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岡中學

黃岡中學

普通中學
黃岡中學創辦于1904年。1953年被湖北省政府首批确定為省重點中學,1993年被湖北省政府首批認定為省級示範學校。地處鄂東名城黃岡市,100多年來,學校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人才。從這裡走出了前國家代主席董必武,著名文藝理論家胡風,中科院院士、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獲得者舒德幹,嫦娥工程運載火箭系統總設計師賀祖明,音樂家王原平,在亞運會上一舉奪得4枚金牌的體育健将邱波,生物學家、“時代楷模”鐘揚等一大批優秀人才。學校占地面積500畝,建築面積15萬平方米,校園規劃合理,功能完善,設施齊全,環境幽雅。[1]
    中文名:黃岡中學 外文名: 簡稱: 創辦人: 辦學性質:公立中學 學校類别: 學校特色: 主管部門: 所屬企業: 現任領導:何蘭田、陳忠新 專職院士數: 高職專業: 本科專業: 碩士點: 博士點: 博士後: 國家重點學科: 院系設置: 校訓:弘德尚學,笃行緻遠 校歌: 院訓: 院歌: 地址:湖北黃岡市黃州區八一路28号 院校代碼: 主要獎項: 知名校友:為國家民族抛灑熱血的詹大悲、董毓華等革命志士,文藝理論批評家胡風,“嫦娥工程”運載火箭系統總設計師賀祖明等文化名人,有第二屆中國長江學者成就獎一等獎唯一獲得者舒德幹教授等科學家,還有在亞運會上一舉奪得4枚金牌的體育健将邱波等 知名教師: 别名:黃高 創建時間:1904年 現任校長:何蘭田 學生人數:2800餘人 教師人數:280人 所屬地區:中國,湖北省黃岡市 主要院系:有55個教學班

千年臨臯亭

北宋許端夫在《齊安拾遺記》中記載:“夏澳之側,本水驿,有亭曰臨亭”。明代萬曆《黃岡縣志》載夏澳在城西南隅二裡,臨臯亭位于黃州城西南。南宋王象之在《輿地紀勝》黃州古迹“東坡故居”下記載,“東坡曾寓居焉”。黃岡文史資料《黃州史話》中記載:“臨臯亭遺址位于黃岡中學校内”。蘇轼貶谪黃州期間,于臨臯亭内創作了千古絕唱“二賦一詞”及衆多詩詞歌賦。千年已逝,今天的黃岡中學在臨臯亭遺址上蓬勃發展,享譽全國,培育出了萬計的國家棟梁之才。昔日的飽經滄桑的臨臯亭,今天已成為“國手的基地,英才的搖籃”。

學校概況

湖北省黃岡中學,前身是1904年前辦的黃州府中學堂,中經啟黃中學,省立六中,湖北省立二高,省立黃高,到今天,已經一百年了。一百年來,她伴随我們的祖國,走過一條漫長曲折的道路,為鄂東地區開啟發智、培育人才,發展經濟、移風易俗,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為國家培養了大量人才,成為全國著名的重點中學之一,被謄為"普通中學的一面旗幟"。

黃岡中學一百年,經曆了兩個不同的曆史階段。解放前的45年,可以分為四個時期:

(一)府中時期(1904-1911)

(二)啟黃時期(1912-1926)

1912年啟黃中學在武昌朱家巷創辦,1923年,改為省立六中,但人們仍習慣地稱之為啟黃中學,故統稱啟黃時期;

(三)六中時期(1927-1938)

1927年,六中遷回黃州開辦,1935年改為省立黃岡初級中學,人們仍習慣地稱為六中,故統稱為六中時期;

(四)二高時期(1939-1949)

1939年創辦湖北聯合中學鄂東分校,不久改為省立第二高中,1946年改為省立黃岡高中,統稱二高時期。

解放後也可以分為四個時期:

(一)整頓鞏固時期(1949-1957)

(二)探索前進時期(1958-1966)

(三)文化革命時期(1966-1976)

(四)改革發展時期(1977-1994)

一、黃州府中時期(1904-1911)

甲午戰争後,民族危機空前加劇,有識之士,變法圖強,"變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興,在開學校;學校之立,在廢科舉"(梁啟超語)光緒二十四年(1898),清廷下诏:"将各省、府、州、縣現在有之大小書院,一律改為兼習中學西學之學校。至于學校等級,自應以省會之大書院為高等學堂,郡城之書院為中等學堂,州縣之書院為小學堂"。因變法失敗,未普遍施行。光緒29年(1903年)清廷再次傾布了以張之洞為主拟制的《秦定學堂章程》。為實施該章程,1904年,鄂東第一所中學--黃州府中學堂在黃州府試院(今地區實驗學校内)創辦。招一個班近50名學生。湖廣總督張之洞認為國民教育必須從小學開始,而要得到小學教員,須先辦師範。為此,他曾下令部分府中改辦師範。黃州府中學堂乃于1905年改為黃州府師範學堂。學生擴至2班。1907年師範生畢業後,複辦中學堂,仍稱黃州府中學堂。學生分文、寶兩科,各100人左右。監督(校長)先後有:王仁俊(扡鄭)(知府兼)、吳兆泰(星垓)、骐振(知府兼)、陳鴻翼(達九)。教員有15人。董必武(名用威)同志于1910年應陳鴻翼之邀來校任教,教英語和國文。府中學制為五年,課程共十二門:修身、讀經講經、中國文學、外國語、曆史、地理、算學、博物、物理及化學、法制及理财、圖書、體操。每周36課時,其中講經讀經每周9節,可見儒教在學校中的地位。學校學生都是府屬八縣優秀青年士子,他們在學習生活中,朝夕相處,互相切磋,力求學到實用的知識。不少人關心時事,憂國憂民,積極探索救國道路,思想活躍。其中最著名的有黃梅宛思演(希會)、梅寶,薪春詹大悲、方覺慧、黃岡李西屏、孫繩,羅田何亞新等人。宛思演進府中之前就在本縣從事革命活動組織"證人學堂"。考入黃州府中後,在學校組織"明德社",提倡王夫之、黃宗義的學說。他童年曾補博十弟子員,學問好,為人正派,深受同學愛戴,詹大悲等許多同學都參加"明德社"。他們利用節假日,經常在城外龍王山、青雲塔上開會學習,閱讀《猛回頭》 〈警世鐘〉〈革命軍〉等革命書刊,商讨聯絡八縣學生進行革命的辦法。他們的活動引起了學校當局的注意,将他們開除學籍。宛思演将詹大悲延至其家,供給食宿。後來,這批人陸續轉移武漢,繼續從事革命活動,成為武昌起義的骨幹力量。1909年,宛思演變賣家産,創辦漢口〈商務報〉,聘詹大悲為主筆,宣傳革命,方覺慧、梅寶、何嚴新均協助編報,因言論激烈,被查封。詹等又創辦〈大江白話報〉〈大江報〉,并與蔣翊武等在新軍中組織文學社。1911年7月因〈大江報〉發表〈大亂者救中國之妙藥也〉詹大悲被捕。武昌起義後被迎出獄,即力請武昌軍政府派兵,由他帶領光複漢口,組建漢口軍政分府,自任主任,方覺慧任顧問。清軍反撲,詹等竭力激戰,因黎元洪委派的指揮官通敵,緻漢口失守。李西屏1909年考入陸軍測繪學堂,加入共進會。武昌起義,他指揮學生軍看守軍械庫。義軍攻下督署後,他參與迫使黎元洪就任義軍都督,并在安民告示上代簽"黎"字。軍政府成立,任軍務部參義兼叙賞長。警衛司令方衛國圖謀不軌,被他及時發覺,立予槍決。孫繩1909年考入陸軍小學堂,加入共進會,參加起義,任都督署書記部長,草拟文告。後任學生軍隊長,臨時督戰指揮官。梅寶起義前任共進社文書、文學社會計、起義後任都督署總稽查部稽查。何嚴新起義前任文學社書記,軍政府成立,任民政部部員,并協助組織外交部。漢口戰激,他率陸軍中學四十餘名學生渡江拒敵。戰時總司令部成立,任經理部副部長,第三兵站部長。詹大悲後追随孫中山進行護法鬥争,擁護孫先生的三大政策,促進國共合作,随北伐軍到武漢,任湖北财政廳長。"412政變"後,通電讨蔣,與右派勢力進行堅決鬥争,被反動派逮捕,英勇犧牲。方覺慧亦追随孫中山,任廣東大本營宣傳處新聞主任,北伐時任十一軍黨代表。後任國民黨中央軍事委員會政治部中将主任,湖北農礦廳廳長等職。李西屏後因反袁,被迫流亡美國十年,研究礦業,撰成《中國礦業開發計劃》,深受孫中山賞識。解放後,任湖北商業廳副廳長。武昌起義,為推翻二千餘年的封建帝制,創造共和機制的中華民國,建立了不朽功勳,光耀史冊,馨香千古。而在其中進行宣傳、組織、發動、指揮、沖鋒陷陣的骨幹力量,很多是黃州府中學堂的學生,這是黃岡中學曆史上光輝的一頁。

二、啟黃中學時期(1912-1926)

武昌起義爆發,黃州府中學堂與省内各府學堂一樣,無形中停辦,民國元年改辦第三區啟黃中學。

民國建立後,廢除府、州建制,乃就舊有之十府一州領域劃為十一學區,黃州府為第三學區。當時,"各區中學率用原府有書院舊名,如武昌府中改為勺庭中學,漢陽府中改為晴川中學,安陸府中改為蘭台中學,德安府中改為漢東中學,惟黃州府中,不用河東書院舊名,改稱啟黃中學,是特例耳。"(夏元漂《最近湖北教育一覽》)

啟黃中學,校址設在武昌胭脂山朱家巷。

武昌朱家巷校址是前黃州府師範學堂所購置。宣統三年,夏壽康被委任為黃州府師範學堂監督,當即如集黃州八縣旅省紳商,會議辦學方法。當由湖北咨議局議長浠水湯化龍提議:黃州作屬,濱江者五縣,輪般到省其他便,其不濱江者三縣,到府到省路費相差無幾,宜在省垣購買校址,于聘請名師,采辦教材,收集圖書,購借标本,均稱便利,并可以開通風氣,一正鄉村士人塞野之習俗。當時到會紳商一緻贊成。于是在當年二月購買廢撫标營房屋基地一所,計價紋銀1200兩,由師範學堂及八縣紳商分攤。後因武昌起義,黃州府師範學堂停辦。元年,湖北教育司規定,就黃州八屬劃為第三區,辦理區立中學,并委陳鴻冀為校長。陳校長遂查照原案,将第三區啟黃中學辦在武昌朱家巷。

啟黃中學的學生全部招收原黃州府屬八縣子弟,學制為四年,春季始業,每兩年招收一班,約50餘人,常年維持在校學生兩班。共計招收六班學生,分别是:民要元年第一班;為原府中未畢業的學生;民國二年第二班,民國四年第三班;民國六年第四班(50人);民國八年第五班(58人);民國十年第六班(58人)。開設的課程有:修身、國文、外語、曆史、地址、數學、博物、物理、化學、法制、經濟、圖書、專工、樂歌、體操共十五門。學校管理很嚴格。招收的新生名冊,招生考試的成績及新生小學畢業文憑,均須報教育廳審核備案。平時每個學生的學年成績,以及每年的休學、複學、轉學、插班生的名冊,都要報教育廳備案。畢業考試由教育廳派人監考,考試成績必須報教育部核準,有一門不及格,就不能畢業,須待下一班畢業考試時參加補考,及格了才能畢業。

民國十二年(1923)由省政府增加對各區中學補助費,遂冠以省立名義,改啟黃中學為湖北省立第六中學。學制改為三年,每年招一班,人數不等,共招了三班,即十二年第七班57人;十三年第八班(人數不詳);十四年第九班,78人,十五年又招第九班插生10人,共88人。

民國十五年(1926)秋,北伐軍攻克武漢,湖北省教育廳将省立各學校同時改組。命省立六中遷回黃州辦理,武昌朱家巷校舍改辦省立第三小學,原六中學生歸并省立一中上課。至此結束了黃州府(區)級中學僑居武昌十五年的曆史。

啟黃中學和朱家巷時期的六中曆任校長是:

陳鴻翼(達九)(民國元年--三年)

湯丙南(民國十年--十一年)

帥培寅(畏齊)(民國四年--九年)

蔡光青(謙存)(民國十二年--十三年)

王柏霖(民國九年--十年)

鐘圖南(鵬程)(民國十四年--十五年)

