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裡斯·楊松斯

馬裡斯·楊松斯

拉脫維亞男指揮家
馬裡斯·揚頌斯(拉脫維亞語:Mariss Ivars Georgs Jansons,1943年1月14日-2019年11月30日),生于拉脫維亞裡加。指揮家。其父親阿維德·揚頌斯(Arvīds Jansons,1914年10月10日-1984年11月21日)也是一名的指揮家,母親Iraida Jansons是猶太歌唱家,曾為裡加歌劇院的首席歌手。2019年11月30日,馬裡斯·揚頌斯在俄羅斯聖彼得堡離世,終年76歲[1]。
  • 中文名:馬裡斯·楊松斯
  • 外文名:Mariss Ivars Georgs Jansons
  • 别名:
  • 民族:
  • 出生地:拉脫維亞裡加
  • 身高:
  • 體重:
  • 畢業院校:
  • 職業:指揮家
  • 經紀公司: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
  • 代表作品:波西米亞人
  • 主要成就:奧斯陸愛樂樂團音樂總監
  • 英文名:Mariss Ivars Georgs Jansons
  • 演奏樂器:小提琴、鋼琴
  • 職位:奧斯陸愛樂樂團音樂總監

人物經曆

楊松斯童年時跟随父親學習小提琴,并在裡加歌劇院裡度過了美好的童年。

1946年他的父親獲得國際指揮比賽第二名,而被前蘇聯指揮大師穆拉文斯基(Yevgeny Mravinsky)選中作為其在列甯格勒愛樂樂團的助理。

1956年舉家遷往列甯格勒,楊松斯自此在列甯格勒音樂學院主修鋼琴和指揮專業,同時他的小提琴水平仍舊是學校最棒的。

以優異成績研究生畢業的楊松斯,1969年得到了去維也納音樂與藝術大學留學的機會。在留學期間,他在維也納師從漢斯·斯瓦洛夫斯基和奧斯特拉切爾,同時在薩爾茲堡,他又有幸得到指揮大師卡拉揚的點撥,并被卡拉揚選為柏林愛樂樂團的助理。

1971年,楊松斯獲得了卡拉揚國際指揮大賽的第二名,并在列甯格勒愛樂樂團(現改名為聖彼得堡愛樂樂團)首次登台。

1973年,擔任列甯格勒愛樂樂團的副首席指揮的職位,并擔任穆拉文斯基的助理。在此期間,楊松斯不但深受穆拉文斯基的影響,而且也随同穆拉文斯基進行了多次世界巡演。在穆拉文斯基逝世後,楊松斯仍然與列甯格勒愛樂樂團(現改名為聖彼得堡愛樂樂團)保持着密切的聯系,并與穆拉文斯基的接班人尤裡·特米爾卡諾夫合作密切。

1979年,楊松斯擔任奧斯陸愛樂樂團的音樂總監,至2000年,在楊松斯的帶領下,奧斯陸愛樂樂團從北歐一個小樂團已經躍升為國際上一流樂團。1992年,楊松斯擔任倫敦愛樂樂團的首席客座指揮。

在1996年的奧斯陸,楊松斯曾與死神擦肩而過。1996年的4月25日,楊松斯在奧斯陸指揮普契尼的歌劇《波西米亞人》,在演出最後一幕時,心髒病突發,倒在了指揮台上。由于當時楊松斯沒有選擇在身體很糟糕的情況下停止指揮,造成了他日後很嚴重的心髒問題。此後,他一直在瑞士療養,後來匹茲堡的外科醫師在他的胸口安裝了一個心髒起搏器,以幫助他的心髒正常工作。

而在1984年11月21日,楊松斯的父親阿維德·楊松斯,在曼徹斯特指揮哈雷樂團的音樂會上,也因心髒病突發去世。當時,楊松斯正在米德爾斯堡率領奧斯陸愛樂樂團進行他們在英國的首次巡演,面對突如其來的巨大打擊,他秉着對事業高度的責任意識,堅持完成了演出任務。

2004年楊松斯離開了美國的匹茲堡交響樂團。

2006年,楊松斯與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合作肖斯塔科維奇的歌劇《姆欽斯科縣的麥克白夫人》(導演Martin Kušej),是其1996年後首次指揮歌劇;2011年與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合作了音樂會版柴可夫斯基的歌劇《葉甫蓋尼·奧涅金》,6月至7月和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在荷蘭歌劇院演出了十場《葉甫蓋尼·奧涅金》(導演Stefan Herheim)。重返指揮台的楊松斯,仍舊繼續着他對音樂的熱情和他“音樂不能停”的精神。

