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姑

麻姑

道教神話人物
麻姑又稱壽仙娘娘、虛寂沖應真人,漢族民間信仰的女神,屬于道教人物。據《神仙傳》記載,其為女性,修道于牟州東南姑馀山(今山東萊州市),中國東漢時應仙人王方平之召降于蔡經家,年十八九,貌美,自謂“已見東海三次變為桑田”。故古時以麻姑喻高壽。又流傳有三月三日西王母壽辰,麻姑于绛珠河邊以靈芝釀酒祝壽的故事。過去漢族民間為女性祝壽多贈麻姑像,取名麻姑獻壽。又傳說她是在江西省境内的麻姑山進行修煉成仙的,後來這座山自然就成為道教所尊奉的聖地之一。她看起來是個不到20歲的女子,自稱目睹了大海三次變成陸地,因此人們就把她視為壽星。相傳一年的3月3日,天上最高女神王母娘娘舉行生日宴會,邀請諸位女神參加,麻姑就帶着自釀的靈芝酒獻給王母娘娘。
    中文名:麻姑 外文名: 别名:壽仙娘娘、虛寂沖應真人 英文名:Mago 主演:Yi-rim Lee,Ae Ka,Ya Dan,Nam-hy 上映時間:2002年5月10日 類别:劇情,驚悚,恐怖 導演:Hyeon-il Kang 上映地區:韓國 語言版本:韓語 畫面顔色:彩色 出品公司:Film Bank 發行公司:Film Bank 制片地點:RMJC 仙名:麻姑 所屬教派:道教 相關著作:《神仙傳》 神話體系:道教神仙 主要成就:瑤池獻壽

基本概述

東漢桓帝時,某年的七月七日,神仙王遠降臨在江蘇吳縣一個名叫蔡經的人家裡。蔡經的家人早就預備好豐盛的酒菜,迎接神仙的降臨。當神仙起駕的時候,人們聽到了天上人馬、鑼鼓喧騰的聲音。王遠到來了,隻見此人中等的身材,頭戴遠遊冠,身着朱衣,佩帶五彩的紳帶,背上挂着寶劍;乘坐在羽車上,由五彩飛龍拖着座車。

王遠接見了蔡經一家人後,就派遣使者,請仙女麻姑赴宴。使者傳達了麻姑的意思後,不多久,天上又響起了喧騰的聲音,麻姑下凡了。隻見麻姑是個十七、八歲俏美的姑娘;頭頂結了一個警,剩餘的長發烏溜溜的垂到了腰際,穿着光彩奪目。仙女和王遠寒暄完畢後,各人拿出了攜帶的食物,大多數是水果、幹肉之類。麻姑說:“自從上次和你見面以後,我親眼見到東海三次變為桑田;不久前,我又去了一趟蓬萊,這地方的水,比昔日召開群仙大會時少了一半,我想,不多久,也會變成陸地吧!”王遠也感歎道:"古代的聖人也曾說過海中會飛揚塵埃這樣的話。"麻姑也一一地會過蔡家的女眷,忽然間叫住了蔡經的弟媳。她幾天前才生下孩子,麻姑叫她拿出些米來,然後,把這些米灑在地面,結果,這些米竟變成了一粒粒丹砂。王遠看到這情形,也把他從天庭帶來的一升美酒,拌了一鬥水後,邀請蔡家同飲。

蔡經看到麻姑鳥爪一樣的手指頭,突然産生了一個念頭:用那爪來抓背搔癢,一定很舒服。想不到王遠洞察了他的心思,大聲地喝叱道:"麻姑是神仙,你竟然想用她的手爪搔背,大膽!"說完後,就把蔡經捆綁起來鞭打。大家目睹了蔡經被鞭打的情形,可是卻沒有看到施刑的人。王遠說:"平常人是無福消受我的鞭答的。”