啟黃中學經費主要依靠原黃州府屬八縣的五嫠學捐,八縣紳學界為監督校款、輔助校務,民國十三年曾組織校董事會,每縣三名董事,共24人,董必武同志是董事之一。啟黃中學的教師都是聘請學有專長的人擔任,後來以武昌高師、外國語專門學校畢業者居多。董必武同志1920年創辦武漢中學後,也在啟黃中學兼課,利用教授國文課的便利,宣傳革命思想,并在學生中發展黨員。

這一時期學生中比較著名的有宛希俨、梅龔彬、陳學謂、董毓華、黃焯、胡風等。

宛希俨,梅龔彬都是黃梅人,1917年入啟黃中學第四班學習。他們在校組織"人社",閱讀馬克思主義着作及進步書刊,研究中國革命問題。1921年畢業後,宛希俨考入南京東南大學,1923年加入中國共産黨,國共全作時,任國民黨江辦少委執行委員兼青年部長,赴廣州參加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調任中共武漢地委宣傳部長,協助董必武辦《楚光日報》、《民國日報》,任主編。後任江西省委常委兼宣傳部長,參與南昌起義準備事宜。1928年兼任贛南特委書記,領導大餘、于都、信豐、萬安等地農民暴動,被捕犧牲。梅龔彬考入上海東亞同人書院,1924年任上海學生聯合會副會長,1933年參與組建福建人民下放。後利用在中國公學、暨南大學、中山大學、香港達德學院任教授之便,團結李濟深、陳銘樞、蔣光鼎、蔡廷楷等上層愛國民主人士。解放後任全國政協委員人大代表、民革中央秘書長。

陳學渭,黃岡人,也是第四期學生,在校期間加入恽代英的"互助社",又與林育南等在漢黃岡籍學生在武昌抱冰堂成立"黃社"。1919年參加武漢地區的"五四運動",是學生運動的骨士成員。畢業後參加革命活動,1922年加入中國共産黨,以教書為掩護,在黃岡建立中共特别支部,發展黨員,擔任地方委員會書記。領導黃岡農民運動,秋收暴動期間參加了黃岡"回龍山暴動"、"揚鷹嶺暴動",因不同意左傾盲動主義作法,被盲動主義者殺害,年僅29歲。

董毓華,字寶存,蘇春人。1924年入省立六中第八班讀書。關心國事,思想活躍,積極從事學生運動,"五州"慘案時,他組織滬案後援會,發動同學遊行示威。1926年經董必武介紹加入共産黨。北伐軍進軍武漢,他奉命回鄉從事農運,建立農民武裝。1933年考入北平中國大學,1935年任該校學生抗日救國聯合會主席,北平學聯負責人之一,與姚依林、蔣南翔等組織領導"12·9"運動。1936年任全國學聯主席。平津淪陷後堅持華北敵後武裝鬥争,發動冀東22縣大暴動,任華北抗日聯軍司令員,1939年病逝于涞水。

胡風,原名張光人,蘇春人,1921年考入啟黃中學。在校期間,接觸到全國如火如荼的新文化運動,被新文學強烈地吸引,開始試寫新詩。1923年,與同鄉摯友陳方,方瀚(何定華)等組織"新蘇春學會",出版《新蘇春》,并在創刊号上發表了他的處女作。同年,改入南京東南大學附中?quot;五州"運動中,他是南京學生運動領袖之一。後入北平預科,又改讀清華大學英語系,不久即退學,回蘇春參加革命運動。1929年赴日本留學,參加左翼文化運動。1933年回國,任"左聯"宣傳部長、常務書記,從事文藝理論批評工作,主編《海燕》,與魯迅建立了深厚的友誼。抗戰期間,創辦《七月》《希望》等大型文藝刊物,出版《七月詩叢》《七月文叢》,團結大批文學青年,形成著名的"七月詩派",成為國統區最有影響的新文學理論家,被譽為"中國的别林斯基"。

陳方是蘇春共産黨的早期組織者和領導者,後留學蘇聯。1935年随紅四方面軍長征,1937年在新疆被軍閥盛世才關押殺害。何定華後來參加大革命,1929年赴日留學,與胡風一起參加左翼文化運動。1934年回國,加入中國共産黨。解放後任湖北省委秘書長,武漢大學黨委副書記。

黃焯,字耀先,蘇春人。1921人入啟黃中學第六班學習。1924年考入武昌大學中文系,畢業後在南京大學任教。教學之餘,在叔父黃侃指導下研究語言文字學。後為武漢大學教授傳統語言學博士研究生導師。一生着述甚多,主要有《經黃譯文彙校》、《毛詩鄭箋平議》、《蘇春黃氏文存》等。

民國十八年(1929)原黃州府八縣代表帥培寅等呈文湖北省政府,認為朱家巷啟黃校舍校址是黃州八縣公有财産,屬區有性質,非省有性質,請求發還。省政府議決同意發還。但教育廳借口三小校舍無法解決,一直拖延不退。直到二十三年後才退還。黃州八縣旅漢紳商利用這些校舍創辦私立啟黃中學,校長方達智。1938年日寇進攻武漢,私立啟黃中學适至團風。

三、省立六中時期(1926-1938)

民國十五年(1926)秋,省教育廳命六中遷回黃州開辦,不是新起爐竈,而是将原黃岡縣立初級中學接收過來,改辦省立六中。黃岡縣立初級中學是李四光的父親李卓侯先生民國十年創辦的,校址即為黃州府中學堂舊址。民國十六年春,省廳通令廢話止縣立中學,黃岡縣立初中遂為省立六中接收。校址遷至一字門外陶家巷(即今天的校址)。二十四年(1935)改為湖北省立黃岡初級中學。

這一時期曆任校長如下:

王治孚(民國十七年二月-十八年二月)

陸雲龍(民國二十年二月-二十四年八月)

姚葵臯(民國十八年二月-十月一日)

方善徽(民國二十四年八月-二十七年二月)

王治孚(民國十八年十月-二十年二月)

張翮(民國二十七年三月-七月)

黃岡縣立初級中學改辦六中的初期,情形比較混亂,十七年(1928)九月七日上報省廳的工作計劃上說:"屬校接歸省辦,時僅年餘,在這年半期間,軍事的影響,政治的變化,經濟的困難,無一不是學校發展的障礙。校長之更替已曆五次,則教職員之進退更不可紀。在這種混亂狀況下的六中,過去的成績當然未有。今年二月王(治孚)校長接辦時,黃州附近伏莽四起,赫壁西山密布愁雲,教務上之困難當可知矣。"這種狀況雖逐步有所改善,但仍不令人滿意。

首先,由于政局不穩,控制省府政權之派系你來我征,故而校長也更換頻繁,造成學校混亂。如王治孚1928年2月接任校長,一年即被解職,由姚葵臯接任。姚任職八個月,1929年10月又被王治孚取代。姚将學校钤印帶到漢口,拒不移交。王治孚受命即解聘黃伯豪、蔡之祯、王文錦等數名教員,王文錦等成立校務維持會,拒絕王治孚到校,兩派學生發生沖突。學生魏瀛受傷,王治孚将反對他的魏瀛、李燮南兩名學生開除,引起學生不滿,十數代表到省請願,形成六中學潮。後來将這兩名學生轉到其他學校了事。

其次,由于政局不穩,學校招生名額不足。如1928年秋季初中畢業生僅4名;1929年春,初二下學生隻有18名,初三上10名,初三下9名,高一下21名,後來有多屆畢業生僅十多名,二十幾名。

第三,王治孚、姚葵臯擔任校長期間,任用私人,貪污公款,經常不在學校住在武漢,緻使管理混亂,校務廢話馳。姚當校長時,初一上、一下兩班英語數月無教師,王治孚聘一數學教師竟然不知公式。而對學生動轍開除,姚葵臯一次開除33人。因此學生兩次發起運動要求撤換校長。民國十八年學生代表呈文省府控告姚葵臯,十九年又呈控王治孚,并發表驅王宣言,印發傳單,形成較大聲勢的驅王運動。

民國二十年(1931)二月,陸雲龍接任六中校長。陸原為襄樊省立十中校長,校政管理有相當經驗。他聘用名師,加強管理,以身作則,學校風氣為之一變。當時省督學向心葵《視察湖北省立第六中學報告書》是這樣說的職于四月三十日冒雨往第六中學,五月六日始去而之鄂城,留該校一星期。對于教員,曾經各别聽講。校務方面,校長常川在校,除事務主任不時來武昌領款外,其餘職員,亦尚勤于職務。學生晨間早操,晚間自習,均有訓育員到場,故缺席者極少,學生習氣,似較省會學生稍好……教員方面,優良者頗不少。尤以高二上國文教員劉元琏極為得學生信仰。該員教法,尚屬平平,但課後指導十分勤懇,預備功課十分盡力,閱改文卷十分細密,故學生受其感化者極多,并造成一種肯讀書空氣。似應承予傳令加獎,以資激勵。再體育兼音樂教員楊文采,不但技術精良,教法合度,而任課極熱心,課外勤于指導,是以該校學生對于體育一項遍能發生興趣。幾何教員崔頌殷,教課時語言簡潔,有條不紊;礦物教員蘇俊夫态度活潑,講解透澈;英文教員陳德全闆書快捷、舉例迅速,而講解又頗簡明。以上五員,似均應予以嘉獎,借資鼓勵。"

後來六中還有不少名師,如教務主任湯濟川,他會教國文、曆史,還擅長音樂,後任武昌國立師範學院國文系主任;訓育主任數學教師王文錦,國文教師劉曉東、張吉齊等,均學有專長、造詣精深的教育界名流。他們講究方法,要求嚴格,注意調動學生的思維積極性,布置的作業不多,但必須動腦筋才能做出。六中以初中為主,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辦過幾屆高中班。1935年改為省立黃岡初級中學,更不純粹初中。一般情況下,在校生300人左右,不招女生。開設國文、數學、英文、物理、化學、曆史、地理、動植物勞作,體音美及公民等課程。公民課是當時的政治課,一般由訓育主任兼任。

學生學習勤奮刻苦,每日晨讀,不分寒暑,江邊塔前,書聲朗朗江濤為之減色。學校文化教育質量相當高,當時的校歌這樣唱道:"浩浩長江飛波浪,應和我歌聲朗朗。文峰塔高學問無尋常,君子泉清德業好培養。鄂東文人甲鄂邦,此責應六中擔當。同學努力勿怠荒,無愧前賢負風光。"既勉勵大家敬德修業,又流露出一股自負自豪的感情。

學生還廣泛開展課外活動,組織了體育委員會,演講會,國樂研究會,各級級會。每天下午四點以後,各種活動開展得熱火朝天。特别是踢足球更為風行,當時六中足球還出席過省辦足運會。

當時,日寇步步進逼,民族危機日甚一日,六中學生踴躍投身抗日救亡活動。1937年秋,武漢大學學生抗日宣傳隊,走出校園,到街上,到農村,宣傳抗日。教務主任夏剛吾多次出面幹涉,學生說他"沒有起碼的民族感情,不配教育",将他趕出了校門。1938年1月,劉西堯同志到黃州組建中共黃岡縣委,他在六中學生中發展了一批積極分子入黨,建立了地下黨支部。主要有文祥、易鵬、夏牧原、塗劍光、孫超、張柏林、劉念田、凡明甫、賀佑三等。以他們為骨幹,組織抗日救亡工作團,到賈廟、但店、上巴河等地宣傳抗日。在他們帶領下,六中大批學生奔赴抗日前線,建立抗日武裝,很多人成為我黨鄂東主要武裝--抗日獨立遊擊第五大隊的骨士,如文祥、易鵬、鐘鐵夫、凡明甫等。塗劍光、鐘端正、孫超、賀佑三等一大批學生為民族生存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文祥同志解放後任武漢市委書記,易鵬同志任湖北省高級法院院長。

四、省立二高時期(1939年-1949)