1997年到2004年,擔任匹斯堡交響樂團音樂總監。2001年被推舉為維也納音樂之友協會的榮譽會員,同時他也是英國皇家音樂學院的榮譽會員。2003年,擔任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的首席指揮。

2004年,楊松斯欣然接受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首席指揮的職務。至此,楊松斯成為了少有的同時擔任歐洲兩個頂級樂團首席指揮的指揮家。除此以外,他在1992年初次與維也納愛樂樂團合作時,就與之建立了親密、融洽、特殊的友好合作關系。

2006年,楊松斯首度指揮了維也納新年音樂會。他在這場音樂會中選擇了約翰·施特勞斯的《春之聲圓舞曲》和莫紮特的《費加羅的婚禮序曲》等讓大家耳熟能詳的作品,并當選為維也納愛樂樂團2006年度的年度指揮家。2012年,楊松斯再度執棒維也納新年音樂會,以此紀念楊松斯與維也納愛樂樂團合作20周年。2019年11月30日,馬裡斯·揚頌斯在俄羅斯聖彼得堡離世,終年76歲。

1973年,列甯格勒愛樂樂團副首席指揮,兼穆拉文斯基助理;

1979年~2000年,奧斯陸愛樂樂團音樂總監;

1992年~1997年,倫敦愛樂樂團首席客座指揮;

1997年~2004年,匹斯堡交響樂團音樂總監;

2003年至今,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首席指揮;

2004年至今,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首席指揮。

1994年柏林森林音樂會“狂想曲與舞曲之夜”

2001年歐洲聖城音樂會(2001年5月1日于土耳其伊斯坦布爾,聖伊蘭大教堂)

2002年柏林森林音樂會“世界返場曲之夜”

2005年12月22日,他在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首演了漢斯·維爾納·亨策于2003年創作的一部新作:《塞巴斯蒂安之夢》。2006年,楊松斯與樂團合作錄制的肖斯塔科維奇交響曲全集的發行。

2006年維也納新年音樂會(演出23首曲目為曆屆之最)

2007年教皇本笃十六世音樂會(2007年10月27日于梵蒂岡,保羅六世音樂大廳,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

2009年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成立60周年紀念音樂會:阿諾德·勳伯格《古雷之歌》(2009年10月22日、23日于慕尼黑,嘉斯台愛樂大廳)

個人生活

父親阿維德·楊松斯(Arvīds Jansons,1914年10月10日-1984年11月21日)也是一名指揮家,母親Iraida Jansons是猶太歌唱家,曾為裡加歌劇院的首席歌手。

獲獎記錄

第10屆挪威格萊美獎最佳古典專輯——楊松斯指揮奧斯陸愛樂樂團錄制 愛德華·格裡格(3CDs)(1982年春頒獎)

1986年:聖哈佛德獎章(St. Hallvardsmedaljen)(挪威奧斯陸市最高榮譽)。

1989年:荷蘭愛迪生獎——楊松斯指揮列甯格勒愛樂樂團(現為聖彼得堡愛樂樂團)《肖斯塔科維奇第七交響曲“列甯格勒”》。

1990年:第19屆挪威格萊美獎最佳古典專輯——楊松斯指揮奧斯陸愛樂樂團錄制《馬勒第二交響曲》,Chandos(1991年春頒獎)。

1991年:挪威Anders Jahres文化獎。

1992年:荷蘭路易斯特大獎——楊松斯指揮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赫克托·柏遼茲《幻想交響曲》&《羅馬狂歡節序曲》。

1993年:第22屆挪威格萊美獎最佳管弦樂作品——楊松斯指揮奧斯陸愛樂樂團錄制《德沃夏克<大提琴協奏曲>&柴可夫斯基<洛可可主題變奏曲>》(Truls Mørk大提琴),EMI(1994年春頒獎)。

1995年:第24屆挪威格萊美獎最佳管弦樂作品——楊松斯指揮倫敦愛樂樂團錄制《肖斯塔科維奇<大提琴協奏曲>》(Truls Mørk大提琴)(1996年春頒獎)。

1995年:挪威哈拉爾德五世國王授予楊松斯挪威王國皇家榮譽勳章(Commander with Star)(挪威王國授予外籍人士的最高榮譽)。

1996年:獲得“EMI年度藝術家”大獎。

1999年:德國古典回聲大獎(ECHO Klassik)年度最佳協奏曲(錄音)——楊松斯指揮柏林愛樂樂團《庫特·威爾:第二交響曲& 小提琴協奏曲& 歌劇<馬哈哥尼城的興衰>組曲》(弗蘭克·彼得·齊默爾曼小提琴)。

