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

魏延

三國時期蜀漢将領
魏延(?-234年),字文長,義陽人。三國時期蜀漢名将,深受劉備器重。劉備入川時因數有戰功被任命為牙門将軍,劉備攻下漢中後又将其破格提拔為鎮遠将軍,領漢中太守,鎮守漢中,成為獨當一方的大将。魏延鎮守漢中近十年,之後又屢次随諸葛亮北伐,功績顯著。[1]234年,諸葛亮死後,兩人矛盾激化,相互争權,魏延敗逃,為馬岱所追斬,并被夷滅三族。
    本名:魏延 字:文長 所處時代:漢末三國 民族族群:漢族 出生地:義陽 主要成就:鎮守漢中,大破費瑤和郭淮,子午谷奇謀 官職:前軍師,征西大将軍 封爵:都亭侯

人物介紹

蜀漢名将,字文長。初随劉備作戰,智勇雙全,勇冠三軍,深得劉備信任,劉備稱王後受封漢中太守,後諸葛亮北伐,任征西大将軍,曾經向諸葛亮提出著名的奇襲長安“子午谷之計”,但沒被采納。魏延為人孤高,深明大義,多立戰功,在後期尤其為諸葛亮所倚重。

但是性格上比較矜高,有些叛逆性(這個“叛逆”不是古代意義上的謀反,而是現代意義上的,比如我們會說某個小孩子挺叛逆),對自己的能力十分自信,時常發牢騷,不懂得處理官場上的人際關系,得罪了很多人,尤其是與楊儀勢同水火。

在諸葛亮死後,因為不甘心就此撤軍以及不能容忍兵權落到死對頭楊儀的手中,而擅自違背諸葛亮撤兵的遺那令,率軍燒回棧道、攻擊楊儀。最後被冤枉成謀反,遭受“夷三族”的悲慘後果。

說魏延謀反,則實在是冤枉,實際上魏延隻是有争上位的意思,想成為諸葛亮的繼承者,擔任起諸葛亮死後蜀國的軍事事務(他确實有這個能力)。然而并不能因此就說魏延本人沒有過失。

魏延敗給了楊儀,很大程度上就是楊儀遵奉了諸葛亮的臨終遺令——撤兵,而魏延卻違背了它。魏延因為私人恩怨就率部攻擊共同仕任于蜀國的楊儀(率先動手打自己人),而且還燒毀重要的棧道、并且還是在諸葛亮剛死不久的敏感時期、又是在大軍撤退重要的時刻違背“斷後”的命令(有被敵人從背後掩殺的風險)

賜予假節(尚方寶劍)

相貌:面如重棗,目若朗星

性格:驕矜高傲、忠誠

子:魏容、魏昌

人物生平

嶄露頭角

公元211年(建安十六年),劉備應劉璋之邀,入川幫助劉璋抵禦張魯,魏延以部曲随劉備入蜀作戰,劉備軍北上抵抗張魯,駐駐葭萌。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劉備與劉璋決裂,起兵攻打劉璋,派遣與卓膺、黃忠一起占據涪城,當時劉備軍兵不滿萬,孤軍無糧,而劉璋拒絕堅壁清野的戰術,派遣劉璝、張任、泠苞、鄧賢、吳懿等将領率領精銳前去阻擊劉備軍,劉備軍大破劉璋軍,後來派遣黃忠、魏延等分統軍隊平定廣漢郡,數有戰功,遷升為牙門将軍,深受劉備信任。

公元214年(建安十九年),魏延随劉備又攻克重鎮雒城,并于雁橋之戰中擊敗生擒劉璋麾下名将張任,并與諸葛亮、張飛等人一起包圍成都。

鎮守漢中

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劉備于沔陽自稱漢中王,并定治所于成都,于是當留大将以鎮漢中,當時大多數人的意見都認為張飛應當擔任漢中太守,張飛也覺得這個位置非自己莫屬,但是劉備卻意外的提拔魏延為漢中都督、漢中太守,并将魏延從牙門将軍升為鎮遠将軍。全軍上下聽聞此事一片震驚。

一日,劉備大會群臣,問魏延道:“今天委任你這個重任,你打算說點什麼嗎?”魏延朗聲答道:“如果曹操舉傾國之力前來,我請求為大王擋住他,如果是一偏将率十萬大軍前來,我請求為大王吞并了他。”劉備聽後感到十分滿意,群臣也為魏延這番話而稱贊其雄豪。n