1938年7月,日寇步步進逼,武漢外圍軍情緊急。湖北省主席陳誠決定把全省公私中學合并,向鄂西山區轉移,組成湖北省聯合中學,省立黃岡初級中學在校長張翮帶領下遷到利川與漢口實驗中學合并,稱湖北聯中利川分校。但是黃岡初中的師生随之西遷的是極少數,絕大多數師生仍留在鄂東。1939年,為了解決青年學子就學問題,鄂東專員程汝懷等利用原省立黃岡初中的基本力量,組建湖北聯合中學鄂東分校。程自兼校長,蔡禮成為主任綜理校務。校址設在羅田山區三解元(當時屬黃岡)一帶。校舍利用各族祠堂廟宇和少數民房,因陋就簡,略加修繕。分黃岡、黃安、蘇春三處招生。錄取學生900餘名,計高中3班、初中11班、女子1班,另簡師1班、師訓2班、補習2班,共20班,分高中、初中、女子三部。高中部設泗泊河,初中部設三解元,女子部設麻沖河,簡師及師訓班設三裡畈。1940年2月,奉令将鄂東各縣中學改為本校分部,1941年7月,各縣初中仍歸各縣。1942年2月,遵省府命令将鄂東分校分為三校,高中部及男初六班改為湖北省立第二高級中學,簡稱"二高",設三解元,馮德清為校長;師訓、師範班及男初七班改為省立第二師範,設泗泊河;女生部改為省立女子第二高中,設麻沖河。7月,女二高并入二高,張國威為校長。1943年2月,蔡禮成為校長,實行學年制,停止春季招生。1945年7月,鄧谷代理校長,8月,日寇投降,學校奉令遷回黃州,因黃州校舍毀壞,年底,暫遷至浠水下巴河。1946年7月,應餘慶為校長。1947年2月,改名湖北省立黃岡高級中學,簡稱"黃高"。1947年8月,利逢運為校長,學校遷回黃州東門外新校舍(現黃州中學校址)。10月,劉鄧大軍南下,占領團風,國民黨驚慌失措,命學校遷漢陽湘鄉會館。1948年遷回黃州。1948年秋,張希潔任校長,1949年5月14日,黃州解放,黃岡中學回到人民手中。

抗戰期間,物資缺乏,教學用品嚴重不足。開始,學生課本除國文為鉛印外,其餘都是油印。夜晚自習,幾個人共一盞油燈。師生生活相當困難,雖是公費供給,實際難以聊生。每天兩粥一飯,蔬菜除學生自種供給一部分,其餘隻有豌豆,同學戲稱"滾血珠"。幾座破廟,擠着上千學生,晚上連翻身都困難。1942年和1947年還病死了十多名學生。然而,艱難的時世,艱苦的生活,卻培養了學生吃苦耐勞,樸素勤學的特點,有的學生畢業題詞說:"别忘了蕙蘭山下茅屋祠堂,長回味三解元内糙米豌豆。"師生常以救亡團存,以身許國相勉,唱着"蕙蘭山下,泗水溪頭,良師益友,朝從夕遊,愛惜這泗水,韶華休閑度"的校歌,互相激勵。深山的古寺,漫山遍野,書聲歌聲相應和,聲振林木。

1945年12月省督學韓蕭視察二高的報告中談到的情形,比抗戰初期中期已大改善,但仍可見當時困難情形之一般。報告上說:"查該校位于黃岡三解元,校舍均系租借民房或祠堂,計共分拾部,每部距離三裡或五裡不等,職經視一周,費時一日有半,其星散情形,于期可見。各部學生教學寝室廚房皆單獨疫立,光線尚可亦頗整潔,每部有導師一人或二人管理學生,但人民雜處其間,管理殊多不便。該校學生計分二十三班,每班有五十名或六十名,共有1203名,三年級學生有四組,上課時多合班,據校長面稱,因師資缺乏不合班即無法上課。該校缺生物、理化等科教員,應當補充。該校尚多優良量教師,上課情緒頗緊張,學生亦能潛心聽講。但女生部教師較劣,資曆不深也。該校有圖書館,僅存雜志數冊,但無圖書,甚至教員休息室中無一本字典。學生各科課本皆齊全,間系鄂東印書館翻印,學校統籌購備。學生夥食系學生組織膳食委員會辦,學校派員監督,每日三餐,上下午稀飯,正午幹飯,副食每餐隻一碗,多為豆類。該校現決遷黃州之巴河,關于各教員,猶應勿令自由星散也。"

這十年,學校對學生思想控制很嚴,學生實行軍事管理,"學則"分學科、軍事、體育、操行四項,有一項不及格即不能升級。但是,學生仍多次起來進行鬥争。1940年春,學生痛打并趕走了兇暴的軍事教官,1944年春,學生示威反對集中軍訓,秋季因為球賽引發争端而搗毀鄂東行署;1947年夏遊行聲援武大"六一"慘案;解放前夕積極進行護校鬥争。

從聯中到黃高,共培養初中畢業生657人,高中畢業生1346人。不少人在祖國建設的各條戰線上作出了重要貢獻,著名的有:

馮健男,1943年畢業,後考入北京大學西語系。1949年參加解放軍,曆任中南軍大廣西軍校宣傳幹事《解放軍文藝》編輯,現為河北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中國當代文學學會副會長,中國小說學會副會長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理事、中國解放區文藝研究會理事。是著名的文學理論家,主要着作有《作家的藝術》《創作要怎樣才會好》《作家論集》等。

柴挺生,1942年畢業,後考入中央大學水利系。從事水利研究近50年,專攻"泥沙問題","航道整治","河床演變"。近20年來,從事葛州壩工程、三峽工程泥沙問題研究,發表論文專着40篇(部),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及國家、部級二、三等獎,被水利部聘為"三峽工程論證專家組專家"。

何光裕,1945年畢業,考入武漢大學經濟系。曾任黑龍江省财政廳會計工程管理處科長、代處長、财政科研所政策研究室主任。現為哈爾濱經濟管理學院客座教授,黑龍江處北主會計師事務所顧問。在我國會計界享有較高聲譽,是我國财産收付記賬法的主創人。發表論文60餘篇,合編着作十餘種,多次獲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學會、中國财經學會科研成果獎,其事迹收入《中國當代經濟學者辭典》。

田啟亞,1947年畢業,後在國立湖北師範學院,武漢大學專修英文。在大學時參加共産黨地下活動,建國前入伍,長期在黨政軍中央機關工作,曾任聯合國組織國際官員,中國駐外大使館文化官及新聞官,現任國務院機構部門負責人,世界發展研究所特約研究員。

易憲武,1945年畢業,原昆明工學院副教授,冶金高級工程師,中國化學化工學會會員、中國金屬學會會員。長期任冶金研究專題負責人,譯校英俄日德法等外文論着萬字,發表科研論文數十篇,着作《無機化學業書第七卷钪》屬國家權威性參考書。所研究的高純銻全分析法成為确定部頒标準的基礎,還研究成功礦石中微量氟的測定方法,原子反應堆材料锆和铪的分離等,晚年又自力研究雲母钛珠光顔料,獲得成功。

聞伯英,1948年畢業,湖北農科院糧食作物所所長,教授級高級農藝師。在雜交水稻栽培,制種技術工作和農業區旬工作中取得顯着成績,榮獲多項獎勵,被評為湖北省推廣雜交水稻先進工作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着有《早稻溫室育秧》《雜交水稻》《怎樣種雜交水稻》《河北省農業資源與綜合農業區劃》等。

一、整頓鞏固時期(1949-1957)

1949年5月14日,黃州解放。根據上級:"維持現狀,立即開學"的指示,黃岡高中于5月18日複學上課,共有學生240餘人。校長仍為張希潔,軍管會派劉任擔任教導主任,具體學校工作。6月,地委決定将黃岡縣初級中學、黃岡師範學校并入黃岡高中,改名黃岡中學,專區文教科長梅白兼校長。11月,程德懋任政治輔導員,具體負責學校政治領導。1950年1月,專區教育科副科長黎生接任兼校長,李式之任副校長。3月,省教育廳指示黃岡師範獨立,由周智任黃岡中學校長,共有學生300餘人。9月,葉華任校長。1952年9月,尹大中任副校長。1953年春,根據"整頓鞏固,重點發展,提高質量,穩步前進"的方針,地委決定将浠水、蘇春、倉埠、宋埠四地高中并入黃岡中學。春季,宋埠高中并入,秋季其餘三校并入。學生由16班增至26班,共1100餘人。7月,根據中央加強學校行政領導的指示,黃岡專署調整了黃岡中學領導班子,陳靖任校長,田忠傑、葉華任副校長。1954年7月,陳靖調任地區文教科長,兼校長。1955年7月,高中部由東門外遷至一字門外今址。10月,童士甲任副校長,主持全面工作。1956年秋,高中部獨立為黃岡高中,學生20班,1027人,11月,程德懋任黨支部書記。

解放初,由于群衆對人民政府政策不了解,學生人數劇減。1950年春,全校10班,僅314人。政府采取各項措施發展教育事業,實行向工農開門的方針和人民助學金制度。學生人數逐年增加,學生的成人也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工農子弟由原來的5%上升到1953年的51%,享受助學金的學生達到47%。

管理上,大力提倡民主辦學的新作風。從1950年春季開始,學校設立各種會議,決策學校各項工作,如校務會議(相當于"教代會")、校務委員會、教導會議、事務會議,教工會、經濟審核委員會等。通過各種會議發揚民主,形成決議,再由校長、主任等執行,處理日常工作。1953年實行校長負責制,實際是校長主持下的幹部分工負責制。通過行政會議和當政工團聯席會議,廣泛聽取群衆意見,充分發揮教職工主人翁作用。1956年秋,上級提出加強學校黨支部的工作,學校黨支部成立,逐步發展到黨支部領導下的校長分工負責制。

這一時期黨對知識分子實行團結、教育、發行的政策,學校較好地執行了這一政策。當時很多教師屬留用人員,思想上存在各種顧慮。學校首先尊重他們、關心他們、團結他們。領導經常與教師談心,解除他們的思想顧慮。當時政治學習抓得緊,運動很多,每年寒暑假都要集中進行學習,1953年的思想發行運動還到武漢集中學習,由于思想工作做得深入細緻,沒有傷害人,教師心情是舒暢的,積極性很高。1954年更強調做和風細雨的思想工作,形象的說法是做知識分子的工作,就象豆腐掉到灰裡,既不能吹,更不能打,隻能用清水漂。從而進一步調動了教師的積極性。1954年黃岡中學貫徹知識分子政策的經驗在全省推廣。

這一時期的工作重點,1953年以前着重在建立新民主主義秩序,把舊學校改造為适應新社會需要的新型學校。1953年,随着大規模經濟建設的開展,需要大批有文化的人才,學校工作轉入以教學為中心的軌道。行政幹部到教研組蹲點,鑽一門業務,指導教改,努力提高教學質量。

這一時期對學生的政治思想工作有許多成功的經驗,主要有:

1.結合政治活動進行思想教育。在抗美援朝運動中,積極開展和平簽名和捐獻飛機大炮等活動,進行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教育。有兩批共50多名學生報名參加志願軍。土改運動中,組織學生下鄉宣傳土改政策,通過鬥地主,算剝削賬,師生受到深刻的階級教育。1954年,開始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如不能升學,就安心回鄉生産。

2.結合課堂教學進行思想教育。政治、國文、曆史、地理各科結合教材内容直接對學生進行教育。如國文課講《狼》《田寡婦看瓜》就結合實際幫助學生進一步認識地主剝削的殘酷性和土改運動的必要性。曆史課講巴黎公社對反動派鎮壓不徹底,聯系鎮壓反動派的意義等等。數理化各科主要是從知識的講析中顯示其飲食的辯證唯物主義哲理,教育學生逐步樹立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音樂美術教育,注意用剛健清新、積極雄壯、革命的歌曲和圖書對學生進行感染和熏陶,同學們唱起"雄赳赳,氣昂昂"等革命歌曲,更加精神振奮,意氣風發。

3.把政治思想工作落實到各項具體活動中去,例如評定助學金,堅持"貧困而優秀"的标準,組織講座評定助學金的意義,使學生從中體會到黨的溫暖,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增強階級友愛,把評定助學金變成一次思想教育活動。其餘的像發展團員、評優秀生、體育比賽、文藝會演等各項活動,都着眼于提高學生的思想水平和政治覺悟。

這個時期的教學工作主要抓了兩個方面,一是教學組織和教學秩序的建立和完善,二是進行教學改革。

教研組。1950年秋成立各科學家科教學研究小組,1951年分成語外、史地政、數理化、體音美四大組,1953年又改為語、數、俄、理化、史地、體音美六組。活動内容以研究教學為中心,同時也進行政治學習和教育理論等學習。教研組内以年級為單位設備課小組。

學習小組。建國初期曾在學生中建立功課學習小組,人數五人左右。課前預習,以小組集體切磋的方式進行,提出問題供教師上課參考。還在組内開展互幫互助活動。

教學秩序主要建立了集體備課、相互聽課、公開課、觀摩課等制度,規定了課後輔導、作業批改的要求、考試考查的方式要求等。特别重視集體備課,要求講座教材的目的性、思想性、系統性、重點、難點、進度及教學方法等。

