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大仙

黃大仙

道教神仙
黃大仙,名初平,因在赤松山修煉成仙故又号赤松子,晉成帝鹹和三年(公元328年)八月十三日生于現中國浙江省金華縣蘭溪市,十五歲時在山中牧羊遇神仙廣成子,後被帶至金華赤松山石室洞中學道。從此絕棄塵世追求,潛心修行。積世累功逾四十年,終修得正果,後世稱為黃大仙,著名道教神仙。
    本名: 别名:黃大仙 字: 号: 所處時代: 民族族群: 出生地:浙江金華境内 主要作品: 主要成就: 中文名:黃初平 籍貫:浙江省 出生年月:公元328年 去世年月:公元386年 仙名:黃初平 年代:約328年 所屬教派:道教 封 号:養素淨正真人 紀念建築:金華黃大仙祖宮,香港黃大仙祠等

生平梗概

黃大仙名初平,因在赤松山修煉成仙故又号赤松子,晉成帝鹹和三年(公元328年)八月十三出生于金華丹溪。據道藏《赤松山志》載:丹溪皇氏婺之隐姓也皇氏顯于東晉上祖皆備德不仕明帝大甯三年四月八日生長子諱初起是為大皇君成帝鹹和三年八月十三生次子諱初平是為小皇君二君生而穎悟拔俊秀聳有異相。黃初平八歲開始牧羊,牧至十五歲時在山中遇神仙廣成子,見他聰穎善良忠厚,于是帶至金華赤松山石室洞中學道。從此初平絕棄塵世追求,潛心修行。積世累功逾四十年,終修得正果。其兄黃初起,思念初平,加之多年來音信杳然,于是跋山涉水四處尋找初平,曆年不得。四十年後在市中遇一善蔔道士,問蔔初平下落。道士告之在金華山有牧羊兒與其弟相似,并将其帶至赤松山石室洞,兄弟終于相見。初起見初平神通如此,遂抛妻别子,專心修行。并在仙師的指引下,共服松果茯苓飲泉水,聚天地之靈氣,精心研究道義,雙雙修煉成仙。後隐居山中石洞教授弟子,均得道成仙。玉帝命小皇君主赤松山并賜神姓,掌管天上世界。宋代元符淳熙兩位皇帝先後诰敕“崇其美名,褒其有求必應”淳熙十六年封大皇君沖應真人小皇君養素真人,景定三年加封沖應淨感真人,養素淨正真人。唐本觀道士舒道紀有詩為證:松老赤松原,松間廟宛然。人皆有兄弟,誰得共神仙。

黃大仙不僅在家鄉造福黎民,而且仙遊各地“普濟勸善,助人為樂”,海内外僑胞視其為中國道教在南海的最高尊神。宋代元符淳熙兩位皇帝先後诰敕“崇其美名,褒其有求必應”。李白,蘇轼,鄭士懿等均有詩贊之。曆代傳頌黃大仙“驅邪扶正,除暴安良”。在英殖民經濟時期大多數港人崇奉赤松黃大仙,作為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黃大仙擅長煉丹和醫術,曾“治病救命,佑福保安”被尊為财神和吉祥之神,全國各處的黃大仙祠香火越燒越旺,信徒遍布世界各地。

赤松山作為黃大仙成仙得道的寶地,是吸引衆多的信徒日夜向往的仙鄉宗廟,他們不遠萬裡來尋找仙源,朝聖觀光。赤松黃大仙宮将海外炎黃子孫的諄諄愛國之心緊密連接在一起,黃大仙“普濟勸善,扶弱救貧”的精神也世世代代被廣為傳誦,發揚光大。

由來

香港的黃大仙廟香火鼎盛,而黃大仙究竟是何人,他又是怎樣成“仙”的呢?

