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碎補

骨碎補

骨碎補科骨碎補屬植物
骨碎補,中藥名。為槲蕨科槲蕨屬植物槲蕨Drynaria fortunei (Kunze)J.Sm.的根莖。具有活血續傷,補腎強骨的功效。主治跌打損傷或創傷,筋骨損傷,瘀滞腫痛,腎虛腰痛腳弱,耳鳴耳聾,牙痛,久洩。[1]
    中文名: 拉丁學名:Davallia mariesii Moore ex Bak 别名: 界:植物界 亞界: 總門: 門:蕨類植物門Pteridophyta 亞門: 綱:蕨綱Filicopsida 亞綱:薄囊蕨亞綱Leptosporangiatidae 超目: 目:真蕨目Eufilicales 亞目: 科:骨碎補科 亞科: 族: 亞族: 屬:骨碎補屬 亞屬: 組: 亞組: 種:骨碎補 亞種: 變種: 品種: 分布區域:分布于中國、朝鮮南部及日本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中文學名:骨碎補 中文别名:毛姜 别稱:崖姜、岩連姜、爬岩姜、肉碎補、石碎補、飛天鼠、牛飛龍、飛來風 英文學名:Davallia mariesii 國内分布:遼甯;山東;江蘇;台灣 繁殖方法:以根莖繁殖為主 高度:15-20厘米。 英文名:Drynaria fortunei。 功能主治:補腎,活血,止血。治腎虛久瀉及腰痛,風濕痹痛,齒痛,耳鳴,跌打閃挫、骨傷,闌尾炎,斑秃,雞眼。

植物屬性

植物形态

①槲蕨,又名:崖姜、岩連姜、爬岩姜、肉碎補、石碎補、飛天鼠、牛飛龍、飛來風、飛蛾草。

附生草本,高20~40厘米。根狀莖肉質粗壯,長而橫走,密被棕黃色、線狀鑿形鱗片。葉二型,營養葉厚革質,紅棕色或灰褐色,卵形,無柄,長5~6.5厘米,寬4~5.5厘米,邊緣羽狀淺裂,很象槲樹葉;孢子葉綠色,具短柄,柄有翅,葉片矩圓形或長橢圓形,長20~37厘米,寬8~18.5厘米,羽狀深裂,羽片6~15對,廣披針形或長圓形,長4~10厘米,寬1.5~2.5厘米,先端急尖或鈍,邊緣常有不規則的淺波狀齒,基部2~3對羽片縮成耳狀,兩面均無毛,葉脈顯着,細脈連成4~5行長方形網眼。

孢子囊群圓形,黃褐色,在中脈兩側各排列成2~4行,每個長方形的葉脈網眼中着生1枚,無囊群蓋。

附生于樹上、山林石壁上或牆上。分布浙江、福建、台灣、廣東、廣西、江西、湖北、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②中華槲蕨

附生草本,高20~40厘米。根狀莖密被棕色有亮光的披針狀鑽形鱗片。

葉二型,營養葉稀少,紅棕色,無柄,矩圓披針形,長9~10厘米,寬4~9厘米,羽狀深裂,裂片長圓形或三角狀披針形,長2~4.5厘米,寬約0.8~1.3厘米,先端鈍或急尖,下部裂片縮短,上面被毛,下面無毛;孢子葉綠色,具長柄,柄淡棕紅色,有狹翅,葉片長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20~40厘米,寬6.5~13厘米,羽狀深裂幾達中軸,羽片14~25對,長圓形或廣線狀披針形,寬1~1.4厘米,先端鈍圓或急尖,下部羽片縮短或成耳狀,葉片兩面均疏被短毛,葉脈顯着聯結成網狀,有内藏細脈。孢子囊群圓形,直徑約2.5毫米,黃棕色,在中脈兩側各排列成一行,無囊群蓋。

生于高山地帶的石上或樹上。分布青海、甘肅、陝西、四川、雲南等地。

以上兩種植物根莖上的鱗片(骨碎補毛)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③石蓮姜槲蕨,又名:近鄰槲蕨。