1999年:德國古典回聲大獎(ECHO Klassik)年度最佳交響樂(錄音)——楊松斯指揮倫敦愛樂樂團《肖斯塔科維奇第十五交響曲》。

2002年德國古典回聲大獎(ECHO Klassik)年度最佳交響樂(錄音)——楊松斯指揮匹斯堡交響樂團《肖斯塔科維奇第八交響曲》。

2003年:柏林愛樂樂團“漢斯·馮·彪羅”獎章。

2003年:德國古典回聲大獎(ECHO Klassik)年度最佳協奏曲(錄音)——楊松斯指揮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普羅科菲耶夫第二小提琴協奏曲》(尼古拉·齊奈德小提琴)。

2004年:獲得英國皇家愛樂協會的“年度指揮”稱号。

2004年:留聲機年度最佳協奏曲——楊松斯指揮柏林愛樂樂團《格裡格、舒曼鋼琴協奏曲(Grieg/Schumann - Piano Concertos)》,鋼琴:Leif Ove Andsnes,Live Recording EMI。

2004年:古斯塔夫·馬勒Toblacher Komponierhäuschen國際唱片獎最佳新錄唱片——楊松斯指揮倫敦交響樂團《馬勒第六交響曲》錄制: 倫敦巴比肯音樂廳2002.11(LSO live 0038 (2CD))。

2005年:第48屆格萊美獎最佳古典音樂專輯提名。

2005年:第48屆格萊美獎最佳交響樂團演出提名——楊松斯指揮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及合唱團演出肖斯塔科維奇第13交響曲,EMI Classics。

2005年:第48屆格萊美獎最佳交響樂團演出——楊松斯指揮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及合唱團演出肖斯塔科維奇第13交響曲,EMI Classics。(2006年2月頒獎)。

2006年:戛納MIDEM古典音樂獎年度藝術家。

2006年:拉脫維亞共和國三星二等勳章(拉脫維亞共和國最高榮譽)(2006年5月)。

2006年:德國古典回聲大獎(ECHO Klassik)年度最佳交響樂(錄音)——楊松斯指揮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及合唱團演出肖斯塔科維奇第13交響曲(2006年10月22日于慕尼黑嘉斯台愛樂大廳頒獎)。

2006年:法國《音樂世界》(Le Monde de la Musique)年度最佳獎——《肖斯塔科維奇交響曲全集》(10CDs)楊松斯指揮,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柏林愛樂樂團、倫敦愛樂樂團、奧斯陸愛樂樂團、聖彼得堡愛樂樂團、費城交響樂團、匹斯堡交響樂團、維也納愛樂樂團,EMI Classics 3 65 300 2,2006年(2006年11月18日于柏林博物館頒獎)。

2006年:德國唱片評論年度最佳錄音(German Record Critics' Award)——《肖斯塔科維奇交響曲全集》(10CDs)楊松斯指揮,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柏林愛樂樂團、倫敦愛樂樂團、奧斯陸愛樂樂團、聖彼得堡愛樂樂團、費城交響樂團、匹斯堡交響樂團、維也納愛樂樂團,EMI Classics 3 65 300 2,2006年(2006年11月18日于柏林博物館頒獎)。

2007年:戛納MIDEM古典音樂獎最佳交響樂作品和最佳錄音——《肖斯塔科維奇交響曲全集》(10CDs)楊松斯指揮,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柏林愛樂樂團、倫敦愛樂樂團、奧斯陸愛樂樂團、聖彼得堡愛樂樂團、費城交響樂團、匹斯堡交響樂團、維也納愛樂樂團,EMI Classics,2006年。

2007年:德國古典回聲大獎(ECHO Klassik)年度最佳指揮家(《肖斯塔科維奇交響曲全集》EMI Classics )。

2007年:英國BBC音樂雜志最佳管弦樂團——楊松斯指揮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肖斯塔科維奇第七交響曲“列甯格勒”》,RCO Live 2006。

2007年:奧地利維也納市榮譽金質獎章(Golden Medal of Honor in the City of Vienna)。

2007年:德國巴伐利亞州榮譽勳章。

2007年:“波羅的海之星”(Baltijas Zvaigzne)國際獎章。

2007年:歐洲基金會("Pro Europa" Foundation)歐洲指揮獎。

2008年:戛納MIDEM古典音樂獎最佳歌劇DVD——楊松斯指揮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演出肖斯塔科維奇歌劇《姆欽斯克縣的麥克白夫人》,于荷蘭歌劇院,馬丁·庫賽(Martin Kušej)導演Opus Arte OA 0965 D,2006年。