宴償完畢後,王遠和麻姑升上了天庭。這時候,天上傳出了和他們下凡時同樣的仙樂。

古籍記載

麻姑為道教所尊的女仙。

葛洪《神仙傳•麻姑傳》曰:“漢孝桓帝時,神仙王遠,字方平,降于蔡經家,與經父母、兄弟相見。獨坐久之,即令人相訪(麻姑)。”繼雲:“麻姑至,是好女子,年十八九許。于頂中作髻,餘發垂至腰。其衣有文章,而非錦绮,光彩耀目,不可名狀。入拜方平,方平為之起立。坐定,召進行廚。麻姑自說雲:’接侍以來,已見東海三為桑田。向到蓬萊,水又淺于往者會時略半也,豈将複還為陵陸乎?'方平笑曰:'聖人皆言海中複揚塵也。'"又說:"麻姑鳥爪。蔡經見之,心中念言,背大癢時,得此爪以爬背,當佳。方平已知(蔡)經心中所念,即使人牽經鞭之。謂曰:'麻姑神人也,汝何思謂爪可以爬背耶?'但見鞭著經背,亦不見有人持鞭者。”宴畢,方平、麻姑命駕,升天而去,箫鼓、道從如初焉。杜光庭《墉城集仙錄•麻姑傳》全抄上文,僅在傳前冠一句雲:“麻姑者,乃上真元君之亞也。”

《神仙傳•王遠傳》所記内容略同。但上述二傳皆無王遠與麻姑有親屬關系的記述,而《曆世真仙體道通鑒後集》卻謂:“麻姑乃王方平之妹,修道得仙”。自為後人所增益者。

葛洪《麻姑傳》以其所具有的豐富想象力而聞名于後世。其“東海三為桑田"和"海中複揚塵也”,更成為後世著名的“滄海桑田”和“東海揚塵”典故的來源。

在此《麻姑傳》和後世文人稱引的影響下,許多地方又有稱名麻姑的女仙出現。如《太平廣記》卷一百三十一引《齊諧記》所記麻姑,為東晉孝武帝太元(376~396)時人,稱“太元八年,富陽民麻姑”,後因吃蛇肉,“嘔血而死”。《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卷二百七十引《太平清話》所記麻姑,“姓黎,字瓊仙,唐放出宮人也”。同書卷二百三十七引《登州府志》所記麻姑,為“後趙麻秋女,或雲建昌人,修道于牟州東南姑餘山,飛升,政和中封真人”。以上麻姑皆偶然同名,或有意附會而取此名。其次,一些地方又出現麻姑山、麻姑洞、麻姑廟。唐顔真卿《撫州南城縣麻姑山仙壇記》雲:“按《圖經》,南城縣有麻姑山,頂有古壇,相傳雲麻姑于此得道”。《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謂江西甯國府東有麻姑山,“麻姑嘗修道于此,丹竈尚存。又嘗居建昌,山故亦号麻姑”。宋洪邁《夷堅丙志》卷四稱:“(四川)青城山相去三十裡,有麻姑洞,相傳雲亦麻姑修真處也”。《異苑》卷五載:“秦時丹陽縣湖側有梅(一作麻)姑廟。姑生時有道術,能著履行水上。後負道法,婿怒殺之,投屍于水,乃随流波漂至今廟處鈴(嶺)下”。大都亦為托名麻姑而來。

《神仙傳》中之麻姑,原是親見“東海三為桑田”的仙人,是長壽不死者,故後世多以之象征長壽,至遲在明代即有畫家作“麻姑獻壽圖”,以為人祝壽之禮品。

神話傳說

麻姑成仙

在盱江西岸,離縣城十餘裡的地方,有座麻姑山,相傳很早以前這山不叫麻姑山,而叫丹霞山。  

山中有個莊戶人家生有一女,取名麻姑,麻姑長得聰明、漂亮,十幾歲就常同嫂嫂去采菇、打柴,兩人往往同時出門,回來老碰不到一塊,而且每次麻姑采的菇,打的柴都比嫂嫂多。  

一天,嫂嫂追問麻姑,是否有誰幫了你的忙,麻姑照實說了。原來,麻姑每天都有一女童幫助他,隻是不知這女童家住何方。一天,麻姑仍舊上山采菇,遵照嫂嫂的吩咐,暗暗跟蹤女童,走呀,走呀,發現女童走到一棵大松樹下就突然不見了。回家後,她又如實地告訴了嫂嫂。嫂嫂告訴她,你明天再去,偷偷把一绺紅絲線系在她的後面,再找就不難了。

第二天,麻姑依計而行,把紅絲線偷偷系在女童衣後,然後再偷偷尾随,到了那棵松樹下,女童就不見了,隻見地面上露出了一绺紅絲線。早已暗中跟随在麻姑後面的嫂嫂竄了上來,舉起鋤頭就挖,居然在地下挖出了一個紮紅絲線的人形茯苓,麻姑心裡不忍,哭着要嫂嫂放回原處,嫂嫂不肯,對麻姑說:“這是千年茯苓,吃了可強身健體,你不取,别人也會挖掉”。  