一種說法是:黃大仙是晉代術士黃初平。此說源出于《金華府志》。該志卷二十二“仙釋”條雲:“晉,皇(黃)初平,蘭溪人,牧羊遇道士,将至金華山石室中。兄初起尋之四十餘年,一日逢道士,引入山相見。問羊安在?初平日:在山之東。初起視之,但見白石。初平叱之,石皆成羊。初起遂絕粒,服松柏、茯苓,亦得仙。後還鄉,其族盡亡,乃複去。初平别号赤松子雲。”如此看來,黃大仙就是黃初平了,他别号赤松子,所以幾處黃大仙廟名,前面都有“赤松”二字,叫“赤松黃大仙祠”,以示正宗。至今,金華民間仍流傳着黃初平“叱石成羊”的故事。金華北山有地名二仙祠,“二仙”即指黃初平、黃初起兄弟。因他兄弟俱成仙,故有人認為黃大仙非指一人。而是指兄弟二人。二仙祠那地方,原建有赤松觀。《金華縣志》載:“赤松觀,一名寶積觀,在縣東北二十裡。西晉時皇(黃)初平、初起叱石成羊、白日飛升之地……”。隻是這座建于西晉巍峨雄偉的黃大仙祠,早已蕩然無存了。

此外還有一說:黃初平是廣東東莞人,是東晉拜葛洪為師在羅浮山煉丹得道的黃野人。黃野人的家鄉在石龍附近的水南鄉。

信仰溯源

黃大仙,是風靡海内外華僑崇拜的道教神靈信仰。

民間傳說的發轫和傳承:黃大仙的信仰與崇祀,相傳早在黃初平飛昇後已經開始,也許在晉代已經發生。黃初平在金華山牧羊遇仙,在赤松山金華洞修煉成仙,加上“叱石成羊”,“證道得仙”等奇遇,非常引人入勝。再加上他們傳說中能授人藥方,度人成仙的故事,令初平兄弟為人所崇信。

自晉至清的黃大仙崇祀活動

赤松宮的落成與修建:據《金華赤松山志》,赤松宮於東晉時落成。赤松宮在未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奉诏更名“寶積觀”。1951年,中國政府發展水利,建山口馮水庫,寶積觀才沉於水底。

叱石岩與叱石寺的由來:明代以後,黃大仙的信仰傳到廣一帶,新會縣的羊石坑,就是因為黃初平“叱石成羊”的故事而易名“叱石岩”。

清末以降的黃大仙崇祀活動

1、普濟壇的創設:

原來廣東的黃大仙信仰,是在1897年間,由一群讀書人在番禺開始的。據記載,他們後來聯集10名“善友”,請黃初平實設箕壇,并於同年農曆十月,得黃大仙賜壇名為“普濟”。

2、普慶壇的創設:

晚清廣東第間供奉黃大仙的廟宇,是位於南海的普慶壇“赤松黃大仙祠”。該祠始建於1901年,約在1903年竣工,占地十五、六畝。主要創建人是稔崗梁仁庵道長。

3、普化壇的創建:

另一間供奉黃大仙的廟宇是普化壇,仍設於廣州花埭,建於1930年,與被破壞的普濟壇,相距約半公裡,占地隻有四、五畝。由當年出掌東軍政的南天王陳濟棠和他的姨太太莫秀英主力興建。

總括來說,從這些仙迹傳說、宮觀祠廟,山志詩篇,我們可以知道黃大仙信仰的原始面貌和發展概略。

信仰核心

“有求必應”與“普濟勸善”

據說黃大仙能“有求必應”,因而深受善信的崇祀,但事實并非如此。據《驚迷夢》的序文記載,原來黃大仙的“有求必應”,必須要符合“普濟勸善”的原則,這也是黃大仙信仰的宗旨;欲求富貴顯達的話,他是“有求不應”的。

普濟廣施的傳統

廣州的普濟壇,就是為“普濟”而設。在救人急難的前提下,普濟壇開展了施藥的善舉,及後擴展為贈醫送藥,成為黃大仙壇堂的傳統事業。廣東普濟、普慶和普化三壇的祠廟均設醫孳局,提供贈醫送藥的服務。香港淪陷期間,藥局被迫解散,之後在1943年複開,至1956年啬色園全面開放後,贈醫施藥的事業更為擴展,在1980年落成的中西醫藥局,提供中醫贈診、西醫診療、注射及配藥的服務;同年更成立“啬色園醫孳基金會”,接受各界人士的捐輸。

除了贈醫施藥外,奉祀黃大仙的道堂祠廟,也有參與及發展其他慈善工作,包括施粥送飯、匿名送錢、施棺助殓、贈送棉衣等。今日的啬色園,已是一間有規模的慈善團體,充分發揮黃大仙「普濟」的精神。