公元221年(章武元年),劉備稱帝,魏延進封為鎮北将軍。n

公元223年(建興元年),四月劉備去世,五月,劉禅登基,魏延被封為都亭侯。n

功勳卓著

公元227年(建興五年),諸葛亮為預備北伐,進駐漢中,升魏延為丞相司馬、涼州刺史。

公元230年(建興八年),曹魏三路大軍進攻蜀漢漢中地區,其中兩路因大雨退還,此時的魏延也率一支偏師西入羌中、攻擊曹魏涼州地區,魏延率領軍隊行至陽溪一帶,遇到曹魏後将軍費瑤、雍州剌史郭淮的大軍,兩軍會戰,魏延大破費瑤和郭淮。獲得大勝的魏延也因此被提拔為前軍師、征西大将軍,而且還假節,進封為南鄭侯。

公元231年(建興九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與司馬懿對峙。據《漢晉春秋》記載,司馬懿使張郃攻王平于南圍,諸葛亮使魏延、高翔、吳班逆戰,魏兵大敗,獲甲首三千級,司馬懿還保營。

公元232年(建興十年),魏延與劉琰不和,言語虛誕,諸葛亮責備劉琰,劉琰其後作箋道歉。

進獻奇計

魏延每次随軍北伐,都請諸葛亮給他統領萬兵,另走一路攻關中,最後與諸葛亮會師于潼關,如同前漢将領韓信的例子,但諸葛亮一直不許,所以魏延經常說諸葛亮膽怯,恨自己之才不能盡用。

依《三國志》補注《魏略》的記載: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魏延曾在軍議上提出建議,因長安守将夏侯楙怯而無謀,故願自請精兵五千,由子午谷直取長安,并認為夏侯楙一定會棄城逃走,而諸葛亮認為此計懸危而不用。

魏延善養士卒,勇猛過人,但性格高傲,性情極惡,人人都避其鋒。唯獨楊儀不屑魏延,與他勢成水火,甚至有數次魏延拿刀作勢要殺楊儀的舉動;諸葛亮愛惜二人,費祎也常為二人調解。

慘遭殺害

公元234年(建興十二年),諸葛亮第五次北伐,魏延被任為前鋒,夢到自己頭上生角,問占夢人趙直,趙直說:“夫麒麟有角而不用,此不戰而賊欲自破之象也。”退後卻對人說:“角之為字,刀下用也;頭上用刀,其兇甚矣。”

同年秋天,諸葛亮病情加重,秘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祎、護軍姜維等作身殁之後退軍節度,令魏延斷後,如果延或不從命,就随他的便。諸葛亮殁,秘不發喪,楊儀令費祎前往揣摩魏延意圖。魏延回答道:“丞相雖然身亡,但還有我呢,怎麼能因一個人的死而荒廢天下大事呢?再說,我魏延是何人,怎麼能受楊儀擺布,做斷後的将領呢?”

大軍都随楊儀徐徐退卻,魏延大怒,日夜兼程,趕在楊儀大軍前面,所走過的地方都燒絕閣道。楊儀和魏延都互相上表劉禅說對方謀反,劉禅問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到底是誰想造反,董蔣二人都擔保楊儀懷疑魏延。魏延先占據南谷口,率軍出擊楊儀大軍,楊儀命令王平在前抵禦魏延。

王平罵魏延的先頭部隊:“諸葛公去世,屍骨未寒,你們這些人怎麼敢如此!”魏延大軍知道錯在魏延,不聽魏延的命令,都散了。隻有魏延與其子數人逃亡,逃到漢中,楊儀派遣馬岱追上了魏延并且斬了他,将頭顱獻于楊儀,楊儀用腳踐踏魏延的頭顱,并且罵道:“庸奴!你還能再作惡麼?”于是誅滅魏延三族。

《三國志》記載:“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元代的郝經認為楊儀“以私忿殺大将,罪浮于延”。

以上為《三國志》作者陳壽本傳的記載,不過據裴注引《魏略》所記,受諸葛亮托付兵權的是魏延,楊儀因怕魏延趁機相害,所以造謠說魏延要北上投敵,并發兵攻之,然而被誣陷的魏延深恐與戰則清白難雪,所以隻逃不戰,最後終于被追殺。裴松之認為此說法是在曹魏的傳言,蜀漢陳壽的《三國志》比較可信。