回到家裡,嫂嫂借故把麻姑支開,立即生火烹煮茯苓,打算一個人吃掉。誰知茯苓還在鍋裡煮,被鄰居有事叫去。這時,麻姑回來,忽聞得一陣異香,禁不往揭開鍋蓋,舀了一點嘗,哈,可鮮美了,小孩子不懂事,索興吃了個精光。等她想到嫂嫂,茯苓已經下肚,自己也飄飄悠悠,騰空而起,飛上藍天。嫂嫂回家見鍋中無物,又不見麻姑,正待尋找,忽聽麻姑在空中呼喊嫂嫂,這時,隻見麻姑端坐彩祥雲之中,在向嫂嫂招手。

麻姑升仙後,太上老君授以攘除災厄之法,能擲米成丹。麻姑每年顯靈,為窮苦鄉親除病消災,頻賜豐年。唐玄宗時,人們建麻姑廟,紀念這位仙姑,老百姓把最好的米叫麻姑米,最好的茶葉叫麻姑茶,最好的酒叫麻姑酒,把這座丹霞山,也改名叫麻姑山了。

旅遊景點

之一

在今天湖北省麻城市市區北有五腦仙山有麻姑的景點。

相傳東漢時,有個姓麻的官吏,夜裡做了個夢,自己從江水中垂釣上來一朵含苞欲放的荷花。早上醒來,妻子生下一女嬰,貌美不凡,聽力過人,三天後便可依依呀呀說話,一個多月後便能跟父母學讀詩文,到了七八歲的時候,一把米從她手裡抛撒到地上,便成了無數色彩絢麗的寶珠。

後來,帝王派她父親監工修築城牆,役工頭用皮鞭迫使役工們每天從日出幹到日落,又從日落幹到雞鳴方可休息。連幹幾天,役工們個個疲憊不堪,叫苦不叠。心善的麻姑于心不忍,為了讓役工早點休息,她在天黑時便仿效公雞叫,引起四鄰的公雞一齊啼叫。可是,此事很快被發現,其父盛怒之下,把她關進了牢獄。父母多次勸她認錯,許之予榮華富貴,可她卻始終不為之心動。後來,她将米粒化作寶珠,撒在地上引得貪婪的獄官追撿,趁機逃獄。其父率兵随後追趕,追至深谷邊,麻姑走投無路,剛想投谷而去,王母娘娘巧過此處,于祥雲中拔下玉簪扔下谷去,化作一道玉橋,麻姑得救。

過了深谷後,麻姑又在王母娘娘的指點下,乘清風白雲走了九天九夜,來到海上一座仙山。這裡雲缭霧繞,松青柏翠;坡上桃林,果大味美;谷底泉水,穿過堅石巨岩,潺潺聲似箫音笙韻。于是麻姑在此仙山淨土處潛心修煉,并精心培育仙果,采集靈芝釀造美酒。數年後,麻姑修煉成仙,選擇農曆三月三,帶着釀好的美酒和采摘的仙桃,升空去拜見王母娘娘,答謝救生點化之恩。 

至今,昆嵛山中麻姑住過的洞、用過的“器具”依然可見。

之二:

在江西省南城縣城西有座麻姑山,山姿奇秀,景色優美,是道教三十六洞天中的第二十八洞天,全稱叫:“麻姑山丹霞宛陵洞天”,又是七十二福地中的第十福地。這座洞天福地本屬女仙麻姑所有,相傳她在此隐居得道成仙,緣此成名。  

麻姑是中國傳說中有名的女壽仙,“麻姑獻壽”是民俗畫中最重要的題材之一。《神仙傳》裡說,她的本事有驚人之處,一是能穿着木屐在水面上行走,可與達摩祖師踩蘆葉渡海相媲美。二是能擲米成丹砂。  

麻姑曾說她已經看見東海三次變為桑田,還說現在的蓬萊水也淺于舊時的一半,将來還會變成陸地。滄海變成一次桑田,不知要經過多少個千萬萬年。麻姑已經見過三次滄海變桑田,她該有多大壽命?雖說她長得象十八、九歲的大姑娘,可她的實際歲數是無法估算的,麻姑做個女壽星當之無愧。民間傳說王母娘娘三月初三過生日時,舉辦蟠桃盛會,麻姑特釀制壽酒獻給西王母,這就是所謂的“麻姑獻壽”。  

