駝鳥

駝鳥

鴕鳥科動物
鴕鳥是非洲一種體形巨大、不會飛但奔跑得很快的鳥(鴕鳥),特征為脖子長而無毛、頭小、腳有二趾。是世界上存活着的最大的鳥。現代鳥類中最大的鳥,高可達3米,頸長,頭小,脖子長裸,嘴扁平,翼短小,不能飛,腿長,腳有力,善于行走和奔跑,平時速度達80km/h,最快達140km/h。雌鳥灰褐色,雄鳥的翼和尾部有白色羽毛。生活在非洲的草原和沙漠地帶。由于鴕鳥具有耐粗飼、适應性強等諸多優點,符合國家發展“節糧型”草食動物這一産業政策,得到了國家的大力支持。對于調整農業生産結構和人民群衆的食物結構,提高農業經濟效益,繁榮農村經濟,将起到重要作用。
    中文名:鴕鳥 拉丁學名:Struthio camelus 别名:非洲鴕鳥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門: 綱:鳥綱 亞綱: 目:鴕鳥目 亞目: 科:鴕鳥科 亞科: 族: 屬:鴕鳥屬 亞屬: 種: 亞種: 分布區域: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中文學名:駝鳥 英文名:ostrich (非洲鴕鳥)Emu(澳洲鴕鳥)

形态特征

總體外貌

鴕鳥是現存體形最大不能飛行的鳥類。雄鳥高約2.75米,重達155公斤。頸長幾乎占身體長的一半,雌鳥稍小。鴕鳥卵是現代最大的卵。雄鳥體羽大部呈黑色,但翅和尾羽白色;雌鳥大部褐色。

頭和頸的大部分淡紅至淺藍;稍有絨羽;頭小,喙短而稍寬;眼大,褐色具濃黑色睫毛。它們生活在沙漠草原地帶。群居,日行性。嗅聽覺靈敏,善奔跑,跑時以翅扇動相助,一步可跨8米,時速可達70千米/小時,能跳躍達3.5米。

身體構造

黑毛的雄鴕鳥是現今所存最大的鳥類,成熟的雄鳥(Adult cock)體高1.75~2.75公尺,體重60~160公斤。

頭(Head)小,寬而扁平,頸(Neck)長而靈活,裸露的頭部、頸部以及腿部(Thighs)通常呈淡粉紅色;喙(Beak)直而短,尖端為扁圓狀;眼(Eyes)大,繼承鳥類特征,其視力亦佳,具有很粗的黑色睫毛(Eyelashes)。

後肢甚粗大,隻有兩趾(Toes)(第Ⅲ、Ⅳ趾),與一般鳥類有三~四趾不同,是鳥類中趾數最少者,内趾(第Ⅲ趾)較大,具有堅硬的爪(Claw),外趾則無爪。後肢強而有力,除用于疾跑外,還可向前踢用以攻擊。

翼(Wings)相當大,但不能飛翔,主要是因為胸骨(Sternum b.)扁平,不具龍骨(Keel b.)突起,鎖骨(Clavicle b.)退化,且羽毛均勻分布,無羽區及裸區之分,羽毛蓬松而不發達,缺少分化,羽枝上無小鈎(Barbs),因而不形成羽片,顯然,這樣的羽毛主要功用是保溫。

雄性成鳥全身大多為黑色,翼端及尾羽末端之羽毛為白色,且呈美麗的波浪狀;白色的翅膀及尾羽襯托着黑色的羽毛,讓雄鳥在白天時格外顯眼,它的翅膀及羽色主要是用來求偶。

雌性(Hens)毛色大緻與雄鳥相似,隻是毛色棕灰不像雄鳥那麼豔麗。幼鳥(Chicks)羽色棕灰斑駁,須經數次換羽,至兩歲時才能達到成鳥的羽色。此毛色主要是為了便于僞裝。兩性幼雛長得非常相像,甚至年輕的鴕鳥也相差很少,到目前為止仍無法從外貌分辨雌雄,隻能從性器官去區别。