教學改革包括兩方面:一是改革教學内容,解放後,學校随即取消"公民課"和"童子軍課",開設政治課,講授政治經濟學、社會發展史等内容。其他學科對教材進行增删,達到革命化、科學化、減輕學生負擔的目的。二是改革課堂教學方法。強調貫徹理論聯系實際和直觀教學的原則。聯系實際包括社會鬥争實際,科學實驗和生産實際、學生的思想實際和知識實際。為了搞好直觀教學,地理挂圖、生物标本、理化實驗等都得到重視。從1953年開始,學習蘇聯教學經驗,學習凱洛夫教育學,推廣"紅領巾教學法"全面系統地改革課堂教學,實現正規化、科學化,"上好每一堂課",提高教學質量。緊扣教材,注意教法,聯系實際,落實雙基。學校根據各教研組的經驗,總結出一堂"好課"的基本特征有五條:①思想性,要把思想教育貫穿到課堂教學中,文科要以文見道,理科要體現辯證唯物主義。②科學性,講課中不出現知識性的錯誤,突出重點,講清雜點。③實踐性,理論聯系實際。④啟發性,采用啟發式方法,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⑤鞏固性,要聯系舊知識,有小結,讓學生當堂消化,牢固掌握。

1954年11月,陳靖校長參加湖北省教育考察團,赴華東學習他們如何學習蘇聯的經驗。明确了必須全面發展,不但德智體必須全面發展,各學科也必須全面發展,各學科的教學必須考慮别的學科,不能壓作業,搶時間,推動了課堂教學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化學教師王骥、數學教師周尚的教學經驗都在全省推廣。

這個時期很重視課外活動,1950年春季就成立了各種課外活動小組,并一直堅持下來。目的在于加強和鞏固課堂知識、拓寬知識面,發展學生的興趣愛好。總的來說,這一時期學校工作取得很大成績,圓滿完成了接管、整頓、鞏固、提高的任務。建立了一套新的民主與集中相結合的管理制度,黨團組織、行政管理實現了正規化。教學上明确了新的教育方針,建立了一套新的教學秩序。以教學為中心,全面發展,提高教育質量。正确地貫徹了知識分子政策,調動了教師的積極性。初步形成了嚴謹、紮實、民主、團結、艱苦奮鬥的好風氣,為黃岡中學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1953年,學校被确定為全省五所重點中學之一,1954年開始選送留蘇預備生,前後三次共8人。

二、探索前進時期(1958-1966)

1956年來,高中部獨立為黃岡高中,1957年9月根據教育廳指示,學校改名湖北省黃岡第四中學,1958年9月恢複黃岡高中原名。1960年秋季重開初中,又恢複黃岡中學原名。

本時期學校領導略有變動。1958年1月,方道南調任黨支部書記,童土甲、田忠傑任副校長,校長關如。學校實行黨支部領導下的校長分工負責制,童土甲、田忠傑任副校長,校長關如。學校實行黨支部領導下的校長分工負責制,童土甲主持行政工作兼管學生思想工作,田忠傑分管教學。1963年,翟攀蟾調任副校長,協管教學。

這是黃岡中學在各方面探索前進的八年。在如何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如何進行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質量,如何加強黨的領導,實行民主辦學,如何正确處理紅與專的關系等方面,都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認真的總結,得到不少教訓和經驗。1957年毛澤東同志指出:"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1958年中央指示:"黨的教育方針,是教育為無産階級政治服務,教育與生産勞動相結合。"

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在大躍進的形勢下,學校掀起了教育革命的熱潮。主要抓了兩方面工作:一是勞動上馬,一是教學改革,1960年,根據陸定一報告精神,教學改革,适應縮短年限,加深進度,還進行過短期的十年一貫制的試驗。在1958年到1960年三年中,學校除安排結合教學的勞動外,還組織了多次大型的義備勞動和勤工儉學勞動。1958年大煉鋼鐵,修建校辦農場。通過勞動,師生增強了勞動觀念,增強了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養成了艱苦樸素、吃苦耐勞的習慣,學到了不少實際知識和生産技能。但是,由于缺乏科學的依據,沒有周密的計劃,沒有恰當的安排,任務過重,時間過長,如1958年勞動停課100多天,使整個教學工作呈現混亂狀态,影響了文化課的學習。有的勞動超過了師生體力允許的範圍,影響了師生健康。到1960年秋,才得以糾正。硫酸廠也因原料不濟、設備不足于1961年下馬。

勞動上馬了,教學怎樣與生産勞動結合起來,做到教學勞動兩不誤是這時期教學改革集中探索的問題。辦法主要有兩個,一是改革教材内容,二是改革教學方法。

改革教材以兩方面入手。一方面為解決時間不足的矛盾,采取删繁就簡的辦法,對原教材進行删節。一方面便于結合生産勞動進行教學,對原教材進行改編。文科以政治思想教育為綱進行改編,數學以函數為綱,物理以運動為綱,化學以煉鋼和硫酸生産為綱等。這樣改革的結果,割裂了知識的系統性,不利于學生的理解和掌握,是一種實用主義的做法。

改革課堂教學,當時有些做法是有舉國的,如特别強調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和啟發式原則;為解決時間矛盾,探索精講多練的方法;打破一言堂,提倡群言堂,組織學生讨論辯論,活躍了學生的思維等。有些做法是當時的應急措施,如搞現場教學,現場寫作等。還有一些作法完全違背了教學規律,如以搞運動的形式進行教學,"奮戰一星期,消滅錯别字"、"苦戰四十天,消滅不及格"等,違反循序漸進的規律,是典型的"大躍進"式的作法。

由于一系列做法違反教學規律,造成教學質量下降。1959年下半年,方道南南志提出要深鑽教材、聯系實際、從學生實際出發、搞好課堂教學。省委副書記劉仰峤來黃岡視察,聽了方道南的彙報,立即指示将黃岡中學的經驗向全省推廣,在《湖北日報》頭版進行報道。

1961年春,學校對三年教育革命運動的得失進行了初步的總結,着重糾正削弱雙基教育的偏差。田忠傑同志向全體教工作了《提高教學質量的幾個問題》的報告,要求堅決貫徹各科教學的目的任務,加強雙基教學,貫徹理論聯系實際原則,啟發學生積極思維,嚴格要求學生,形成良好班風。教學工作很快恢複正常。由于糾編轉彎及時得力,教學質量很快提高,1962年高考升學率名列全省第二。

1962年貫徹《中教五十條》,學校組織全體教工對三年實踐進一步讨論總結,方道南同志根據大家意見,作了《總結三年,吸取經驗,整頓作風,提高教學》的萬言報告,認真總結了前幾年削弱基礎教學的原因。一、片面地理解了教學與生産勞動的關系,教學時間擠得過緊,沒有做到教學為主。二、對紅與專的關系認識片面,隻強調要以紅帶專,不知道要寓紅于專,以至形成重紅輕專。三、對理論與實踐的關系認識片面,強調結合實際,忽視了基本理論,強調數量,忽視質量,強調完成教學任務,忽視學生接受情況;抓大躍進,忘了循序漸進。四、在管理上,沒有把群衆路線與科學管理、啟發自覺與嚴格要求結合起來,統一起來,在執行知識分子政策上也出現了些偏差,損害了少數教師的積極性。這個總結在當時是很深刻的。基于以上認識提出的日後工作要點,成為後四年學校工作的基本指導思想。

根據這個指導思想和《五十條》的精神,黨支部改變了以前包攬行政事務的做法,恢複行政會議和校務委員會,發揚民主,調動各方面積極性。正确貫徹黨的知識分子政策,做到政治上信任教師,工作上依靠教師,生活上關心教師,并積極培養教師骨幹入黨。全面理解教育方針,正确處理教學與生産勞動、理論與實踐紅與專等一系列關系,引導師生走又紅又專的道路。學校秩序井然,學生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穩步提高,"團結、嚴謹、勤奮"的校風逐步形成。

1964年依照上級"減輕學生負擔;提高教學質量"的指示精神,各科教師對課堂教學進行了積極有成效的探索,向45分鐘要質量,上好每節廛,僅就如何貫徹少而精啟發式原則問題就寫出總結50多篇。

不但課堂教學紮紮實實,數理化生等學科的課外活動也非常活躍。特别是物理,在田明庚教師的帶領下,課外開展無線電活動,安裝礦石收音機、二極管收音機,搞得熱氣騰騰,深受學生的歡迎。

1965年,學校又進行了以端正教育思想為中心的教育革命,批判蘇聯凱洛夫修正主義教育學,檢查了智育第一,片面追求升學率,不講階級路線等問題。但沒有搞過火的鬥争,沒有影響正常的教學秩序。

總之,這一時期通過艱難的探索和反思,對辦學規律有了比較明确的認識,就是必須堅持以教學為主,德智體全面發展,不斷進行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因此,黃岡中學能在探索中前進,得到較大的發展。從1961年到文化革命前,各方面有長足的進步,教育質量全面提高,書聲朗朗、鳥語花香、學校氣象煥然一新。

學校一貫重視德育工作,把德育放在首位,政治思想教育方法活、要求嚴。領導經常作國際國内形勢報告,學校政治空氣濃厚,學生思想覺悟比較高。學雷峰、學毛着活動,即轟轟烈烈,又紮紮實實,1965年,高三(1)班查國學的經驗總結《用毛主席的哲學思想指導學習》在《湖北教育》上刊登。

培養學生熱愛農業,獻身農村,艱苦奮鬥建設社會主義的高尚情操,是這一時期最具特色的工作之一。學校經常利用形勢教育、傳統教育、勞動教育等形式,教育學生一顆紅心,兩種準備。62屆學生王敬璋,畢業後立志務農,又紅又專,為農民辦夜校,辦文化室,成為當時全國知青的楷模。《湖北日報》用一整版刊登他的事迹,全國十多家報紙進行了報道,産生了很大影響。1963年底,學校舉辦了王敬璋事迹展覽,董必武、王任重等同志為展覽館題詩題辭,稱之?quot;賢聖",給全校同學極大鼓舞,接着又有曹春容、熊幹波等一大批畢業生紮根農村,"稼托命",成為群衆誇贊的一代新型農民。學校收集他們的事迹,編成《海闊天高》一輯,用以教育在校學生。

這一時期體育工作抓得比較好。1957年秋學校成立體育保健工作委員會,童土甲任主任。體育教師努力改進課堂教學,廣泛開展群衆性體育活動,精心訓練各類球隊、田徑隊、體育、教學和運動水平都有較大提高。1964年在地區中學生運動會上獲優勝獎旗九面,男籃七戰全勝獲冠軍,乒乓球男女團體雙獲第二名。随後黃岡中學代表地區出席省中學生運動會,梁夢林在體操比賽中獲五項獎,王引弟獲高低杠第三名。40名運動員有11名獲"五好運動員"稱号。女子體操隊還獲"風格獎"。文娛生活也很活躍,學校經常舉行文藝晚會,師生同台演出,曾排演話劇《年青一代》,在黃州公演,引起轟動。

三、文化革命時期(1966-1976)

"文化大革命"十年,黃岡中學遭受了空前的浩劫,停止招生達三年之久。

1966年6月,黃岡地委"文化革命工作組"進駐黃岡中學,成立"文化革命委員會",接管學校一切工作,原黨政組織癱瘓,學校停課。工作組、校文革根據全國形勢領導學校運動,組織"紅衛兵",選派代表赴京參加毛主席接見等等。不久,工作團執行"資産階級反動路線"撤出學校,"文革"被稱為"僞文革",校内成立了幾十個群衆組織,如教職工的"韶山兵團""東風兵團""古田兵團"等等,學生中則有"揚子江風暴兵團"、"提着腦袋幹革命戰鬥隊"等等。學生紛紛外出大串連。"一月風暴"後,一派組織搶公章"奪權",但并不能統轄所有群衆組織,學校處于無政府狀态。各派各行其是,互相攻擊,但攻擊矛頭相同的一點就是整"黨内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因此,支部書記首當其沖。有專長的行政領導和教師就是"黑幫分子"、"反動學術權威"、"牛鬼蛇神",或揪鬥遊街,或打入牛棚,或下園種菜。"紅衛兵"還借"破四舊"之風,抄家劫舍,很多教師多年積累的圖書資料被當成"毒草"燒毀、變賣、令人痛心疾首。他們還走向社會,搗毀古物,焚燒古籍,造成慘重損失。

1967年,"7·20"事件後,"百萬雄師"一派無形解散,"造反派"控制學校。1967年10月,以造反派學生為主體的黃岡中學革命委員會成立。在革委會領導的鬥批改中,采取過火鬥争,無情打擊,"武鬥"成風。學校原領導和教師不少人挨了打。化學權威、享譽當年的全省紅旗教師王骥同志,不堪忍受挂牌遊街之淩辱,1968年5月24日被迫害緻死。