曆史評價

陳壽:“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魏延以勇略任,并鹹貴重。覽其舉措,迹其規矩,招禍取咎,無不自己也。”

孫權:“楊儀、魏延豎牧小人也,雖嘗有鳴吠之益于時務,然既已任之,勢不得輕。若一朝無諸葛亮,必為禍亂矣”。

楊戲:“文長剛粗,臨難受命,折沖外禦,鎮保國境。不協不和,忘節言亂,疾終惜始,實惟厥性。”

張耽:“使以故之明君靡不慎于将相也。然議者舉将多推宿舊,未必妙盡精才也。且韓信之舉,非舊名也;穰苴之信,非舊将也;呂蒙之進,非舊勳也;魏延之用,非舊德也。蓋明王之舉,舉無常人,才之所能,則授以大事。”

裴松之:“由今觀之,皆以亮不用延計為怯。凡兵之動,佑敵之主,知敵之将。邈之不用延計者,佑魏主之明略,而司馬懿輩不可輕也。亮欲平取隴右,且不獲如志,況欲乘僥幸,盡定鹹陽以西邪!”

李苗:“每讀《蜀書》,見魏延請出長安,諸葛不許,歎息謂亮無奇計。”

魏元忠:“夫才夫才生於世,世實須才。何世而不生才?何才而不資世?故物有不求,未有無物之歲;士有不用,未有無士之時也。志士在富貴與賤貧,皆思立功名以傳于後,然知己難而所遇罕。士之懷琬琰就煨塵、抱棟幹困溝壑者,悠悠之人直睹此士之貧賤,安知其方略哉!故漢拜韓信,舉軍驚笑;蜀用魏延,群臣觖望。此富貴者易為善,貧賤者難為功也。”

何去非:“蜀師每出,魏延常請萬兵趨他道以為奇。亮每拒之,而延深以憤惋。孔明之出者六,蓋嘗一用其奇矣。聲言由斜谷而遂攻祁山,以出魏人之不意。一旦而降其三郡,關輔大震。卒以失律自喪其師,奇之不可廢于兵也如此!而孔明之不務此也,此銳于動衆而尤其智以用之也,嗚呼!非湯武之師,而惡夫出奇卒以喪敗其衆者,可屢為哉?”

胡寅:“兵行詭道求勝而已,延之計可用甚明。而孔明不從。或謂孔明長于治國而短于将略;或謂孔明疑延不敢委也。”

洪邁:“魏延随公出,辄欲請兵萬人,與公異道會于潼關,公制而不許,又欲請兵五千,循秦嶺而東,直取長安,以為一舉而鹹陽以西可定。史臣謂公以為危計不用,是不然。公真所謂義兵不用詐謀奇計,方以數十萬之衆,據正道而臨有罪,建旗鳴鼓,直指魏都,固将飛書告之,擇日合戰,豈複翳行竊步,事一旦之谲以規鹹陽哉!”

陳普:“關羽不能當一面,魏延何敢比淮陰。”

陸文圭:“魏延及楊儀,兩人蜀俊乂。各懷專忌心,曲直竟誰在。孔明惜其才,未嘗辄偏廢。渭南反斾歸,師在千裡外。朝臣意左右,魏為楊所害。楊亦不得死,晚用姜維輩。蜀竟以是亡,束手付鄧艾。艾複矜其功,受制于鐘會。四人共一律,皆以專忌敗。家國莫不然,鳴呼可為戒。”

王夫之:“魏延請從子年谷直搗長安,正兵也;諸葛繞山而西出祁山,趨秦、隴,奇兵也。高帝舍棧道而出陳倉,以奇取三秦,三秦之勢散,拊其背而震驚之,而魏異是。”

王萦緒:“武侯初伐曹魏,魏延直出褒中以取長安之計不用,紙上談兵者幾以為千古恨事。然勞師襲遠,兵家所忌,且曹魏人才以之敵武侯而不足,以之敵諸将而有餘。即以街亭之事觀之,谡之才未必在延之下,一違節制,即敗于張郃。況千裡襲人,萬一有張郃其人者,或拒于前,或斷其後,豈不損國威而敗乃公事乎?延之計,所謂行險以僥悻者也。