2008年:德國古典回聲大獎(ECHO Klassik)年度最佳交響樂(錄音)——楊松斯指揮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錄制《貝拉·巴托克<;樂隊協奏曲> & <;神奇的滿大人>;組曲& 莫裡斯·拉威爾<;達夫尼與克羅埃>;》- SONY BMG。

2009年:奧地利共和國科學與藝術榮譽十字勳章

2010年:德國古典回聲大獎(ECHO Klassik)年度最佳交響樂(錄音)——楊松斯指揮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錄制《安東·布魯克納第七交響曲》- BR-Klassik

2010年:第53屆格萊美獎最佳古典音樂專輯提名——楊松斯指揮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錄制《安東·布魯克納第三& 四交響曲》,RCO Live(Producer & Mastering Engineer:Everett Porter)。

2010年:第53屆格萊美獎最佳交響樂團演出提名——楊松斯指揮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演出《安東·布魯克納第三& 四交響曲》,RCO Live。

2010年:巴伐利亞馬克西米蘭科學與藝術勳章(Bavarian Maximilian Order for Science and the Arts)(2010年10月)

2011年:留聲機年度最佳合唱作品提名——楊松斯指揮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德沃夏克:<;安魂曲>&<;第八交響曲>;》(RCO Live),獨唱:Krassimira Stoyanova,Mihoko Fujimura,Klaus Florian Vogt,Thomas Quasthoff,合唱團:維也納合唱團。

2011年:德國《歌劇世界》(Opernwelt)雜志“年度最佳指揮”——楊松斯指揮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演出柴可夫斯基歌劇《葉甫蓋尼·奧涅金》,2011年6月-7月于荷蘭歌劇院,Stefan Herheim導演,獨唱:Olga Savova,Krassimira Stoyanova,Elena Maximova,Nina Romanova,Andrej Dunaev,Bo Skovhus,Mikhail Petrenko,Guy de Mey,Roger Smeets,Peter Arink,Richard Prada,合唱團:荷蘭歌劇院合唱團(Opernwelt 4.Oct P96) 。

經典唱片

彼得·伊裡奇·柴可夫斯基交響曲全集:奧斯陸愛樂樂團(1988年,2006年,Chandos)

謝爾蓋·拉赫瑪尼諾夫 交響曲及鋼琴協奏曲全集:聖彼得堡愛樂樂團,鋼琴:米哈伊爾·魯迪(2002年,EMI)

德米特裡·肖斯塔科維奇交響曲全集:柏林愛樂樂團、維也納愛樂樂團、聖彼得堡愛樂樂團、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奧斯陸愛樂樂團等(2006年,EMI)

奧托裡諾·雷斯皮基《羅馬的松樹》&《羅馬的噴泉》&《羅馬的節日》:奧斯陸愛樂樂團(1996年,EMI)

耶安·西貝柳斯《卡雷利亞組曲》&《芬蘭頌》&《第一交響曲》:奧斯陸愛樂樂團(1996年,EMI)《世界返場曲》:奧斯陸愛樂樂團(2000年,EMI)

貝拉·巴托克《為弦樂、打擊樂和鋼片琴而作的音樂》&《樂隊協奏曲》:奧斯陸愛樂樂團(2001年,EMI)古斯塔夫·馬勒《第六交響曲“悲劇”》:倫敦交響樂團(2003年,LSO Live)

理查·施特勞斯《英雄生涯》: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2004年,RCO Live)

彼得·伊裡奇·柴可夫斯基《第六交響曲“悲怆”》&阿諾德·勳伯格《升華之夜》: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2004年,SONY)

2006年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維也納愛樂樂團(2006年,DG)

德米特裡·肖斯塔科維奇《第七交響曲“列甯格勒”》: 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2006年,RCO Live)

古斯塔夫·馬勒《第六交響曲“悲劇”》&漢斯·維爾納·亨策《塞巴斯蒂安之夢》(首演):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2006年,RCO Live)

弗朗西斯·普朗克《榮耀頌》&阿爾圖爾·奧涅格《第三交響曲“禮拜”》: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2006年,RCO Live)

古斯塔夫·馬勒《第一交響曲“提坦”》: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2007年,RCO Live)

貝拉·巴托克《樂隊協奏曲》&《神奇的滿大人(音樂會組曲)》& 莫裡斯·拉威爾《達夫尼與克羅埃》第二組曲: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2007年,SONY)

克勞德·德彪西《大海》&亨利·杜蒂耶《樹之夢小提琴協奏曲》&莫裡斯·拉威爾 《圓舞曲》: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 小提琴:Dmitry Sitkovetsky(2008年,RCO Live)