鴕鳥的性器官在成熟前都很小;雄性鴕鳥具交配器,在交配季節,成熟雄鳥的睾丸(Testis)有人的拳頭般大小,但在非繁殖期又會萎縮,直到下一個繁殖季才又會膨大。

鴕鳥之骨盆為封閉形,左右恥骨(Pubis b.)在中線形成瘉合。值得注意的是,鴕鳥的排尿和排糞是分開的,這與其他鳥類不同。卵大,顔色似鴨蛋,蛋長15~20公分,重達1400克,是鳥蛋中最大者,卵殼甚堅硬,可承受住一個人的重量。人工孵化溫度36.5度,濕度45%左右。

生長繁殖

鴕鳥的繁殖季節為3-9月,有時幾隻雌性鴕鳥的卵産在一起,孵化時雄性夜間,雌性白天輪流值班。卵很大,承受能力很強。一枚重0.5~1千克。一般是40~50隻鴕鳥彙聚成一群活動。它們還常用沙土和礫石将蛋覆蓋,以保持一定溫度。在孵化末期,親鳥會将一些蛋推滾到窩邊緣,有利于同步孵化。孵化出的雛鳥很快就能随親鳥四處遊蕩。

分類

鴕鳥(Ostrich)為鴕形目(Struthioniformes)的總稱,屬于今鳥亞綱(Neornithes)中的平胸總目(Ratitae,又稱為古颌總目(Palaeognathae));平胸總目除了鴕形目之外,還有美洲鴕鳥目(或鶆目(Rheiformes))、澳洲鴕鳥目(或食火雞目(Casuariiformes))以及無翼鳥目(Apterygiformes),均屬于無飛行能力的鳥類。

鴕鳥因受地理隔絕而形成六種可加以區别的品系:

草原上的雄鴕鳥S.c.camelus,北非鴕(North Africa ostrich),是現存數量最多的種類,最早被發現于北非撒哈拉沙漠南部,但目前在原産地已絕迹,其栖息地及數量仍在減少中。雄體頭冠具有一裸露的頭蓋,為北非鴕鳥與馬賽種(S. c. massaicus)最大的區分。

S. c. sp atzi,Stresemann,在西元1926年在Rio de Oro這本書中被描述,它的分類依據在于其蛋特小與蛋殼結構的不同,目前可能已滅絕。

S. c. syriacus,阿拉伯鴕鳥(Arabian ostrich),Rothschild,分布于叙利亞與阿拉伯的沙漠中,是分布最北的駝鳥。此品種曾是為數最多的種類,但已經于西元1941年絕種。

S. c. molybdophanes,藍頸鴕鳥、索馬利鴕鳥(Somali ostrich),Reichenow,分布在位于坦納河(the Tana River)的Somaliland及Gallaland。

裸露的頭部、頸部以及腿部呈泛藍的灰色,頸部有銀灰色的毛覆蓋,在頸背基部的羽毛呈白色,背部則為黑色,具有微紅色的光輝;喙暗紅色,頂端為黃色;頭頂為暗黃色堅硬的平闆結構;小腿前側為暗紅色或橙紅色,在接近腳趾處則為黃色。

S. c. massaicus,馬賽鴕鳥(Masai ostrich),Neumann,分布于肯尼亞(Kenya)與坦幹伊喀(Tanganyika)東部。雄成體與非洲鴕鳥(S. c. camelus)相似,但雄體不具裸露的頭蓋;此種與索馬利種異于其他品種的特征在于蛋呈深紫色,具有微小的孔。

S. c. australia,南非鴕鳥(South Africa ostrich),Gurney,分布于南非的CuneneRiver和Zambesi River以南。裸露的頭部、頸部以及腿部呈鉛灰色,有細毛覆蓋,雄體亦不具裸露的頭蓋;喙灰黑色,上颚基部及邊緣呈暗紅色,繁殖季節則顔色變明亮;小腿為暗灰色,繁殖季節轉為暗紅色。據說在安哥拉(Angola)及西南非的北部仍可發現。

生活習性

鴕鳥是群居,日行性走禽類,适應于沙漠荒原中生活,嗅聽覺靈敏,善奔跑,跑時以翅扇動相助,一步可跨8m,時速可達70km/h,能跳躍達3.5m。為了采集那些在沙漠中稀少而分散的食物,鴕鳥是相當有效率的采食者,這都要歸功于它們開闊的步伐、長而靈活的頸子以及準确的啄食。

鴕鳥啄食時,先将食物聚集于食道上方,形成一個食球後,再緩慢地經過頸部食道将其吞下。由于鴕鳥啄食時必須将頭部低下,很容易遭受掠食者的攻擊,因此鴕鳥在進食或飲水時,常見至少有1隻鴕鳥警戒,當其它鴕鳥擡頭時,鴕鳥才低頭飲水。