冒鶴亭:“魏延之反,亦冤辭也。其人過于自負,歎恨己才,用之不盡,故諸葛卒後,曰(延語上已引,此處略)。蓋欲遣行者護丞相喪歸,自留渭南,與司馬決鬥。其才不及諸葛則有之,其興複漢室之心,與諸葛同也。而楊儀素與延不平,不欲下之,便引諸營相次還,延于是怒,先儀南歸,燒絕棧道,使儀歸不得。此則逞一朝之忿,而忘君國之大事矣。

陳壽于延傳末雲:‘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平日諸将素不同,冀時論必當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就背叛。’斯為得之。蜀中人才本少,橫加延以反名,長城自壞,儀之肉甯足食哉!”

綜合評價:蜀漢第一忠勇名将

魏延在長沙之戰中降劉備,以劉備帳下私兵身份入蜀,因戰功屢獲升遷,官至丞相司馬、涼州剌史。

建興五年,諸葛亮駐漢中,以魏延為督前部。魏延守漢中,以士卒嚴守各處關隘,使魏軍不得而入。比至後來姜

維守漢中時,以為這種做法難以打擊敵人,遂采用了“誘敵深入”的戰法,結果像街亭馬谡一樣,并沒有實現自己一廂情願的效果,而是直接導緻了蜀漢的滅亡。

建興八年,魏延西進羌中,魏後将軍費瑤、雍州剌史郭淮與延戰于陽溪,被魏延大敗,魏延以此升遷為前軍師、征西大将軍,假節,進封南鄭侯。這裡說一下郭淮,郭淮以軍功官至車騎将軍,現在講應該是四大元帥了,陳壽稱其“方策精詳,垂問秦雍”,可見一斑。他少有敗仗,卻被魏延大敗,足見魏延的謀略了。

此時魏延的官位,已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可偏偏就有個楊儀出來尋事。說起來這楊儀,那才是個背叛主子的小人,他背叛荊州剌史傅群而投關羽,關羽又把他推薦給劉備。

與魏延等武将以軍功加官進爵不同,楊儀獲取劉備賞識,憑的是小聰明和靈活的嘴上功夫——《三國志》:“先主與語論軍圍計策,政治得失,大悅之,因辟為左将軍兵曹掾。及先主為漢中王,拔儀為尚書。”

一方面,扼守漢中時,魏延采取了閉守關隘不出的戰法,另一方面,每次出兵,魏延都請求帶兵萬人,抄小道奪取潼關,就如韓信那樣,以奇兵制勝,諸葛亮卻總是由于謹慎而不允許。

魏延因此總感歎諸葛亮過于小心,而喪失了兵家之争的先手;也感歎自己的才華用之不盡。有人因此言魏延反心久矣,其實作為“丞相司馬”,建言進策本來就是他份内的事。

《三國志·蜀書·魏延傳》雲:“秋,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祎、護軍姜維等作身殁之後退軍節度,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使自發。”有人以此推斷,說是諸葛亮密令誅殺魏延。其實諸葛生前很欣賞也很喜歡魏延,有所謂“憑魏延之骁勇”。

況且這次北伐,魏延是前鋒。前鋒紮營必然前與主營,而且是在最前線與司馬懿軍隊相持,前鋒大将怎麼能總是回主營?史書上也說了,諸葛亮死後是秘書長楊儀派秘書費祎去通知魏延的。

值得考究的就是“若延不從命”這一條,其實這裡已經說明諸葛亮是相信魏延帶兵的能力的,隻是由于諸葛本身事必躬親的态度,使得他之前總不放心别人來做大事。-----這也是他早死的原因。

所以諸葛亮本身應該也想過,他死後,楊儀等文官,在姜維的保護下回成都,而魏延則帶兵繼續對抗司馬懿。若魏延想反,何必在發現楊儀蒙騙他之後還帶兵回成都呢?