理查·施特勞斯《唐璜》&《阿爾卑斯山交響曲》: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2008年,RCO Live)

古斯塔夫·馬勒《第五交響曲》: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2008年,RCO Live)

古斯塔夫·馬勒《第七交響曲》: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2009年,BR-Klassic)

約瑟夫·海頓《第100交響曲“軍隊”》&《交響協奏曲》&《第104交響曲“倫敦”》: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2009年,SONY)

安東·德沃夏克《安魂曲》&《第八交響曲》: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2010年,RCO Live)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第九交響曲“合唱”》: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2010年,BR-Klassic)

古斯塔夫·馬勒《第二交響曲“複活”》: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2010年,RCO Live)

莫傑斯特·穆索爾斯基《圖畫展覽會》: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2010年,RCO Live)

理查·施特勞斯《玫瑰騎士組曲》&《梯爾的惡作劇》&《最後四支歌》(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成立60周年專輯CD6):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女高音:Anja Harteros(2010年,BR Klassic)

古斯塔夫·馬勒《第一交響曲“提坦”》: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2011年,BR-Klassic)

約翰内斯·勃拉姆斯《第二交響曲》&《第三交響曲》: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2011年,BR-Klassic)

古斯塔夫·馬勒《第三交響曲》: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2011年,RCO Live)

維托爾德·盧托斯瓦夫斯基《樂隊協奏曲》&卡羅爾·希曼諾夫斯基《第三交響曲“夜之歌”》&亞曆山大·柴可夫斯基《第四交響曲》: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2011年,BR-Klassic)

人物評價

楊松斯作風嚴謹,對待排練演出極度認真,自稱“在向上帝借時間”的楊松斯,對音樂事業有着高度責任心和奉獻精神。他的音樂聽起來熱情洋溢、對比鮮明、自然流暢。他最擅長的是俄羅斯民族主義和浪漫主義中期到晚期的作品,同時,對于德奧系古典主義以及一些現代派的作品也很有建樹。很多指揮家在诠釋一部作品時,總會運用一些與衆不同的處理方式。而這些方式往往也會給後來的指揮家帶來靈感,被後來的指揮家所效仿。與衆多指揮家一樣,楊松斯在指揮時也會賦予一部作品自己的特點。比如衆所周知的“擰毛巾”處理,就是在樂句結尾處突然加速,瞬間将氣氛推向高潮的處理。此外,在突出節奏速度的對比變化上,以及對音色的處理上,也是楊松斯近幾年很顯著的特點。

對于音色上的處理,似乎是俄系指揮家比較薄弱的環節。但楊松斯的音色卻一直很有自己的特點。從2006年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中,我們可以明顯的聽到,楊松斯善于将弦樂賦予一種淡淡的憂愁感。他擴大了弦樂低聲部的配器(往年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通常隻有6把大提琴,而2006年有8把)。可以說,楊松斯對于音色的考究,在當今指揮家中是很有特點的。與當今很多指揮家明朗的音色不同,楊松斯的音色偏向于厚重,但銅管樂聲部又不乏嘹亮,而打擊樂聲部與管弦樂聲部的融合又非常的融洽,絲毫沒有突兀或者是淩駕于樂團之上的感覺。因此,在處理浪漫主義後期作品的複雜的情感時,就更顯得遊刃有餘。而楊松斯指揮下的合唱團,更是有了一種神聖的味道。楊松斯的合唱團的音色空明而純潔,細膩而富于變化,在演唱一些宗教作品比如安魂曲的時候,更突顯出了一種聖潔的味道。也許,這與楊松斯從小生活在歌劇院,對人聲比較敏感有關。在2008年盧塞恩音樂節上,楊松斯指揮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和合唱團的勃拉姆斯《德意志安魂曲》中,聖潔的合唱更讓這部作品煥發出奪目的色彩。

楊松斯比較擅長的作曲家有:柴可夫斯基,拉赫瑪尼諾夫,肖斯塔科維奇,柏遼茲,勃拉姆斯,西貝柳斯,巴托克,斯特拉文斯基,穆索爾斯基,理查德·施特勞斯等等。同時,他的古斯塔夫·馬勒,貝多芬,海頓,舒曼等人的部分作品也頗受好評。在擔任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和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首席指揮後,他又開始大量演出瓦格納,布魯克納,勳伯格,馬蒂努,奧涅格,曼努埃爾·德·法雅,雷斯皮基等人的作品。

上一篇:向華

下一篇:布魯諾·因迪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