同群鴕鳥一般沒有進食等級制度,隻要有空間,鴕鳥之間極少表現出因進食而互相攻擊的行為。鴕鳥常結成5~50隻一群生活,常與食草動物相伴。鴕鳥用強有力的腿(僅有兩趾,主要的趾發達幾乎成為蹄)逃避敵人,受驚時速度每小時可達65公裡。雄鴕鳥在繁殖季節會劃分勢力範圍,當有其他雄性靠近時會利用翅膀将之驅離并大叫,它們的叫聲宏亮而低沉。

鴕鳥蛋

鴕鳥蛋也是一樣美食。

三色鴕鳥蛋餅

制作:

1.分别在菠菜碎、土豆碎和金槍魚中加入鴕鳥蛋液和适量鹽,調成汁。

2.炒鍋中放入适量色拉油,用洋蔥丁炝鍋後,三種蛋汁分别淋入鍋中,攤成蛋餅,将三張蛋餅摞在一起。

3.吃時切成三角狀即可。

鴕鳥蛋比人的拳頭大兩三倍,蛋殼厚約五毫米,适于腌制。洋蔥、蘑菇、火腿肉等八種配料選擇,客人可以根據個人的喜好選好配料,用煎熟的鴕鳥蛋皮卷起來吃。

鴕鳥蛋一般長達15公分,寬8公分,重量可達1。5公斤。一粒鴕鳥蛋,可供24人享用。每百克鴕鳥蛋含蛋白質22.54鈣質80毫克,鐵質4.03毫克。鴕鳥蛋口感細膩、味道鮮美、營養價值極高。

吃鴕蛋也和吃雞蛋一樣,烹蛋法可以層出不窮。曾在非洲吃過鴕鳥蛋的洋人尚且曉得又煎又炒,若是落在華人的手中,烹鴕鳥蛋的花樣肯定更多。

他說:鴕蛋可以放在水中煮熟了吃,或者塗上牛油、蕃茄醬,而他的一些中國朋友,則喜歡沾蚝油來吃。

遊客很喜歡把鴕鳥蛋帶回家作紀念,而帶回家的,隻要鴕蛋的空殼就行,于是,便在鴕蛋殼上鑽一個洞,讓蛋白蛋黃流出,流出的蛋白蛋黃,竟可裝滿了4杯半。

鴕鳥蛋也是鴕鳥美食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蛋兩吃是鴕鳥蛋的獨特吃法。由于鴕鳥蛋每個通常都在3斤左右,體積較雞蛋等大得多,所以鴕鳥蛋的一個獨特吃法,就是放在蛋殼裡蒸,廚師會在蛋液中加入具有藥用價值的螞蟻,品味非常獨特。另一種吃法則是仿照雞蛋等,和别的蔬菜炒來吃。另外,用鴕鳥蛋做成的蛋酥也别有一番風味。

分布範圍

鴕鳥主要栖息于荒漠、草原和灌叢等地帶,其中索馬裡亞種有時進入濃密的荊棘灌叢中,在西南非洲甚至還見于陡峭的石質高原上。

非洲鴕鳥因為有發達的氣囊和良好的循環系統來調節體溫,所以能夠适應幹旱的氣候,具有異常的耐熱性,即使氣溫高達56℃仍然能在酷暑的日光下尋覓食物,也可以幾個月不飲水。

分布于歐亞大陸及非洲北部,包括安哥拉、博茨瓦納、布基納法索、喀麥隆、中非共和國、乍得、吉布提、埃及、厄立特裡亞、埃塞俄比亞、肯尼亞、利比亞、馬裡、毛裡塔尼亞、莫桑比克、納米比亞、尼日爾、尼日利亞、塞内加爾等。

非洲鴕鳥的飼養場地要選擇排水良好的沙質土地帶,10—15度的平坦坡地上圍欄飼養。不在交通要道,不靠近機場和鐵路邊。場地周圍,以鐵絲網欄相隔,有彈性,欄高約2米,可避免非洲鴕鳥受驚或急走時撞上圍欄受傷。

鴕鳥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标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于平方公裡,栖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上一篇:老外在中國

下一篇:黑檔案:東北第一黑幫覆滅記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