到1968年,由于社會上的造反派分裂對立,黃州發生大規模武鬥,每次都有本校學生參加。武鬥逐步升級,由棍棒長矛發展到真槍實彈。到8月份,幾個月中發生了近十次大型武鬥,打死十多人,受傷者更多。死者多為工人、菜農。造反派學生還在宿舍裡設置刑堂,毒打對立派的"俘虜",群衆稱之為"白公館"。

武頭号給學校造成了很大的财産損失。一次武鬥,保管室全部實物被洗劫一空;物理實驗室的電器元件,幾乎被搶光;四萬多冊圖書所剩無幾;門窗破碎,滿目瘡痍,校無甯日。

1968年10月,黃岡地區第一支"工人毛澤東思想宣傳隊"進駐黃岡中學,收繳武器,解散武鬥組織,制止武鬥,并把各組織頭頭集中辦學習班,結束了武鬥混亂局面,穩定了當時的局勢。

接着改組原來以學生為主體的"革委會",成立新的三結合的革命委員會,工宣隊長兼革委會主任,方道南、周維新、程展雲等任副主任。接着複課鬧革命,主要是把流散在社會上的學生召回學校,作出适當的畢業安排。12月25日,歡送66、67、68三屆畢業生上山下鄉。

工宣隊對知識分子掃行極"左"政策,把領導和教師一批批下放到路口和農場勞動改造。清理階級隊伍時,捕風捉影,無限上綱,形成一種高壓氣氛,緻使原外語教研組長李清教師于1970年3月被迫害緻死,語文教師劉白燕被錯捕判刑,粉碎四人幫後才得到平反昭雪。

1970年3月,方道南任革委會主任。

1971年6月,開始整黨建黨。8月,方道南任黨支部書記。1972年,方道南調任地區教育局長,1973年韓益增調任黨支部書記。

整黨建黨後,學校工作由黨支部主持,工宣隊退居次要地位。人數逐漸減少,直到粉碎四人幫後,1977年12月24日,才完全撤離學校。

1969年春,按就近入學的原則招收黃州鎮及附近農村1966年以來的小學畢業生入學。編成三個年級,1970年再招一個年級,共四個年級。學制改成初中高中各兩年。

複課之初,教學以政治為中心,沒有教材,文科主要是讀報紙語錄。1970年始有省編試用教材。學校工作以"五·七指示"為綱。學工學農的時間長達三分之一。1971年學校工作要點提出要"堅持以學為主的原則,保證上文化課的時間",并未很好落實。

1972年,周總理提出批極"左"。教育戰線召開了關于如何提高文化課教學質量的會議。田忠傑同志帶人赴武漢參觀。回來介紹了兄弟學校抓教學的經驗。教師都很興奮,有的提出要狠抓"三基本"。可時隔不久,"四人幫"誣蔑抓質量是複辟回潮,大張撻伐。接着又是"白卷英雄"、"小學生日記"、"馬振扶事件",教師們欲幹不能,欲罷不忍,無可奈何。1975年,鄧小平同志提出要為革命學文化,黃岡中學又興旺過一陣,很快又被"反擊左傾翻案風"摧殘了。

這時期教學工作中費力最多的是開門辦學活動。整天考慮怎樣走出去,走到哪裡去,至于有無必要,是不容考慮的。學生曾四次步行去賈廟,多次到江陵大隊、鄂城旭光公社等地開門辦學。至于到附近工廠農村勞動更不計其數。以至有的社隊将學生當勞力,一遇農忙即向學校要人。因此,學校教學長期陷入混亂狀态,贻誤了一代青年。

"文革"期間貫徹"五七指示",學工學農需要基地,客觀上推動了學校工廠、農場的建設。黃岡中學校辦工廠的發展走過曲折的道路。1961年硫酸廠下馬後,為配合教學,理化組還辦過小型"桌面工廠",化學組還在"桌面工廠"生産過化肥。1971年為學工需要,先後辦過"920"廠、"化織廠"(俗稱"獵毛拉絲廠")、"電機修理廠"、"機械修理廠"等,都因技術、原料、貨源、效益種種問題而停辦。1973年創辦精密鑄造廠,張庭良任廠長,帶領全體辦廠教職工艱苦奮鬥,克服困難,因陋就簡,白手起家,使工廠逐步發展壯大,收入由初期的7000多元增加1978年的64000餘元。

校辦農場的創辦也經過很多曲折。1960年在江家灣開荒20餘畝,後被生産隊收走。1961年在新河邊開荒,不能保收,後亦放棄。1963年圍墾南湖,因距離遠,有血吸蟲而放棄。1965年,與黃州幾個學校聯合圍墾窩湖,建成校辦農場。原來隻能種一季小麥,旱澇都不能保收。1970年經過艱苦的增修圍堤的勞動,始種水稻。1971年總收水稻87000斤。後來經過挑塘墊基,陸續建起410平方米住宅和教室,可容兩個班學生在農場住宿,半天勞動,半天上課。

四、改革發展時期(1977-1994)

粉碎"四人幫"以後,特别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黃岡中學恢複和發揚幾十年辦學的優良傳統,不斷改革創新,開拓前進,迅速振興崛起,成為全國著名的重點中學。

這個時期又分兩個階段,1984年以前為第一階段,1984年以後為第二階段。

1978年來,地委按《中教五十條》精神,調整了學校領導班子,周維新任黨支部書記,程展雲任副書記,田忠傑任校長,王道平、趙世臣任副校長,分管教學和後勤。恢複黨支部領導下的校長分工負責制。

這一時期工作主要是撥亂反正,把學校的工作重點轉移到教學上來,恢複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恢複健全一系列規章制度,如集體備課、聽課、教研活動、班主任會議等,恢複和發揚長期形成的嚴謹、勤奮的優良校風。其次是落實黨的知識分子政策,平反冤假錯案。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先對24名教職工重新做了結論,給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的8名同志作了改正,對文革中被迫害緻死的教師家屬一一作了妥善安排,并為王骥教師召開了追悼會。對"文革"中犯了錯誤的幹部教師,也重新審查了他們的問題,改正了過重的處理意見。1978年12月,恢複整建了教育工會。趙世臣兼工會主席。

由于廣大教工的努力,學校很快煥發了青春。1978年高考,黃岡中學升學總人數僅43人,1979年即打了一個翻身仗,高考升學107人,總人數居全省第一。特别是400分以上的高分人數,占全省40%以上(全省31人,黃岡中學13人),并且囊括了理科前三名。在全國中學生數學競賽中,餘軍獲全國三等獎,并赴北京領獎,受到方毅、周培源、陳景潤等同志接見。以後每年高考和競賽都在全省處領先地位。1982年被省政府授予"五講四美先進單位"光榮稱号,1983年被評為湖北省教育戰線先進集體。

1983年,周維新調任地委副書記,1984年,為适應機構改革的新形勢,重新調整了學校領導班子,老校長田忠傑退居二線,任名譽校長。張庭良任校長,程展雲任黨總支書記,王道平任副書記,駱東平、肖家卿任副校長。實行校長負責制,黨總支起監督保證作用。

1991年,肖家卿任工會主席。曹衍清、汪立豐任副校長。

1992年6月,曹衍清任校長,張延良任黨總支書記。1993年10月,黃岡中學黨總支改建黨委會,曹衍清兼黨委書記,王道平為副書記。駱東平、汪立豐、徐啟炎為黨委委員。張庭良為名譽校長。

這一階段着重抓了全方位、深層次的改革,深化改革,從嚴治校,自我完善,開拓創新,使學校各項工作大步前進,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1986年高考升學309人,升學率達91.4%,600分以上高分者達30人,占全省1/9,且囊括理科一二名,名語第一名。1989年升學率達93.5%。從1986年--1991年,在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中連獲五塊獎牌,林強參加27屆、28屆競賽獲得銅牌和銀牌,庫超參加31屆競賽獲銀牌,王崧參加31屆、32屆獲兩塊金牌。一個農村城鎮中學能在國際競賽中取得如此突出成績,一時轟動全國。《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中國教育報》、《文彙報》、《湖北日報》均發表介紹黃岡中學的文章。1986年被評為"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1987年被評為湖北省"全面貫徹教育方針,開展教育改革先進單位",《湖北教育》發表專文贊揚黃岡中學為"普通中學的一面旗幟"。1988年被評為全國中小學"德育先進校",國家體委和國家教委授予"全國體育傳統項目先進學校"光榮稱号,中國數學會授予"培養數學英才,奮力為國争光"錦旗一面,團中央、農業部、中國科協授予"實踐教育先進集體"稱号。1989年被評為全省會計工作先進集體。1990年被評為"全國教育工會先進集體"、"湖北省美育先進單位"。1991年,省教委督導評估組認為,黃岡中學堅持按規律辦學取得顯着成績。

1993年3月,省教委授予黃岡中學"湖北省普通中學示範學校"稱号,為全省首批兩所示範學校之一。1993年國家體委、國家教委授予"貫徹學校體衛工作條例優秀學校"稱号。

現将各方面情況分述如下:

粉碎四人幫後,1978年黃岡中學首批恢複為省重點中學,經地委研究決定,高中恢複在全地區招收新生,擇優錄取;初中在黃州鎮擇優錄取,學制改為三年制。1981年,高中改為三年制。至此,學校規模基本定型,共30個教學班,初中每年級4班,共12個班,高中每年級6班,共18班,在校生維持1600人左右。

這一時期學校工作有如下特點:

(一)全面貫徹方針,培養全新人才

恢複高考制度後,社會上有一股追求升學率的風氣,黃岡中學也受到影響。1978年高考失利,社會輿論壓力很大。為了改變這種狀态,編了"快班"、"慢班",搞加班加點。1979年高考一鳴驚人,社會上一片贊揚,參觀者絡繹不絕。在此情景下,學校領導保持着清醒的頭腦,分析了存在的問題,統一了思想。認識到教育質量是德智體全面發展的質量,是各年級各學科均衡發展的質量,必須改變重智育、輕德體、重高中、輕祿中,重畢業班,輕非畢業班,重"快班"、輕"慢班",重理科,輕文科的"五重五輕"的現象,全面貫徹教育方針,按教育規律辦事。

學校提出了"四個堅持"和"四個并重"的辦學方針:堅持以教學為中心,堅持面向全體學生,堅持按教育規律辦事,堅持大面積提高教育質量;初中與高中并重,起始年級與畢業班并重,文科與理科并重,非主要學科與主要學科并重。堅決改掉違背教學規律的錯誤做法:不按成績編班;不加班加點,星期天不上課,寒暑假不補課;不留級,不淘汰中差生;從1984年起,不收複讀生;人員安排上,不搞教學骨幹大集中,各年級都照顧到,高中初中實行小循環,有的學科實行大循環。

1984年以後,通過不斷深化改革,進一步确定了堅持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的方向,培養基礎紮實、素質全面、特長顯着志向遠大具有創造精神的"四有公民",堅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方針,建立以課堂教學為主,課外活動為輔,科技活動、選修課、勞技課三型同步的教學體制。不僅使學生各項素質全面得到提高,大面積提高了教育質量,還發展了學生的興趣特長,使一批優秀人才脫穎而出。

為了全面貫徹教育方針,黃岡中學在教育教學各方面都進行了深層次的改革。

1.強化思想教育,提高政治思想素質。

學校領導一直把德育擺在首要位置上。實行"四定":定專人負責,定時間、定内容,定期檢查。通過長期探索和改革,使思想教育網絡化、序列化、科學化。

網絡化,即在組織結構上形成一個交叉連結的複蓋體系。為了既有利于教學改革,又有利于思想教育,采用教研組、年級組并存的建制。在黨總支領導下,政教處、團委會和年級組長帶領班主任落實思想教育,科任教師積極配合。還在校外駐軍、工廠、農村、展覽館建立德育基地,成立家長委員會,出版《家教簡訊》,形成學校、家庭、社會相配合的思想教育網絡。

序列化,即在教育内容上,根據不同年齡層次學生的心理性格特點,确定不同的中心和目标,構成一個以理想、紀律教育為核心的常規思想教育序列。對初中生側重進行紀律法制教育,文明禮貌教育,對高中生側重進行理想前途及科學人生觀的教育。進行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獻身家鄉的教育。