今天的麻姑形象多為繪畫和工藝品,或騰雲,伴以飛鶴,或騎鹿,伴以青松,也有直身托盤作獻物狀,手中或盤中,一般有仙桃、美酒或佛手。過去給女者祝壽,常送麻姑獻壽圖。  

麻姑發祥地江西省南城縣,利用麻姑山的甘泉,人們釀出了有名的“麻姑酒”。此酒透明醇厚,果香濃郁,确實有益身心。

《麻姑仙壇記》

天下第二書——《麻姑仙壇記》

秀出東南的麻姑山,不僅以它優美的風景和神話傳說名聞遐迩,更以它獨具的書法藝術而飲譽天下。明代墨客金章登麻姑山後留下了“讀罷幽碑增夙慨,思餘正氣凜秋穹。神仙事缈文章在,不拜麻姑拜魯公”的感慨之作,充分說明了古代遊人上麻姑山除了欣賞其自然野趣外,顔公書法佳作是使人們慕名登遊的巨大“引力源”。

顔魯公即唐代大書法家顔真卿(709—785年),字清臣,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開元進士,官至吏部尚書,封郡公,人稱“顔魯公”。唐大曆三年(768年)年近花甲的顔真卿赴任撫州——南城之間,并多次登遊麻姑山。對這裡優美的風景,神秘的色彩感觸良多。大曆六年(771年)四月,他再次登麻姑山,遊覽仙壇。是時,書興大發,揮筆寫下了記述麻姑仙女和仙人王方平在麻姑山蔡經家裡相會的神話故事,及麻姑山道士鄧紫陽奏立麻姑廟經過的楷書字碑《有唐撫州南城縣麻姑山仙壇記》(簡稱《麻姑仙壇記》)。全文九百餘字,筆力剛健渾厚,開闊雄壯,布局充實,大氣磅礴。被曆代書家贊為僅次于東晉王羲之在浙江紹興蘭亭所書的《蘭亭集序》,譽之為“天下第二書”。

顔真卿撰書《麻姑仙壇記》時,已是62歲的老人,同時也是他書法成熟後的輝煌時期。現代書法評論家金開誠在論顔真卿書法的專著中寫道:“顔真卿後期的代表作是《大字麻姑山仙壇記》……同時也是足以代表整個顔氏楷書的典型之作。因為它最突出地表現整個顔氏楷書的典型之作。因為它最突出地表現了‘顔體’的獨特風格,并在藝術上達到了高度的成熟與完整。”《麻姑仙壇記》這篇佳作,成為曆代書家臨摹研習的範本,柳公權、蘇轼、黃庭堅、蔡襄、米芾、李東陽、何紹基等一代名家,都受過其較深的影響。

《麻姑仙壇記》當時用石闆镌刻,故又稱“魯公碑”。後人又在碑背镌刻了衛夫人、褚遂良、虞世南、歐陽詢、薛稷、柳公權、李邕等人的楷書,安放在仙都觀内。各郡邑名門貴族,文人墨客以上麻姑山能一睹“魯公碑”為樂事。宋代,為了保護好這塊碑刻,由仙都觀精心收藏起來,一般不予展出。北宋思想家李觀登麻姑山在《魯公碑》詩中寫有“……惟恐此碑壞,收藏于天府,自非大祭時,莫教凡眼觑”的詩句,足見這塊碑刻受到人們的鐘愛非同一般。

北宋紹興二十七年(1157年),建昌府知軍事胡舜創建魯公祠,碑刻移到祠内保。可惜,由于政局動亂,這件書法珍品在南宋時不慎丢失。明正德年間,有一樵夫在山澗發現,這時已斷缺一角,鄉民把它送往郡府文庫收藏。後來又被當時的郡守偷回家中,叫石匠摹刻,把仿制品放回文庫,自此,顔氏《麻姑山仙壇》真迹便消失無蹤。明弘治年間,潢南道人四處尋找宋代拓本,請名匠精刻,藏于邸宅。

明萬曆十三年(1585年)太守季英在理學家羅汝芳家中獲得舊藏宋代拓本,請人精刻,不久碑刻也渺無蹤迹。1982年由武漢古籍書店重新影印出版了《唐顔真卿大字麻姑山仙壇記碑》字貼,1986年、1987年再由天津古籍書店兩次影印出版《宋拓顔魯公大字麻姑山仙壇記》字貼,1990年武漢古籍書店第五次次印刷,都很快被國内外書法愛好者購之收藏。

