令胡琏等人逃脫外,整個兵團徹底覆滅。

改造生涯

黃維被俘後,在北京功德林戰犯管理所接受改造。他剛到功德林時一身患有五種結核。經醫護人員四年的精心治療和護理,病症得到了根治。

改造期間,黃維的餐桌上每天都會有牛奶、雞蛋和肉。哪怕是三年自然災害期間都沒斷過肉類的供應。那三年,剛開始是豬肉,後來是牛肉,最後又吃黃羊肉。黃維特赦後,才知道當時國家那麼困難,還專門派解放軍戰士去内蒙古打黃羊給他們吃。他也明白了,那些管理人員當時為何越來越胖,原來是缺乏營養造成浮腫。黃維後來提起這些事,特别感動。

特赦後情況

1975年12月,黃維獲得特赦。随即被安排在全國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工作,任文史專員,多次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他很關心家鄉的建設事業,幾次回家鄉探親。

在27年的改造中,黃維與戰犯管理所的領導結下了深厚的感情。黃維提及撫順戰犯管理所所長金源說:“金所長是紅小鬼出身,卻把青春浪費在我們這些沒有意義的人身上。”1986年他重回撫順戰犯管理所,提出不住賓館,要在當年關押的牢房2号監室住。

1983年,他出席了第六屆全國政協會議,被選為常務委員。在紀念抗日戰争勝利40周年時,他專門撰寫回憶文章,表達了對當年同甘共苦,如今還在台灣的老同學的懷念之情。他在給老同事的信中寫道:“祈求祖國統一,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如統一早日實現,我當親赴台灣和你們把酒言歡。”

1985年秋,黃維回到家鄉貴溪。

1989年初,台灣方面邀請黃維去台灣訪問。黃維列出要探訪的黃埔同學及好友名單,準備祭掃蔣介石、何應欽、陳誠、顧祝同、周至柔、蔣經國等人的墓。黃維為去台灣準備了很久,就在探訪台灣即将成行之時,黃維卻在參加兩會後感到身體不适。1989年3月20日清晨,女兒黃慧南突然接到全國政協的電話通知,其父黃維去世了。那一年,黃維85歲。(黃慧南)一些朋友一直說,其父親是由于過于興奮在出發前夜突然心髒病發作去世的。黃維去世後,海峽兩岸都為他舉行了隆重的告别儀式。

出版圖書

主要影響

1937年8月13日,日本侵略軍向上海發動進攻。9月下旬,黃維接任第18軍第67師師長職,率部抵抗。上海抗戰後,他奉令率部轉到皖南山區。1938年,升調第18軍軍長。7月中旬,日軍第51軍的五個師團和波田支隊,分兵沿長江及兩岸進攻武漢。黃維受命參加武漢會戰。會戰期間,借了8門大炮給時任656團當團長的廖運周,攻打日本人。

1939年,日軍攻占越南後,在滇越邊境集結兵力,企圖進攻雲南。黃維繼任第54軍軍長,由昆明趕赴滇越邊境,率第54軍抗擊日軍入侵。

1948年11月25日,黃維兵團被合圍于宿縣附近的雙堆集。11月27日,在黃維突圍當天,中共地下黨員85軍110師師長廖運周率部起義并反戈一擊,打亂了黃維的突圍計劃。廖運周後來回憶:“我向他(黃維)建議‘4個師齊頭并進不如用3個師好,把18軍的主力師留在兵團作預備隊,可以随時策應。’黃維見我敢于挑擔,又替他着想,很是高興。對我進行了一番贊揚,連聲說‘好同學,好同志,你要什麼我就給你什麼,坦克、榴彈炮随你要’。他還讓兵團副參謀長韋鎮福通知空軍調飛機配合我們行動。”

人物轶事

譏諷俞濟時

1934年末,黃埔一期生劉疇西率紅10軍團在浙贛邊遭到黃埔同期同學俞濟時的“圍剿”。1935年1月劉疇西、方志敏被捕。俞濟時想都沒想要給老同學開點後門,當衣衫褴褛、凍得發抖的劉疇西被帶到身穿将軍大氅、烤着炭火的俞濟時面前時,俞濟時優越感頓生,連寒暄都沒有,揮揮手,就讓人把劉疇西押走了。同為同學的黃維後來聽說此事,對俞濟時大為不滿,當面損他:“那麼冷,你也該叫老同學吃頓好飯,穿件棉襖嘛!大家同學一場,你也太狠心了。”