科學化,即在教育方法上做到适合青少年興趣特點,從而取得滿意的效果。針對青少年求知、求新、求樂的心理特點,注意将思想性、趣味性、藝術性融為一體,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活動,如舉行圖片展覽,開辦少年團校、成立黨課小組等。針對青少年開放性和自我性強的特點,變封閉型為開放型,走出去,請進來。讓學生走出校門,參觀訪問,春遊野餐,祭掃烈士陵園,開展社會調查,領略河山的壯美,了解社會現實;請老紅軍、老山英雄、共和國衛士、自學成才的殘疾青年及邱波、林強、庫超、王崧等校友,講理想,講奉獻,講奮鬥,講拼博,現身說法,有着極大鼓舞作用。變灌輸式為探索式,變被動接收為主動求真,舉行各種辯論會,主題班會、對話會等,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自己尋找答案。針對青少年自尊心強、可塑性強的特點,堅持正面教育為主,嚴格要求。制定《黃岡中學學生行為規範》,對新生進行軍訓,培養講文明、懂禮貌、守紀律的良好習慣。因勢利導,大力開展健康有益的文體活動,活躍課餘生活。星期六星期天開放閱覽室,創辦周末學生俱樂部,收到了寓教于樂的效果。大力表彰好人好事,培養正面典型。十年來,先後樹立了王光明、羅稅韌、郭恩陽、李滿生、毛潤幹、方羽等三好标兵,還發展了三名學生入黨。針對青少年有強烈的競争意識和表現自己的願望,為了培養學生自治自理自立的能力,校學生會主席采用競選的辦法産生。并實行主席值周制,直接參加對班級的目标管理和量化考核。充分發揮團委會、學生會的作用,許多活動都放手讓他們去搞,創造各種條件培養學生的開拓創造精神和競争意識。多數班級還實行幹部輪換制,使更多人得到鍛煉提高。

由于黃岡中學不斷改進思想政治教育,使思想道德素質有很大提高,形成了"嚴謹、求實、團結、奮進"的優良校風,同學們政治熱情高,積極向上,勤奮學習,遵紀守法,團結友愛,舍已救人,拾金不昧,好人好事層出不窮。

2.深化教學改革,着眼發展智力能力。

這一時期,學校重視按數學規律搞好常規教學、把落實知識、打好基礎與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結合起來,落實在課堂教學的每個環節中。特别注意改革教學方法,提高45分鐘的效益。①變注入法為啟發式。不把結論直接告訴學生,采用各種方式啟發學生積極思維,自己得出來。②變講解式為指導式。培養自學能力,變津津有味的"講"為循循善誘的"導",引導學生自己讀書。很多學科把預習納入課堂教學。③變封閉式為開放式。把教學局限于課堂,這是一種封閉。黃岡中學盡量讓學生多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如政治、語文開展社會調查;物理到電機廠,化學到鋼鐵廠,生物到養殖場,了解生産實際;曆史參觀展覽館、地理考察長江河道的變遷,都收到了課堂上得不到的效果。将學生思維限制在教師框框之内,說某個問題隻能這種方法解答,隻能用這個公式證明,隻能得到這個結論等等,這是另一種封閉,不利于創造性思維的培養。黃岡中學教師不這樣做,有的采用一題多變、一題多解的辦法來開闊思路,有的采用讨論、質疑的方式進行教學,有時對讨論的問題不作結論,留下繼續思考的餘地。很多教師鼓勵學生提出不同見解,如85屆學生程明祥對氣體體積計算問題提出與教師不同的看法,老師鼓勵他寫成文章,推薦到《中學生化學報》發表。④變講練脫節為講練結合。強調講課要少精活,抓住關鍵問題,講清主要知識,留下三分之一三二分之一時間做練習,講練結合,在練習中加深理解,學會運用。如數學精心設計練習,有幫助消化的課堂練習,鞏固知識的課後練習,每個單元的綜合練習,适當提高的難題練習,這種"分層次分階段,逐步提高"的辦法,收到較好的效果。其他各科也都摸出了一套講練結合的辦法。

深化教學改革,各學科還結合自己的特點,确定了主攻方向,語文主要解決讀寫能力問題,為探索有效途徑,從1980年起,在連續三屆初中學生裡進行多讀多寫、讀寫結合教改試驗,取得良好效果。其基本經驗已在常規教學中推廣應用,學生除作文外,還有日記、周記、小作文等多種寫作形式,高中各年級每年編印一本課外文選。理化生三科有共同特點,即加強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為達此目的,教師們把演示實驗改為學生實驗,把驗證性實驗改為探索性實驗,有些實驗上新課做,複習時又做,總複習時再做,想方設法讓學生多動手,使學生操作能力有很大提高。外語主要提高聽說讀寫的能力。從1980年開始,在初中進行"聽說領先,讀寫跟上"的試驗,一直堅持到現在。從1983年開始,在高中開展"三讀教學法"試驗。即緊扣課文内容培養四會能力的精讀,利用同步閱讀教材培養閱讀技巧的泛讀,挑選簡易讀物擴大閱讀量的課外閱讀。在精讀教學中,采用"五步式整體閱讀教學法",堅持用英語進行教學。在泛讀中加大閱讀量,提高閱讀技巧和速度。在課外閱讀中,選好材料,加強指導,定期檢查,注意落實,規定三年讀完30萬字。取得令人鼓舞的效果。1985年,全國英語調研考試中,初三學生夏麗麗獲全省第一名;全省中學生英語大獎賽,有5人獲獎,是全省獲獎最多的學校,其中藍純獲全省第二名。對86屆50名升入大學的學生進行跟蹤調查,在入校英語分級考試中,獲四級的1人,三級7人,二級35人,二級以上占86%,為農村中學大面積提高英語教學質量提供了範例,在全國産生較大影響。1988年4月國家教委會組織各省市外語教研員來校觀摩。

3、增強文體活動,保證學生身心健康

為保證學生身心健康發展,黃岡中學采取一系列措施,大力開展文體活動,加強審美教育,取得了明顯效果。

首先,注意減輕學生負擔,規定學生課外作業量,高中每天不超過2小時,初中不超過1小時,确保學生9小時睡眠與1小時文體活動時間。其次,把體育鍛煉經常化、制度化、群衆化、"兩課"、"三操"保質保量,初中并把課外活動課堂化,由教師帶着鍛煉。每年舉行兩次運動會,春季為達标運動會或球類運動會,秋季為田徑運動會。平時各類球賽、踢毽、跳繩、撥河等比賽經常不斷,冬季長跑運動更是熱氣騰騰。因此,學生體質逐年增強,達标率不斷上升,1988年達88。2%,并為社會和高校輸送了一批體育人才。如第十屆亞運會四塊金牌獲得者邱波等。在省地體育比賽中,黃岡中學也一直名列前茅。1988年全省重點中學運動會獲男子團體總分第三名。

1989年獲男子團體第二名,女子團體第四名。1993年獲男子團體第四名,女子團體第一名。

學校經常開展健康高雅的文娛活動,規定每周有一次唱歌時間,大型節日或紀念日舉行全校性文藝會演,每年元旦各班舉行聯歡晚會。不僅活躍了課餘生活,更為抵制精神污染,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

為培養學生正确的審美觀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學校決定,每年五月開展一周"黃岡中學美育節"活動。1988年5月18日,第一屆美育節隆重開幕,收到展覽類作品820多件,有書法篆刻、繪畫攝影、紡織刺繡、剪貼雕塑、集郵集糖紙、小發明小制作,色彩斑斓,琳郎滿目。參加表演文藝節目34個,演出氣氛熱烈、高潮叠起。美育節獲得極大成功,在黃州地區引起較大反響,至今已舉行七屆,提高了學生認識美創造美的能力。

各科教學也都注意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因此,學生心理素質良好,審美情趣高雅健康,沒有人留長發、穿奇裝異服,沒有人看黃色錄相、唱黃色歌曲,人人儀表端莊,個個衣着大方,高唱革命歌曲,精神奮發昂揚。

4、落實勞動教育,培養勞動人民感情

這個時期,黃岡中學仍然一直注意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校辦農場土地沒丢,校辦工廠還有了發展。學校每年都安排了勞動課,到校辦工廠參加勞動。還組織他們到農村,一方面搞社會調查,一方面進行勞動。因此學生對勞動較有感情,畢業後如果不能升學,參加生産也能正确對待,從未出現過非常事故。

1986年學校又對各年級勞技課進行了統籌安排。初一學種花種草種樹,負責校園綠化美化工作,初二學養魚和食用菌栽培,高一在校辦工廠學工,高二學英文打字,初三高三參加社會實踐,開展社會調查。為使勞技課能夠落實,規定做"四有":有基礎、有教材、有專人負責、對學生有鑒定。學生一般都能掌握規定的勞動技術,大多數成績優良。對勞動人民和勞動果實的感情普遍有所增加,愛惜糧食、愛護公物、艱苦樸素的風氣基本形成。

5、廣泛開展第二課堂,發展學生興趣特長

為适應"三個面向"的需要,彌補課堂教學标準化、同步化、集中化帶來的不足,更好發展學生的興趣特長,讓拔尖人才脫穎而出,黃岡中學采用多層次、多渠道的作法,積極開展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第二課堂活動。各科興趣小姐、文學社、學生記者團、書法組、體育隊、樂隊、美術隊、學生俱樂部等等組織如雨後春筍,茁壯成長;朗誦競賽、演講競賽、智力競賽、各種征文競賽,競争激烈;各種專刊、《窗口》雜志、黑闆報、油印小報、手抄報,琳琅滿目;野遊、野餐、放風筝、物理晚會、化學晚會、英語晚會,各種活動妙趣橫生,校園裡呈現出一派百花齊放,欣欣向榮的景象。

各學科與興趣小組按學科分年級組成,采用定人員,定時間、定輔導教師、定活動地點的"四定"原則,激發學生興趣,發展他們的特長。對确有特長出類拔萃的學生還破格加以培養,早期發現,長期培養,超前輔導,激勵自學,如林強、王菘,都是在初中時就參加了高中數學小組活動,高二時就能脫穎而出。另外,還開設了微機、現代科學講座、曆代作家作品簡介、詩詞賞析、制圖測量、共産主義人生觀、經濟體制改革比較等選修課。同學們的愛好特長得到發展,智力能力有較大提高,一大批學生嶄露頭角。在全國數學競賽中,連續十四年保持全省團體總分第一名,獲獎人數約占全省四分之一,共463人次,其中獲國家獎316人次,21人次參加全國冬令營,8人次參加國家集訓隊,獲國際奧林匹克獎牌5塊。物理競賽自1985年以來連續九年保持全省團體總分第一,共289人獲省獎,其中特等獎5人,一等獎46人,獲全國獎7人。1987年以來四屆力學競賽共131人獲省獎,其中特等獎1人,一等獎22人,全國獎7人。1988年以來六屆化學競賽共116人獲省獎,其中一等獎35人,全國獎3人。

1992年首屆生物競賽,選派3人參加,均獲一等獎。全省3人進入全國決賽,黃岡中學有2人參加,獲三等獎和優勝獎。作文競賽共51人次獲獎,其中一等獎14人,并獲1987年首屆高中作文競賽團體總分第一名。有50多篇習作在報刊雜志發表。84屆學生會主席王光明的詩《長江,我願做你的一滴》被《文彙報》刊登,并加編者按贊揚此詩"洋溢着青年人特有的激情,主題鮮明,頗為發人深思"。

還有一批學生在大學及大學畢業後表現不凡。79屆鐘揚,考入科大少年班,畢業于無線電子學系,分配到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研究所。他運用電子計算機對荷花品種進行數量分類研究,寫出論文《荷花品種的數量分析研究》,榮獲1988年全省優秀論文獎。此後接連發表16篇論文,出版專着《植物數量分類學方法和程序》,出席在日本京都召開的國際物種生物學家組織學術讨論會。1994年1月16日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中華學人》對他的事迹進行了報導。86屆羅銳韌,保送人民大學,二年級時就開始選寫經濟論文和專着,出書七本,成為全國着書最多的在校大學生,畢業後留校任教,1991年獲北京市優秀共産黨員稱号。近年來又與數十位專家聯合選寫《走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書叢》。86屆莫争春,考入浙江大學建築系,五年級時寫成《中國曆代文化名園》專論,獲《南方建築》創刊十周年征文競賽二等獎,獲邀參加第二屆全國建築評論會。

(二)改革管理體制、增強凝聚力量

1978年-1984年,學校實行黨支部領導下的校長分工負責制,支部與行政互相尊重,互相配合,使學校從文革混亂狀态中,很快走上正軌,迅速振興。1984年實行校長全面負責、黨組織起核心作用的校長負責制,在管理體制上,進行了一系統改革,進一步增強了學校的凝聚力,使各項工作突飛猛進。