勸人以善的宗旨

黃大仙及其信衆也重視「勸善」的推廣。「勸善」是黃大仙「顯靈」的最終目的,而印行善書就成為了當時道侶的首要任務。

第一種勸善之書是《驚迷夢》,於1899年刊印,彙收了1897至1899年間,黃大仙及列聖列仙降扶箕開示的詩文,大部分是他們勸世的苦口箴規。

第二種是《醒世要言》,於1906年刊印,彙編了1903年黃大仙及列位仙聖箕示的詩文,但比《驚迷夢》更集中於綱紀倫常的說教。

最後一種是于1963年刊行的《三教明宗》。全書分三部分,将儒釋道三教神聖箕示的文章,彙集成編,分述三教義理。

自60年代中期以後,啬色園把勸善的工作不僅停留在言文上,還融入社會,藉興學育才來播揚道德文化。自1968年,啬色園不斷增建學校,時至今日已達12間:中學5間、小學4間和幼稚園3間。這些學校均以“普濟勸善”為校訓,當中還在中學課程設“經訓”科,讓學生認識三教要義。

黃大仙的徒衆緻力将“普濟勸善”的宗旨見諸行動,與信仰融為一體,成為黃大仙信仰的核心。

畫像

香港黃大仙的祠廟及道壇都沒有供奉黃大仙泥塑或木雕的神像,反而是簡單、平面的畫像。開創供奉黃大仙畫像傳統的人,是香港黃大仙信仰的奠基者,也是啬色園的創建人之一的梁仁庵道長。黃大仙信仰在近代發轫於中國廣東,主祀的祠廟都供奉黃大仙泥塑金身的神像。由於當時政局不穩,梁氏避亂南來,為求方便,因此舍塑像而帶畫像。這種折衷的做法卻成了香港黃大仙信仰的最大特色。

黃大仙的畫像,目前可見的大緻有以下四種:

1、啬色園黃大仙畫像

見於啬色園大殿神壇内,畫中黃大仙盤膝坐在蒲之上,頭戴道冠,身穿道袍。

2、元清閣黃大仙“自畫”像

見於元清閣的神殿内,是在1947年間一次扶箕活動中,由黃大仙降箕,假箕手畫出輪廓,再由道侶設色而成,可說是黃大仙的“自畫像”,他手執塵拂,作道士打扮。

3、坊間流行的黃大仙畫像

這種最為普遍,通常畫在紙上,作為《黃大仙靈簽》的封面,成為善信供奉的神像,在坊間随時可見。畫中的黃大仙是唇紅須黑,頭戴道冠,身穿藍色道抱,盤膝坐在蒲團上。

4、新繪的黃大仙畫像

這是金華縣一位畫師在近年繪畫而成的。畫中的黃大仙作道士打扮,右手執塵拂,左手輕掐長須,衣袂飄搖。畫像可於華松仙館和元清閣内免費取得。

典故

叱石成羊:黃湓村的黃初起,有一個弟弟叫黃初平,初平15歲那年,趕着羊群到南山(金華山之南)放牧,就沒有回家,家裡人和親戚朋友,滿尋找,都沒有一點影迹。一年又一年四十年過去了,還是沒有一點音訊,黃初起現在雖然已是滿頭白發,但還是經常記挂起年輕時失去的弟弟。

這一天,黃初起聽人說,蘭溪集市上來了個求卦道人,很有靈。于是,他就到集市上來,請求卦道人為他弟弟黃初平一卦。道人聽了他的一番回憶,說:“我曾在金華山中見到你弟弟黃初平,你弟弟叫黃初平嗎?”他一聽,高興得心都快跳到喉嚨,連聲說:“是叫黃初平。”連忙叩頭跪拜,央求道人帶他去見弟弟。道人帶黃初起來到山中石室裡,果然見到了黃初平,兄弟倆抱在一起,高興得眼淚滿面流,說長道短,說個不歇。

哥哥對重新見面的弟弟,一看再看,好奇地說:“弟弟,四十年過去了,你皮膚還那麼白嫩,頭發還那麼烏黑,牙齒還那麼整齊,同當年十四、五歲時一樣。時間四十年過去了,面容卻還是昨天的樣子,那麼你當年的羊還在不在呢?”