而且當時兩人同往成都報告對方謀反,這個時候,文官幫文官了,董允、蔣琬都懷疑魏延而相信楊儀,這也導緻了劉禅的判斷錯誤,而魏延則兵散而亡。倒是對手楊儀後來由于不得高官,而在牢騷中說出當初應該降魏。‘語祎曰:“往者丞相亡沒之際,吾若舉軍以就魏氏,處世甯當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複及。”’這或也可以反證魏延沒有叛蜀。

最後,再來把魏延和蜀國其他大将比較一下:

關羽高傲,雖親善士兵,可是卻也因高傲而敗亡;張飛則喜歡遷怒下屬,也因此害了自己性命;趙雲做護衛隊長習慣了,帶兵是不成的;黃忠殺夏侯淵其實也是劉備的統率下的事情,人老,又沒什麼謀略,一武将耳;馬超,武勇超強,可惜由于家世,名聲顯赫,劉備不放心使用。

主要影響

随劉備入蜀,與黃忠等統軍平定廣漢郡,劉備稱漢中王後負責鎮守漢中。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提出子午谷奇謀。陽溪之戰大破郭淮、費曜。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時,在諸葛亮指揮下,和高翔、吳班等一同于鹵城之戰大破司馬懿,取得甲首三千的戰果。

初随劉備作戰,智勇雙全,勇冠三軍,深得劉備信任,劉備稱王後受封漢中太守,後諸葛亮北伐,任征西大将軍,曾經向諸葛亮提出著名的奇襲長安“子午谷奇謀”,但未采納。

魏延為人孤高,深明大義,多立戰功,在後期尤其為諸葛亮所倚重。但是性格上比較矜高,有些叛逆性(這個“叛逆”不是古代意義上的謀反,而是現代意義上的,比如我們會說某個小孩子挺叛逆),對自己的能力十分自信,時常發牢騷,不懂得處理官場上的人際關系,得罪了很多人,尤其是與楊儀勢同水火。

人際關系

主公:劉備

祠墓紀念

魏延祠

魏延祠位于四川綿陽市梓潼縣三泉鄉白雀村,西出梓潼縣,沿梓潼往江油的安梓路行約15公裡,就到了三泉鄉白雀村,再沿村道行不多遠,就看到路邊的“魏延祠”石碑。沿翠柏拱衛的石梯拾階而上,便見松柏掩映間一座仿古的建築,這就是魏延祠。

魏延祠坐落在卧龍山千佛岩諸葛寨東長生門下東麓的井岡坪上,梓卧(梓潼——卧龍鎮)公路從祠前經過,路北,魏家河蜿蜒東流。祠周,環境清幽。

據說,魏延祠方圓十裡,有很多姓氏,唯獨沒有姓魏的,但祠前卻有一條魏家河。據當地八旬老翁回憶,魏家河河東原有魏家河廟,廟前曾有三塊石碑,其中一塊石碑上刻有“魏延率兵駐此”。

傳說,建興九年(公元231年),諸葛亮第四次率軍北伐時,大軍駐屯于卧龍山諸葛寨,令魏延率本部兵馬駐今魏家河南井岡坪,成掎角之勢以作策應,這跟諸葛亮用兵謹慎相符。

據說,當時天氣酷熱難耐,魏延發現一片山林有大群的鳥不斷聚集,決定在那裡駐屯。由于有鳥糞接連不斷地落下,官兵們隻有在離開樹林一點的地方燒飯。可是,卻沒找到水源。大群的麻雀聚集在魏延部隊的上面,感到吃驚的士兵們計劃轟走麻雀。魏延也看到了大群的麻雀,但是,他在其中發現了一隻白麻雀并被這隻白麻雀所吸引。

他追着這隻白麻雀到了一處岩石場,忽然,白麻雀奇迹般地在岩石的裂口裡消失了。魏延感到十分驚奇,他試着推動岩石,不料,岩石轟然崩塌,泉水噴湧而出。原來,岩石下是一股地下水。官兵們找到了燒飯洗浴的水源,當地久受幹旱之苦的農民們也感到非常開心,他們把這條地下水稱作魏延河。據說,當時魏延經常身着戰袍,牽着戰馬,手持大刀在河邊飲馬巡視。

後來,人們為懷念魏延駐兵之史迹,在魏延河邊建了魏家河廟,并在河上建了一座小橋,取名為“将軍橋”。魏家河廟毀于1968年,刻有“魏延率兵駐此”的石碑也不知所蹤。但将軍橋當代尚存,隻是平時沒于水中,每年六七月間,水退則可見橋。

