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紀忠

馮紀忠

中國當代建築學家
馮紀忠(1915年—2009年12月11日),男,中國著名建築學家、建築師和建築教育家,中國現代建築奠基人,也是我國城市規劃專業以及風景園林專業的創始人、我國第一位美國建築師協會榮譽院士,首屆中國建築傳媒獎“傑出成就獎”得主,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名譽院長。
  • 中文名:馮紀忠
  • 外文名:
  • 别名:
  • 民族:
  • 出生地:
  • 畢業院校:同濟大學
  • 職業:建築學家
  • 代表作品:上海松江方塔園;武漢同濟醫學院大樓;武漢同濟醫院
  • 主要成就:
  • 籍貫:河南開封
  • 性别:男
  • 出生年月:1915年
  • 去世年月:2009年12月11日

人物簡介

馮紀忠,1915年生,河南開封人。他是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創始人,也是中國城市規劃專業的創始人,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建築師協會會員,我國著名的老一輩建築師和規劃師,中國現代建築的奠基人及中國城市規劃專業的創始人。

1936年赴奧地利維也納留學,1941年獲奧地利維也納工科大學建築師及工程師文憑。

1946年馮紀忠回到中國,回國後,曆任南京都市規劃委員會建築師、上海都市規劃委員會委員、上海同濟大學教授及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先後參加了當時南京的都市規劃及解放後的上海都市規劃,設計了武漢“東湖客舍”、“武漢醫院”(現同濟醫學院附屬醫院)主樓等在業内産生了重大影響的建築,并在同濟大學創辦了中國第一個城市規劃專業,以及風景園林專業方向。

建國後,曆任同濟大學教授、博導。

1955年底起擔任同濟大學建築系系主任近30年,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一屆學科評議組成員、上海市建築學會第五屆副理事長、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名譽院長。他專于建築設計,城市、園林規劃及風景園林,既吸收中國建築傳統手法,又注重設計的科學化、現代化。

1956年與金經昌等人正式創建中國高等院校第一個城市規劃專業。

1960年提出“建築空間組合原理(空間原理)”。文革後,又主持同濟大學建築系。

上世紀60年代初馮紀忠提出“建築空間組合原理(空間原理)”并在教學上實施。

上世紀70年代末期馮紀忠規劃設計了松江方塔園。

1986年方塔園的何陋軒落成,标志着馮先生完成了現代建築的全新超越,在建築及園林領域開創了嶄新的時代。同時他也通過上海舊區改建探索了舊城改造的新方法,繼續着他在規劃領域的拓展。

1978年,李國豪、馮紀忠等代表同濟大學出席全國科學大會。

2004年獲第一屆中國建築學會建築教育特别獎。

2009年12月11日,馮紀忠先生因肺炎病逝于上海華山醫院,享年95歲。

成長經曆

出身顯赫

馮紀忠(1915—2009)字淵如,河南開封人,1915年3月19日出生于開封一個顯赫世家,其祖父馮汝骙是光緒九年進士,一生在宦海中沉浮,曾是江西省最後一任巡撫,武昌起義時曾被推舉為江西都督,但被其堅決拒絕,并在回鄉途中服食鴉片自盡,他也是清朝漢吏為清王朝殉節第一人,因而被清廷賜“忠”号,其孫子馮紀忠名字由此而來。

那個年代的望族,像《紅樓夢》裡的家族一樣互相聯姻,馮家與徐世昌、梁啟超、林則徐等人的家族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系。有意思的是,雖然後來馮紀忠和梁思成二人分别成為一北一南建築學派先驅,但現在有馮紀忠的學生對曆史追根究底,竟然發現,當時馮家和梁家都住在東堂子胡同一個院落。也就是說,當時已上中學的梁思成很可能曾經和襁褓中的馮紀忠住在同一屋檐。“現在想想,這真是很有可能的。”馮紀忠笑眯眯地說。

出生在書香門第,馮紀忠自小受到國學的熏陶,父親和叔叔都是古文功底極好而入世的士官,祖父家裡還專門請了老秀才教授國學,哪怕是他念書的北京外交部小學、上海南陽模範小學、聖約翰高中,都專有國文老師教課。看過馮紀忠後來寫的《何陋軒答客問》的人,無不為這位建築師紮實的古文底子驚訝,了解他背景的人則都知道這都是自小耳濡目染積澱的國學底子。

直至80年代,退休後的馮紀忠在美國居住十餘載,無聊之餘,竟然開始潛心研究屈原《楚辭》,翻譯古詩。而馮紀忠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入骨髓的了解,最終在他的代表作方塔園中得到了完美發揮。

在聖約翰高中和大學就讀期間,馮紀忠興趣更加廣泛,喜畫畫、愛話劇、勤書法、還很欣賞梅蘭芳、程硯秋等人的京劇。高中和大學好友中,有着貝聿銘、胡其達等名字,貝、胡二人後來赴美求學,馮紀忠則去了歐洲。