杜聿明碰壁

杜聿明率遠征軍出兵緬甸,戰敗回國,負責對他的部隊進行點檢的就是黃維。杜知道這老哥是個書呆子,執法如山,但希望他能夠開恩給自己少報些損失,留點兒面子,故宴請黃維。宴會上果然氣氛沉重,杜的幕僚有人為活躍氣氛,便沒話找話,和黃維搭讪,不外乎什麼天氣很好,風調雨順啊之類的廢話。誰知黃說:“我老家江西正發水災,哪裡來的風調雨順?”杜部下聽他口氣,以為他要索賄,便問将軍是否需要些款子給家鄉?結果黃維大怒。杜長歎退席,知道這書呆子手裡絕不會對自己留情。

不同流合污

抗戰時,黃維接任第54軍軍長。發現軍糧供應的質量太差,不是發了黴就是摻了砂石,每個人的軍饷也隻有6元。夥食不好,士兵們吃不飽,戰鬥力當然要弱,軍心渙散。為了穩定軍心,提高戰鬥力,黃維決定給每個士兵增加口糧二兩,同時又給軍政部門寫報告,反映這一情況,還拿一些發黴、摻砂石子的軍糧做為物證。關麟征乘機利用此事陷害黃維,向何應欽進讒言,說黃維“有意與軍政部何部長為難,實際是煽動部隊反對何總長”。

當時,何應欽一人雙職,既是軍政部長,又是全軍參謀總長,軍權在握,勢力龐大。當時軍糧質次、糧少,夥食費又低,這在國軍各軍中是普遍存在的,許多部隊本來就不滿和反感,這次黃維出來直言了,何部長很不高興。何應欽想殺雞吓猴,以處置黃維來壓服各部隊鬧事,便命軍需署派員去54軍檢查賬目。黃維一向以清正廉潔自诩,他沒有按常規向檢查大員行賄,反而闆起面孔對來人說:“如果你們查出我有貪污中飽私囊之處,請指出,據實報告軍政部,将我法辦!”言外之意:“不要在背後搞小動作。”

如此這般,本身有“鬼”的“欽差大臣”一“稽查”,能說黃維的好話?除了對親眼所見的軍糧中自己為了那點兒銀子摻的沙子視而不見外,反而暗中直找黃維的茬,“證據”找好了,什麼也不說,就拍屁股走人。黃維見他們查而不出,懊恨之餘,又發給何應欽一份語多激憤的辭職電報,并跑到昆明和何部長大吵一番。何應欽便簽呈蔣校長:黃維破壞軍需獨立,公積金不報不繳,請予撤職查辦。蔣深知黃維不是這樣的人,所以沒有撤職查辦,給他換了崗位。黃維因為看不慣官場的勾心鬥角,決定辭職回鄉,這期間黃夫人勸他随和點,他卻說:如今抗戰不能勝利,就是國家腐敗造成的,他甯肯丢官回家種地,也絕不同流合污。于是,帶家小返回老家。

永動機的研究

黃維在進入戰犯管理所之後,為了逃避“思想改造”,将全部心力投入了永動機的科學研究之中,并曾在1968年得到獄方的贊助展開實驗,然而最後實驗失敗了。在黃維被釋放後,他仍然不放棄這方面的研究。周恩來得知後,還向他索要“永動機”的模型,親自觀看。1979年6月,黃維在政協分組會議上,就開發“重力”能源做了長篇學術報告,會議通過決議,支持黃維提出的科研項目。

人際關系

夫人:蔡若曙、史逸清

兒子:黃理

女兒:黃敏南、黃慧南。

黃敏南,黃維的長女,1956年複旦大學畢業後到清華大學物理系任教,1986年退休。女兒:吳敏衛

黃慧南,黃維的次女,1948年9月生,1994年4月加入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曾任北京市崇文區政協副主席、北京市政協委員、中國藥品生物制品檢定所副主任藥師,民革北京市委常委,民革崇文區工委主委,北京市藥監局崇文分局監督員等。女兒:陳融

人物評價

書呆子”氣

黃維的性格可用一個“儒”字來形容。這樣的性格雖秉承了儒家“君子之道”的特色,使黃維為人處事光明磊落,不失君子風度。但“墨守成規”、“守舊迷信”、“滿腦子書呆子氣”。

