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珏

馬珏

現代文學家
馬珏(1910年—1994年),浙江鄞縣人,父親馬裕藻,母親陳德馨。馬珏是北大教授馬裕藻的長女。據吳組缃先生回憶:“上世紀20年代,故都的兩所美國氣味濃厚的燕京與清華盛行選舉‘校花’或‘皇後’。北大沒有沾染這一風氣,而北大政治系女生馬珏卻被公認為‘皇後’,名滿北京九城,燕京、清華的校花不免‘粉黛無顔色’的愧感。”在日本期間馬裕藻曾與魯迅等人一起聽章太炎講文字音韻學。1911年馬裕藻回國後,擔任浙江教育司視學。1913年至1915年任北京大學教授、研究所國學門導師,講授文字音韻學。[1]卒于1994年。
    本名:馬珏 别名: 字: 号: 所處時代: 民族族群:漢族 出生地:日本東京 主要作品: 主要成就:

人物生平

1910年馬珏出生于東京,在日本期間馬裕藻曾與魯迅等人一起聽章太炎講文字音韻學。1911年馬裕藻回國後,擔任浙江教育司視學。1913年至1915年任北京大學教授、研究所國學門導師,講授文字音韻學。1921年任北大國文系主任,1920年八月六日,《魯迅日記》雲:“晚馬幼漁來送大學聘書。”是兩人共事于北大之始。

轶事典故

馬珏晚年在《女兒當自強》一文中,這麼回憶着:“魯迅先生一度在北大任教,與我父親是同事,他們性格相投,過從甚密。魯迅先生經常來我家做客,與父親一談就是半天。”在1925年間,年僅十五歲的馬珏寫下了《初次見魯迅先生》一文,刊登于1926年3月的《孔德學校旬刊》上,那是馬珏所就讀的學校刊物。馬珏晚年回憶道:“不久,魯迅先生來孔德學校,讀到那期《孔德旬刊》,我沒想到,先生看到我那篇小文章後,十分高興。他誇我寫得好,說我寫的都是實話。後來先生把它收進了他親自編選的《魯迅著作及其他》一書中。他還送書給我。過了幾天,父親還帶我去八道灣魯迅家去玩。從那時起,魯迅先生到我家,常問起我;如果我在,便和我說幾句話。我們還多次通信。根據《魯迅日記》的記載,我向魯迅先生請教的信和魯迅先生的回信自1926年元月3日至1932年12月15日,通信持續六七年之久。1926年元月3日魯迅先生在日記中寫道:‘夜,得馬珏小姐信。’這封信是我對元月一日先生寄贈《癡華鬘》一書的道謝信,信中也表達了對先生敬慕和渴望指教的熱烈願望。魯迅先生總是循循善誘,誨人不倦。他幾乎每信都回。非常令人痛惜的是我珍藏的那些魯迅的親筆信,在30年代初白色恐怖中被燒毀了。”今查《魯迅日記》中記有馬珏者,共有五十三次之多,其中馬珏給魯迅信有二十八封,而魯迅回信有十三封,另有送書。

馬珏又大約在1926年給魯迅寫信,如實地把學農的志願告訴了他。複信接到也很快。魯迅先生在信中熱情支持和鼓勵道:“女孩子學農的不多,你想學,我贊成。”1928年春,馬珏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30年轉入政治系本科。對于她後來上政治系,完全因為父親的關系,父親讓她上政治系,二妹馬琰上法律系,是認為“中國婦女地位最低,你們出來要為争取女權做些事情。”他還對馬珏說:“你出來可以當公使。過去當公使的都是男的,他們帶夫人出國。你開個頭,由女的當公使,你帶丈夫去赴任嘛。”又對二妹說:“你可學習法律,将來就是離婚,也可以保護自己的權益。”

1929年5月17日,魯迅從北平給上海的許廣平寫信中說:“今天下午我訪了未名社一趟,又去看幼漁,他未回,馬珏因病進了醫院許多日子了。”到了5月29日,他給許廣平的信又提到:“晚上是在幼漁家裡吃飯,馬珏還在生病,未見,病也不輕,但據說可以沒有危險。”魯迅對馬珏是十分關愛的,馬珏後來才讀到《兩地書》的這些文字,她表示十分的感動。馬珏還說,“魯迅先生在百忙之中還為我起了個号,後來覺得字過于生僻,就通過父親轉告我,可寫成大家都認識的‘仲服’。稱仲,是因為我排行第二。”

1932年11月13日魯迅從上海返回北京探視母病,馬氏父女曾來看他,魯迅銘感得很,他在11月20日給許廣平的信就說:“這種老朋友的态度,在上海勢利之邦是看不見的。”

馬珏長得非常漂亮,在北大被稱為“校花”。北平曾流行過一句話:馬裕藻對北大有啥貢獻?最大的貢獻就是為北大生了個漂亮的女兒。馬珏有多漂亮?馬裕藻一位學外語的朋友曾這樣贊美:“像大理石雕出的那麼美。”據說馬珏在北大讀書時,每天收到十幾封情書,甚至有裝訂成本的。

馬珏被尊為北大校花,馬氏一門與北大的淵源也很深。其父音韻學家馬裕藻與章太炎、蔡元培交情甚笃,是北大著名的教授,馬珏的女兒與女婿在在北大任職。馬裕藻與其弟馬衡、馬鑒、馬準、馬廉都跻身北大,成為著名學者,世稱鄞縣“一門五馬”。

親屬成員

父親:馬裕藻(近代文化名人,北京大學著名教授)。

母親:陳德馨。

上一篇:張曉燕

下一篇:ISO内審員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