建築設計

南京國民政府期間,馮紀忠在南京規劃委員會工作了兩年,1948年赴上海,先後在上海交大、同濟大學開始任教,并在上海都市計劃委員會參與了上海規劃。他提出的“有機疏散”觀念将上海按功能分區,中間用綠化帶隔開,這是中國最早出現的現代城市規劃理論。

上世紀50年代初期,馮紀忠有過一個小的創造高峰。令他比較驕傲的作品是武漢同濟醫院和東湖客舍。前者結構清晰,想法新穎,它的建築模式被後來很多醫院模仿。東湖客舍則是毛澤東在武漢的駐地,很得毛澤東的歡喜,可惜後來被人胡亂修改拆遷,未得到應有的保護。

此後的幾十年中,馮紀忠的創作不斷地受到中國特殊政治環境的打擊。因為各種非建築的原因,他的很多方案最終或被否決,或被與其他方案“綜合”,比如同濟大學中心大樓方案、北京人民大會堂方案、莫斯科西南區規劃方案、國賓館設計方案、北京圖書館方案等。

“五十年代事務所不許開了,我們就弄了個設計院,從成立設計院,到設計越來越少,到不能再做設計,我基本上還想做設計。沒設計很難過,有設計就開心了。”馮紀忠回憶。

改革開放後,馮紀忠終于又能在自己喜愛的設計上施展些手腳,很快,他一生的建築理念精華在方塔園上得到了實現,這座露天博物館被公認為是世界級的作品。

所獲榮譽:

1、1999年,作品“武漢同濟醫院”,“東湖客舍”,“方塔園”入選中國建築學會,評為“建國五十年優秀建築”。

2、1999年,世界建築師大會優秀設計展上,方塔園榮獲50個優秀設計作品中唯一的園林設計獎。

3、2004年獲第一屆中國建築學會建築教育特别獎。

4、2008年12月獲首屆中國建築傳媒獎:傑出成就獎。

(1)頒獎詞:

馮紀忠,是我國著名的建築師和建築教育家,是中國現代建築的奠基者,也是中國城市規劃專業的創始人。雖然馮先生的著述和設計作品并不多,但他的論文《空間原理》和設計作品“上海松江方塔園”,卻代表中國建築的一種新文人建築思想和設計理念,其深邃的建築哲學思想融入建築教育和文化傳播系統中,對當代中國建築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其意義不可低估。

(2)獲獎感言

這個獎實際上是,在我之前的幾代同事,以及在我之後的大家的共同的榮譽。

我怎麼理解公民建築呢?應該講,所有的建築都是公民建築,特别是我們這個時代,公民建築才是真正的建築,其他的建築如果不是為公民服務,不能體現公民的利益,它就不是真正的建築。這句話是否說得太絕對?不!在我工作當中,依照我的理念和我的堅持,現在自問我是在做公民建築。凡是不是公民建築的東西,我都加以批評或者不滿意。

我們要認識這個問題,現在得這個獎,我就更加肯定了公民建築不隻是哪一類建築,而是整體的建築。在學術上、在教學上,特别是教育方面,這個理念我堅持了幾十年。在我的工作當中,像我的規劃和設計工作、我的教學工作,我都是貫穿了這一個信念。這次得獎,給我一個肯定,使我能夠更加堅定地走這條路。

今天我獲得這個獎,我覺得很慚愧,希望能夠得到大家的原諒,我在很多地方做得恐怕是很不夠,但是我一直遵從着這個理念走下來的。我相信,這樣的理念,能夠使得中國建築走向世界頂尖的水平。謝謝大家,也請大家原諒我。謝謝!

個人作品

建築創作

上海松江方塔園、武漢同濟醫學院大樓、武漢同濟醫院、東湖客舍。

論文

《空間原理(建築空間組合原理)》、《建築弦柱》論文集、《建築人生---馮紀忠訪談錄》。

著作

《建築弦柱——馮紀忠論稿》、《建築設計方法論》(與楊公俠合譯)、《工業化施工與建築創作》(與傅信祁合寫)、《現代建築的結構與造型》校譯、《建築的永恒之道(趙冰譯)》校譯、《建築聲學入門》翻譯。

人物評價

中國藝術研究院建築評論家王明賢表示,中國建築界,北方有以古典學派著稱的梁思成,而南方的馮紀忠則為中國引入了現代建築理念。馮紀忠倡導“活”的城市規劃理念,即城市不能把古建築當成博物館保留,而是應該和人的生活有機結合起來。上海松江方塔園則是他實施其建築理論的代表作之一。馮紀忠是我國第一位美國建築師協會榮譽院士,不少建築界人士認為,馮紀忠在國内建築界的地位被大大低估了。

在中國建築界,人們将馮教授與梁思成并提,說北有“古典”派梁思成,南有将現代建築理念引入中國的馮紀忠。馮教授對中國建築、規劃學術及教育方面貢獻巨大,他的逝世對中國建築界來講标志着一個時代的結束。如果,在馮教授作為建築師的全盛期,不是碰上了一個特殊時代,人們可以設想,中國會不會出現另一個“貝聿銘”。

上一篇:錢明星

下一篇:師勝傑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