千餘年來,這一民族瑰寶令多少人迷醉,多少人登上麻姑山總不禁為這一珍品的遺失而激動、歎息,然,“魯公碑”雖失,麻姑山依然,相信不需多久,這塊千年古碑将重新豎立在麻姑山仙壇,歡迎四方遊客的登臨。

《麻姑仙壇記》(全文)

有唐撫州南城縣麻姑山仙壇記顔真卿撰并書麻姑者,葛稚川《神仙傳》雲:王遠,字方平,欲東之括蒼山,過吳蔡經家,教其屍解如蛻蟬也。經去十餘年,忽還,語家言:七月七日,王君當來過。到期日,方平乘羽車,駕五龍,各異色,旌旗導從,威儀赫如大将也。既至,坐須臾,引見經父兄。因遣人與麻姑相聞,亦莫知麻姑是何神也。言王方平敬報,久不行民間,今來在此,想麻姑能暫來。有頃,信還。但聞其語,不見所使人。曰:“麻姑再拜,不見忽已五百餘年。尊卑有序,修正無階,思念久,煩信,承在彼登山,颠倒而先被記。當按行蓬萊,今便暫往。如是便還,還即親觀,願不即去。”如此兩時,聞麻姑來,來不先聞人馬聲。既至,從官當半于方平也。麻姑至,蔡經亦舉家見之。是好女子,年十八、九許,頂中作髻,餘發垂之至腰,其衣有文章,而非錦绮,光彩耀日,不可名字,皆世所無有也。得見方平,方平為起立,坐定,各進行廚,金盤玉杯,元限美膳,多是諸華,而香氣達于内外。擗麟脯行之,麻姑自言:“接侍以來,見東海三為桑田。向間蓬萊水乃淺于往者,會時略半也,豈将複還為陸陵乎?”方平笑曰:“聖人皆言,海中行複揚塵也”。麻姑欲見蔡經母及婦,經弟婦新産數十日,麻姑望見之,已知,曰:“噫!且止勿前。”即求少許米,便以擲之,墜地即成丹沙。方平笑曰:“姑故年少,吾了不喜複作此曹狡狯變化也”。麻姑手似鳥爪,蔡經心中念言:“背癢時得此以杷背,乃佳也。”方平已知經心中念言,即使人牽經鞭之。曰:“麻姑者,神人。汝何忽謂其爪可以爬背耶?”見鞭著經背,亦不見有人持鞭者。方平告經曰:“吾鞭不可妄得也。”

大曆三年,真卿刺撫州。按《圖經》,南城縣有麻姑山,頂有古壇,相傳雲,麻姑于此得道。壇東南有池,中有紅蓮,近忽變碧,今又白矣。池北下壇旁有杉松,松皆偃蓋,時聞步虛鐘磬之音。東南有瀑布,淙下三百餘尺。東北有石崇觀,高石中鋒有螺蚌殼,或以為桑田所變。西北有麻源,謝靈運詩題:《入華子崗是麻源第三谷》,恐其處也。源口有神,祈雨辄應。開元中,道士鄧紫陽于此習道,蒙召入大同殿修功德。廿七年,忽見虎駕龍車,二人執節于庭中,顧謂其友竹猷曰:“此迎我也。可為吾奏,願欲歸葬本山,仍請立廟于壇側”。玄宗從之。天寶五載,投龍于瀑布石池中,有黃龍見。玄宗感焉,乃命增修仙宇、真儀、侍從、雲鶴之類。

于戲!自麻姑發迹于茲岑,南真遺壇于龜源,華姑表異于井山,今女道士黎瓊仙,年八十而容色益少,曾妙行夢,玉仙而餐華絕粒。紫陽侄男曰德誠,繼修香火,弟子譚仙岩,法錄尊嚴,而史玄洞、左通靈,則曷由篡流光若斯之盛者矣!真卿幸承餘烈,敢刻金石而志之。時則六年夏四月也。