“當然在羅。”弟弟黃初平有把握地回答。“在哪裡?”哥哥黃初起驚奇地問。哥哥随即跑到山的東面去看,隻見白石磊磊,根本不見一隻羊,回來對弟弟說:“你真會開玩笑,那裡哪裡有羊!”弟弟說:“有的,是你沒看見。”于是哥哥就與弟弟一起來到山的東面,隻聽到弟弟大聲叱喝:“羊起!”同時仙帚揮轉了幾下。先前初起看到的磊磊白石,随着初平的叱喝,立即變成活生生的羊:有的吃草,有的蹦跳,有鬥角的……滿塢都是羊,總有幾萬頭。初起明白了初平已經煉成法術,修道成仙,就要求弟弟教導修煉。經過了三十年一心一意的刻苦修行,道法大成,能在青天白日之下不見身影,也成為神仙。兄弟二仙回故裡黃湓村來看看,認識的親戚朋友都不在人世了。他倆為鄉親做了許多善事,後來被人們識出真相,大家就尊稱先成仙的弟弟黃初平為“黃大仙”,“黃大仙師”。

民間傳說

黃大仙其實是玉皇大帝宮前的金龜,經過多年的修行,已得到了宇宙靈氣,法術高強,有一天,金龜看到凡間大片土地,潇河無水,田稻被曬得如同幹草,老百姓幹渴得舌燥唇焦。金龜心腸十分善良,就把天河的水偷偷往下界噴灑,大降陣雨,老百姓都高興得手舞足蹈,巡守天河的水神向玉帝禀報了金龜私自偷降雨人間的事。玉帝大怒,斥責金龜擅自動用天河水,犯了“天條”。于是罰他下凡人間為人,指派天庭侍衛押金龜到人間投胎。這位天庭侍衛官十分同情金龜被貶罰,很想擇一戶高貴人家讓金龜投胎,召來幾位城隍和土地夜詢問,可是有一戶人定,幾代究苦。妻子懷胎就要臨盆之時,金龜立即表示願意去這戶人家投胎。就在一個山麓下留下原身,靈魂跟随土地爺飛去黃盆村,從産婦的肚臍進入胎嬰的肉體。這時,産婦戶中金光四射,紅光江滿屋,産婦覺得腹内一陣轉機,嬰兒就産生了。其時為晉代,成鹹和三年(公元328年)這家人姓黃。三年之前得了長子,取外“初起”,意思是希望從兒子這一代起,能擺脫貧困厄運。現在次子出生時,出現金光、紅光,不知道是什麼古怪,他希望次子能平安地成長,就取名為“初平”。

黃初平八歲就在家放羊,性情純潔靈存在慧,孝長尊幼,勤而好學,鄉中父老都贊他聖賢。在黃初平十五歲的那年,有一天他在金化山下放羊,有一隻小羊失足受傷,他就細心為小羊療傷,小心護理,小羊依偎着他的膝下,甚為感動的樣子。黃初平頓感悲傷,想到小羊長大以後,必然受到屠宰,幫而起了恻忍之心,十分煩憂,不知如何是好。這時恰好有一位道人經過,問初平為何如此的煩憂,初平就将原因說明。道士問好黃初平想小羊怎麼樣,初平說希望羊能長生不死,道士說這就簡單了,于是施展法力把羊化成白石于山間。初平見了很驚奇,覺得很玄妙,同時起了修道之心,懇求道士收納他為初平回答說:“徒兒笃信不移,不辭勞苦,無牽無挂,但求學道成功。”道士聽了笑着說:“你有修道慧根,況且很有仙緣,隻有勤于修煉,心成正果,你如此有恒心,老道就答應你了。”道士将黃初平引入赤松山的金華古洞,理悟修道玄機,刻得法道。

初平回到家鄉,其父母已經仙逝,隻見到他的哥哥黃初起,于是初平告訴哥哥他四十年的經曆。哥哥問起初平當年的山羊到哪裡去了,初平說仍在山中,哥哥不相信,于是初平就帶他哥哥到山上看,隻見一群白石,哪裡有山羊呢?隻見初平口念法咒,将手執的拂塵向山一揮,一聲“羊起”,山上的白石頓時應聲而起,變成千萬隻羊。他哥哥頓然覺悟到道法的玄妙,于是與弟弟一同修煉法道,經五百年的修煉,黃大仙乘着仙鶴,哥呵騎着仙鹿一齊登上仙府,修得正果同列仙班,這就是黃大仙的生平和“叱石成羊”的典故。