附生多年生草本,高達60厘米。根莖肉質粗肥,橫走,密生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鱗片,其邊緣有睫毛。葉二型,無毛,營養葉淡棕色,革質,闡卵形,長8~16厘米,寬6~10厘米,羽裂深1/2~2/3;孢子葉柄長8~20厘米,葉片長25~45厘米,寬20~30厘米,矩圓形或矩圓狀卵形,羽狀深裂達葉軸;裂片互生,下部一二對略短或不縮短,中部的長12~18厘米,寬1.5~2.5厘米,漸尖頭,邊緣有疏淺缺刻,網狀葉脈明顯。孢子囊群在主脈兩側各排成整齊的一行,靠近主脈,無囊群蓋。

附生山區樹幹或岩石上,分布四川、雲南、貴州和廣西。

④崖姜

附生多年生草本,高60~150厘米。根莖肉質粗厚,橫走,密生棕色長條形有睫毛的鱗片。葉簇生,無柄,光滑,硬革質,長圓狀披針形,中部寬15~25厘米,羽狀深裂,向下部漸狹,中部以上的裂片長10~20厘米,寬約3厘米,全緣,無毛,先端長尾狀漸尖,基部有關節,葉脈明顯,網狀,網眼有分離的内藏小脈。孢子囊群生于靠近側脈的網眼上邊和内藏小脈的交叉點上,近圓形或長圓形,成熟時呈斷線形,無囊群蓋。

附生于雨林或季雨林中的岩石或樹幹上。分布廣東、廣西,台灣和雲南。

⑤光亮密網蕨,詳"豬毛蕨"條。

⑥大葉骨碎補,又名:硬骨碎補、華南骨碎補。

多年生草本,高達1米。根狀莖粗壯橫走,連同葉柄基部密生披針形、膜質、棕色鱗片。葉近生,紙質,無毛;葉柄及葉軸棕色;葉片三角形,長寬各約60~90厘米,4回或5回羽狀分裂,頂部漸尖并為羽裂;羽片互生,有柄,基部一對最大,中部以上逐漸變小;小羽片有短柄,連同小羽軸有狹翅;末回裂片斜三角形,常二裂成不等長的尖齒。孢子囊群生于小脈中部稍下的彎弓處,或生于小脈分叉處;囊群蓋盅形。

附生于岩石或樹幹上。分布廣東、廣西、台灣、雲南。

⑦海州骨碎補

多年生草本,高15~20厘米。根莖長而橫走,密生闊披針形的鱗片,邊緣有不規則細鋸齒。葉遠生,葉柄硬直,長約10厘米;葉片三角狀五邊形,長寬幾相等,約8~14匝米,4回羽狀細裂,基部一對羽片最大,長寬各約5~7廈米;末回裂片長圓形,寬1.5~2毫米,鈍尖,頂部二裂為不等長的粗鈍齒,葉脈單一或交叉,每齒有小脈1條。孢子囊群生于小脈頂端,囊群蓋盅狀,向邊緣開口,成熟時孢子囊突出口外,複蓋裂片頂部,僅黴出外側的長鈍齒。

附生于石山。分布遼甯、山東、江蘇、浙江和台灣。

采收炮制

冬、舂采挖,除去葉片及泥砂,曬幹或蒸熟後曬幹,用火燎去毛茸。

①槲蕨、中華槲蕨及石蓮姜槲蕨的幹燥根莖呈扭曲的扁平長條狀,常多分歧,長6~20厘米,直徑0.5~1~2厘米,厚約2~4毫米。表面淡棕色至暗棕色,密被細小鱗片,黃棕色至棕色,柔軟如毛;用火燎過則殘留鱗片成棕色至深棕色,兩側及上表面具突起或凹下的圓形葉痕。質硬易折斷,斷面略平坦,紅棕色,有黃白色散在的維管束,成圓圈狀排列。氣無、味淡而微澀。以粗壯扁平為佳。