據說,井岡坪上曆史上曾有魏延祠,後來由于官府的命令,魏延祠被拆毀。當代的魏延祠是在1995年重建的。魏延祠,殿宇巍巍,正中,塑有魏延像,端莊威武,頗具大将風度。“魏延祠”匾額,由中國《三國演義》學會常務副會長沈伯俊先生題寫。祠堂廊上,立有三塊石碑,上面分别刻有“南鄭侯魏延簡介”、“魏延率兵駐此認證碑記”、“魏延祠考察記”。

魏延祠正殿左測,是道教殿堂,塑有一些道教人物塑像,有道教護法神——王靈官,還有道教鼻祖——老子。

魏延祠右上方,還有文昌行宮和大佛殿,大佛殿内,有三世佛和十八羅漢像。

魏延故裡

三國名将魏延,據《三國志·魏延傳》記載:“魏延(?—234年),字文長,豫州義陽人”。《辭海》:“魏延,三國義陽(今河南省桐柏縣)人。”

魏延故裡,位于河南省南陽市桐柏縣固縣鎮魏家小河。固縣鎮的魏崗和魏家小河是以魏姓命名的村莊。村莊内留有魏家祠堂遺址和栓馬樁等遺迹。且有大量民間傳說可考。

魏延故裡魏家小河地貌古奇壯麗,是河南湖北兩省交界一顆綠意盎然的風景明珠,與湖北省随州紅石橋鄉僅一河之隔,南鄂北豫,雞鳴聽兩省,山青水秀幽雅古樸。

墓地

魏延被楊儀遣馬岱追殺于漢中北門外,就地葬在今漢中城北2公裡石馬坡(或名石馬堰)。墓早已為平地,僅存墓前物石馬1匹,1973年移存漢中博物館。石馬原在漢中市石馬鎮黃家塘村唐姓房前約150米處,有棗樹1株為記。

藝術形象

文學形象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魏延登場時的形象十分正面。在第四十一回,劉備軍為曹操所迫,走至襄陽,劉琮聽信蔡瑁之言不讓劉備進城。當時魏延就挺身而出,大開城門招劉備軍隊入城,可是劉備為免驚擾百姓而決定不進城。後來魏延與文聘交戰後,力孤投靠長沙太守韓玄。

後來關羽攻長沙,與大将黃忠交戰,韓玄認為黃忠戰鬥不力而要把他殺掉,魏延一方面因韓玄不重用他,不得志而積怨,另一方面激于義憤,便率吏民殺掉韓玄,投降劉備軍。可是甫到劉備營中,便被諸葛亮判斷其腦後有反骨,是不忠之人,要把其處決,幸得劉備求情方才作罷。

此後劉備率軍入蜀,魏延随軍前往,于劉璋的酒宴上奉龐統之命起身舞劍,意在乘隙殺死劉璋,但被劉璋部将阻止。攻雒城時為争功反陷入苦戰,幸得黃忠所救。于馬超進攻葭萌關時出戰,擊敗馬岱,卻被敗中求勝的馬岱放箭射傷。于瓦口關之戰中曾奉命援助張飛。

漢中之戰中無視曹操的招降而對曹操放箭,射中其人中,但被龐德殺退;戰後被封為漢中太守。劉備逝世後,魏延随諸葛亮平定“南蠻王”孟獲的叛亂。于諸葛亮北伐時獻“子午谷奇謀”之策,但未被諸葛亮采納;因此在奉命進攻箕谷時無視諸葛亮的軍令,險些敗北。

于諸葛亮向天祈禱延命時進帳報告敵軍入侵的消息,不慎碰倒主燈,導緻諸葛亮的祈禱失敗。諸葛亮臨終前遺命楊儀統兵,魏延對此不滿,于諸葛亮病逝後率軍反攻楊儀,而楊儀則根據諸葛亮的遺計挑釁魏延,魏延大喝一聲“誰敢殺我”後被潛伏在一旁的馬岱所殺。

在中國傳統戲曲中魏延的角色,面譜為紫十字門花臉。

影視形象

年份

影視類型

劇名

飾演者

1985

電視劇

《諸葛亮》

蘇厚超

1985

電視劇

《諸葛亮》

湯錦棠

1994

電視劇

《三國演義》

劉威

王曉穎

王紹文

王心海

1996

電影

《諸葛孔明》

潘興

2006

電視劇

《八陣圖》

管越

2010

電視劇

《三國》

王新軍

2017

電視劇

《軍師聯盟》

韓東

上一篇:詩魔

下一篇:司馬懿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