相關内容

麻姑節

在河北省冀東一帶,有“七月十五請麻姑”的風習。舊時,每年農曆的這一天,各家各戶都要煮肉、蒸馍馍,被稱為“麻姑節”。

這個風俗是怎麼形成的?民間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起源于秦朝。傳說,秦始皇有個女兒,因臉上長得滿是麻子,大家都叫她“麻姑”。麻姑雖其貌不揚,可聰明伶俐,心地善良。在秦始皇修築萬裡長城時,為了加快工程進度,他派了大批的士兵做監工,誰要是幹得慢,就用皮鞭拼命抽打。這還不算,殘暴的秦始皇還用棍子把日頭支上,不讓它落下,三天當一天。他又命女兒麻姑到工地去宣讀他的聖旨,讓苦工們三天吃一頓飯。善良的麻姑不肯這麼幹,她就跪下來向秦始皇求請,說民工們很苦很累,一個個累得精疲力盡,餓得皮包骨頭,希望父王開恩,放民工回去與家人團聚,至少應該放松對他們的監督,減輕他們的勞累。秦始皇一聽,馬上火冒三丈,大聲吼叫道:“你這個不忠不孝的逆女,連我的話也敢不聽,留你何用?來人哪,把她推出去斬首!”随着喊聲,擁來幾個刀斧手,把麻姑推出了皇宮。這一天正好是七月十五。當地的成千上百萬民工和老百姓,聽說了這件事,無不感到心如刀絞。以後,就在每年的七月十五舉行儀式,紀念被害的麻姑。千百年來,形成了一個習慣。

民間還有另一種說法,說麻姑是唐代人,她出身微賤,但從小聰明絕頂,心靈手巧,成人後知書能文,嫁給了一個唱戲的“伶人”為妻。後來,丈夫被一個姓李的刺史害死,麻姑就淪為李的小妾。因遭李的大老婆妒忌,在這一年的七月十五被暗殺。當時天下着綿綿細雨,那情景是極為凄涼的。“七月十五麻姑節”的成因,是由于人們同情這位無辜被害的麻姑,她的悲慘身世令人淚下。民間紀念她,實際上是寄托了人民群衆對受侮辱、受損害的弱女子的深摯同情。

麻姑茶

麻姑茶,屬綠茶類名茶,産于江西省南城縣西南10公裡處有“洞天福地,秀出東南”的麻姑山區,以産地而得名。這裡山勢磅礴,峰巒疊嶂,溪瀑飛流,風光秀麗。山上有著名的神功泉、丹霞洞天、尋真寺、半山閣、仙都閣等名勝古迹。

工藝特點:采摘初展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制成。制作分采青、殺青、初揉、炒青、輕揉、炒幹等六道工序。各道工序均有精細的規範要求。

品質特點:條索緊結、整勻,色澤銀灰翠潤,香氣鮮濃清高,湯色明亮,滋味甘郁等特點。分為特、一、二、三、四共五個等級。

功效:麻姑茶有明顯益思、止渴、利尿、提神、解憂之功效,對傷風感冒、腹脹吐瀉、腸胃不适有一定療效,亦能防蛀牙、抗病毒。

來曆:南城縣麻姑山産茶,迄今已有一千多年曆史。據《南城縣志》載:麻姑茶的制作盛于唐代。關于麻姑茶的來曆,當地還流傳着一個美妙動人的故事:相傳,在東漢時,有一仙女麻姑曾雲遊仙居此山修煉,春時常常采摘山上茶樹的鮮嫩芽葉,汲取清澈甘美的神功泉石中乳液,烹茗款客,其茶味鮮香異常。

麻姑山茶園:麻姑山茶園大多分布于海拔600~1000米的山地,常年雲霧缭繞,氣候溫和,年均氣溫15℃,年降水量2300毫米,日照短,空氣濕潤,相對濕度85%以上;土壤多為石英砂岩母質風化而成的碎屑狀紫色土,土層深厚,吸水力強,腐質層厚,土質肥沃。

采制工藝與品質特色:采摘初展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制成。制作分采青、殺青、初揉、炒青、輕揉、炒幹等六道工序。各道工序均要求按規範精細操作。其成品茶具有條索緊結、整勻,色澤銀灰翠潤,香氣鮮濃清高,湯色明亮,滋味甘郁等特點。成品分為特、一、二、三、四共五個等級。特級茶含氨基酸3.5%。有明顯益思、止渴、利尿、提神、解憂之功效。對傷風感冒、腹脹吐瀉、腸胃不适有一定療效,亦能防牙蛀、抗病毒。1985年被評為江西省優質傳統名茶。除銷于國内,還出口香港及東南亞地區。

上一篇:龍潭飛瀑

下一篇: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