主要做法是:實行橫向分權,調動一班人的積極性;實行縱向放權,調動一層人的積極性;實行民主管理,調動全體教職工的積極性。進而實現領導作風的三個轉變,變經驗型為科學型,變指揮型為服務型,變集權型為民主型。

橫向分權,即學校主要領導,每人分管一個方面的工作,還負責一個年級和一個教研組,叫"兩點一線"。每人在自己分管的範圍内可以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重大問題才提交行政會讨論。這樣分工明确,樣樣事情有人抓有人管,條條落實,分工協作,推動學校各項工作順利開展。

縱向放權,擴大教研組長,年級組長的權力。備課組長由教研組長任命,各年級任課教師名單,由教研組長、工會組長、黨小組長研究後交學校平衡。各年級班主任由年級組長選定交學校審批。教研組長抓備課組長,落實教學業務工作。年級組長抓各班主任,落實學生的政治思想工作。這樣層層放權,層層負責,調動了整個骨幹層的積極性。

實行民主管理,就是建立廣大教職工參與管理、進行監督的機制,充分發揮主人翁的作用。1983年學校建立了教代會制度,學校重大問題由教代會讨論決定,再由校長負責執行。如招生工作、對教工子女的獎勵、實行崗位責任制、結構工資制等決定,都是教代會讨論決定的。另外,在工會的組織下,每年發動教職工對學校主要領導的德、能、勤、績進行一次評議。教工們實事求是,暢所欲言。領導對群衆的評議意見進行研究,作出答複。起到了較好的監督作用。平時,學校的重大問題由黨政工團各方面負責人、教研組長、年級組長參加的行政會議讨論決定,進一步保證了決策民主,避免了個人專斷。

1989年又進行了勞動、人事、工資制度的改革。按時"優化組合"的原則,實行聘任制和任命制的結合的體制,彩用結構工資制,制定崗位職責,量化考核,獎征結合,做到多勞多得、優勞多得、貢獻大多得,引進競争體制,拉開檔次,獎勤罰懶。使學校管理制度化、科學化。進一步調動了全校教職工的積極性。

學校領導堅持不脫産,絕大多數都擔任了語、數、政等課程。在住房、獎金、物資分配上,不搞特殊化。與教師打成一片,理解、尊重、信任、關心教師,真心實意為教師服務,為他們辦實事。自1978年以來,幫助解決62對夫妻分居問題,幫助教師家屬39人解決戶口"農轉非"問題,就地安排教師家屬24人、子女25人就業,幫助解決教師子女上幼兒園,上學難的問題,為教工代購米、煤、煤氣,為七十歲的老教師祝壽,為未婚青年教師送生日蛋糕,關心他們戀愛婚姻問題,成立教工俱樂部,活躍教工業餘生活。從而為教師解除了後顧之憂,創造了一種良好的工作環境,使學校具有吸引力,向心力,凝聚力。

(三)培養良好校風,優化育人環境

優良的校風是各方面工作的自動調節器。黃岡中學一向具有良好的校風。粉碎"四人幫"後,學校領導非常注意校風的培養,嚴格要求,以身作則,作風民主,工作求實,使傳統校風進一步發揚光大。1987年,通過充分讨論,将校訓定為"嚴謹、求實、團結、奮進"八個字,這正是黃岡中學校風的最好概括。

黃岡中學教師冶學嚴謹,一絲不苟,無論老教師還是青年教師,每一課都認真準備。在自備的基礎上再進行集體備課,展開充分讨論,确定重點難點,弄清疑難問題,統一時間進度、練習作業。在教學方法和風格上,允許百花齊放。沒經過集體備課不準上講台。對學生嚴格訓練,嚴格要求,紮紮實實,落實基礎知識,培養應變能力。學校各方面工作也是實事求是,講求實效,不搞花架子。

黃岡中學有團結的傳統,領導之間,教師之間,大家都坦誠相對,互相尊重互相配合,同舟共濟。發揮集體智慧,依靠集體力量,進行"拔河賽"和"接力賽"。沒有勾心鬥角的内耗,沒有文人相輕的陋習,經驗資料彼此公開,不保守不封鎖,為提高整體教育質量而共同努力。

黃岡中學有銳意進取的優良傳統。無論領導、教職工、還是學生都鼓足幹勁,力争上遊。不得過且過,不因循守舊。有為國育才的高度責任感,有永不滿足的進取精神,有恐居人後的危機意識,有敢創一流的雄心壯志,因而能不斷改革,不斷開拓,不斷創新,不斷前進。

1985年,學校制訂了分兩步走的遠景發展規則,第一步用5至7年時間把黃岡中學建設成全省有特色第一流的學校。第二步用7至10年時間把黃岡中學建設成全國有特色第一流的學校。現成,第一步目标已經基本實現,全校教職員工正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從嚴治校,真抓實幹,向第二步目标邁進。

在"嚴謹、求實、團結、奮進"的優良校風影響下,形成了一種氣候,造成了一種氣氛,在這種氣候氣氛中,歪風邪氣根本沒有市場,懶散疲沓顯得格格不入,促使全校師生同心同德、嚴以律已、勤奮工作、刻苦學習,銳意進取,勇攀高峰,使學校呈現出一派你追我趕、熱氣騰騰的動人景象。

(四)重視師資培養,做到後繼有人

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素質,發展愛好特長,都需要教師去探索、實踐、創造。沒有一支高水平的優秀教師隊伍,一切都是空話。因此,黃岡中學一向重視教師隊伍的建設。粉碎"四人幫"後,教師隊伍出現很大空檔。領導一方面充分發揮老教師的積極性,一方面抓緊對青年教師的培養。使學校形成了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全面、水平高的優秀教師隊伍。

所謂結構指年齡結構,老年教師占20%,中年教師占35%,青年教師占45%,形成了比較合理的梯隊結構,老的退休了,中青年可以頂上,不會出現青黃不接的斷層現象。

所謂素質指思想素質、業務素質和理論素質。黃岡中學注意教師三個素質的提高。加強馬列主義學習,使全體教師樹立忠誠人民教育事業的思想,堅持四項基礎原則,培養良好的師德。加強對青年教師業務的培養,強調在職進修,為他們的函授進修創造條件。要求青年教師每年訂出讀書計劃,定期檢查。通過結對子傳幫帶、集體背課、相互聽課,使他們盡快适應教學需要。通過壓擔子,讓他們講公開課優質課、帶畢業班,當班主任,使他們盡快成熟起來,幾年以内達到中學一級教師的水平。1993年學校又進一步制定了優秀青年教師獎勵辦法,激勵他們更快成長。學校還鼓勵中老年教師積極總結教學經驗,進行創造性的教改實驗,向教育專家方向努力。一個優秀的教師不僅要掌握馬列主義基礎理論,還要懂得一定的教育理論。學校規定教師必須學習《教育學》、《心理學》、《給教師的建議》等書籍,提高理論素質,适應教改的形勢。

黃岡中學現有教師151人,其中高級教師72人,中級教師53人。田明庚、呂思檢、張懷壁、冼紹武、張庭良、洪漢章、潘淑桃、羅金亮、揚方正、鄭達成、駱東平等11人獲特級教師稱号(其中四人已退休)。數學教師冼紹武、陳鼎常、徐子佑獲"湖北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号。地理教師林欽良是全國優秀教師、全省勞動模範,政治教師徐興成是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陳振信、徐永骥是全國優秀體育教師,數學教師吳訓臣是全省模範班主任,語文教師周曉是全省教育系統勞動模範,物理教師龔霞玲獲全省三八紅旗手标兵稱号,數學教師李加才1998年參加國家教委組織的中、小學優秀教師考察赴美考察,外語教師易敏曾赴美學習。

(五)加強設施建設,美化校容校貌

黃岡中學校舍校園的建設,這一時期取得很大成績。1978年以前,校舍基本上是四五十年代修建的老平房,年久失修,文化大革命中又遭到很大破壞,很多成了危房。課桌課凳也都破舊不堪。粉碎"四人幫"後,在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加上學校自籌一部分資金,經過十幾年的艱苦努力,使平房基本上樓房化,學校面貌煥然一新。先後建成了教學大樓、圖書實驗樓、階梯教室、體育館、辦公樓、四棟教師宿舍樓、四棟學生宿舍樓、一個生物園、一個400米跑道的标準體育場。另外,科技活動樓已經動工興建,一棟教師宿舍樓正在籌劃之中。

除校舍外,各種教學實驗設施也得到充實和更新,并且建立了一個電化教室,一個語音教室,配齊了一個班使用的微機。1991年教師的辦公桌全部更新,1992年更新了圖書室的書架,藏書達到9萬冊,學生宿舍的老式雙層木床全部換成鐵架竹闆床。1991-1993年,逐步将課桌課凳全部換成新課桌和靠背椅。

學校還有計劃地綠化美化校園,改變校容校貌。校内按區域種植樹木花草,有花園、桔子園、葡萄園、竹林、路邊綠化帶種植雪松、水杉、廣玉蘭、桂花樹。1987年将共青道兩旁的法國梧桐更新為四季長青的香樟樹。還陸續在校園裡修建了校景亭、蘑菇亭、假山、水池。今天的黃岡中學成為一個花園式的學校。一進校門,一條寬潤的共青大道伸向前方,兩邊是花木蔥絨的花園,令人頓覺心胸開朗。沿着大道,宿舍樓布局得當,錯落有緻;辦公樓、圖書實驗樓軒昂宏麗,氣概不凡;教學大樓高大雄偉,階梯教學寬敞明亮;體育館威武氣派,大禮堂樸實莊嚴。教學樓前是寬廣的運動場。學校環境優美,校舍整齊,綠樹成蔭,繁花掩映,處處透露出勃勃生機。

(六)搞好校辦企業,改善辦學條件

這個時期黃岡中學校辦企業有較大發展,但也經過不少曲折。

1978-1980年,由于學校工作轉入以教學為中心,校辦精密鑄造廠進入低谷,連續虧本,不但不能盈利,反而成為學校一個包袱。農場也因路程遠,勞動量大而難以經營。當時有人提議撤掉鑄造石、丢掉農場。學校領導經過充分的調查、認真的研究,沒有那樣做。決定将農場承包給别人,改建魚池養魚,每年收取承包費鮮魚3500斤作為改善教工生活福利的物資。決定對工廠加強管理,抽調教學骨幹充實工廠領導,任徐啟炎為廠長,一面整頓勞動紀律,一面設法推銷積壓産品,很快使工廠恢複活力。1981年盈利2000元。盈利不多,但從中看到了希望。學校又拔5萬元作為工廠流動資金,1982年産值翻一番。1984年以後産值利潤有了大幅度增長。

形勢的發展,使學校領導越來越認識到,黃岡中學要生存、要發展、要改善辨學條件、要解放思想、統籌安排、發揮優勢、廣開财路、争取社會援助。

1991年,學校成立勤工儉學管理處,徐啟炎任主任,張庭良校長分管這方面工作,進一步加強對校辦企業的管理和領導。全年産值達120萬元,純利達20餘萬元。1993年,成立啟黃實業公司,勤工儉學效益進一步增長,現在校辦企業共有職工80多人,其中正式職工20人。固定資産100多萬元,流動資金60萬元。

校辦企業的發展,為校舍校園的建設,儀器設備的更新,結構工資的改革,提供了經濟基礎,大大改善了辦學條件。

十五年來,黃岡中學共培養初中畢業生3000餘人,高中畢業生5000餘人。

解放以來,黃岡中學受到黨和國家領導的深切關懷和愛護。1964年,中共華東局書記魏文伯來校視察。

1981年教育部副部長劉仰峤、周林來校指導工作。1983年,著名科學家錢偉長來校參觀,并給同學講話,鼓勵同學們在科學道路上奮勇攀登。1984年原教育部長劉西堯來校視察并題詞。1986年,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王任重為學校題詞:"辛勤育英才"。清明節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方毅與黃岡中學三好生代表在黃岡烈士陵園合影留念,勉勵大家繼承先烈遺志,努力搞好學習,并為學校題寫校名。同年副省長梁淑芬來校視察,與師生合影留念。1988年,全國政協副主席王恩茂來校視察,興緻勃勃地參觀了教師家庭,并為學校書寫了校訓。1988年湖北省委書記關廣富接見我校師生代表。1989年副省長韓南鵬、省人大副主任梁淑芬來校視察。1991年國家教委副主任滕藤來校視察,會見了王崧同學。1993年,國務院總理李鵬、中央軍委副主任劉華清、副總理李岚清、原中央政治局常委宋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為黃岡中學90周年校慶題詞,李鵬總理的題詞是:"為人師表,育李栽桃"。

