鵝不食草

鵝不食草

菊科天胡荽屬植物
鵝不食草又名石胡荽,英文名:SmallCentipedaHerb,是菊科天胡荽屬植物。石胡荽一年生小草本,高5-500px。莖纖細,多分枝,基部匍匐,着地後易生根,無毛或略具細綿毛。葉互生;無柄;葉片楔狀倒披針形,長7-20mm,寬3-5mm,先端鈍,邊緣不規則的疏齒,無毛,或下面稍有細毛。其味辛性溫,歸肺經,具有發散風寒,通鼻竅,止咳,解毒,止癢等功效。生于稻田或陰濕處、路旁。廣布我國南北各省,主産地浙江、湖北、江蘇、廣東等地。此外,廣西、河南、江西、福建、安徽等地亦産。
    中文名: 拉丁學名: 别名: 界:植物界 亞界: 總門: 門:被子植物門 亞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亞綱:原始花被亞綱 超目: 目:菊目 亞目: 科:菊科 亞科: 族: 亞族: 屬:石胡荽屬 亞屬: 組: 亞組: 種:石胡荽 亞種: 變種: 品種: 分布區域:東北、華北、華中、華工、華南、西南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中文學名:鵝不食草 中文别名:食胡荽、鵝不食、天胡荽 用量:6-9g 毒性:無毒

概述

鵝不食草别稱:石胡荽、食胡荽、鵝不食、天胡荽。石胡荽出自《食性本草》。《品彙精要》:食胡荽,春生苗葉,莖圓而中空,折之有白汁。節間生葉,青綠色。其花細白,至夏作叢而開,子葉與胡荽無異。此草鵝皆不食,故名鵝不食草。《綱目》:石胡荽,生石縫及陰濕處,小草也。高二、三寸,冬月生苗,細莖小葉,形狀宛如嫩胡荽,其氣辛熏不堪食,鵝亦不食之。夏開細花,黃色,結細子,極易繁衍,僻地則鋪滿也。一年生小草本,高5-20cm。莖纖細,多分枝,基部匍匐,着地後易生根,無毛或略具細綿毛。葉互生;無柄;葉片楔狀倒披針形,長7-20mm,寬3-5mm,先端鈍,邊緣不規則的疏齒,無毛,或下面稍有細毛。頭狀花序細小,扁球形,直徑約3mm,單生于葉腋,無總花梗或近于無總花梗;總苞半球形;總苞片2層,橢圓狀披針形,綠色,邊緣膜質,外層較内層大;花托平坦,無托片;花雜性,淡黃色或黃綠色,全為筒狀;外圍雌花多層,花冠細,有不明顯的裂片;中央的兩性花,花冠明顯4裂。瘦果橢圓形,長約1mm,具4棱,邊緣有長毛;無冠毛。花期9-11月。

藥理作用

1、抑菌作用。

2、止咳、平喘作用。

3、抗癌作用。

4、抗變态反應活性。

常用選方

1、治傷風頭痛、鼻塞,目翳: 鵝不食草(鮮或幹均可)搓揉,嗅其氣,即打噴嚏,每日二次。(《貴陽民間藥草》)

2、治寒痰GOU喘: 野園荽研汁和酒服。 (《瀕湖集簡方》)

3、治腦漏:鮮石胡荽搗爛,塞鼻孔内。(《浙江民間草藥》)

4、治單雙喉蛾: 鵝不食草一兩,糯米一兩。将鵝不食草搗爛,取汁浸糯米磨漿,給患者徐徐含咽。 (《廣西民間常用草藥》)

5、治目病腫脹紅赤,昏暗羞明,隐澀疼痛,風癢,鼻塞,頭痛,腦酸,外翳攀睛,眵淚稠粘: 鵝不食草二錢,青黛一錢,川芎一錢。為細末,先噙水滿口,每用米許XIU入鼻内,以淚出為度。不拘時候。 (《原機啟微》GOU鼻碧雲散)

6、治胬肉攀睛: 鮮鵝不食草二兩。搗爛,取汁煮沸澄清,加梅片一分調勻,點入眼内。 (《廣西民間常用草藥》)

7、治脾寒瘧疾: 石胡荽一把,杵汁半碗,入酒半碗,和服。(《瀕湖集簡方》)

8、治間日瘧及三日瘧: 鮮鵝不食草,撚成團,填鼻内,初感有噴嚏,宜稍忍耐,過一夜,效。 (《現代實用中藥》)

9、治阿米巴痢疾: 石胡荽、烏韭根各五錢。水煎服,每日一劑;血多者加仙鶴草五錢。 (《江西草藥》)

10、治疳積腹瀉:鮮石胡荽三錢。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11、治愈症腹痛:球子草花序搗碎,以鼻聞之,使打嚏。(《浙江民間草藥》)

12、治濕毒胫瘡: 野園荽(夏月采取,曬幹為末)每以五錢,汞粉五分,桐油調作隔紙膏,周圍縫定, 以茶洗淨,縛上膏藥,黃水出。(《簡便單方》)

13、治腫毒: 野園荽一把,穿山甲(燒存性)七分,當歸尾三錢。搗爛入酒一碗,絞計服,以渣敷之。 (《瀕湖集簡方》)

14、治痔瘡腫痛: 石胡荽搗貼之。 (《瀕湖集簡方》)

15、治牛皮癬: 鵝不食草搗塗。 (《貴陽民間藥草》)

16、治蛇傷: 鮮石胡荽搗爛,外敷傷部。 (《泉州本草》)

17、治跌打腫痛: 鵝不食草适量,搗爛,炒熱,敷患處。(《廣西民間常用草藥》)

18、治雞眼: 先将雞眼厚皮削平, 用鮮石胡荽搗爛包敷患處,三至五天取下。 (《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上一篇:祖師麻

下一篇:中國石蒜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