黃維将軍的秉性是有固執的一面。固執并非好品性,但表現在他身上,固執的另一面則透露正直、剛毅和不屈不撓的精神。作為軍人,他的這一個性卻是與學者型的梁漱溟相通的,他們也因此有着共同的給人印象頗深的性格特征——固執。(人民網評)

黃埔時期,黃維深受國民黨“正統思想”熏陶,使他認為“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才是真正救國救民之主義,蓋舍三民主義外,更無其他真正之主義”。而此時,蔣介石“君臣之道”、“忠臣良将”的儒家說教又恰與黃維合拍。

國民黨很多将領都領教過黃維“書呆子”的厲害。一次,陝籍将領杜聿明遠征出兵緬甸,但戰事不利,杜聿明敗逃回國,而此時對杜聿明部隊進行點檢的就是黃維。杜聿明久聞黃維是個書呆子,執法如山,但他還是希望黃維能夠給自己留點面子,少報點損失。所以,杜聿明宴請黃維。誰知黃維不領情何談“手下留情”。

淮海戰役中,黃維的12兵團被解放軍重重包圍于雙堆集,陳赓大将的部隊就堅守在南坪集。陳赓在黃埔時期就是黃維的同學,他早已摸透了黃維的性格,知道黃維是教書出身,迷信書本,墨守陳規,打仗老愛在書本上找依據,動不動就是“兵法雲”爾爾。所以,陳赓就采用放棄已占陣地,誘敵深入的方法。

黃維果然上當,使自己的部隊進入陳赓的伏擊區,當黃維醒悟的時候,已為時晚矣。後來,黃維被解放軍俘虜,當他知道與自己對陣的是他的老同學陳赓時,他竟說:“敗在陳赓手上不算冤枉,陳赓是我的同班同學,在學校裡我就比不過他!”黃維的“書呆子”氣可見一斑。

逼上梁山

1948年9月黃維任新制軍官學校校長。此時内戰打得如火如茶,正是用人之際。黃維雖厭惡征戰,但蔣氏集團抓住了黃維“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的儒家心理。利用以往對黃維施予的“厚恩”,再一次把黃維逼上梁山。

蔣介石素來推崇曾國藩的“識人之術”,用人考究“資曆”,而黃維本身就是黃埔一期嫡系,在北伐戰争中已是營長,在南京栖霞山與直系軍閥孫傳芳的戰鬥中又表現勇敢。再加上國民黨元老陳立夫的舉薦,因此深得蔣介石器重。黃維本号“悟我”,後經蔣介石改為“培我”,可見蔣介石對黃維的“栽培”之心。

1928年秋,蔣介石成立陸軍第11師,欽點黃維任該師團長,同年前往陸軍大學深造。在校期間黃維曾多次受到蔣介石單獨訓話。

1933年,一直欣賞德國軍事教育的蔣介石一紙批文送黃維去了德國考察。在德國,“書呆子”黃維如饑似渴地學習德國軍事經驗,并在國内國民黨軍事刊物上發表了許多文章,使蔣介石頗為贊賞。

1938年,蔣介石把“國軍五大主力之一”的第18軍交給了黃維,34歲的黃維任軍長。黃維深得蔣介石信任,不但30歲就當了師長,從師長到軍長也隻用了四年。國民政府敗退台灣後,升為上将的高魁元、王異等都曾是他的部下。每當提起黃維,很多國民黨将領的評價都是:黃維總是表情嚴肅,連走路都是挺着胸脯,一副将軍的儀容,在部下面前從來不苟言笑。

黃維不僅對部下要求嚴厲,對自己也很嚴格,他從不染指女色或賭博,從西方留學歸國後,也不流露出西方特色。因此。蔣介石把黃維看作是不可多得的德才兼備型人才。在黃維流露出對軍事教育感興趣後,蔣介石竟讓黃維擔任了自己兼任的武漢陸軍學校校長,使黃維感激涕零。