槲蕨主産于浙江、湖北、廣東、廣西、四川,此外,貴州、江西、福建等地亦産。中華槲蕨産于陝西、甘肅、青海、四川、雲南。石蓮姜槲蕨産于四川、雲南。

②崖姜的幹燥根莖呈圓柱形或扁條狀,粗大,略彎曲而扭曲,不分枝,長7~15厘米,直徑1~2厘米,表面棕黑色或灰褐色,有不規則的縱溝紋和皺紋,在溝紋、皺紋及葉基處可見黃棕色細密的鱗片,上面有哭起的圓形葉痕,直徑約1厘米。質堅硬,不易折斷,斷面不平坦。呈紅棕色,有衆多的黃色點狀維管束,排列成"凹"形。氣微弱,味微澀。

産于廣東,在遼甯、廣東使用。

③光亮密網蕨的幹燥根莖詳"豬毛蕨"條。

④大葉骨碎補的幹燥根莖呈扭曲的圓柱形,或略扁,長4~13厘米,直徑7~9毫米,表面棕褐色,有縱溝紋及皺紋,殘留少量黃棕色鱗片。上側有突起的圓形葉基痕。質堅硬。易折斷。斷面略平坦,紅棕色,有多數黃色點狀維管束,排成環狀,中央有兩個維管束較大,呈新月形。氣微弱,味微澀。

産于廣西、廣東,在遼甯、廣西、廣東使用。

生長環境

生于山地林中樹幹上或岩石上,海拔500-700米。

分布情況

産于遼甯(大連)、山東(崂山、昆箭山、牟平、招遠、威海)、江蘇(海州)及台灣。朝鮮南部及日本也有分布。模式标本産地:日本。

槲蕨,附生于樹上、山林石壁上或牆上。分布浙江、福建、台灣、廣東、廣西、江西、湖北、四川、貴州、雲南等地。中華槲蕨,生于高山地帶的石上或樹上。

分布青海、甘肅、陝西、四川、雲南等地。大葉骨碎補産于廣西、廣東,在遼甯、廣西、廣東使用。

藥用價值

實用選方

①治腰腳疼痛不止:骨碎補50克,桂心75克,牛膝1.5克(去苗),槟榔100克,補骨脂150克(微炒),安息香100克(入胡桃仁搗熟)。搗羅為末,煉蜜入安息香,和搗百餘杵,丸如梧桐子大。每于食前,以溫酒下二十丸。(《聖惠方》)

②治耳鳴,亦能止諸雜痛:骨碎補去毛細切後,用生蜜拌,蒸,從巳至亥,暴幹,搗末,用炮豬腎空心吃。(《雷公炮炙論》)

③治腎虛耳鳴耳聾,并齒牙浮動,疼痛難忍:骨碎補200克,懷熟地、山茱萸,茯苓各100克,牡丹皮100克五錢(俱酒炒),澤瀉40克(鹽水炒)。共為末,煉蜜丸。每服25克,食前白湯送下。(《本草彙言》)

④治牙痛:鮮槲蕨50~100克(去毛)。打碎,加水蒸服。勿用鐵器打煮。(《單方驗方調查資料選編》)

⑤治金瘡,傷筋斷骨,疼痛不可忍:骨碎補(去毛,麸炒微黃)、自然銅(細研)、虎胫骨(塗酥炙黃)、敗龜(塗酥炙微黃)各25克,沒藥50克,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5克,以胡桃仁半個,一處嚼爛,用溫酒一中盞下之,日三、四服。(《聖惠方》骨碎補散)

⑥治打撲傷損:猢狲姜不以多少,生姜半之。上同搗爛,以罨損處,用片帛包,幹即易之。(《百一選方》)

⑦接骨續筋:骨碎補200克,浸酒500克,分十次内服,每日二次;另曬幹研末外敷。(《泉州本草》)

⑧治挫閃:骨碎補100克,杵爛,同生姜母、菜油、茹粉少許,炒敷患處。(《閩東本草》)

