鲽魚

鲽魚

鲽科鲽形目魚類
鲽魚又叫比目魚,廣泛分布于各大洋的暖熱海域中,主要以底栖無脊椎動物和魚類為食。種類繁多,全世界有540餘種,中國産120種,主要類别有鳒、鲆、鲽、鳎、舌鳎等,為經濟魚類。栖息在淺海的沙質海底,捕食小魚蝦。其體甚側扁,呈長橢圓形、卵圓形或長舌形,最大體長可達5m。成魚身體左右不對稱。兩眼均位于頭的左側或右側。口稍突出。鳍一般無鳍棘。背鳍和臀鳍基底長,與尾鳍相連或不連雙眼同在身體朝上的一側,這一側的顔色與周圍環境配合得很好;它們身體的朝下一側為白色。[1]
    中文名:鲽魚 拉丁學名:Pleuronichthys cornutus 别名:木葉鲽、扁魚、皇帝魚、半邊魚、比目魚 界:動物界 門: 亞門: 綱:魚綱 亞綱: 目:鲽形目 亞目: 科:鲽科 亞科: 族: 屬: 亞屬: 種: 亞種: 分布區域: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外形特征

體形很扁,而且眼睛都長在同一側。在脊椎動物中,身體左右完全不對稱的隻有比目魚而已。當遊水時,身體左右擺動,但看起來卻像尾巴上下揮動着往前遊。

比目魚中,眼睛在身體右側的稱為鲽,在左側的稱為鲆。

鲽魚通常躲在沙中,隻留眼睛在外面,而且體色會随周圍環境而變,極不容易被發現。

體側扁,不對稱,兩眼都在右側。口前位,下颌多少突出,前鰓蓋骨邊緣一般遊離。有眼的一側暗褐色,無眼的一側白色。

生活習性

鲽魚栖息在淺海的沙質海底,捕食小魚蝦。它們特别适于在海床上的底栖生活。由于它們的身體扁平。雙眼同在身體朝上的一側,這一側的顔色與周圍環境配合得很好;它們身體的朝下一側為白色。鲽魚的身體表面有極細密的鱗片。鲽魚隻有一條背鳍,從頭部幾乎延伸到尾鳍。它們主要生活在溫帶水域,是溫帶海域重要的經濟魚類。

鲽魚的眼睛是怎樣湊到一起的呢?原來,從卵膜中剛孵化出來的比目魚幼體,完全不象父母,而且跟普通魚類的樣子很相似。眼睛長在頭部兩側。每側各一個,對稱擺放。它們生活在水的上層,常常在水面附近遊泳。大約經過20多天,比目魚幼體的形态開始變化。當鲽魚的幼體長到1厘米時,奇怪的事情發生了。鲽魚一側的眼睛開始搬家。它通過頭的上緣逐漸移動到對面的一邊,直到跟另一隻眼睛接近時,才停止移動。不同種類的鲽魚眼睛搬家的方法和路線有所不同。鲽魚的頭骨是軟骨構成的。當鲽魚的眼睛開始移動時,鲽魚兩眼間的軟骨先被身體吸收。這樣,眼睛的移動就沒有障礙了。鲽魚眼睛的移動是比目魚的體内構造和器官也發生了變化。鲽魚已經不适應漂浮生活,隻好橫卧海底了。鲽魚是名貴的海産。漁業上把它叫做牙鲆。牙鲆的身體一般長25厘米到50厘米,最大的牙鲆有70厘米。牙鲆會根據季節的更替,做短距離的集群洄遊。在我國沿海,牙鲆有廣泛的分布。黃海、渤海的漁民們用海底曳網捕撈牙鲆。新鮮的牙鲆可以食用或者制作成罐頭。牙鲆的肝髒還可以提煉魚肝油。

生長繁殖

卵生。

分布範圍

主産于溫帶及寒帶海域。我國沿海均産,北方較多。常見的有木葉鲽、星鲽、高眼鲽等。

辨别方法

辨别鲽魚與鲆魚的方法:

将魚平放,魚眼放在靠向自己一面。魚頭在身體左側的是鲆魚,魚頭在身體右側的是鲽魚。

營養價值

鲽魚的脂肪含量較低,并且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各種維生素,及人體所需的微量元素。每100克生鲽魚中,含蛋白質19克、脂肪1.2克,能提供385.1千焦的熱量。鲽魚對高血壓、高血脂患者,尤為适用。

食物營養成分

食物名稱

鲽魚

含量參考

約每100克食物中的含量

能量

174千卡

蛋白質

14.2g

脂肪

9.2g

水分

64g

碳水化合物

9.2g

膳食纖維

0.3g

葉酸

17μg

生物素

30μg

220mg

17mg

140mg

210mg

130mg

0.16mg

0.7mg

0.02mg

0.3mg

29μg

31μg

維生素B1(硫胺素)

0.26mg

維生素B2(核黃素)

0.15mg

煙酸(煙酰胺)

1.7mg

維生素B6

0.15mg

維生素B12

1μg

上一篇:盜毒蛾

下一篇:黑蛇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