初平得道成仙之後的民間施醫贈藥,警惡除奸,普善杉善,深得民心,廣大民衆稱他為黃大仙或赤松仙子。廣州、西樵山、香港、東南亞一帶,甚至美國均有許多信徒為他建廟立祠,香火旺盛。黃大仙的傳說源遠流長,民間頌揚他懲惡揚善,除妖捉怪,行醫救人,勸善行善,種了關心人民疾苦的事迹。據《金華縣志》的記載,宋朝嘉定年間,有一位叫唐季度的人,他的左眼經常不斷的流眼淚,看了不少名醫也沒法治好。有一天他上山從一塊很大的石頭旁邊經過。突然有人在叫他的名字,這個唐季度一看,原來石頭上坐了一位道翁。道翁說唐季度乃善良之輩,不應受如此疾苦之罪,于是道翁把草藥瀝汁,敷在他的左眼,結果把眼疾醫好了,後來唐季度得知這位道翁就是黃大仙,為了感謝醫疾之恩,在家供奉黃大仙仙像,朝晚上香,而那塊石頭就叫黃大仙石。

宋元裕三年(公元1087年),這一年江南大旱,江河無水,稻草曬得如同幹草,老百姓唇幹舌燥,官府到金華山的赤松宮求雨,得到顯靈,金華附近午裡得甘露滋潤,消除了旱災。黃大内固有“救人之功”和“祈雨祈晴”“随感随通”的仙迹,在宋孝淳熙十六年(1189年)和理宗景定三年(1262年),得到皇帝封以“養素帝君“和“養素淨正帝君”兩個封号。

相傳在古時候,南海西樵曾發生一場瘟疫,幸好黃大仙經過此地,為百姓解除了困疾,但由于患病的人實在太多,葫蘆裡的仙藥不足。黃大仙叫大家不要擔心,對大家說:沒有藥也不要緊,隻要摸一下他的藥葫蘆也能将疾病消除,于是患病的民衆争相摸黃大仙的藥葫蘆,結果瘟疫得以消除。後來人們為了紀念黃大仙這一功德事迹,将黃大仙的藥葫蘆雕刻在西樵山黃大仙聖境園内。

相關活動

黃大仙祠是香港最著名的廟宇之一,在本港及海外享負盛名。黃大仙,又名赤松仙子,以行醫濟世為懷而廣為人知,故得後人建祠供奉。黃大仙祠在1966年從廣州遷到九龍,主要可分成兩部份,大殿及從心苑及九龍壁花園,相傳祠内所供奉的黃大仙是“有求必應”的,所以香火十分鼎盛。

節慶

所有黃大仙的弟子、嘉賓都會于正午時份聚集于祠内的主殿參與祭祀活動,場面熱鬧。順帶一提,黃大仙祠是香港現時唯一一所可以舉行道教婚禮的道教廟宇,湊巧的話,說不定可以一睹道教婚禮的過程。

參拜

祠廟入口處,通常會有很多售賣香燭生果的攤子,香燭大約十元一紮,生果售十多元數個,價錢相宜。上香時,應雙手合拜,然後以左手上香,這是代表對神祇的尊重,而香的數目則以一支或三支為吉。

求簽

據說黃大仙的簽文十分靈驗,所以許多善信都遠道而來一求指點迷津。遊人可于正殿旁取得簽筒,内有一百根竹枝,分别編上1-100之數,每問一事,以搖簽筒

直至其中一竹簽跌出為止,看其數字作取簽紙,簽紙上之經文即為大仙回應。而廟祠旁的兩層建築物則是解簽之地,内有很多專業解簽相士為設解簽服務,價錢約每

支簽大約$20至$30。

交通指南

地鐵觀塘線黃大仙站B2或B3出口,步行約3分鐘即到

羅湖—黃大仙:羅湖過關後乘九廣東鐵至九龍塘站,再轉乘地鐵觀塘線至黃大仙站下車

尖沙咀—黃大仙:在尖沙咀搭地鐵到旺角站,轉地鐵觀塘線,到黃大仙站下,全程約16分鐘。

上一篇:邵佳一

下一篇:鄭惠媛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