⑨治關節脫位,骨折:在關節複位或正骨手術後,取槲蕨(去毛)和榔榆皮搗爛,加面粉适量,搗成糊狀,敷傷處,二至三日換藥一次。

⑩治跌打損傷,腰背、關節酸痛:槲蕨(去毛)25~50克。水煎服。

功能主治

補腎強骨,續傷止痛。用于腎虛腰痛,耳鳴耳聾,牙齒松動,跌撲閃挫,筋骨折傷;外治斑秃,白癜風。

藥理作用

1.據中國藥科大學周銅水等研究,槲蕨根莖水煎劑(20g/kg,30g/kg)及柚皮甙(相當原藥20g/kg)灌胃對實驗性大鼠骨損傷愈合有促進作用。

2.骨碎補水煎劑7.5-50g/kg灌胃,對大鼠實驗性關節炎具有刺激骨關節軟骨細胞代償性增生作用,并能部分改善由于力學應力線改變造成關節軟骨的退行性變,從而降低骨關節病變率。

3.骨碎補雙氫黃酮甙能增加體外培養大白鼠乳鼠心肌細胞的搏動頻率,使收縮有力,并對心肌細胞有起搏作用,其作用機理,可能類似一種β-受體激動劑。

4.骨碎補水煎液(100%)0.8ml/kg口服,對實驗性高血脂兔可明顯預防血清膽甾醇、甘油三酯的上升,并能防止主動脈壁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

5.豚鼠實驗提示,骨碎補煎劑與卡那黴素合用可減輕卡那黴素對耳蝸的毒性作用,但不能控制停藥後中毒性耳聾的發展。

6.骨碎補煎劑在試管内能抑制葡萄球菌的生長。

骨碎補水煎劑7.5、10、25、50g/kg口服,對大鼠骨性關節炎模型,具有一定的改善軟骨細胞、推遲細胞退行性變、降低骨關節病變率的功能,随劑量加大,作用增加,且在給藥二個月後作用較佳。骨碎補水煎劑100g(生藥)/kg/天在給予卡那黴素前2小時口服,連續8天,能減輕卡那黴素對耳蝸的毒性,但不能控制停藥後中毒性耳聾的發展。

【性味】苦,溫。

①《日華子本草》:"平。"

②《開寶本草》:"味苦,溫,無毒。"③《廣西中藥志》:"甘微苦澀,溫。"

【歸經】入肝、腎經。

①《綱目》:"足少陰。"

②《本草求真》:"入腎,兼入心。"

③《本草再新》:"入肝、腎二經。"

功用主治

補腎,活血,止血。治腎虛久瀉及腰痛,風濕痹痛,齒痛,耳鳴,跌打閃挫、骨傷,闌尾炎,斑秃,雞眼。

①《藥性論》:"主骨中毒氣,風血疼痛,五勞六極,口(一作'足')手不收,上熱下冷。"

②《日華子本草》:"治惡瘡,蝕爛肉,殺蟲。"

③《開寶本草》:"主破血,止血,補傷折。"

④《本草正》:"療骨中邪毒,風熱疼痛,或外感風濕,以緻兩足痿弱疼痛。"

⑤《本草述》:"治腰痛行痹,中風鶴膝風攣氣證,洩瀉,淋,遺精,脫肛。"

⑥《廣西中藥志》:"治小兒疳積。"

⑦《四川中藥志》:"洩濕,通經。"

⑧《本草新編》:骨碎補,味苦,氣溫,無毒。入骨,用之以補接傷碎最神。療風血積疼,破血有功,止血亦效。同補血藥用之尤良,其功用真有不可思議之妙;同補腎藥用之,可以固齒;同失血藥用之,可以填竅,不止祛風接骨獨有奇功也。用法用量:内服:煎湯,15~25克;浸酒或入丸、散。外用:搗敷。

藥用宜忌

陰虛及無瘀血者慎服。

①《本草經巯》:"不宜與風燥藥同用。"

②《本草彙言》:"如血虛風燥,血虛有火,血虛攣痹者,俱禁用之。"

③《得配本草》:"忌羊肉、羊血、芸薹菜。"