黃岡中學已經走過了一百年的光輝曆程。一百年的風風雨雨,一百年的燦爛輝煌。百年來,她培養了近2萬名畢業生,造就了一大批優秀人才,為民族解放、為祖國富強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桃李遍天下,聲名動九洲。然而,曆史的輝煌隻屬于過去,未來的輝煌正等待着黃岡中學人去開拓創造。如今,黃岡中學上下一心,全校師生按照"嚴謹、求實、團結、奮進"的培訓精神,向着新的高峰攀登,力争在新世紀到來之時,把黃岡中學建設成為擁有第一流校園、第一流設施、第一流管理、第一流教師、第一流質量的全國第一流學校,為提高民族素質,實現四個現代化作出更大的貢獻。

金雞唱曉,千樹桃花迎旭日

群英攬月,滿園燈火耀明星

黃岡中學的曆史正掀開嶄新的一面。

辦學條件

硬件設施

黃岡中學占地600多畝的,道路有共青大道, 桂花路、香樟路、玉蘭路、水杉路;主要建築有辦公摟、教學摟、科技樓、綜合樓、圖書館、體育館、學生公寓、教工宿舍樓;其他設施有實驗、電教、文體設施,微機房、語音室、天文觀測室和閉路電視系統;花園有植物園、桂花園、櫻花園、菊花園和葡萄園。

新校區坐落于黃岡市新城區,位于明珠大道和南湖路相交處東北方向地段,北鄰黃岡師院,總規劃面積達500畝,總建築面積約10萬平方米,2006年秋季交付使用。新校區建成後容納90個教學班(其中高中75個班,國際部15個班),在校學生5000人。

師資力量

截止到2012年黃岡中學有在崗教職工380餘人。1人名列湖北省十大名師;1人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1人為國家級專家,10人為省部級專家,24人為黃岡名師;先後評出34位特級教師,現有在崗的特級教師9人,高級教師108人。

辦學成果

學生成績

黃岡中學高考一直保持98%以上的升學率和75%左右的重點大學錄取率,60餘次奪得省、市文理科狀元,先後有700多名學生保送至北大、清華等著名大學深造;參加各類中學生學科競賽,有3000多人次獲國家級獎勵,200多人進入全國冬令營,100多人入選國家集訓隊,先後有15名學生在國際數、理、化奧林匹克競賽中獲得18枚獎牌。

2012年高考,重點大學上線人數727人;600分以上人數24

7人,約占全市三分之一;龔潤華同學以總分687分的成績奪得黃岡市理科狀元(湖北省理科第四名),文秀澤同學以總分636分的成績奪得黃岡市文科狀元;全市理科前十名中我校有5人,文科前十名中我校有7人。2012年,學科競賽也喜獲豐收,25人獲國家一等獎,4人進入國家冬令營,109人獲國家級獎勵。25人保送進入清華、北大等重點大學。

2013年高考,1491人參加高考,一本上線794人,一本率53.3%。

16名同學被北大清華錄取,位居湖北省第五,僅次于華師一附中、襄陽五中、武漢外校、武漢二中。

2014年高考,普通文科600分以上人數9人,普通理科600分以上人數212人;普通文理科過一本線共計869人,其中理科690人,文科179人;占爍同學以616分奪得黃岡市文科第一名,黃岡市文科前十名,黃岡中學占5名;北大清華錄取人數預計可達到11人。

所獲榮譽

學校被譽為“孕育英才的基地”、“培養國手的搖籃”。學校先後榮獲 “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全國德育先進學校”、“全國貫徹學校體育工作條例優秀學校”、“全國學校民主管理先進單位”等20塊國家級獎匾,四年間兩次獲得“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是“全國科技教育活動示範基地”、“湖北省普通中學示範學校”、“湖北省教育教學科研實驗學校”、“湖北省最佳文明單位”、“黃岡市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紅旗單位”,被樹為“湖北省普通中學的一面旗幟”。

領導班子

學校領導班子:

黃岡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全國人大代表、校長陳鼎常特級教師

工會主席餘耀文副研究員

副校長盧樹清經濟師

副校長陳忠新高級教師

副校長劉祥特級教師

校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黃治民高級教師

校長助理:徐超高級教師

辦公室:主任徐超高級教師

教務處:主任陳明星特級教師

總務處:主任方學德經濟師

科研處:主任童金元高級教師

勤管處:主任陳春經濟師

文化傳統

校歌

作詞:解榮正(黃岡中學語文特級教師)作曲:王原平(70年代校友 現湖北電影制片廠廠長)

大别山麓揚子江邊,有我們美麗的校園;

大别山麓揚子江邊,有我們美麗的校園;

江濤伴吟唱,壯志逐征帆,青春風采龍騰虎躍,少年意氣,指點江山。

啊,黃岡中學,我們成長的搖籃。

嚴謹求實,我們攀登世界高峰,團結奮進,我們創造燦爛明天

我們攀登世界高峰,世界高峰

我們創造燦爛明天,燦爛明天

青雲塔下赤壁矶前,有我們美麗的校園;

青雲塔下赤壁矶前,有我們美麗的校園;

桃李迎春風,松柏勢參天;

學海遨遊,拼搏攻關,奧林匹克,明星閃閃。

啊,黃岡中學,我們成長的搖籃。

嚴謹求實,我們攀登世界高峰,團結奮進,我們創造燦爛明天

我們攀登世界高峰,世界高峰

我們創造燦爛明天,燦爛明天

校徽

黃岡中學校徽是有紅色英語大寫字母H和G兩個組成。

黃岡中學

著名校友

政軍革命方面

陳方(革命家)、文祥(革命家)、董毓華(革命家)、方覺慧(革命家)、陳學渭(革命家)、梅龔彬(革命家、全國政協委員人大代表、民革中央秘書長)、宛希俨(革命家)、包惠僧(中共一大代表)、鄧新華(黃岡市委常委、市委宣傳部部長)、陳新武(湖北省人民政府副秘書長)、黃楚平(湖北省委常委、宜昌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王興于(宜昌市委副書記、市委政法委書記)、漆林(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黨組副書記)、田啟亞(現任國務院機構部門負責人,世界發展研究所特約研究員)、袁宗旗(曾任中共興國縣委常委,中國人民解放軍興國縣人民武裝部政委)、楊應林(原中華人民解放軍海軍南海艦隊副政委、少将)、黃俊峰(原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軍需部副部長、少将)

科研教育方面

周叢照(中國科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院長)、張啟翔(北京林業大學副校長)、舒德幹(中科院院士)、賀祖明(長三甲火箭系統總設計師)、于可訓(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 博士生導師)、黃儉(湖北省教育廳副廳長、黨組成員)、龍銳(原洛陽工學院院長)、嚴士健(北京師範大學數學系教授、首批博士生導師)、彭公炳(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中國科學中心秘書長)、柴挺生(著名水利研究專家)、聞伯英(著名農學家、湖北農科院糧食作物所所長)、易憲武(冶金專家)、何光裕(經濟學家)、柴挺生(水利專家)

文學藝術方面

童剛(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副局長)、王原平(湖北電影制片廠廠長、湖北省音樂家協會副主席)、馮健男(著名的文學理論家)、黃焯(語言文字學家)、胡風(著名文藝理論家)

其他方面

吳細兵(北京奧德賽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邱波(著名射擊運動員、湖北省射擊隊總教練)

大事件

黃岡中學秉着“以人為本,以德立校”的辦學理念,踐行扶危濟困的傳統美德,做了卓有成效的救助工作。黃岡中學現有一個光彩班、兩個陽光班和三個宏志班共300餘名家境困難、品學兼優學生。學校每學期給他們減免每學期500元學費達10萬元,給他們每個月200元到250元不等的生活補助近60多萬。對其他班的貧困學生,學校一方面每年拿出近40萬元給他們減免學雜費,另一方面拿出近30萬元資金設立助學金,給貧困學生發放生活補助。對啟黃中學家庭貧困、成績優異的學生也實行獎勵,獎金每年達16萬元。學校每年總共拿出150多萬用于資助貧困學生。黃岡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黃岡中學校長陳鼎常動情地說,黃岡經濟落後,農家子弟要走向外面的世界,讀書是唯一的出路,學校決不能讓一個學生因經濟困難而失去在黃岡中學學習的機會。

陽光班:省慈善總會主辦,湖北勁酒集團公司贊助成立。目前,高一、高二各一個班,每班50人。每名學生每月(一年10個月)補助200元,學費全免。受資助對象為黃岡中學計劃内招生、家庭條件極為困難的優秀學生。

宏志班:由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主辦,由省文明辦管理。目前,高一至高三年級3個班級,每班50人。每名學生每月(一年10個月)補助250元,學費全免。資助對象由省文明辦在全省範圍内依據規定擇取。

光彩班:由中國光彩集團贊助,2005年成立,每年受資助50名學生。每名學生每月(一年10個月)補助200元。受資助對象為黃岡中學計劃内招生、家庭條件極為困難的優秀學生。

愛心基金:接受外界捐贈或組織學生捐款,一次性或長期資助家庭條件極其困難的學生。由校團委組織發放。

名師風采

陳鼎常(校長、特級教師)

陳鼎常,男,1948年2月出生,湖北紅安人,大學學曆,現任黃岡市人大副主任,黃岡中學校長,數學特級教師。中國數學奧林匹克高級教練,第九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十屆全國人大代表。

1992年被授予湖北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号。1994年任中國數學奧林匹克湖北省領隊。1995年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先進工作者稱号。同年被國務院批準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96年任國際數學奧林匹克中國國家集訓隊班主任、國家隊教練。同年被授予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号。1998年被評為全國優秀青少年科技輔導員。1999年被人事部記一等功、2001年獲蘇步青數學教育一等獎。2002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湖北省(十大)傑出專業技術人才稱号。2003年被評為湖北省首屆中教(十大)名師。

陳鼎常治學嚴謹,功底深厚,先後發表了“關于整系數多項式的一個結果”等多篇論文,創設具有探索性的教學方法,追求一種返樸歸真的教學藝術境界,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教育。經他輔導的學生有300多人獲中國數學會表彰證書。30多人被免試保送到北大、清華兩校學習。18人入選全國中學生數學冬令營,9人入選國家集訓隊,并奪得4塊國際數學奧林匹克金牌。

龔霞玲(特級教師)

龔霞玲,女,武穴市人,中學物理特級教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中青年專家,我校前任物理教研組組長、國際中學生物理奧林匹克主教練。

從教20年來,淡泊名利,忠誠教育事業;自強不息,不斷充實提高;敢為人先,刻苦鑽研教藝;樂于奉獻,勤奮忘我工作;愛生如子,善于啟發誘導,深得學生愛戴、同行欽佩。所任學科高考成績連年名列前茅。競賽訓練10餘年成績卓着。

在全國物理奧賽訓練中,1985年學生洪六波獲全國第11名,1987年王華明獲湖北賽區第1名,1990年李宇為等6名學生名列全省前10名。

在全國力學競賽中,學生任勇、徐皓平、張繼勇1994—1996年先後連續3屆獲湖北賽區第一名,1993年張繼勇獲全國力學決賽第6名。1989年高二學生徐皓平、1995年高二學生王新元入選省物理奧賽集訓隊,1996年王新元以全國第2名的成績進入國家集訓隊和國家代表隊,1997年王新元獲第28屆國際物理奧賽銀牌,使我校繼數學之後物理學科也在國際競賽中奪得獎牌。1999年學生方圓、楊宗長入選省物理奧賽代表隊,方圓入選全國集訓隊。

因其師德高尚、業績卓着,她先後被推選為黃州區人大代表、湖北省三八紅旗手标兵、湖北省勞動模範、第9屆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十大女傑之一。

社會評價

湖北黃岡中學曾被譽為高中教育“神話”,高升學率、高獲獎率給這座位于鄂東大别山區的城市帶來榮耀。

1980年,黃岡中學再次拿到全省第一,“黃岡神話”的稱号不胫而走。

上世紀90年代,黃岡中學老校區150畝的校園成為熱門旅遊景點,無數人前來取經。

榮耀了近30年的黃岡中學,逐漸走下“神壇”,并開始正視改革浪潮下的“沒落”:1999年後再未出過省狀元,2007年以後,再也沒有拿到過國際奧賽獎牌,截止到2013年的近十年,黃岡文理科600分以上的有8503人,僅占全省12.1%,與人口比大緻持平。

另一組數據是,近14年來,湖北省高考狀元産地統計中,28個文理科狀元,其中武漢8個,襄陽7個,荊州4個,黃岡僅1個。

上一篇:腐蝕之刃

下一篇:約克郡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