愛較真的父親

獄中的父親想為人民做點事情,就開始研制“永動機”。他後來告訴我靈感來自他被俘後在河北井陉關押時,住的茅草房外面有一口井,天天看人拉辘轳提水,就萌生了一個想法:如果把重力變為動力,讓“辘轳”一直轉下去該多好。如果成功了,那就是造福人類的一個發明了。時任撫順戰犯管理所負責人認為這并不太可行,但覺得可從中找到改造思想的突破口,便讓管理所電機廠的4名技術人員和學理科出身的幾名戰犯成立科研小組,幫助父親研制“永動機”。在撫順,父親終于制作出了一台“永動機”,但是隻轉動幾圈便停了下來。特赦後,父親還堅持在家裡研究“永動機”,還想辦法把我學機械的哥哥黃理調過來幫着畫圖紙,一年來好幾次,有一次借調了一個月,還有不少朋友都協助過。父親堅持了幾十年,一直沒有放棄,一直在設計、制造、試驗、失敗、再設計、再制造。雖然他傾注大量心血研制的“永動機”最終沒有成功,但是這種堅韌不拔的精神也被人所稱道。

特赦後的父親當選為全國政協五屆、六屆、七屆常委,專注于全國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的工作。周總理要求提供史料可以不拘立場,但記述态度一定要實事求是,不可弄虛作假。父親始終堅持這條基本原則,不論自己寫史料,還是用之于審閱他人提供的史料,都是如此。對涉及鄧演達、陳誠、嚴重等人的回憶錄,凡有不符合曆史事實的,他都一一提出訂正。政協文史資料裡有一篇文章認為“鄧演達是陳誠告密害死的”,他花了小半年的時間到處查資料、訪問親曆者,寫文章反駁了這個說法。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某出版社要出一本以國民黨的觀點看淮海戰役的書,有人找到當時的高級指揮官父親。他堅持認為,若以國軍的觀點寫,書名中就不能叫“淮海戰役”,而應叫“徐蚌會戰”。建議未被采納就拒絕動筆。最終,在他的堅持下,書名下面多了一行小字:台灣稱徐蚌會戰。

重感情的父親

父親是一個珍重感情的人,帶兵期間就以愛兵著稱。抗戰期間父親在雲南任第五十四軍軍長,發現軍糧供應質量太差,不是發了黴就是摻了砂石。他在防區内組織官兵墾荒種菜,養雞養豬,并要求部隊幫助農民興修水利和道路,定期進行助耕助收,從而使官兵夥食大為改善。1941年父親被調離,五十四軍将士一時嘩然,據說士兵将機槍擺在軍部門口,繼任軍長不敢上任。1979年12月,父親參加全國政協組織到上海、蘇州等地的考察,途經上海時,他在視察團休息的那一天特意去了羅店,他說,“淞滬抗戰時,我率部隊在那裡負傷流血,我忘不掉那些長眠在上海郊區戰場上的官兵,常常做夢重現那些壯烈的場景”。

1984年9月,時任全國政協常委的父親收到了一封從貴州寄來的信件,寫信人周廷烈自稱是他的部下,後來加入了飛虎隊,連年的政治運動讓他屢受沖擊,迫不得已裝聾作啞,聽說父親特赦釋放,就抱着試一試的态度給父親寫信。父親接信後非常重視,立即寫信給當時的中央統戰部部長楊靜仁,證實周廷烈參加抗戰建立功勳的曆史,建議對像周這樣一個傳奇式的幸存者,按照政策給予安排生活出路,并盡可能安排為所在縣政協委員。1985年8月27日,中央統戰部給貴州省委統戰部發文,明确“周是反法西斯戰争中的參加者和幸存者”。74歲的周廷烈當上貴州省平塘縣政協委員,一年後又被任命為貴州省人民政府參事室參事,享受國家幹部18級的待遇。這個抗戰老兵在父親的鼎力直言下,晚年獲得了尊嚴。

在27年的改造中,父親與戰犯管理所的領導結下了深厚的感情。父親提及撫順戰犯管理所所長金源說:“金所長是紅小鬼出身,卻把青春浪費在我們這些沒有意義的人身上。”1986年他重回撫順戰犯管理所,提出不住賓館,要在當年關押的牢房2号監室住。

母親去世後,父親大病了一場,躺在病床上沒辦法去參加遺體告别。我們去拿他給母親寫的挽聯,他寫的是“若曙難妻,黃維敬挽”,我們怕别人誤會“難”字,建議父親改,父親落淚了。

上一篇:陳松年

下一篇:吳成德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