臨床應用

1、防治鍊黴素毒性及過敏反應:取骨碎補幹片5錢,水煎分2次服,每日1劑,視需要可長期服用。對已知有鍊黴素毒性反應者,用鍊黴素同時使用本藥,可防其毒性反應;既往有鍊黴素過敏的患者再次使用時,除從小劑量開始外,并加服本藥脫敏。對使用鍊黴素過程中已出現毒性或過敏反應者,則用本劑治療;臨床觀察21例(過敏反應2例,毒性反應19例),服藥後除2例無效外,其餘均于第二天反應症狀減輕,大部分于第3~4天反應症狀消失。停服骨碎補後鍊黴素反應再次出現。

再用骨碎補煎劑仍有效果。據觀察,本藥對反應中的頭痛、頭暈、口唇及舌尖麻木等症狀療效最好;對耳鳴、耳聾的控制也有一定效果。提示其主要作用,在于解除鍊黴素對第八對腦神經和三叉神經下颌枝的毒性作用。

2、治療雞眼:取骨碎補3錢,碾成粗末,放入95%酒精100毫升中浸泡3日備用。用時先将足部雞眼或疣子用溫水洗泡柔軟,再用小刀削去外層厚皮;然後塗擦骨碎補酒精浸劑,每2小時1次,連續4~6次,每日至多10次。擦後略有痛感,幾分鐘可消失。治療雞眼6例,均在10~15天内痊愈;疣子2例,均在3日内脫落而愈。

3、老年腎虛,腰痛腳弱骨碎補15克,補骨脂10克,牛膝10克,桑寄生10克。水煎服,每日1劑。有補腎健骨之功。

4、腎虛耳鳴耳聾,或腎虛久瀉骨碎補适量,研為細末,每次6克,入豬腎内煨熟,食之。

5、跌打損傷:骨碎補15~30克。水煎服,每日2次。或用骨碎補120克,白酒500克,一同浸泡,分10次服,每日2次;另用本品同生姜同搗,外敷傷處。對胸肋挫傷或筋傷骨折的療效甚佳,為促進骨折愈合之良劑。

6、牙痛:骨碎補30克(去毛)。打碎煎服,或泡開水含噙漱口,有良好的止痛效果。

栽培技術

繁殖:常用分株繁殖,以5~6月為好。将母株輕輕剝開,分開匍匐枝,

每盆栽2-3叢,放半陰處,當根莖上萌發出新葉時,便已成活。也可用孢子繁殖,将成熟孢子撒入腐葉土表面,噴霧保濕。一般2個月後長出孢子體。夏季高溫,要保持較高的空氣濕度,腎蕨作吊盆栽培時,容易幹燥,應多噴水,注意通風。但澆水不宜太多,更不能把植株浸泡在水中。生長期每旬施肥1次。易遭受蚜蟲和紅蜘蛛危害,可用肥皂水噴灑防治。出現生理性葉枯病時,注意盆土不宜太濕。

管理:在培養土中加少量骨粉、蛋殼粉等鈣質養分,更有利于腎蕨生長。腎蕨喜明亮的散射光,但也能耐較低的光照.土壤使用排水良好的腐葉土,微酸性為好。冬季放于窗台陽光直射處,其他季節放于室内散射光處。

種植方法

繁殖方法:以根莖繁殖為主。

1、選地與整地:宜選林下含腐殖質多的砂礫土為好。全墾後除去雜草樹根,碎土耙平,施農家肥作底肥。種植地宜按水平線開排水溝,以利水土保持。

2、根莖繁殖:根狀莖肉質粗壯,長而橫走。應選健壯、芽飽滿的根莖作種用。将根莖截成長15厘米左右,每段具2-3節,可直接種植于大田。按株行距各40~45厘米開穴,每穴種1-2段,宜淺種,不要過深。壓緊,澆水。

田間管理

1、中耕除草:種植返青後至封行前,每年中耕除草3-4次。因根莖向上橫生,中耕宜淺不宜深,以免傷害根莖。經常濕潤。如種植地無蔭蔽時,需搭蔭棚,蔭蔽度宜50%左右。

病蟲防治

夏季常發生葉斑病,葉片呈現黑褐色斑點,可用1:1:150波爾多液或50%多菌靈1000倍液噴射。

鑒别方法

性狀鑒定

1.根莖為不規側背腹扁平的條狀、塊狀或片狀,多彎曲,兩側常有缢縮和分枝,長3-20cm,寬0.7-1.5cm。表面密被棕色或紅棕色細小鱗片,緊貼者呈膜質盾狀;直伸者披針形,先端尖,邊緣流蘇狀(睫毛),并于中柄基部和根莖嫩端較密集。鱗片脫落處顯棕色,可見細小縱向紋理和溝脊。上面有葉柄痕,下面有縱脊紋及細根痕。質堅硬,斷面紅棕色,有白色分體中柱,排成長扁圓形。氣香,味微甜、澀。

2.根莖為背腹面略扁平的不遠則圓柱狀長條形,長3-8cm,寬0.6-1cm;鱗片條狀披針形,鱗片脫落處顯灰褐色,具細小縱向紋理。斷面棕黃色、灰白色,點狀分體中柱排成橢圓形。氣香,味澀。

3.根莖扁圓形,直徑0.5-1.2cm。鱗片紅棕色,革質,三角形,複瓦狀排列,近基部盾狀着生,緊貼根莖表面。質脆,斷面分體中柱排成橢圓形。氣質,味鹹澀。

4.根莖圓柱形,表面密被條狀披針形而松軟的鱗片,鱗片脫落處顯紫褐色,有大小不等的縱向溝脊及細小紋理。斷面褐色,點狀分體中柱排成類圓形。氣極微、味澀。均以條粗大、棕色者為佳。

顯微鑒定

根莖橫切面

(1)槲蕨呈長扁圓形。表皮細胞1列,外壁稍厚;鱗片基位于表皮凹陷處,細胞3-4列;壁厚,内含紅棕色色素。内皮層圍繞分體中柱,細胞節向延長。分體中柱18~28個,排成扁圓形環;木質部管胞多角形,直徑6-40μm,中部較大,向兩端漸次變小,發肩幾達兩端将韌皮部分為内外兩部分,内側韌皮部有的細胞壁增厚,并充滿黃棕色分泌物。

(2)呈橢圓形。表皮細胞排列不整齊;鱗片基着生于表皮凸起處,細胞2列,壁薄,内含棕黃色色素。表皮和其下2-3列細胞以及内皮層外1列細胞内壁增厚。分體中柱18~25個,排成類圓形;管胞直徑10-26μm。

(3)表皮外具厚的蠟被,鱗片基2-3列細胞;表皮及其下3~5列細胞,壁稍增厚,内皮層外側1列細胞呈馬蹄形增厚,孔溝和層紋明顯,細胞内含黃桂棕色色素。分體中柱圓形,排成環狀;管胞直徑10-48cmμm。

(4)表皮外具厚的蠟被,鱗片基2-3列細胞。内皮層外側1列細胞厚。分體中柱排成不規則2-3圈,中央一圈28-35個,圓形或長圓形。

理化鑒别薄層色譜:取本品粉0.5g,加甲醇5ml冷浸過夜,濾過,濾液作供試液;另取柚皮甙作對照品,分别點樣于同一聚酰胺薄膜上,以苯-甲醇-丁酮(3:1:1)展開,用1%三氯化鐵乙醇液噴霧。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的相應位置上,顯相同的色斑。

含量測定

照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

色譜條件與系統适用性試驗用十八烷基矽烷鍵合矽膠為填充劑;甲醇-醋酸-水(35:4:65)為流動相;檢測波長為283nm。理論闆數按柚皮苷峰計算應不低于3000。

對照品溶液的制備精密稱取在110℃幹燥至恒重的柚皮苷對照品20mg,置100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搖勻;精密量取3ml,置10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搖勻,即得(每1ml中含柚皮苷60μg)。

供試品溶液的制備取本品粗粉約0.25g〔同時另取本品粉末測定水分(附錄ⅨH第一法)〕,精密稱定,加甲醇30ml,加熱回流3小時,放冷,濾過,濾液置50ml量瓶中,用少量甲醇分數次洗滌容器,洗液濾入同一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搖勻,即得。

測定法分别精密吸取對照品溶液與供試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譜儀,測定,即得。

本品按幹燥品計算,含柚皮苷(C27H32O14)不得少于0.50%。

性味歸經:苦,溫。歸腎、肝經。

菜肴

杜仲骨碎瘦肉湯

食材:豬瘦肉200克,骨碎補50克,杜仲40克,雲耳50克,米酒50克。

做法:

1.瘦肉洗淨,切件;雲耳用清水浸透、洗淨;杜仲、骨碎補分别用清水洗淨,備用。2.将以上備用料一齊放入砂煲内,加清水适量,武火煮沸後,改用文火煲3小時,調味供用。

膳食營養

骨碎補知識介紹:骨碎補為槲蕨科植物桷蕨、秦嶺槲蕨、光葉槲蕨及崖姜蕨的根莖。槲蕨為多年生草本,附生于海拔200至1800米的林中岩石或樹幹上,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秦嶺槲蕨附生于海拔900至2800米的林緣石上或山谷岩石間。分布于西南及山西、陝西、甯夏、甘肅、青海;光葉槲蕨附生于海拔500至2400米的林中柽或岩石上。分布于西南及廣西;崖姜蕨際生于海拔1000至1900米的林中樹幹或岩石上。分布于華南、西南及福建、台灣等地。

全年均可采挖,除去泥沙,幹燥,或再燎去毛狀鱗片。

1.槲蕨根莖呈不規則的腹背扁平的條狀、塊狀或片狀,多彎曲,表面密被棕色或紅棕色細小鱗片。鱗片脫落處顯棕色。上面有葉柄痕,下面有縱脊紋及細根痕。質堅硬,斷面紅棕色,有白色分體中柱,排成長扁圓形。氣香,味微甜、澀。

2.秦嶺槲蕨根莖呈不規則圓柱長條形,鱗片條狀披針形,鱗片脫落片顯灰褐色,斷面棕黃色或灰白色,點狀分體中柱排成橢圓形。氣香,味澀。

3.光葉槲蕨菜根莖呈扁圓形,圓形鱗片紅棕色,革質,三角形,複瓦狀排列。質脆,斷面分體中柱排成橢圓形,氣香,味鹹,澀。

4.崖壁姜蕨根莖呈圓柱形,表面密被條狀披钍形而松軟的鱗片,鱗片脫落處顯紫褐色,有大小不等的縱向溝脊及細小紋理。斷面褐色,點狀分體中柱排成類圓形。氣極微,味澀。

均以條粗大,棕色者為佳。

骨碎補補充信息:根據炮制方法的不同分為骨碎補、砂炒骨碎補、炒骨碎補、酒骨碎補、鹽骨碎補,炮制後貯幹燥容器内,酒骨碎補、鹽骨碎補密閉,置通風陰涼幹燥處。

骨碎補适合人群:陰虛内熱者禁服。

骨碎補食療作用:骨碎補味苦、性溫,歸腎、肝經

氣香降散,補而兼行;具有補腎強腰,活血止痛,續筋接骨的功效

主治腎虛腰痛,足膝痿弱,風濕痹痛,耳鳴耳聾,牙痛,久洩,遺尿,筋傷骨折,斑秃。

骨碎補食物相克:

1.骨碎補忌羊肉、羊血、芸苔菜。

2.不宜與風燥藥同用。

骨碎補做法指導:1.腎虛腰痛,足膝痿弱者,可與杜仲、附子、山茱萸等到配伍,以溫腎強腰壯骨。

2.常用于跌打筋傷骨折,瘀腫疼痛。内服、外用均可。内服可單味浸酒,或與自然銅、沒藥等配用。

3.單用本品外搽可治斑秃及頑固性皮炎。

上一篇:酸模葉蓼

下一篇:VOSS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